人是技术的性器官

本期#思维方式#,来自译言网和东西网创始人赵嘉敏,嘉敏曾是硅谷甲骨文公司高级应用工程师。本文已获微信号译言(ID:yeeyancom)转载授权。


KK 曾经说过:“人是技术的性器官。”不过,他不是第一个这么说的人。麦克卢汉在 1964 年出版的《理解媒介》这本书中就写道:“人,曾经是,也仍将是机器世界的性器官,就如同蜜蜂之于植物,使之受孕并不断进化出新的形态来。”

在麦克卢汉的时代,技术并不是一个流行词,所以麦克卢汉用“媒介”、用“机器世界”来指代技术。我们可以安全地把麦克卢汉所说的“媒介”和“机器世界”都替换成“技术”这个词,那麦克卢汉的言论在今天看来就更容易被理解。

不过,KK 在解释这个论断的时候又显得有所保留。在他的解释中,技术虽然有它自己的进程表,但它仍是人类的孩子;只不过这个孩子终究要长大,要离开父母,要独立自主地去发展。

KK 是在 2007 年做出这个解释的。在那个时间点上,也许保守一点儿的说法更容易被大家接受。如今 11 年过去了,我想我们可以更激进一些,或者说,更直面真相一些:技术并不是人类的孩子;恰恰相反,人类自始至终,都是在为技术的繁衍和进化而奔波忙碌。“性器官”这个词是再恰当不过的比喻,如果一定要加上修正的话,那就是,人是技术临时的性器官之一。

我们已经讲过,“技术”这个词在人类文明史上出现的时间很晚,直到十九世纪初,才由德国的一位经济学教授明确提出来。但是我们也讲过,人类虽然很晚才感知到“技术”的存在,技术其实早在有人类之前就已经存在了。

拿我们今天最引以为傲的互联网来说,互联网本质上是一种连接技术,而连接的技术并非是人类的发明。远的不说,就说从有陆地动物开始,就有了道路。道路就是一种连接技术。不光是有生命的物体可以开辟道路,大洋的洋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道路,是连接大洋不同区域交换物质、能量和生命的通道。

再拿算法来说,算法本质上是一种编码技术,但这种编码技术并非是从人类发明了计算机之后才出现的。事实上,生命的存在必须要依赖于编码技术。生命传承的核心载体 DNA,就是极其精巧的编码技术。

所以说,并不是人发明了技术,相反地,人是生命进化的产物,自然也是技术进化的产物。

只不过,人的存在确实对技术的进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人的大脑是技术传承的绝佳载体。通过学习,人可以掌握前人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人的大脑又是发现新技术的利器。技术就是在这种传承-创新的循环中越来越繁荣、越来越强大。

当然,人的大脑也是有局限的。为了让大脑运转,人必须有一个身体,有心血管、消化、呼吸、内分泌等各种复杂的系统和器官、组织来给大脑提供养分。而且像所有的生命一样,人也要经历出生、长大、衰老和死亡。从这点来说,人作为技术的性器官,并不是最有效率的。

电影《终结者2:审判日》里,人类抵抗领袖约翰·康纳还是个孩子时问保护他的机器人:“所以人类是必定会灭亡的对吗?”机器人看了他一眼说:“你们人类有自我毁灭的倾向。”

但技术给予人的回报是慷慨的。它帮助人类改造自然、延长寿命、提高生存机会、改善生活条件,并最终让那些在技术创新、应用和传播领域取得巨大成功的人站在了财富的巅峰。

而人也没有亏欠技术。在人的努力下,技术正在一点点摆脱对人的依赖。人工智能的崛起,给技术提供了一个新的选项,那就是用硅基智能取代碳基智能,成为技术的新的性器官。

那人类的命运会怎样呢?有什么办法能阻止我们被取代吗?不幸的是,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我们并不能改变技术的进程,就像我们不能改变自己是技术的性器官这一事实一样。不过也用不着太担心。技术的目标并不是消灭人类,而是获得无限增长的空间。我想,我们已经为技术创造了这样的可能性。而且在可见的未来,技术也仍然需要我们去继续为它开拓新的增长空间。结局也许会像电影《她》中的结尾一样,高阶技术和它的性器官一起,进入到一个我们无法抵达的世界,在那里与我们的世界并行不悖地继续进化。

