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胆大包天的创业公司 Substack,我应该投资它吗?

今年 2 月 15 日,我开始在 Substack 上写英文博客,目前订阅读者是 231 个。事实上,不仅我在 Substack 上写,大名鼎鼎的 A16z 创始合伙人马克.安德森也在 Substack 上写。

马克.安德森酷爱投资内容平台,这一点,硅谷投资圈内人尽皆知。

2015 年 9 月,A16z 领投了 Medium 的 B 轮;2019 年 7 月又领投了 Substack 的 A 轮,跟投方是 Substack 的种子前轮投资方 YC;紧接着 2021 年 3 月,A16z 又领投了 Substack 的 B 轮,并将 Substack 的估值定为 6.5 亿美元。

从我的角度看:

Medium 更偏向于社交网络,较少考虑写作者的收入问题;而 Substack 则从一开始,就是一个面向独立作家的基于作家粉丝订阅的内容发布平台。

而最最具有冲击力的是:Substack 的宣言。

它称它要为文化构建起一个新经济引擎。意思是:它要构建起一个系统来改进目前以广告模式占主导地位的媒体经济——它要让作家和读者来为内容负责,而不是让广告商成为内容的客户。

换句话说:就像音乐订阅服务 Spotify 的创始人想要让穷得叮当响的音乐家们发财一样,Substack 的创始人也想要让穷得叮当响的作家和记者们发财。

而这两天围绕 Substack 所发生的事,让我看到了这个创业公司究竟有多大的胆量。


(一)

首先,我要让大家看一个数据:

本月初,Substack 的创始人发布推文称:其平台上的付费订阅读者已经超过了 200 万。

200 万!这是什么概念?

这意味着:Substack 的付费订阅用户已经比美国绝大多数新闻机构的付费订阅用户都要多。

而 Substack 与美国大科技公司的竞争事实上也已经结束。去年 10 月,Meta 关闭了时事通讯程序 Bulletin;两个月后 Twitter 关闭了时事通讯平台 Revue。

不过,Substack 也曾经用风险投资资金与传统媒体、大科技公司平台展开过大战。

2021 年牛市时,为招募知名作家入驻,Substack 提供了六位数的预付现金和包括医疗保健在内的福利,以说服知名作家们放弃和全职工作有关的安全感和资源。

甚至它还保证:即便以后作家们离开,也仍然能保留对自己粉丝电子邮件列表的所有权。而且,Substack将在最大程度上不干涉他们的内容。

于是很快,美国大批的知名作家入驻 Substack。

而 Substack 的商业模式是:从作者们的付费订阅池中抽取 10% 的分成。


(二)

不过就像大家已经看到的,与所有创业公司一样,在 2021 年底融完 B 轮融资后,Substack 也遇到了冰冷的融资环境。

随着美联储开始加息,资产价值全面下跌,Substack 开始变得更加谨慎。首先,它停止了 C 轮融资。

然后,开始削减一些作家的现金补贴和一些顶级作家的医疗补贴,并转而把注意力放在了如何帮作家们吸引更多读者的工具上。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工具(包括帮助作家相互推荐专栏的工具)后来被证明为:占到了 Substack 平台上所有新免费订阅读者的 1/3 以上。这是一个非常高的数据。

去年 6 月,为削减成本,Stubstack 还裁了一次员。


(三)

紧接着,最精彩的部分来了。就在刚刚过去的前两天,Substack 展开了一场大冒险:

它开始向作家们要钱!

简单讲,它开始发动平台上的作者们投资 Substack。具体运作方式如下:

  • 作为其在 2021 年 6500 万美元 B 轮的延伸,这一轮融资条件与两年前的相同。当时,Substack 的 B 轮投后估值为 6.5 亿美元,所以Substack 说:这次融资的投前估值是 5.85 亿美元。
  • 准备募资 200 万美元。
  • 最低投资金额是:100 美元。(是的,你没看错)
  • 甚至非 Substack 作家也可以参与,但 Substack 会优先考虑自己的作家投资。

