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人工智能“败坏”了的谷歌搜索引擎

本周二晚 Alphabet 的最新财报显示:人工智能开始显现正在蚕食谷歌核心的搜索业务。

2023 年 8 月,我和小时候一起玩的一位好朋友一起吃午饭。她兴致勃勃地和我聊起了古汉语书籍,我对古汉语一窍不通,恍惚间,我抬起头问她道:“你知道吗?就像美国科幻灾难片里那些无穷无尽又杀不死的蝗虫。现在,人工智能正在这般呼啸着涌向电子书籍”。

去年 8 月,我就已经看到:由 AI 生成的伪书正在纷纷涌向亚马逊和其他在线书店。而亚马逊上的搜索估计控制着至少一半的美国图书销量。

这些由 AI 生成的伪书甚至有时候还会借用真实人类作者的名字。例如因为此事登上了头条的出版专家简.弗里德曼。她发现:一些使用她名字并声称是由她写的假书可能是由 AI 生成的。随后,亚马逊删除了这些图书列表。但弗里德曼想知道:“如果情况发生在知名度较低的作者身上时,亚马逊会怎么做?”

根据《纽约时报》的报道:目前,图书类目中的“旅游指南”已经是 AI 伪书的重灾区。此外,AI 图书正在渗透进“烹饪、编程、园艺、商业、手工艺、医学、宗教和数学,以及自助书籍和小说”等类别。

而谷歌搜索引擎,是另外一个灾难地。

大概也是在去年 9 月的时候,我发现:人工智能内容的洪流已经开始涌动,谷歌却在几乎没有护栏的情况下任其流动。


(一)

去年 9 月,一位美国旅游博主突然发现:她网站 80% 的流量,在 48 小时之内消失了。

她指出:是由 AI 编写的帖子,现在排名超过了她。而其他在 SEO 论坛上发帖的网站所有者也声称:由 AI 生成的内容,现在开始出现在了他们的内容之上。

有些人的搜索排名则出现了大幅的下滑。运营着多个旅游相关网站的奥弗霍尔特告诉美媒 Insider:“昨日,我们发现正常流量下降了 55%,今天的情况则更加糟糕。”

“这是一个笑话。”另一个人则在网站所有者论坛上写道:“我有长篇内容,写得很好,经过充分研究,内容里有大量原始图像内容,但却输给了 500 字的由人工智能生成的垃圾。”

以上案例,都是对去年 9 月谷歌最新政策更新的抱怨。

需要注意的是:多年来,谷歌一直在与 SEO 优化做斗争。后者是指:网站用关键字来填充自己,以使自己网页在搜索结果中排名更高。因此多年来,每当谷歌推出新更新以遏制 SEO 时,这种有关搜索结果的波动很常见,内容创建者也常会抱怨。但上述一些网站所有者称,他们以前从来没见过这样的转变。

复杂的是,就像电子书的购买者,很难区分人类作品与仿制品的区别,这方面读者评论或有帮助。但目前的情况是:评论栏也开始充斥由 AI 生成的帖子。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了谷歌搜索上:尚不清楚有多少被提升的内容,实质上是由 AI 生成,或者是否只是由人类以不同方式编写的其他内容?这凸显了目前用户与谷歌面临的一个问题:不可能发现机器生成的内容和人类工作间的区别。


(二)

有三个关键性的信息,需要引起大家的高度注意。

第一个是:2023 年 9 月,谷歌更新了对“有用内容文档”的定义。此前,谷歌在定义有用内容系统时,认为要优先考虑人类创建的内容。

但去年 9 月,谷歌发布的最新指南删除了这部分内容。这也标志着:谷歌对于 AI 内容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简单讲,此前谷歌对有用内容的指导是——“由人类撰写的、为人类撰写的原创和有用的内容”。而谷歌更新之后的最新指南变成了——“为人类创建的原创和有用的内容。”

换句话说,谷歌认为:只要由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被认为是高质量的,那么谷歌也会在搜索引擎中推广这些内容。

第二,根据本周二晚 Alphabet 刚刚发布的最新财报:谷歌的核心搜索收入没有达到预期,导致 Alphabet 股价盘后大跌了 6.5%。

需要注意的是:这是经由谷歌财务数据/财报所显露出来的第一个重大信号:人工智能真的开始在蚕食谷歌的核心搜索业务……

本文剩余内容的主要摘要如下

1,Alphabet 此次财报的具体信息。 

2,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情况也改变了消费者与社交媒体的互动方式,并将大幅削弱消费者使用社交媒体的时间。那么,公司进行数字营销的首要投资渠道将发生什么样的变化?首席营销官们又该如何调整客户获取和忠诚度保留策略呢?需要大家到我的星球阅读全文。