软银挖了红杉资本的PR总监

最新消息:软银已经挖走美国老牌投资机构红杉资本的公关总监 Andrew Kovacs,以帮助它向美国公众解释愿景基金每笔超大交易背后的思想。

愿景基金新公关总监 Andrew Kovacs

Andrew Kovacs “沟通”履历丰富,曾在谷歌担任相关工作 5 年之多,后于 2012 年 1 月加入红杉,是红杉历史上第一个首席沟通官,帮助红杉创始人和 CEO 策划了一系列营销服务。

红杉是美国排名第一的投资机构,但自软银在美国崛起,包括红杉在内的几乎所有美国 Old-guard 风投都卷入了与软银的战斗。

软银的愿景基金对硅谷的 VC 造成很大压力,并让创始人和投资者间的关系变得紧张。比如说,为抢到好项目,软银通常对所感兴趣公司的尽调时间很短,并愿出更高价格,而如果某个公司不接受软银条款和股权要求,软银几乎一定会投其竞争对手,且一投就是大手笔。有风投人士表示:“软银一旦进入某个领域,这个领域的创业公司都会发现自己异常缺钱(渴望投资)。“

为防止软银统治硅谷,红杉去年底被传出正计划募集超大全球基金

这支基金规模在 50-60 亿美元间,也将成为美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单一基金。但七天前路透社的一则报道进一步提升了基金规模——也可能是 80 亿美金,且红杉已把目光投向中国的 LP,红杉中国创始合伙人之一沈南鹏目前正积极挖掘包括有中国政府背景的潜在投资者。

红杉中国创始合伙人之一沈南鹏

红杉美国透露:它不会纯粹去拿资本基础来与软银竞争,但这笔资金能为红杉现有投资组合提供替代方案所需的资源,甚至在软件投资额较小情况下出手,也可以倒逼软银进行超额投资。

而除直接投资,红杉资本也计划从创业者和早期雇员手中收购股份,以积累更多所选企业的股权,这也正是软银收购 Uber 所用的策略。

当然,造成红杉提高基金资金池的另一原因是:越来越多创业公司不想上市(详见硅发布报道《美VC去年投资840亿又破纪录》),更多现金也将能帮助它把投资重点从“早期和成长型投资”转向 IPO 前的融资。

以 Edwin Poston的一句话作为结尾,他是红杉、A16z 等的 LP——TrueBridge Capital 的联合创始人:

“投资行业正不断变化,风险投资者们正试图找准自己位置。公共市场的风险现在是由风险投资机构在承担,而不是创业公司能力越大,责任越大,这是一个新的世界。”

钢铁侠卖火焰喷射器,2天筹得1000万美金

伊隆.马斯克可能是硅谷最天才的连环创业者,也是最极客的网红。在运作特斯拉、用 SpaceX 发射火箭之余,他还创办了一家挖洞公司 The Boring Company(无聊公司)。

 The Boring Company 计划从 SpaceX 办公桌底下开始挖,一直挖到 105 号公路距洛杉矶机场仅 5 分钟地方,目标是建立一个全新地下 3D 立体轨交系统,让城市空间无限延伸。摩天大楼能造多高,立体隧道就能挖多深。


该公司计划用“地下管道+磁悬浮”的黑科技来改善洛杉矶拥堵的交通。听上去很科幻,但八字还没一撇——目前还在工程测试中。可以想象:这样的企业很需要钱,所以钢铁侠一直在为 The Boring Company 筹款。

如果你是某个创业公司老板,突然急需几百万,你会怎么做呢?自己掏腰包?去找投资人要钱?众筹?开发布会?估计很多人能想到的合法募集资金途径都不会有伊隆.马斯克这么扯。

上一次募集资金,他卖印有 The Boring Company 名字的帽子,共售出 5 万顶,公司挣了 100 万美元。

这次卖的是火焰喷射器——科幻片里打僵尸杀外星人的那种。500 美元一把,加灭火器另需要 30 美金,不含税费和邮费,需要预定,最早 4 月发货。


正常人买这玩意儿能干啥呢?