这里,我要提醒大家:2021 年 A16z 对 Substack 的估值是 6.5 亿美元。也就是说:这是 Substack 2021 年收入——900 万美元的 72 倍之多!显然,估值过高。

但这一天价估值放在今天,没想到的是,却没有让大批作家们望而却步。

反而,因为 Substack 上一些作家和投资者的热烈报道,Substack 的募资迅速超过了 200 万,并进一步提高目标到了 500 万,这是 Substack 使用的筹款结构的最大值。

领投者是 Axios 的前作家、Substack 的第一位发行人 Bill Bishop。他以 2.5 万美金领投了这一轮。此人此前还投资过 Substack 十万美元。


(四)

说到这里,我要和大家说一件事。

大概是在前年年底,我的一位美国读者和他的朋友们做了一个 Web3 内容网站,邀请我去入驻写东西。

我已经全职在硅发布工作,不太可能为其他新兴平台写作,因为没有时间。于是我和他说:

“其实这也将会是你们项目遇到的第一个大挑战,那就是怎么发动职业作者们入驻到你们网站。”

他哈哈大笑回复我说:“是的,我们已经发现了。”

我说这个的意思是:

我非常赞赏 Substack 创始人的行为。我认为 Substack 创始人是对内容行业有深刻理解的人。

因为内容平台的最大门槛其实是独立作者的资源(我不是在说营销号)。而股权激励,和现金激励是不一样的。

如果一个平台用现金购买我的内容版权,我会和它合作,但我不会轻易和它捆绑;而如果我拥有平台的股份,那么很大可能,我这辈子都不会轻易离开了。

这大概,也就是 Substack 创始人所说的——“如果在 Substack 上建立业务的人也是其所有者,那么像 Substack 这样的平台的动态就会发生变化”——的原因吧。


我平时主要在知识星球写美国科技界的内容,关心美国创投圈的专业读者,请移步到我的知识星球。如下扫码登录(老星球用户续费请见底下那个二维码)

老星球用户续费请用这个二维码:

FTX 的惨败对 Web3 意味着什么?

和大家一起来读两篇文章。第一篇,来自红点投资托马斯.通古斯写在今年11月初的文章。如下:

(一)


FTX 的惨败对于 Web3 意味着什么?

今年是十多年来技术最艰难的年份之一,Web3/加密部分正在遭受最严重的影响。不可避免的,这种崩溃将唤起人们对技术和空间的幻灭。

本周早些时候顶级加密交易所 FTX 破产。其在私人市场的最后一次估值是 240 亿美元,这是今年第三家因为破产而倒闭的主要加密公司,其他两家是:三箭资本和 Terra。 

在这三个案例中,每家公司都用加密货币作为抵押品。当抵押品价值瓦解时,企业就违约了。FTX 交易部门 Alameda 使用 FTX 的代币——FTT 借贷。Terra 用他们的货币 Luna 来维持其稳定币 UST 的挂钩。三箭资本用他们持有的加密货币借款投资 Luna,并在 Luna 价值崩溃时拖欠了贷款。

此外年初至今,黑客已经从加密项目中窃取了超过 23 亿美元的资产。

泥饼上的烂樱桃是:排名前 100 位的加密项目中,典型的代币自今年 1 月以来已经损失了其价值的 75%。

这些都是粗略的统计数字。但广泛地拒绝 Web3 的进展就像对 Web3 的创新不加掩饰地狂热一样“短视”。

Carlota Perez 写于 2003 年的书籍《技术革命与金融资本》对这个加密冬天提供了一些看法。本.汤普森和杰里.纽曼都对此书有过很好的概述。

简单来讲:

当对创新的狂热推动了投机性投资时,技术通过安装阶段取得进步。期间,会不时地被狂喜与崩溃打断。然后,当更多可持续性发展的公司扎根于此时,部署期就发生了。

当一项技术存在且许多新业务的承诺超过现实时,Web3 仍然处于安装阶段。这些周期通常需要 50 年,而我们进入 Web3 大约十年了。

加密领域这三场震撼人心的地震余震将包括:监管监督、投资者兴趣减弱,以及更加广泛的怀疑态度。而这些,都是健康的。

用监管来保护消费者的钱,将加强金融机构的可信度。生态系统中更少的钱,将把构建者的注意力集中在可行的商业模式上。以及,投资者将根据收入来评估这些公司。

我们曾经来过这里。“在互联网时代的前 5 年,所有资金都涌入了科技公司,从而创造了基础设施和经济基础,使互联网得以成熟。” 然后,网络泡沫在 20 年后创造了几个价值几万亿美元的公司。

