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VC去年投资840亿又破纪录

两家机构数据出来:2017 年美国 VC 共投资 8000 家技术创业公司,总投资额 840 亿美金。这是美国自 2000 年互联网泡沫以来最高年投资总额。

同时,美国 VC 通过 209 个基金,共募了 320 亿美金。这是美国 VC 行业连续第四年募集资金超过 300 亿美金。

但是泡沫似乎没有出现

2017 年美国 VC 生态系统更为健康,其中一个原因是 840 亿美金的总投资额大部分流向了有稳固客户基础的大型高价值公司,这种投资倾向超过把钱投给风险较大的早期创业公司。

几个大的交易包括 Lyft 和 Wework,两者分别获 30 亿美金和 15 亿美金。而美国“独角兽“公司 2017 年共融资 192 亿,占去年总投资额的 22.8%。

但是 VC 获收益的速度也没有像过去那样快。

因为有越来越多公司选择保持私有,2017 年美国获退出公司数量已降至 769,达到自 2011 年以来的最低值(整体退出规模则与以往差不多,主要是一些选择 IPO 的公司如 Stitch Fix 和 Roku 获得了大的回报。

这样看起来:VC 们可能需要更多钱和耐心了。

这应该也是日本软银集团 1000 亿美金愿景基金的由来,并对整个 VC 行业形成“涓滴效应”。美国 VC 界最近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是红杉开始在硅谷狙击软银,以防止软银势力过分蔓延。

最后,上述数据来自两家机构:VC 数据研究平台 Pitchbook 和美国国家风险投资协会。

美国自动驾驶法案大调整:最高10万辆车上路测试及免除“方向盘”规则

美国有关自动驾驶的一项新草案值得关注——将允许像福特、谷歌和 Uber 这样的公司可以更容易在美国公路上测试和部署自动驾驶车辆。

该法案名为——“Safely Ensuring Lives Future Deployment and Research In Vehicle Evolution Act”,相关规定如下:

随时间推移,美国政府将允许科技巨头和汽车公司在美国测试最高达 10 万辆高度自主的自动驾驶车辆。不过要获得允许,这些公司必须向政府证明:目前其自动驾驶技术与在公路上行驶的老式汽车一样安全;同时作为交换,交通部可以免除某些联邦政府对安全的要求,包括自动驾驶车辆必须要有“方向盘规则”的潜在要求。

值得注意的是: “SELF DRIVE Act” 也是美国联邦政府对自动驾驶车辆政策的第一次重大调整,超出先前通过的各个州“自愿”指导方针。

目前,美国已有 20 多个州有自己无人驾驶法规,而汽车业一直主张由“联邦政府”而非“州”来统领监管,目的是实现更多一致性并鼓励创新。众议院能源和商业委员会为此介入,并以 54:0 票通过(两党没有任何争议)向全体议员提出 “SELF DRIVE Act”,该草案禁止各州擅自对无人驾驶汽车的设计、运营、软件强加自己规定,但各州仍会在一些方面保有权力。

当然,这也是苹果、福特、Lyft、谷歌、通用及 Uber 等公司的一个重大胜利,他们已经为自动驾驶车辆能在全美得到更好测试进行广泛游说。

不过,“SELF DRIVE Act” 还远未成为法律,目前只是获众议院能源和商业委员会投票,即将提交给众议院审议。参议院也表达了兴趣,但立法者还没正式提出法案,鉴于目前美国国会非常可能陷于历史性的立法僵局,该草案也可能要拖到明年才有结果。

“滴滴快的”跑到美国来了!

Uber 大举杀入中国同时,“滴滴快的”可能也在积极反向进入美国

我从北美猎头圈获得的消息:国内一家顶尖互联网公司要在美国建立研发中心,月底 CTO 等高管会直接飞到美国做现场面试。而这家互联网公司,具有如下特征:

  • “已完成多轮融资并将于 1-2 年内上市”;
  • “细分领域市场份额做到 90% 以上”;
  • “背后资本是阿里巴巴和腾讯”;

那么,它最可能是谁呢?

“滴滴快的”?