钢铁侠在 Instagram 上说,“喷火枪可以点燃 Party 气氛,烤坚果也是很好用的。但买之前最好想清楚,可能对有的人是个坏主意,最好还是算了吧——除非你觉得好玩。”

看视频可以看得更清楚,马斯克自己也秀了一把:

结果呢?20000 支火焰喷射器 48 小时内被抢光。公司募资超过 1000 万美金。

这样向粉丝众筹,一个像是拍脑袋想出来的点子,粉丝却疯狂点赞,毫不犹豫地剁手。信仰的力量真是可怕。 id Table 6 Col

扎克伯格痛批“标题党”

扎克伯格最终选择了一个很多人都没想到的方式来修复“假新闻”问题:

1 月中 Facebook 宣布:计划询问自己用户,哪些媒体最受他们“信任”,然后根据反馈,去加大这些信息渠道的曝光频率。也就是说:关键字将是“信任”,而不是其它。

“当今世界有太多煽情、误导和极端主义。”扎克伯格称:“而社交媒体使人们传播信息的速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快,如果我们没有去特别解决这些问题,那么终将会‘放大’这些信息。”

国内的用户可能很难切身体会:整个 2017 年,美国对“假新闻”的讨伐使 Facebook 置身腥风血雨,即便其广告收入仍节节攀升,但扎克伯格很早前就对这一事件做出过定义:“假新闻”或将给 Facebook 带来毁灭性打击。

其时 Facebook 正式确认:俄罗斯势力曾在 2016 年美国总统大选期间利用他们平台干预美国大选(详见硅发布报道《扎克伯格的“死结”和规模化的罪恶》)。

其实 2017 年的硅谷一直有一条暗线贯穿其中,那就是美国科技投融资模式高速发展几十年后,许多问题堆积到了一定程度,集中而系列的大爆发:

首先,创投圈性骚扰被频频揭露。纽约著名投资人 Fred Wilson 年初总结说:2017 年的美国是白人男性统治地位宣告结束的开始,而特朗普是转折点——“我不是说特朗普当选使一些女性或其它任何妇女挺身而出,她们是出于自己勇气和愤怒才这么做,但我认为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是大家在性骚扰问题上,一经被提出后,便很快扩大化而无法平息的转折点。”

另一暗线上的事件,就是对假新闻和广告模式的反思。

曾为Facebook立下汗马功劳的元老-大名鼎鼎的Sean Parker、前副总裁Palihapitiya现在都尖锐地批评老东家。早期投资者Roger McNamee从谷歌和Facebook投资中获益匪浅,但现在对两家公司都失去了兴趣,认为他们的早期使命已被通过广告赚取的财富扭曲:“如果他们放弃广告模式还好,问题是,他们会吗?”

上周,英国首相特蕾莎.梅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抨击了现在的社交媒体平台丧失社会良知。

她指出的一份 Edelman 调查显示:全球对社交媒体的信任度正在崩塌(同时对新闻业的信任度正在攀升),特别是在曝光 Facebook、Twitter 和谷歌这些平台推动了虐待儿童、现代奴隶制及传播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内容后。

对科技公司来说,这是前所未有的一种感觉。多年来科技公司一直处在“创新”二字光环下,全民抵制不在他们字典,就像“社会责任”也是最近才被关注。看看扎克伯格脸上心烦的表情,就知道硅谷少年得志的科技国王们在应对公愤上准备得有多么不足了

昨晚刚刚出来的一个数字是:

Facebook 2017 年四季度财报显示其最有价值的两个市场——美国和加拿大——日活用户数首次出现下滑。

从上季度的 1.85 亿下降到了 1.84 亿。

虽然是非常小的下滑,但考虑到这是最有价值市场,不是好迹象。另外其全球日活用户数增长 3200 万,也是两年来增幅最小的一个季度。

美国媒体称:目前不清楚什么原因导致。

特朗普欲“国有化”5G

据美国科技媒体 Axios 披露的一份美国政府提案:特朗普国家安全官员正考虑让即将到来的 5G 网络国有化,以防中国移动通信技术领先可能对美国带来的的经济和安全威胁。