这种阴霾将继续笼罩着生态系统,直到一个创始团队想出一个办法,将去中心化的数据库、代币经济、钱包和 NFTs,组装成一个改变世界的产品。


(二)

和星球里的很多朋友一样,我也没有经历过上文中的“我们曾经来过这里”。

2000 年时,我还在读书。我没有在硅谷。我后来补看了很多书,很多没有在中国再版的书如《连线》等等,都真实记载了当时互联网刚刚出现时的硅谷。

再和大家一起来读一篇文章,它揭示了 2000 年时候的互联网泡沫以及这场泡沫如何塑造了今天我们的生活。我摘取了其中几个段落,如下:


(三)

“有没有什么东西刺破了泡沫?不,有无数的因素。

首先,美联储终于开始加息:1999 年加息三次,然后,在 2000 年初加息两次,这是整个 1990 年代后期持续时间最长的一轮财政紧缩。

同样突然地,美联储的措辞转变为公开试图控制股价。此外,华尔街分析师开始建议客户减持互联网股票。但最重要的是,在 1999 年末进入市场的所有那些“不靠谱的”互联网公司的虚弱体质使天平倾斜,公司没有现实的机会长期赚钱。

到了 2000 年 4 月,即在达到顶峰后仅一个月,纳指就下跌了 34.2%。在接下来的一年半里,数百家公司的股价下跌了 80% 或者更多。大多数公司没有恢复,即使是最大的公司。Priceline 的股价崩溃了 94%。……

那么,是谁最终拿着这个袋子呢?是普通投资者。

在 2000 年期间,随着股市开始崩溃,个人投资者继续向美国股票基金投入了 2600 亿美元。这高于 1998 年投资于市场的 1500 亿和 1999 年投资的 1760 亿。

在泡沫到达顶峰的那一刻,普通人是互联网泡沫中最激进的投资者——而此时,聪明的投资者的钱正在流出。

到了 2002 年,1 亿个散户在股市上损失了 5 万亿美元。Vanguard 的一项研究表明:到了 2002 年底,70% 的 401(k) 计划损失了至少 1/5 的价值;45% 的人损失了超过 1/5。

许多互联网泡沫观察家将其与早期的泡沫相提并论,如 17 世纪荷兰的郁金香狂热,或者是 18 世纪的伦敦南海公司的倒闭。但最最相似的是:1840 年代英国铁路的例子。……需要大家到我的知识星球阅读全文。


说明:我平时主要在知识星球写美国科技界的内容,关心美国创投圈的专业读者,请移步到我的知识星球。如下扫码登录(老星球用户续费请见底下那个二维码)

老星球用户续费请用这个二维码:

以太坊合并在即,为什么以太坊合并如此重要?

再过几天,加密行业就要迎来自己历史上最重要的日子之一:以太坊合并。

根据以太坊创始人 Vitalik Buterin 的说法,以太坊合并目标是在 9/13-9/15 日“前后”发生,也就是下周周初。

届时,世界第二大加密货币将放弃能源密集型工作证明共识机制——从工作量证明 (PoW)转向权益证明(PoS) ,这应该能够让以太坊区块链的能源使用量减少 99% 以上。

美国最早投资加密行业的风险投资机构之一 USV 的创始合伙人弗雷德.威尔逊在八月中写了一篇博客,谈以太坊的合并,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The Merge

大约一个月后,加密/Web3世界将发生一个重要时刻。以太坊区块链将从“工作证明共识机制”转移到“股权证明共识机制”。这一事件在以太坊领域内被称为 “合并”。

有很多原因说明这对加密/Web3世界是一个重要时刻。但在我看来,最重要的原因有以下几个:

1,以太坊合并将大大减少以太坊区块链的碳足迹。

矿工们将不再需要运行大型能源密集型的计算设施来确保以太坊区块链的安全。

有很多人曾因为环境原因对Web3有严重担忧。我们可以对此争论,而且已经争论过了,但合并让对最大和最常用的智能合约区块链的担忧不复存在。这是一件大事。

2,以太坊代币的供需平衡将发生巨大变化。

在工作证明系统中,矿工花大量资金运行大型能源密集型计算设施以确保链的安全,为此得到的奖励是代币(在以太坊的情况下,这些是以太坊代币),而且他们必须出售这些代币中的大部分来支付电费和硬件成本。

而在股权证明系统中,验证者将大量的基本代币(在以太坊的情况下,这些是以太坊的代币)作为赌注,如果一个糟糕的交易被验证了,他们就有可能失去代币。赌注成本很低,所以从赌注中赚取的代币大多被持有/再赌注,而不是被出售。

我已经看到很多关于这种转变将如何进行的评估。我的看法是:

以太坊将因此从一个每天约有 2000 万美元的结构性流出的系统,转向一个每天约有 50 万美元的结构性流入的系统。这种供求关系的转变可能会导致 ETH/USDC、ETH/USD 和 ETC/BTC(以及其他 ETH 对)在未来出现非常不同的动态。

3,权益证明系统(市场上已有很多这样的系统,如 Solana、Avalanche 等)被认为更加安全。

因为 51% 的攻击的可能性要低得多。我不打算在这里阐述这个论点,但我只想说,以太坊正转向一种许多人认为它对攻击的抵抗力更加强的共识机制,这将使以太坊比以往更加安全。

当然,这件事也有一些有趣的副作用。

(比如说以太坊分叉)。目前的以太坊工作证明区块链将不会消失,这条被许多人称为是 ETH POW 的链,可以围绕它发展一个社区并继续生存,为开发者和其他人提供价值。

这种分叉在比特币社区已经发生过几次,之前在以太坊社区也发生过一次。

以太坊合并时,ETH 的持有者将因为这次分叉而获得 ETH POW 代币。这些 ETH POW 代币可能经由时间变得毫无价值,也可能经由时间变得价值不菲。我们真的没办法知道 ETH POW 会如何发展。

合并,可能是一个大规模的区块链所经历的最重要的变化。这件事不是没有风险,事情也有可能不会顺利进行。为了这项工作,以太坊的核心开发人员已经工作了多年,并部署了许多测试网,他们有信心在 9 月完成。加密/Web3 世界将密切关注此事,我为他们加油。我认为以太坊合并对加密行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刻。如果事情按计划进行,对加密行业将是非常积极的。

相关阅读:全球顶级VC都在投资Web3

说明:我平时主要在知识星球写美国科技界的内容,关心美国创投圈的专业读者,请移步到我的知识星球。如下扫码登录(老星球用户续费请见底下那个二维码)

老星球用户续费请用这个二维码:

来画要做“中国的Ready Player Me”:用通用身份打通元宇宙场景

原创性思想,往往会出乎意料地、在同一时间出现在世界的各个地方。

8月23日,美国顶级风投之一A16z领投了Ready Player Me的B轮5600万美元。跟投的还有一大堆大名鼎鼎的名字:元宇宙公司Roblox的联合创始人大卫.巴斯祖基、游戏视频直播公司Twitch的联合创始人贾斯汀.坎、视频游戏开发商和发行商King Games的两位联合创始人等等。
Ready Player Me主要致力于帮助消费级用户制作虚拟形象,并允许用户跨平台使用。

与此同时另外一边——中国深圳,来画公司的创始人兼CEO魏博已经忙得飞起。

8月10日,来画发布消费级数字人,宣布进军元宇宙,紧接着8月30日,来画正式推出新产品——“装配式元宇宙空间”。在一个月左右的内测期,来画数字人与元宇宙空间已经累计成交了接近1000万人民币。

需要注意的是:来画现在的新业务与Ready Player Me一样,都涉及到了元宇宙里的一个新概念——“虚拟化身系统即服务(Avatar-Systems-As-A-Service)”,这一概念由A16z提出。

什么是“虚拟化身系统即服务”?什么是来画的“装配式元宇宙空间”?以及,以动画起家的来画,曾在2021年连续融了三轮上亿人民币级别的融资,但在大众心目中,来画始终是一家工具型公司,最多时旗下有动画、视频、演示、设计、白板5款产品,魏博究竟是使了什么法子,突然把一个有5款工具产品的公司,变成了一个只有一款元宇宙产品的应用场景公司?