说明: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我在官网写的东西和我在知识星球写的不一样,关心美国创投圈和美股二级市场的专业读者,请移步到我的知识星球。如下扫码登录(老星球用户续费请见底下二维码)

老星球用户续费请用这个二维码:

人形机器人崛起:OpenAI、微软洽谈投资 Figure AI,希望募资 5 亿美元

据彭博社两小时前报道:人形机器人初创公司 Figure AI 正在洽谈由微软公司和 OpenAI 领投的一轮融资,希望总共筹集高达 5 亿美元的资金。

知情人士告诉彭博社:Figure AI 正在为这笔交易寻找更多投资者。而在目前正在讨论的一种情况下,微软公司将投资约 9500 万美元,OpenAI 将投资 500 万美元。

彭博社指出:这笔交易将使 Figure 的投前估值达到 19 亿美元左右,投后估值则可能显著提高。换句话说,Figure AI 很可能将通过这笔交易跻身独角兽俱乐部。

不过,融资还未最终确定,投资金额也可能发生变化,或交易仍然可能破裂。微软、OpenAI 和 Figure AI 均拒绝置评。

需要注意的是:Figure AI 将自己描述为是“一家将通用类人形机器人带入生活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公司”。该公司正在开发一款由 AI 驱动的机器人,其外观和动作都与人类很相似。Figure 表示,希望其名为 Figure 01 的机器人能够执行不适合人类的危险工作,并且希望其技术能够有助于缓解劳动力短缺问题。

截至目前,Figure AI 总共募集了 7900 万美金。去年 4 月,其募集了 A 轮 7000 万美元,领投机构为 Parkway Venture Capital。之后的 2023 年 7 月,该公司又募集了 900 万美元,领投机构为英特尔。

看起来,目前全球 AI 机器人行业的募资活动超级忙碌。

今年 1 月初,由 OpenAI 支持的挪威 AI 机器人初创公司 1X Technologies AS 筹集了 1 亿美元。而总部位于温哥华的 Sanctuary AI 正在开发一款名为 Phoenix 的人形机器人。此前伊隆·马斯克也曾表示,特斯拉正在开发一款名为 Optimus 的机器人。

相关阅读:34% 的独角兽公司将消失


说明: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我在官网写的东西和我在知识星球写的不一样,关心美国创投圈和美股二级市场的专业读者,请移步到我的知识星球。如下扫码登录(老星球用户续费请见底下二维码)

老星球用户续费请用这个二维码:

34% 的独角兽公司将消失

仅仅是因为在 2013 年发明了“独角兽”这个词,Cowboy Ventures 的创始人 Aileen Lee 就应该被铭记。此后,这个词成为了私人市场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衡量指标。

2024 年初,也就是十年之后,Lee 和她的同事刚刚又写了一篇最新文章,总结了 2023 年与 2013 年独角兽榜单的区别,以及她们从中发现的启示。

Lee 指出:2023 年美国市场上的 532 家独角兽公司中,有 34% 将消失。也就是 182 家独角兽将消失。此外,到 2033 年,美国独角兽数量将增加 4 倍,约为 1400 家。还有一组数据的描述方式把我给看笑了。Lee 指出:在多元化方面,如创建独角兽公司的女性 CEO,数量仍然相当可怜。2023 年的 532 家独角兽中,男性创始人里重名都叫“迈克尔”、“大卫”和“安德鲁”的数量,比女性独角兽 CEO 的数量还要多!按照这个速度,我们要到 2063 年才能实现男女比例平等。

下面,我将 Lee 这篇最新文章的核心思想,简要概括如下。希望对后台的投资者和创业者有帮助。


(一)

2013 年,Lee 所在的 Cowboy Ventures 刚刚起步。

为给自己机构的投资策略提供依据,Lee 和同事分析了 2013 年时美国所有创建时间少于 10 年的最成功的由 VC 支持的初创公司。Lee 用 “独角兽 “作为一个缩写,来捕捉这些企业的魔力。

她发现:2013 年时,美国只有 39 家独角兽。他们都具有以下特征:

1,他们中的大多数(实际比例是 62%)都已经 “退出”——已经上市或被收购。

2,大多数公司都是消费级公司:消费级独角兽约占到总独角兽估值的 80%,占到总独角兽数量的约 60%。

3,企业级独角兽的资本效率极其高(为 26 倍),是消费级独角兽的 2.4 倍。

4,十年间,有一家公司成为了 “超级独角兽”(价值超过 1000 亿美元),它就是:Facebook。

5,与刻板印象相反,这 39 家独角兽创立时创始人的平均年龄为 34 岁(扎克伯格显然是一个异数值);而企业级软件公司创始人的平均年龄为 38 岁。

6,拥有共同工作经历、求学经历和技术经验的三人联合创始团队,占到大多数。

7,湾区是独角兽的总部所在地(占比 70%)。纽约有 3 家,是第二大独角兽公司的总部。

8,这些独角兽的多元化程度极低——没有一个女性 CEO,女性联合创始人的占比也仅占到 5%。


(二)