这份提案显示:如果要在与中国 5G 网络竞争中抢先,最好让美国政府买单,尽快(3 年内)建立全国性 5G 网络。

提案尚处讨论阶段,已遭到联邦通讯委员会主席(FCC)Ajit Pai 的反对。

“过去三十年无线行业发展,包括美国在 4G 领域的领先地位告诉我们:市场而非政府才是最有利推动创新和投资的因素。通过国有化建立 5G 网络是‘昂贵而重复的’,并可能适得其反,削弱美国在这方面实力。”

目前美国电信业三巨头:AT&T、Verizon、T-Mobile 都在投资研发 5G,行业标准已设定好,有些公司已在全国各地试验,在专家们看来,把频段交给他们比政府自己搭建有效多了。AT&T 不久前拒绝了华为手机入美请求,美国电信 CEO Jonathan Spalter 表示:美国将成为全球 5G 网络部署的领导者。

5G 无线网络是未来科技的基础设施。4G 主要针对智能手机,但 5G 旨在处理手机和所有类型的物联网设备,包括无人驾驶汽车、虚拟现实、医疗项目和未来大型 AI 等。咨询公司 IHS 研究报告:到 2023 年 5G 技术将有超过 10 亿用户,其中一半在中国;而到 2035 年 5G 将支持广泛行业,创造 3.5 万亿美元产出,相当 2016 年世界前 13 强企业的营收总和。 ow():+new Date}

新年最大一笔股权投资尘埃落定:又是孙正义

孙正义又在美国疯狂砸钱了——这次进入的是建筑业:

软银透露其已领投独角兽 Katerra 的 D 轮,总金额 8.65 亿美金,不仅让该公司 C 轮的 1.6 亿美金一下子相形见绌,也把 Katerra 估值抬升到了 30 亿+美金。

这笔交易也让美国媒体大为吃惊,因为月初软银刚与 Uber 达成 90 亿美金交易(详见硅发布报道《Uber股东着急抛股》),而软银去年投 WeWrok 前还被爆:曾犹豫是否联合办公概念离愿景基金投资“科技分支”的定位有点远。

但如果说 Wework 接近房地产,那么智能建筑创业公司 Katerra 则是完全的房地产了,只不过,它像是宜家版或乐高版的房地产。

简单讲:Katerra 是把建筑作为一个“产品”来打造,建筑的所有结构部件(墙板、窗户甚至家具)全都在 Katerra 自己生产线上完成,然后运到施工现场,像乐高积木一样拼在一起。

它还革新了建筑业的商业模式:在保证房子质量和美观前提下,只需一半时间和成本来完成建筑物,这是因为:

  • 第一,它是历史上第一个从头到尾包办一切的“全栈式”建筑服务,有自己供应链、设计和工厂。这样的商业模式可以帮客户(主要是住宅和商业地产开发商)省去与不同供应商团队合作的麻烦,使后者不需再与多家建筑设计公司、工程承包商和其他相关公司打交道。
  • 第二,Katerra 有自己 IOT 网络跟踪所有员工和设备,以及利用 SAP 平台实时分析比较每个项目数据,这也是商业模式重点,简化一切,提高员工生产力,因为建筑业的最大挑战是人工和建筑材料间的协作问题,也是烧钱的地方,而 Katerra 利用实时信息和数据来解决这一问题。

《华尔街日报》称:Katerra 就像是在“造 iPhone 一样制造建筑”。

建筑业和消费电子产业的确有相似之处,因为一旦以技术为基础的模块化设计得以实现,都可以受益于规模经济。

但两者又不同,每个建筑物有它独特性,当地的规章制度、气候、物理限制、地震条件等,iPhone 出场前就组装完毕,但建筑不可能,这也许就是为什么 Katerra 要做端到端服务的原因。

最后 Katerra 团队阵容其实吓人:成立于 2015 年,今年才 3 岁,三位创始人分别是:Michael Marks、Jim Davidson 和 Fritz H. Wolff。

第三位是原房产投资公司 The Wolff Co. 执行董事长;第二位是科技投资巨头银湖的创始合伙人之一;第一位是私募股权界知名人士,曾任特斯拉临时 CEO,Michael 也曾掌舵消费电子制造巨头 Flextronics。

Katerra 去年完成项目 11 个,未来两年已积压 13 亿美元项目,这些新项目涉及住宅、酒店和学生公寓等。知情人士透露:该公司接触软银前曾计划融 4-5 亿美金足矣,但软银鼓励其加速全球扩张。软银进入前,已进入投资机构包括德丰杰(DFJ Growth)、Khosla Ventures、富士康等。 dium Gri