如果做排除法,这三个充分必要条件,仅第三项“背后资本是阿里+腾讯”,基本已可以排除绝大部分互联网公司。腾讯和阿里,能在一起投资实属不易,两者在资本方面的联手近年才开始发生,美国市场代表是 Snapchat

腾讯在 Snapchat 融资 B 轮时进入,时间是 2013 年 6 月;之后,坊间一直传阿里想入股,直到阿里真出现在投资名单,是今年 3 月,阿里砸了 2 个亿美金。

而两者在国内市场联动,共有三次披露:第一次发生在 2013 年底,双方联手进入 Fintech 即互联网金融领域,成立“众安在线”:阿里持股 19.9%,是最大单一股东;中国平安、腾讯分别以 15% 并列第二大股东。

第二次,发生在 2014 年 11 月,通过二级市场操作,阿里、腾讯分别持股华谊兄弟 8.08%,并列第二大股东;第三次,马云、马化腾参与中国平安的定向增发。

而“滴滴快的”合并,无疑是两家在资本联手层面最受舆论瞩目的一次:

阿里在“快的” A 轮进入;腾讯则在“滴滴” B 轮进入。两者今年初突然合并,合并之纠结,滴滴天使投资人王刚曾有自述:

  • “滴滴创始人程维和我在阿里巴巴 B2B、支付宝商户事业部期间一起共事多年。2012 年我们先后离开阿里,准备创业。”
  • “利用逆袭‘摇摇’这次机会,我们开始了 B 轮融资,并做出我们最纠结的融资决定——接受腾讯投资
  • 通过几次和腾讯的人打交道,他们给程维和我留下正直、简单和友好的印象。但对我们从阿里离开的人来讲,是要过心里这道坎的。”
  • “如果不拿腾讯的钱,我们最大担心是:快的已经拿了阿里投资,如果腾讯等不及,转身去投资‘摇摇’,滴滴将非常被动。此外我们优势在线下,如果微信强大入口不为我们所用,滴滴就失去一个最好战略资源。程维和我在一个足浴店里进行了最后讨论,我倾向腾讯跟投,他倾向腾讯领投。结果是我妥协了。”
  • “融资后,形势起了些微妙变化。是继续火拼,还是握手言和,共同面对其他竞争者,双方开始认真进行更有诚意的沟通。阿里和腾讯态度也都变得更开放。”
  • “(合并后)市场竞争远没有结束,我们因为共同敌人走在一起,Uber、易到仍是活跃竞争者,新传统租车巨头也会挤进这个领域,移动出行是个非常广泛的领域,‘美好出行’征途才刚刚起步。”

国际化野心?

再来看看这个团队的基因/野心,同样来自王刚自述:

  • “补贴大战进行同时,有一天,程维打电话告诉我,他想挖柳青过来。我当时狠狠吃了一惊。这两三年来,我对我投资或孵化的 CEO 们讲的最多一段话就是:“一定要持续找更牛的人,最初你们都是带一帮一线人员打仗,很快你带的将是经理、总监、副总裁。看你领导力水平最核心的是看你能领导谁,谁愿意跟你混。”虽然我也觉得程维是个没给自己设限的 CEO,但敢挖柳青,还是超出我预料,程维太敢想了。”
  • 插播一下柳青背景:柳传志之女;2000 年北大计算机系毕业;2002 年获哈佛硕士学位;同年加入高盛(亚洲)集团投资银行部负责“分析员工作”;2004 年转投直接投资部工作;2008 年晋升执行董事;2012 年晋升为高盛(亚洲)有限责任公司亚太区董事总经理,是高盛史上最年轻董事总经理之一。
  • “在我看来,她和程维商量站在一起时,肯定是要打造一个数百亿美金的公司,否则对不起他们的代价。”
  • “记得去年我们 D 轮融资拿到 DST 一亿美金后,DST 联合创始人兼总裁尤里.米尔纳曾到滴滴,说了三句话:‘第一、Uber 要灭了你们;第二、如果要活命,只有一个办法,和‘快的’合并;第三、合并后,我可以再给你们十亿美金。’

可以看出:这是个非常 Aggressive 的团队和董事会。而目前,“滴滴快的”和 Uber 融资战火已经烧到什么程度:

  • Uber 去年底美国拿了 12 亿美金;又从百度拿了 6 个亿美金;今年 2 月,又拿了 10 个亿美金,现在传说,还要在中国市场继续融资;
  • “滴滴快的” 5 月拿了新浪微博 1.42 亿美金,目前也传正寻求新一轮融资,估值将因此增至 120-150 亿美金。

那么:“滴滴快的”这些钱,都将花到哪里去呢?我和几个朋友讨论:

  • 国内针对司机端补贴仍然停不下,尤其是专车业务,Uber 给司机补贴很高(Uber CEO 今年计划向中国市场投资 10 个亿美金);
  • 暂时很难想象双方战场往中国二、三线城市转,一个三线城市的出行不是痛点,性价也不会太好,因此扩张城市应该有一定条件
  • “滴滴快的”现在/未来一定会重视国际化,跑到美国来和 Uber 正面较量,海外的华人同胞也确实不少啊;
  • 越和 Uber 对标,估值越高,如果能像 Uber 全球接近 100 个城市拿下几个城市,做出气势,钱再进来不是问题;

不过,现有迹象看,“滴滴快的”美国现阶段目标,应该还在“技术改进”和“人才挖掘”方面,Analytics is very important to drive operation efficiency。

再补充一个信息:我几个朋友在美国用 Uber,回国时,死都不肯装“滴滴快的”,因为觉得用起来复杂。这还是两个用户体验不太一样的软件,我回国时,也死都不肯装,觉得繁琐难用……

“马化腾英语最差,但在美国打法最专业”

最近很忙,但我还是会定期约老朋友出来聊一聊,聊他们最近关心什么,或者我正在思考的事,甚至包括聊点儿八卦。

这一次,我和 F50 天使创投创始人 David Cao 聊的是:腾讯、百度和阿里,即 BAT 三家公司在美国打法,以及中国资金风暴般涌向硅谷的几种类型。很有意思,从西方,反观中国机构动作的一个局外视角。以下是我整理的 David Cao 主要观点,Enjoy the insights from Silcon Valley!

BAT 里的腾讯

腾讯是做得最扎实,也是最美国化的。那首先,腾讯招聘的投资部门人员全是老美,领头人是 David W.,一个犹太人,讲非常流利的英语。

腾讯打法,我认为在 BAT 里是属于最“高大上”打法,就是说它:Hire 地道美国人;Hire 美国团队;完全本地化;做美国大基金的 LP;投资美国初创公司。

腾讯现在是硅谷最厉害的基金“Andreessen Horowitz”的 LP。这支基金由马克.安德森和本.霍洛维茨成立,它刚刚宣布:已经在美国投了上百家初创公司。

而且大部分腾讯这些海外投资,国内人是不知道的,甚至在网上,你也看不到。因为它不会去说,只有可能像投了 Snapchat 这样的案子,它会被看到。

也就是说总体上讲:腾讯做得非常隐秘,然后又很高大上,同时也很本地化。我认为这是真正的“美国”打法。

那马化腾我们知道,他其实是 BAT 里英文最差的,我还给他当过翻译。第一他不讲英文,第二他没出过国,所以马化腾他很敢用人,也很会用人,当然 David W. 的加入,和腾讯股东有一定关系

BAT 里的百度

其实 BAT 里,李彦宏英文是最好的。这里就很有意思,这个东西可能,还真跟一句老话有点关系。

就是有时候,“人的优势,就是他的弱势。”举例子说,因为马化腾不会说英文,也没去过海外,所以,他找了一个特别厉害的人。那李彦宏在美国呆过,而可能也正是这个原因,百度美国业务,在 BAT 里反而最保守

你去看,百度目前在美国,基本是招很多人,包括从谷歌挖人,但主要做研发,支持中国市场,然后投资非常少。这个和阿里及腾讯打法,完全不同。百度现在在美国扩张业务,没有像腾讯和阿里那样激进,战略投资非常保守