来画创始人和CEO魏博

(一)

要说明什么是“虚拟化身系统即服务”,我们需要先来看一下大公司的数字人产品。

8月4日,抖音悄悄上线了自己的3D虚拟化身“抖音仔仔”。此前,三大互联网公司BAT也都已经推出自己的3D虚拟形象。但这些虚拟形象都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作为消费者的虚拟化身,被局限在了大公司的应用里。

这其实也就是为什么Ready Player Me的创始人兼CEO提姆.托克在宣布获得A16z融资时这样说:

“我们更大的愿景,是通过虚拟头像来连接各个元宇宙。未来,可能会有一种由大公司控制的元宇宙,他们制定所有规则,但肯定也会有一个更加开放的愿景,由数百万开发者所创建,人们可以在其中旅行,没有人能控制得了整个事情,就像互联网一样,我们正试图将世界推向那个元宇宙。”

随着有如此多公司都在打造“元宇宙”的某一部分,整合与控制可能会是未来元宇宙的核心问题。而这也揭示了现在的元宇宙空间是多么的碎片化。

想象一下:你们家附近的那家美甲店。谁来帮美甲店老板娘和员工承担高昂的虚拟化身制作成本(几十万甚至是上百万)?我们进入美甲店时的虚拟头像又将从何而来呢?

换句话说,像来画和Ready Player Me这样,通过提供虚拟头像来连接各个元宇宙的ASAS公司,其最关键特征是:跨平台使用。

更本质说:这一类公司实际上是在各个元宇宙之间构建起一个可互操作的身份协议,也就是元宇宙的通用身份。

(二)

但来画与Ready Player Me的创意和所提供的产品,又不完全相同。

了解Ready Player Me的人都知道:

它背后的母公司Wolf3D曾与腾讯、Verizon、HTC等公司合作,为他们的用户构建定制化身系统。这使Wolf3D汇总了一个有2万多个面部扫描的专有数据库,并构建了一个基于深度学习的平台。Wolf3D的野心是要成为元宇宙不同平台的统一头像,以增强用户的身份认同感。2020年,Wolf3D孵化出Ready Player Me,试图进入消费级虚拟头像市场。根据Ready Player Me自己透露的数据:截至今天,其已经有合作机构3000多家,横跨Web2和Web3环境。

而来画与Ready Player Me的两个最大不同之处是:

第一,Ready Player Me的元宇宙身份,只支持那种脱离于现实世界的元宇宙空间平台,比如虚拟游戏。

而来画,则希望连接现实世界中各行各业里各个公司和机构的元宇宙空间。

第二,Ready Player Me只围绕人提供虚拟化身,但自己并不提供空间和场景。

而以动画起家的来画因为产品逻辑里有一块“屏幕”,则同时涉及了元宇宙空间中的人和空间、场景。

具体而言,来画推出的“装配式元宇宙空间”允许每个企业主在来画平台上购买3D空间,空间内由四个可组装的工具元素构成:1,虚拟化身;2,展示视频;3,空间场景,以及4,数字物品。

企业主可以通过拖、拉、拽平台上已有的3D建模,方便迅速地完成自己公司经营活动场景的3D形象搭建。如下视频:

根据魏博告诉我的说法:这个产品首先是基于工具角度出发,因此整个空间都可以自行编辑修改。如:虚拟人衣服可以换;空间里的场景/logo可以用不同3D建模更换;还可以导入视频,然后在3D效果下点击视频进行播放。