腾讯与谷歌达成5000亿专利协议

美国最大搜索巨头谷歌宣布:其已与腾讯达成专利交叉许可协议,尽管没详细披露具体条款,但声称“合作价值超过 5000 亿美金”。

科技企业大量专利的互相适用是一种常态市场行为,即便是竞争对手,有时也会这么做,谷歌与三星、LG 电子和思科都签过类似协议。但腾讯是第一家与谷歌签此协议的中国科技公司,而且两家主要业务模式并非为“卖产品”的消费级公司专利的牵手,也显得有点儿不寻常。

其它谷歌方面透露的消息还包括:双方为“长期”合作;合作会“广泛”涵盖两家公司产品与技术;双方承诺“将共同致力于未来的创新和技术”。

这笔交易也将允许谷歌在中国、腾讯在美国进一步扩展业务。

值得注意的是:这似乎是腾讯的又一次全球性预演。过去一年,它已在全球市场做了很多动作,包括投资特斯拉、Spotify 和 Snapchat(详见硅发布之前报道《腾讯逆向增持Snapchat?已持有Snap股份12%+》)。

美政府起诉虚拟货币公司,指控其涉嫌庞氏骗局

美国政府对违规虚拟货币公司再次执法必严。

上周,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ommodity Futures Trading Commission,CFTC)对三家虚拟货币运营商提起诉讼,指控其以欺诈手段向公众兜售比特币,挪用客户资金进行庞氏骗局,且缺乏注册信息,违反相关法律法规。

被指控公司之一 CabbageTech 代表客户实时交易比特币与莱特币,并称会提供专业投资建议。但实际上,用户只是买入一个虚构投资计划。一旦公司收到付款(实体货币和虚拟货币),网站马上就会挂掉。在 2017 年,共有多达 600 人受骗,总金额达到 110 万美元。

同样被指控公司还有 The Entrepreneurs Headquarters,其承诺将资金投入到二元期权合约中,但其实是“以庞氏骗局形式”将骗局继续。

第三家被指控公司,目前名字仍处不公开阶段。

CFTC 执法部门主任 James McDona 称:“由于公众对虚拟货币的兴趣,给非法机构提供了新的可乘之机,打着比特币名号吸引客户,但转身卷钱走人。CFTC 将对此类行为严惩不贷。”他还提醒投资者:比特币种类繁多,风险巨大,缺乏透明性且未受正式监管,易遭网络攻击。

目前,CFTC 正因限制虚拟货币不力而面临一些华尔街机构(包括颇有影响力的美国期货业协会(FIA)的批評。CFTC 甚至在去年 12 月第一次推出比特币期,FIA 担心,虚拟货币极其衍生品恐对金融系统造成风险。

此前涉嫌庞氏骗局的 Bitconnnect已经关闭,并向用户退回所有款项。这是匿名运行的一个虚拟货币网站,用户将其虚拟货币贷款给公司,换取巨额回报,如 180 天的 10000 美元贷款,据称会得到每月 40% 回报,每日奖金为 20%。

从市场波动中获利是一种合法交易策略,也是许多对冲基金和机构交易者使用的策略,但 Bitconnect 承诺的超额回报不存在稳定交易策略。以太坊创始人 Vitalik Buterin 也强烈谴责 Bitconnect 的欺骗行为。

世界各国政府目前正在讨论如何应对虚拟货币带来的风险,韩国、日本和中国在最近几周都对噪音进行了监管,而法国和德国,将在 3 月 G20 主要经济体的下一次峰会上提出联合提案以管理比特币。

美VC去年投资840亿又破纪录

两家机构数据出来:2017 年美国 VC 共投资 8000 家技术创业公司,总投资额 840 亿美金。这是美国自 2000 年互联网泡沫以来最高年投资总额。

同时,美国 VC 通过 209 个基金,共募了 320 亿美金。这是美国 VC 行业连续第四年募集资金超过 300 亿美金。

但是泡沫似乎没有出现

2017 年美国 VC 生态系统更为健康,其中一个原因是 840 亿美金的总投资额大部分流向了有稳固客户基础的大型高价值公司,这种投资倾向超过把钱投给风险较大的早期创业公司。