我认为这可能是百度自己不想做。李彦宏应该很懂美国市场,英语也说得非常流利。但可能也正是李彦宏对美国太熟,所以觉得没什么可做,或者不感兴趣。

BAT 里的阿里巴巴

那讲到阿里,就真的是“土豪”了。阿里在美国做法,基本是大规模投资公司,而且通常直接上 C 轮,它在 C 轮方面投资,要比腾讯还 Aggressive

阿里巴巴打法,基本和中国打法比较像,就是找快要上市公司,然后冲进去。这是一种土豪打法,因为投后期成本高,投早期相对成本低,那反正我有的是钱,我不在乎,我等你们都打出来,我就……,直接一个亿美金冲过来,就是拿钱砸,跟别人抢。

相比,腾讯打法更扎实一些。就是相对说,它更像是个真正的投资公司,在估值等各方面,它不那么 Aggressive。而且腾讯在美国投资,它进早期

腾讯其实有好几个项目,投的资金规模不是很大,比如在洛杉矶一个项目,大概只有几十人公司。这就说明,它打法相对稳健、务实和混合拳。那如果是阿里,可能直接上来,就是一个亿美金。

阿里巴巴最近以 2.8 个亿美金,投资了视频通话软件 Tango Me,这是一个俄罗斯公司。它们还想投资 Line,并四处寻找 Message 公司,基本所有 Message 公司,阿里巴巴应该都有接触。

不过反过来说,阿里现在上市,在美国名声确实大震,而且投资方面,以“土豪”方式砸了几个案例后,声势也做得不错,已经砸出品牌,大公司现在都希望和阿里合作。从市场角度讲,那我认为,阿里至少也已经达到它目的。

第二梯队

除了 BAT ,还有一些中国二线上市公司到美国,比如奇虎 360,人人网等,还有一些是中国智能硬件的上市公司。

它们策略基本是:做基金的 LP,然后做孵化器的投资人。这个策略,所需资金量比第一梯队小很多,我还没见过第一梯队,投任何孵化器或第三方平台,因为它自己已经非常强大,不需第三方平台帮忙。

同时第二梯队公司,也在用自己战略基金做跟投。中国有好几个公司,有在硅谷参与孵化器和加速器,这些公司主要目的是:一般不做天使轮,但希望能和天使轮机构有接触,这样他们要做 A 轮跟投时,确保能有优先权

那再往下,就是更早期公司,基本表现就是个人比较多,和小的一些天使基金。这一些,基本就是参加各种活动,不出钱,而是出力,做各种各样活动的评委。

“创新工场”模式

说到“创新工场”,我觉得它是真正实打实机构,到美国做投资来了。就是说:它是到美国来做真正的天使,给早期美国公司提供资金

从中国机构角度看,这已经非常创新,首先:它招了个老美,然后直接在美国本地做天使,那为什么说创新?因为中国很多基金做法是:派一个中国人来,然后投的,其实也是华人项目。

但“创新工场”模式,也有它问题。就是我们说天使投资,它最后靠的还是机构品牌,和背后资源支持。它往往得要有个“灵魂人物”,或“灵魂人物们”。比如孵化器 YC,它以前灵魂人物就是 Paul Graham。

这是因为做天使轮,人很重要,这个人的光环及他眼力精准度。天使轮,只给钱是不行的,很多情况下,天使要靠他的人格魅力,去吸引创业者;然后再通过他网络人脉,去帮助创业者。

那灵魂人物这件事上,“创新工场”在美国可能缺一点,我想如果真的是李开复自己来跑一跑,效果会比其他人更好。

也就是说,它目前这种打法,其实是在从底层往上做,那它所需要时间,相对就会长一些。另外“创新工场”已经是一个很本地化打法,但真要跟一帮美国人“打”时,它还是一个非常一般的 Plan。与之相比,腾讯在美国找的 Team 就很强。

中国市场资源

另外讲到很多天使基金,都会提到一点,说我的竞争力是:能提供美国公司中国资源。比如你去很多大会听演讲,你都会听到中国投资人在说:我在中国有资源,我可以帮你拓展中国市场。

关于这点,它可能也会有被 Argue 的地方,就是:一个企业,它刚刚开始时,如果在美国没成功,那它去中国,肯定是成功不了的

因为天使轮投完后,这个企业在美国不一定能成功。就是说,在天使轮进入后,考虑中国资源这件事没意义,因为天使轮资金太少,如果你在这个时候就考虑中国,反而会分创始人的心