也就是说,来画的元宇宙空间甚至还是UGC的:用户可以在平台上创作3D相关模板素材,以获得报酬;企业主则可以购买这些模板素材。

在这一点上,来画的思路很像美国的元宇宙公司Roblox,两者都属于“创造者经济”。但不同之处则在于:Roblox搭建的是一个封闭式游戏平台,用户需要在它平台内玩耍,来画则鼓励客户们走出去——把自己的元宇宙空间嵌到公司品牌的各个渠道里,去和自己的客户与粉丝们互动。

这也是来画希望形成自循环传播的策略:

由B端客户带动C端用户,同时一方面,这些C端用户可能又会转化成为来画的B端客户;另一方面,他们也可能成为来画平台上的第三方创作者,他们创作的3D建模场景可以在来画上售卖。

(三)

让我比较惊讶的是:何以来画的数字人和元宇宙空间会落地这么快?

根据来画告诉我的数据:6月30日来画数字人内测以来,全网累计下载量接近5000万,付费用户几十万,来画已经成为国内最成熟的消费级数字人创作平台。

魏博指出这主要是因为:第一,创立于2015年的来画本身就有大量客户积累。第二,与产品逻辑有关。

来画原付费客户在做出了自己的虚拟人后,相当于是把这个虚拟形象整合进了他们的动画视频里。这个时候,数字人起到的就是一个辅助动画的效果,能够让原有的动画“故事”更加立体、生动和多元。

根据魏博的介绍,现在来画客户中排名第1-4的行业是:生物医疗、金融、政府和媒体。这与过去稍有差异。过去最大的行业客户是教育,此外因为受疫情和经济形势影响,近两年来画平台上的党建和政府客户上升得很快,已经跃升为行业第三。

而来画的新产品——“装配式元宇宙空间”,将主要针对这些行业客户提供12个元宇宙应用场景,分别是:元宇宙展厅、元宇宙党建厅、元宇宙发布会、元宇宙会议、元宇宙银行、元宇宙课堂、元宇宙直播间、元宇宙演播厅、元宇宙网站、元宇宙秀场、元宇宙博物馆、元宇宙商铺等。

来画12个元宇宙场景之一:元宇宙网站

魏博告诉我:在一个月左右的内测期,来画数字人与元宇宙空间就已经累计成交了接近1000万人民币。

“相当于是我们用一个逻辑把5个产品串一起了,好处非常明显。”魏博说:“CAC用户获取成本也由一个人12块钱降到了现在的将近3块。更加重要的是,那种‘对’的感觉你知道吗?”

(四)

这种“对”的感觉当然也包括——晋升为元宇宙应用后,商业模式有了更多想象力。

来画原来的商业模式以付费订阅为主、创意服务定制为辅,现在则突然多出了“广告”的元素——因为它虚拟人身上的衣服被人盯上了。

或许,广告这个商业模式也不奇怪,毕竟韩国最大3D虚拟人应用Zepeto很早就有与大公司品牌方在虚拟人衣服方面的合作。但下面这个案例,就非常突破想象力了。

根据魏博告诉我的信息:原本业务与来画八竿子打不着的新能源汽车,突然之间也和来画扯上了关系。

国内一家头部新能源汽车公司,突然找上门来想买来画的消费级数字人系统,想把这套系统的API装到车载系统的大屏幕上。这样一来,每个车主上车之后,都可以把自己的虚拟形象做出来,放到车载系统里,同时还可以通过这个虚拟人做虚拟助理的一切事情——播报天气情况、查询高铁票等等。

更有意思的是:这家新能源车还因此赚钱了——因为另有一家家庭清洁品牌公司一直想在新能源车上打广告,但车载系统不允许做广告(可能会导致驾驶员分心),现在有了虚拟助理,可以将广告植入到虚拟人的衣服上,问题一下子就解决了。

“我预感,接下来可能还会有更多商业模式,因为客户自己会不断提出他想要什么,所以来画相当于是让自己的边界不断扩大了。”魏博告诉我说。

不过广告商业模式之所以能够成立,与必须要解决“数字人的快速生产”这一问题密切相关,否则,企业其实没有办法批量卖衣服。

而这也正是来画敢于挑战元宇宙的核心原因之一。根据魏博的介绍,来画有三个进军元宇宙方面的优势:

第一,是来画平台上的近1700多万素材。这是魏博在2015年刚创业时向美术学院学生批量收购的,一张图几毛钱,来画累计干了3-4年。这也使来画成为了中国头部的动画素材库平台。

第二,是AI技术,包括AI识别生成人物,以及来画更早之前的AI语音、AI绘画、AI抠图、AI字幕等。

从技术层面看,虚拟数字人其实分为两种,一种是真人驱动型,另一种是计算驱动型,比如最近很热的啫喱,来画也属于这种。

这两个派别无法说好坏,各有特点,但相对而言,计算驱动型派别更容易做大众化,更符合互联网标准化的本质,能够快速制作虚拟人。但缺点是:前期的研发投入必须很大。这也是为什么来画能够做消费级数字人以及花了很多钱在研发上的原因。

此外根据魏博的介绍,来画可能是世界上第一款在浏览器上支持Unity的设计工具,这也使来画的用户可以非常“轻和快”地去创作和分享作品。

(五)

值得一提的是,来画在海外其实还有一个英文产品叫Doratoon。只是很多人都不知道,它背后是一家中国公司。

来画的海外产品Doratoon的官网首页

根据魏博的介绍:这个产品自去年推出,目前用户数已经突破了150万,用户主要来自美国、欧洲和东南亚,以美国为主。这也决定了Doratoon的定价并不便宜:个人用户是每个月5美元,企业版则是49美元一个月。

当我问及魏博如何思考Doratoon的未来发展时,他和我谈到了他的设想和对Web3的观点。

这里有一些大背景是:

Ready Player Me的下一步,将是创建一个可供购买、出售和交易的数字资产商店,专注于通过允许第三方开发者出售游戏内资产和NFT可穿戴设备及虚拟服装,让Ready Player Me平台成为区块链上“开发者的收入来源”,这样艺术家、品牌和开发人员都能在其中销售虚拟形象的定制选项。

另据《华尔街日报》报道:韩国最大3D虚拟人应用Zepeto去年就可能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虚拟时尚交易市场了:Zepeto的用户们可以在上面设计和销售虚拟服装,以换取现实世界中的钱。

“海外市场的好处是,有一个C端付费用户属性比较强的特点,并且海外市场可以做数字藏品交易。”魏博说:“如Genies,这个产品在做虚拟人形象的数字藏品创作和交易方面非常成功。但现在哪怕是在海外,更多数字藏品NFT也以静态为主,动态的很少,而通过使用来画软件其实是可以做出那种更加立体、动态的NFT艺术品的。”

魏博还谈到了他眼中创造者经济与Web3之间的关系。

“实际上我认为Web3还没有找到很靠谱的应用,也和没有把创作者经济做好有关。现在全世界比较好的创作者经济平台可能是ROBLOX和日本的动森,包括电影《头号玩家》或《失控玩家》里讲的也都是让每个人去创作出自己的世界,但问题是:现在的创作者平台很少。”

“而来画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就是创作者经济。我们先把平台做好,提供工具、提供模型、提供模块化内容,尽量降低大家创作的门槛和成本,让每个人都可以用我们的工具做动画、做视频、做空间和做数字人。不然,你连工具都没有,连素材都不够,连模型都没法搭建,怎么能够去谈人人都可以创作怎么去谈Web3呢?”魏博说。

Web3的终结

最近翻了很多关于 VC 和 Web3 的中文报道,发现有不少讨论还纠结在 Web3 是不是一场骗局上?我觉得这样的讨论基调是很“边缘”的,造成这种差异的核心原因可能是:大家每天在看的东西是不一样的。

我觉得一个正确问题的起点应该是:在资产配置的世界里,就波动性、新颖性、复杂性和活跃性而言,可能没有比加密投资者更加困难的工作了。

正如一个好问题,不应该是声称整件事情都是骗局,一个好的问题应该是像Signal的联合创始人、著名密码学专家莫西.马林斯派克提出的这样的问题《Web3真的是去中心化的吗?》。

推荐阅读一篇美国风险投资机构Redpoint合伙人托马斯.通古兹最近写的新文章《Web3的终结》。本文节选自我的知识星球的第340课。


The End of Web3

将任何一家风险投资机构的网站放入回溯机,浏览其在上世纪90年代末的自我介绍,你会看到诸如”我投资互联网公司”、“我投资Web2.0公司”或“我投资SoLoMo公司”的声明。在当时,这样的声明很有意义,但现在没有意义了。

为什么“时间”会对这一类声明并不友好呢?