几个大的交易包括 Lyft 和 Wework,两者分别获 30 亿美金和 15 亿美金。而美国“独角兽“公司 2017 年共融资 192 亿,占去年总投资额的 22.8%。

但是 VC 获收益的速度也没有像过去那样快。

因为有越来越多公司选择保持私有,2017 年美国获退出公司数量已降至 769,达到自 2011 年以来的最低值(整体退出规模则与以往差不多,主要是一些选择 IPO 的公司如 Stitch Fix 和 Roku 获得了大的回报。

这样看起来:VC 们可能需要更多钱和耐心了。

这应该也是日本软银集团 1000 亿美金愿景基金的由来,并对整个 VC 行业形成“涓滴效应”。美国 VC 界最近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是红杉开始在硅谷狙击软银,以防止软银势力过分蔓延。

最后,上述数据来自两家机构:VC 数据研究平台 Pitchbook 和美国国家风险投资协会。

Uber股东着急抛股

以软银为首的财团去年最后两天与 Uber 达成交易,后者以相当双 11 价格(估值 480 亿美金,折让三成多)出售了约 20% 股份。而这两天,Uber 老股东卖股细节陆续揭晓。都是谁呢?

首当其冲,Uber 创始人 Travis Kalanick。

Travis Kalanick 一举成为亿万富翁

TK 手中有 Uber 约 10% 股份,他曾表示绝不卖股,但被自己打脸:

TK 将出售手中股份 29%,从而获 14 亿美金,一举成为亿万富翁。但他想卖的其实是 50%,也就是说:把董事会成员能抛的最大值全抛掉,但受限想卖股份的股东太多,最后这群人被统一规定:只能卖自己想卖股份的 58%。

Uber 最早投资机构之一、Uber 最大股东 Benchmark Capital 也一样:

Benchmark 有 Uber 约 13% 股份,此次卖掉手中的 14.5%,获 9 亿美金回报,但他想卖的其实是 1/4,不过也被迫乘了一个 58% 的系数。

而谷歌旗下投资机构 GV 也类似。

GV 有 Uber 约 5% 股份,现在谷歌无人驾驶 Waymo 和 Uber 打到不可开交,另 GV 兄弟机构 CapitalG 已经投资 Lyft,但也因上面原因,GV 仅售出手中股份的 14.5%,获 3.5 亿美金回报。

接下来是 Uber 联合创始人、加拿大最有钱人之一 Garrett Camp。

这个人其实是第一个想到 Uber 模式的人。他屡次在旧金山打不到车,于是想用 App 来呼叫私人豪华专车,然后,就在好友 TK 耳边不停絮絮叨叨这个想法。这次交易,Camp 出售手中股份的 15%,净赚约 4 亿美金。作为 TK 好友,他比原先被预计会抛的股份要少。

另外就是领投了 B 轮的 Menlo Ventures 和领投了种子轮的 First Round。前者出售手中股份的 46%,后者出售 38%。

而啥也没抛的股东包括:Lowercase Capital 和 KPCB。

交易将在这个月底结束。之后,软银将以近 700 亿美金估值再向 Uber 注资 12.5 亿美金,以确保交易不会影响到 Uber 估值。

交易后,软银将是 Uber 最大股东

最后来看下 Uber 公开过的、并离现在时间点最近的一次财务数据情况:

Uber 去年第三季度亏损 14.6 亿美元,跳水近 40%。这份财报也表明:Uber 已连续两个季度亏损超过 10 亿美元,且已从二季度的 10.6 亿美元,亏损扩大到 14.6 亿美元。

Uber 新 CEO Dara Khosrowshahi 去年 11 月时曾谈及:现在 Lyft 和 Uber 在美国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因为 Lyft 一直在增加投入,不认为未来 6 个月 Uber 在美国会特别有利可图。

东南亚等地区和 Grab 的竞争也类似,Dara 说:“竞争已经有点过剩,目前我对 Uber 在这个市场会很快盈利不乐观。”

其它财务数据包括:去年第三季度净收入 20.13 亿美元(二季度是 16.58 亿美元),而去年三季度的一大亮点是:订单总额达到 97.05 亿美元,高于上季度的 87.41 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