所以,我经常和我创始团队讲,我反对你们去中国,但是,我热烈欢迎你们拿中国投资人的钱。

【对话硅谷顶级风投】纪源资本童士豪:“在美国创业和在中国很不一样”

GGV 纪源资本董事总经理童士豪的语速极快,昨日我们一小时的头脑风暴,落在 Word 上已快接近一万字。这是硅发布与硅谷顶级风投的第一次对话,话题核心为:“在美国创业和在中国有什么不同”。

作为硅谷沙丘路上的老牌风险投资机构, GGV 纪源资本专注投资美国和中国这世界上最重要的两大创新和成长经济体。

而因为曾重点投资中国公司小米,童士豪排名 2014 福布斯全球最佳创投人榜 Top100 的第 69 位。

去年 8 月他离开启明创投,10 月加入 GGV 纪源资本。这也使纪源资本今年有三位合伙人入榜福布斯榜单,另两位分别是:重点投资世纪互联的李宏玮及重点投资 Square 的格伦.所罗门。

加入 GGV 纪源资本后,童士豪已投资两家和中国有关的硅谷快速成长公司 Wish 和 Flipboard。其中,Wish 昨日刚刚在旧金山披露这一轮融资,获 GGV 纪源资本等机构 5000 万美金投资,估值达到 4 亿美元。

童士豪还曾参与将前谷歌全球副总裁、Android 产品管理副总裁雨果.巴拉引进小米。

为更方便移动阅读,我将硅发布与童士豪的头脑碰撞直接整理成为一篇文章,我们来看看童士豪的主要观点:

在中国创业比在美国苦得多

在硅谷第一是,投资条款对创业者非常有优势

经过 Facebook 融资成功,很多年轻创业者的人开始自己做VC,这些人知道创业的痛苦,所以当他们有钱做 VC 后,给到创业者的投资条款非常宽松,很多国内或其它地方必须接受的投资约束条款,他们也都免掉。硅谷年轻企业家创业拿钱,其实要比在其它地方容易得多。

第二是,跳槽对创业者问题不大。硅谷很多工程师干一段时间例如 3 年换平台很常见,这个问题我们通常觉得北京很糟糕,其实硅谷更糟糕,企业家或早期核心团队在硅谷常常换公司是没有关系的。

第三大公司想买你的非常多。这也意味风投退出方式很多,所以你常常会听到美国创业者说,前面两个项目先做着卖掉,赚点钱,然后再去搞下一个大项目都行。

国内的话,现在基本天使投资人比以前多很多,但相对来讲大家还是希望公司能够上市,或者最起码,BAT 这些大家伙会看重战略投资,像美国创业者那样,一开始做项目就等着把东西卖给人家的机会很少。这是因为退出市场通过并购,在中国不是那么容易。

不过,第三个因素这两年也在变化。从并购发展角度,我认为优酷土豆合并及百度投资去哪儿,到后来百度收购 91助手,这三个和 GGV 纪源资本有关联的项目是比较重大的 Milestone。

之前,腾讯和阿里巴巴只是战略投资,并没有大规模收购,在 BAT 并购中还没激起大量行动,但这三个项目后,阿里开始有了比较大改变。当然阿里为自己 IPO 在移动产业链,海外市场都做了更广布局与收购。

腾讯投过一批电子商务公司,但大家都知道,腾讯支持电商只是给流量,并没办法让这些公司改变自己本质,激起他们的运作能力。我知道腾讯那时是希望把它们组合到一起,变成一个更大家伙,但没有一家包括易迅网,能够强到说把其它被投资公司组合起来,最后还是打包卖给了京东。

也就是说腾讯虽然有投资,但并没有让大家觉得说它是能够提供VC特别好的投资回报。

而我刚才提到的三个战略投资或收购,都有让现有投资者有机会退出一部分,这是我说“Milestone”的意思。

中国创业者不愿卖公司因为创业难

你刚才提到,中国像 BAT 这些大家伙入股企业,通常会占股份20%多,这种情况美国少见,通常直接就是我把你买了。所以中国企业并购少的另一方面问题在这里:

中国创业者大部分不希望把公司卖掉,很多是希望拿了你的资源后,继续干。那为什么?因为他认为,这个东西如果卖掉,他要继续做下一个大东西不容易。

事实上,你在中国还没有想到说任何一个创业者能够连续三次做不同项目,然后三次都能很好推出产品,并建立三个很大公司。在中国,你几乎想不到这样的例子。

周鸿祎把3721卖掉,然后奇虎算是第二个;雷军经历了金山、卓越,现在是小米。那除非他把小米卖掉,你可以说他是美国这样子有连续创业成功的人,但是他并不想把小米卖掉,为什么?