之后的 2013 至 2021 年,是一个众所周知的故事。

风险投资生态系统的资金在十年间增长了两倍。由于 VC 的历史回报,以及如社交、移动、云、加密等各种新概念引发的不断增长的新市场,还有因为疫情的影响和低利率环境,在 2013-2021 年间,VC 基金所吸引的资金池增加了 3 倍(5800 亿美元!)

这使老牌 VC 募集到了破纪录的资金;二级市场上的 “跨界”基金也纷纷加入。与此同时,1000 多家新 VC 筹集到了资金。

成千上万的新投资者加入 VC 行业。但由于投资速度太快,投资者对企业的指导或监督有限,尽职调查程序匆匆忙忙,融资规模与估值打破记录,一大批的独角兽公司诞生了。

2022 年 3 月,美联储加息,引发上市倍数和企业预算的多年下行效应。虽然,大的 VC 继续募资(2022 年,64% 的风投机构募集 10 亿美元以上的基金),但是投资者大多冻结(2023 年,约 40% 的风投机构停止了交易)。初创公司开始重新关注利润率和盈利能力,独角兽公司倒下。

需要注意的是:‍第一,VC 潮流逆转的拐点,发生在 2022 年。并且,到现在也没有结束。

第二,目前我们看到的初创公司的最后一轮估值,不是一个完美的衡量标准。这些估值非常可能夸大了当前独角兽族群的规模与价值(如 Cerebral、Clubhouse 和 OpenSea 可能是例子)。且 Lee 采用的时间点方法也会导致遗漏:如 Stripe 成立于 2010 年,Zoom 成立于 2011 年,Snowflake 和 Coinbase 成立于 2012 年。这些公司在 2013 年时都还不是独角兽,现在则都已经成立超过 10 年,因此也被排除在了 Lee 的数据集之外。

下面,就是 Lee 和她同事最新统计的 2023 年独角兽数据。


(三)‍

Lee 和她同事发现:2023 年美国共有 532 家独角兽。并且他们具有如下特征:

1,过去十年中,美国独角兽的数量膨胀了 14 倍,从 39 家猛增到 532 家。总价值达到了 15 万亿美元(2013 年时,是 2600 亿美元)。此外,

# 独角兽的诞生仍然是非常罕见和不可能的事——只有不到 1% 的风投机构支持的初创公司,成为了独角兽。以及,优秀人才进入斯坦福、哈佛或麻省理工学院的几率,是创办独角兽公司的 5 倍。

# 2023 年的独角兽,在多个领域进行创新,跨越了更广泛的领域(如 Lee 正在追踪的领域就有 19 个!)。其中,大多数行业不在 2013 年的独角兽榜单上。

# 2023 年最有价值的独角兽创新领域范围很广,从通用 AI 和医疗保健,到食品配送、人力资源软件以及股票交易。

# 各年龄段的公司都可能成为独角兽。与 2013 不同,2023 年的独角兽成立时间没有最佳年份。但 2020 年和 2021 年是各阶段公司的 “加冕”期。此外,今天的独角兽平均年龄为 7 岁,与十年前相同,这似乎是件好事。

# 过快成为独角兽可能是一种诅咒。像 Hopin 和 Bird 这样的没落独角兽公司,在成立一年内就被加冕;汽车租赁公司 Fair 在两年内加冕;Convoy 和 Knotel 在成立的三年后加冕。

2,相当惊人的数据:几乎与 2013 年榜单完全相反,独角兽的钟摆严重地摆向了企业级公司(占比 78%):

# 10 年前,38% 的独角兽是企业级公司,总价值 550 亿美元(占到总独角兽榜单价值的 20%)。如 Workday、ServiceNow、Splunk 和 Palantir 等。而如今,共有 416 家企业级独角兽,数量占到总独角兽榜单的 78%,总价值为 1.2 万亿美元,占到总独角兽公司价值的 80%(2013 年为 20%)。

# 消费级独角兽则占到总独角兽价值的 20%,而 2013 年时为 80%。2013 年时主要是”SoMoCo”公司,也就是社交、移动和电商公司。

# 如今,最有价值的消费级独角兽主要在最后一英里的配送上(DoorDash、GoPuff)、健康领域(Devoted、Ro、Cityblock)和游戏驱动平台(Discord、RecRoom)等领域,这些公司在疫情期间推动了新的消费习惯。

#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过去十年有如此多的资本涌向了企业级独角兽/公司呢?……

本文剩余内容的主要摘要如下

1,是什么原因导致过去十年有如此多资本涌向企业级独角兽/公司?