因为新的基础设施,往往能够带来新的软件。我们用架构的先进性,来指代每一波浪潮:互联网、移动、云、数据湖、单页应用、容器、无服务器。

在某些时候,初创企业对新技术进行足够的修补,以发现客户最重视的应用。然后,基础设施的创新会消失在令人愉快的应用之中,我们进入到下一个有自己流行语的浪潮。

Web3也同样会消失。

几年之后,与今天一样,数据初创公司、消费级应用程序和软件供应商将崛起和成长。

其中一些,将采用Web3的四个基本创新:永久所有权、用 “股权”支付客户、监管套利,以及新的治理模式(DAO)。

例如,一家游戏公司可能会在AWS的经典云堆栈上建立起一个应用程序,并提供一个去中心化的点对点的NFT交易所。

然后,会涌现出测试定义的众多公司。一个服务于NFT市场的CRM企业是一个Web3公司吗?

这就是今天如此伟大、令人激动以及振奋的一个难题:关于一个成功的公司,将如何利用其去中心化的数据库、新颖的资本结构(代币上限表)、不同的监管,以及获取用户的新方式,来成为一个庞大的业务?

我还不知道答案,但是我知道,当它到来时,我们不会称它为Web3公司。


说明:我平时主要在知识星球写美国科技界的内容,关心美国创投圈的专业读者,请移步到我的知识星球。如下扫码登录(老星球用户续费请见底下那个二维码)

老星球用户续费请用这个二维码:

这个Peter Thiel投资的浏览器,不仅速度很快,它还向我付钱

每个人的关注点不同。在前年我写的这篇总阅读量为43万的文章(详见《苹果引发了一场大恐慌》)里,

我猜测:

约有95%以上的人,看到的是苹果新政对于全球数字广告市场的影响;另外则大概只有不到5%的人,注意到了我在讲用户数据所有权问题,以及文章里还有这样一句话:

“因为在两三年前,美国业界就在讨论,你的下一个浏览器应该向你付费了。”

是的。实际上从去年年底开始,我就已经在用一个全新的浏览器:

1,它的速度很快,因为没有广告;

2,我的隐私受到了完全的保护;

3,它还向我付钱,但使用代币“基本注意令牌(Basic Attention Token,即BAT)”的方式。换句话说:我一边在网上浏览网页,一边在赚BAT。

而由于BAT在美股上市公司、美国最大的加密货币交易所Coinbase上,这就使它非常重要。

这是一个典型的Web3项目,专注于隐私和集成去中心化的应用(DApp)和去中心化的金融(DeFi)。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项目在2016年,获得了由彼得.蒂尔创建的Founders Fund领投的种子轮。并在去年年底,实现了一系列的里程碑。

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

到目前为止,本质上,整个互联网经济走的主要都是广告模式,包括谷歌、百度,以及所有这种依赖于大量收集用户数据作为商业模式的互联网公司。那么,这个Web3浏览器究竟是构建了一个什么样的生态系统,敢于尝试去颠覆如此古老但经典的互联网经济模型呢?

……

本文剩余内容的主要摘要如下:

1,这个浏览器叫什么?它实现了什么样的里程碑?

2,这个浏览器构建了一个什么样的生态系统,来吸引用户颠覆过去古老但经典的互联网经济模型?


说明:我平时主要在知识星球写美国科技界的内容,关心美国创投圈的专业读者,请移步到我的知识星球。如下扫码登录(老星球用户续费请见底下那个二维码)

老用户请用这个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