因为中国的创业实在太辛苦,竞争太激烈,任何中国的创业一旦做了,都可能有同时十个人拿到钱和你做同样竞争,这个日子非常苦。

我自己创业过我知道,我在新加坡、香港和中国都干过 Start Up,我可以明确说,这是非常痛苦的,后来公司都卖掉没赚什么钱,但整个过程融了很多钱,然后发现这个压力实在巨大,而且你必须非常接地气,做很多是你根本不想做而且很琐碎的事。

其实好项目在中国,要融到资金不难,难的在于创业本身在中国是一件很难的事,拿钱和创业是两回事。

中国年轻创业者难有机会

创始团队成熟度角度,中美之间原来有差异,但现在也没有,甚至说,现在美国的创业者比以前更年轻了。

其实美国很多人对创业游戏规则也不了解,大学刚出来就去融资,你说他们能很懂吗?也不是很懂,所以这不是问题,过两三年,他们就懂了。

但有一个现象的确是存在的,那就是要做成功,美国创业者可以比较年轻,但中国创业者年轻要干成,非常难。

中国是个江湖,你做得好,会有太多人打击你,攻击你。你没有朋友罩着,很难去做,除非你做的东西,别人看不上不想做。中国这几年比较年轻的创业者,我觉得算做得不错的,我自己能想到的就是36氪。

其它,我还真想不到有什么特别年轻,做得特别好的,但这是因为媒体的特殊性,很多人不想做媒体,因为通常来说媒体的盘子小。

只有盘子太小的东西,中国的年轻创业者才能比较做得起来。而那些大家伙,你去看团购也好,电商也好,或者移动游戏也好,先做起来的,都是已经有过经验的。

你提到的打车软件“大黄蜂”创始人也是一个例子。他很年轻,但后来也是找了职业经理人,然后又卖给快的,因为自己做下去真的不容易。而且你要去融钱时,投资者想这是要打“车地战”的。

你想你这么小,你能够摆得平那么多不同的销售老大吗?那不是很有信心,大家就不敢投你。你看包括王兴这十年的创业经历是非常坎坷的,他是中国最优秀的一批年轻创业者里的佼佼者,但他也曾经过很多痛苦。

美国创业者强势,敢于列黑名单

你讲到另一个现象,中国创业者通常一下会出让很多股份,然后融很多钱,但在美国不是这样,更按项目阶段性出让股份和融资。这背后原因,其实是美国创业者很强势。

因为在美国,像 Facebook、LinkedIn、PayPal 成功后,很多之前的创业者变成 VC,他们之间传话传得很快,如果你这样子对创业者,你是要被封杀的;或者你要是出太狠的价格,你会怎么怎么样等。

我们直接一点,像 Snapchat 早期投资者之一给的价格很低,那个时候创业者并不是很清楚,然后就接受,之后其它 VC 告诉他,你第一轮吃亏了。从那后,Snapchat 在外面讲,从来都不会提这个投资者。

所以在美国,如果被认为想占创业者便宜是一个极其严重的行为,是会被抵制的。红杉可能还有机会搏一搏,但连他们也在 Facebook 这项目上收到 Sean Parker 的抵制。

那时红杉本来有机会可以投的,Sean Parker 加入 Facebook 后,就告诉扎克伯格说你去红杉要晚到半小时,然后穿睡衣去,然后比个中指就走掉。这个事情是发生过的,所以在那边,那些创业者会一起合作,去讲哪些 VC 你不能去找他,他们是会列“黑名单”的。

中国的情况,因为早一批做天使的人还是第一代创始人,他们自己痛苦过,所以在做其它事情时,会有类似价值观,那我接受过嘛,你也得接受,这是行规。不过这里最主要原因还是:在美国创业机会多,天使基金多,你要是对创业者太 Tough,你在投资和创业界的圈子会受影响。

这个过程怎么说,我觉得,还是和中美之间文化差异有关系。比如我从美国东部往西部走,我会明确发现,就是你越往西走,就是越自由,它的价值观就是:“人可以改变一切。”

那种感觉很强烈,就是你们不应该欺负我。我是最重要的,你要是欺负我的话,那其它创业者也会这样子对你。但在中国不是这样,它可能会变成另一种情况:老大说话了,你就必须站着听,直到你变成下一个老大为止。

当然,中国创业者自己也有原因。中国人比较希望绑资源,有一个老大,他有过成功经验,那你就认了,你不确定是否还能得到其它机遇。而且有个老大帮你背书,下一个人投你的可能性比较高,也比较快,所以你愿意出让更多股份。

但我认为这个情况不会持久。它会改变,只是不知道需要多少时间。我觉得像有“ i 黑马成长营”、“中欧新生代创业领袖成长营”等这种创业者多维度交流是非常好的事,它能让创业者彼此更有信心,成熟度会有提升。

那如果今天的中国创业者 Fight 一下?好。Fight 一下,今天要是王兴再创业,他就会有很多谈判空间,就是说你要成功过,你就会好很多。

雷军要做小米第一轮融资时,它的价格是中国历史上最高的。所以这个在中国,还是人家认不认你有过成功经验。这个方面,硅谷较有市场环境让年轻创业者发挥。

美国早期投资看什么

美国有看重不同阶段的投资者,天使那轮,他会看重你这个想法是不是好,然后有一点是国内不知道的,那就是美国在天使阶段很看重你是不是名校出来,非常非常看重。

你斯坦福、哈佛出来,想法又不错,很多人都会愿意投你,为什么?因为他们已经让哈佛、斯坦福帮他们去做删选:你成绩好,各方面表现,有才华等等,他们更愿意赌这些人。

中国对美国有一些误解和幻想,比如认为在美国,创业项目的 Idea 越不靠谱越多风投追捧,这是绝对错误的。他们很在乎的其实就只有一点,那就是你是不是名校出身。你一个不是名校出来的人,哪怕是一个一样的想法,能够拿到钱?我有巨大的怀疑。

这是一般国内没有注意到的事。想法他们也会去关注,可更关注的还是人。那怎么看人?不难,看你是否名校出来,你在名校教授对你评价如何,成绩如何,是否参加过创业大赛拿过奖等。

具体到我自己怎么看“人”,这个话题其实和很多人聊过,但是每个人都喜欢听另一个人的想法。你要是看雷军或几个天使投资者,大家看人方法其实有共同点:企图心、学习心和执行力,这三个一定跑不了。

“企图心”就是他要把这个事情做好,做大,做完全。这是一种动力。这种动力会逼迫他去改用户体验去改产品,逼迫他不得不去把用户伺候好。

这个企图心非常重要。在国内常常看得到这种情况,什么都“差不多就可以了”,这样的团队,我认为比较难做成卓越的企业。在硅谷这个企图心是 Passion,也就是热情或执着。

那第二个条件是OK,你有这个心,但是你学习能力不强,你也很难做得好,因为学习能力就是,你不断要对新的事情有看法,你是要有一定反应的。

像腾讯这么大的公司,如果不是张小龙有这个企图心和学习能力,也做不出微信,张小龙第一次提要做微信被马化腾否决了,但是张小龙企图心很强,那么这个事情就变得不一样了,几个月后第二次再提出就被通过了。

第三个要素就是你的执行能力,你有再大企图心,你再会学习,你无法带团队无法把事情最后做出来,也没用。

那怎么知道这三个是可以的?我自己经验是,当你作为 VC 对这个行业比较了解时,你去找创业者聊,你发现他在和你讲的事情,他其实早就有想法了,而且想得比你还要深;

而如果你跟他讲的事情,他起先没有想到,但等后来他再来和你聊,你发现他想的比你还要更多了,这就说明,这个人的学习能力跟企图心都是存在的。

执行能力的话,看团队之前开发过啥产品,如果没做成功为什么?相处久了,一个产品迭代开发速度快不快,最容易看出这个团队执行能力有多强。

至于其它能否做大,有没有被大家伙攻击,或者有没有被其它融钱融得更快的对手打压等等,那些事是你无法控制的,但是我刚才讲的方式,你和团队相处一两个月,你基本能够去判断这个团队执行力是不是有机会。

美国投资模式的盲点

美国这种早期投资模式也有盲点,就是精英的人做事情,他很难去伺候好屌丝的需求,这是一定的。大部分斯坦福、哈佛出来的人,都是中产阶级的人,包括扎克伯格,所以你要他去做个产品,让屌丝去掏钱付费,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但美国人不在乎屌丝用户,他服务的是大城市,那些他们认为比较主流的人,而且美国的成功经验是品牌很重要,一旦到了屌丝那个层次,品牌就毁掉了,美国是这种思维方式。

他没见过小米是怎么起来的,没见过淘宝怎么起来,淘宝一开始卖东西都是假货,和一堆奇奇怪怪的东西。美国人不这么想事情。

另外第三世界国家,没那么多哈佛、斯坦福出来的精英,没那么多能够做出来的产品让主流用户去买。实际上,整个第三世界国家来讲,屌丝用户数量远远超过城市精英用户,现在全球都用 Facebook、Linkedin 或 Twitter,其实是因为美国人对此认同了,而不是这个东西真正打动了屌丝用户的需求,这两者是有差别的。

这些也都决定,美国的投资者做投资会有一定盲点,因为它看到的公司成长经验,跟中国公司不一样。那如果这两种公司都要争取海外市场的话,我觉得中国一些模式其实更适合开发中国家,但美国团队或者美国的 VC ,不一定能看得懂这一点。

中国的人口密集、交通还在逐渐改善,互联网快速崛起,很多传统的沟通方式会被互联网代替等。这一系列的这种机会,美国已经经历过,我认为美国在绝对创新方面,也就是大家完全没见过的模式方面,类似 Facebook、Twitter 或 LinkedIn 等,他们会很占优势,但要做成那种电子商务购物,或者娱乐游戏,买卖虚拟产品等,老实说,中国有很多商业模式更适合开发中国家,在很多开发者国家中很具优势。但中国的问题是,中国的团队还不够国际化。

那反过来做,把中国的模式搬到美国怎么样呢?有的也可以,因为美国也有屌丝用户

中国对屌丝用户打法是很清楚的,模型也很明确,只是需要美国当地团队执行。事实上我在 GGV 纪源美国的第一个投资,就是要把淘宝跟 eBay 中国上的大卖家带到海外去,这涉及我刚做的投资 Wish,它属于 CBT 跨国际电商行业。

eBay 是家老公司,它的估值最近五年翻了两三倍,主要是没人和它在跨境业务领域竞争,所以 Wish 竞争对手实际上不是淘宝,而是 eBay。

淘宝也看到这个机会,他们在美国新成立了一个网站 11main ,目前看起来比较高大上,和 Wish 不一样。所以淘宝在这块是有企图心的。我看到的情况是,真的这个行业美国竞争太少,但我会发现说,在中国的竞争是太激烈太残酷。

另外,很多中国打法在开发中国家也是可行的,而且是,没人做没人竞争。这就意味,你做的产品就算很差,也有很多人会买,因为你是屌丝用户的话,全球和中国一样,就是他线下能选择的不多。

开发中国家,你的店就不够多,你的店不够多,你的 SKU 就不够多。通常,他们的电商选择就只有亚马逊,这是远远不够的。

亚马逊用户体验不错,但也不是最打动人心,比如它的搜索还是 1.0 做法,而从 Pinterest 到现在,瀑布流“发现”的模式是越来越受欢迎,越年轻的用户越会喜欢。

我觉得跨境电商方面,中国再大,人口是全球的七分之一,那中国电子商务市场再大,海外电商市场是中国的两、三倍总有吧。

童士豪投资项目一览表:

(去年 10 月加入 GGV 纪源资本后,童士豪已投资两家和中国有关的硅谷快速成长公司 Wish 和 Flipboa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