2,后续报告的所有内容。附数据图。

3,Aileen Lee 从分析中得到的启发。


说明: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我在官网写的东西和我在知识星球写的不一样,关心美国创投圈和美股二级市场的专业读者,请移步到我的知识星球。如下扫码登录(老星球用户续费请见底下二维码)

老星球用户续费请用这个二维码:

给苹果的 Apple Vision Pro 泼点儿冷水

上周五,苹果开卖 3499 美元的头戴式耳机 Apple Vision Pro 已经是目前美国科技界最重要的新闻。据说,国内不少朋友都在想方设法地从美国苹果官网预定,而 Vision Pro 在美国许多地点的设备已经售罄,无法在店内提货。

根据彭博社的报道:最初,苹果仅计划在美国销售 Vision Pro,但未来几个月也将在其他市场推出,第一批会推出的市场就包括有中国。

这也是我写这篇文章的原因。我也很喜欢 Vision Pro,但也正因为此,我要给大家泼点儿冷水:如果你是第一批购买苹果 Vision Pro 的用户,在某些至关重要的方面,你可能会大失所望。


(一)

让我们先来看一下 Vsion Pro 的愿景。

需要注意的是,美国在混合现实领域竞争的大公司主要有两家:一家是苹果,另一家是扎克伯格的 Meta。而 Vision Pro 是有史以来最贵的消费类耳机之一,其价格大约要比 Meta 的最新设备贵上七倍。

为什么 Vision Pro 会卖得这么贵呢?仅仅是因为苹果公司的声誉溢价吗?

当然不是。有些美国评论界人士已经指出:Vision Pro 的主要功能,将会是“媒体”,尤其是当我们身在旅途时,该设备将被大规模地消费。换句话说,Vision Pro 的愿景可以简单概括如下:

本质上,虚拟现实的耳机,其实就是未来的电视和剧院。以后,我们每个人都将用上一个属于自己一个人的、更加个性化的屏幕来取代电视和电影院。这块个性化的屏幕,将“坐”在我们的脸上,从而让屏幕可以追随我们的眼球变得无限之大,同时,声响效果惊人。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看起来,我们身在的亚洲是多么需要这样的产品。

亚洲的大城市都寸土寸金,没有大房子。即便有一个大房子,往往也被四、五个人共用。这就是为什么我没有住在上海的原因。两周前,我一个朋友刚好在微信上和我感叹:“上海 2000 万人,有几个人的居住能够超过美国普通的一个蓝领。”

所以,Apple Vision Pro,一个只属于你独享的超级豪华家庭影院。它有超高分辨率的显示屏,可以为每只眼睛提供比 4K 电视还要多的像素。并且,它没有任何占地面积,隔音效果还很好,你不会吵到任何人。


(二)

那么为什么说,在某些至关重要的方面,你可能会大失所望呢?

需要注意的是:与所有的新技术平台一样,Vision Pro 的成功将取决于第三方应用和服务。

在这方面,首先令人惊喜的是,一些生产力应用的加入。

例如,Slack 已经发布了一款适用于 Vision Pro 操作系统 VisionOS 的应用。微软公司也将推出适用于该系统的 Office 365。此外,还有来自于视频应用 Zoom 和 Box 的应用程序。

但是,作为“一个超级豪华的家庭影院”, VisionOS 生态中主要的娱乐类合作伙伴却没有兴趣来提供帮助。

第一,全球最大的视频订阅服务公司 Netflix,不打算为该设备推出新应用。它说,使用该设备的用户可以通过网络浏览器来看 Netflix。

第二,全球最受欢迎的视频与音乐服务提供商 YouTube,也不打算加入。它既不会为该设备推出新应用,也不打算允许其 iPad 应用在 Vision Pro 上运行——YouTube 也建议客户用网络浏览器来看其内容。

第三,我非常喜欢的、全球最受欢迎的流媒体音乐服务 Spotify 也没有计划为该设备推出新应用。并且,它不会让它的 iPad 应用在 Vision Pro 上运行。

此外,回避苹果这一最新设备的其他主要开发商,还包括有谷歌以及 Meta 等 iOS 和 iPadOS 的中流砥柱。这与此前的苹果移动生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换句话说,这就像是开发商们与过去的决裂。也表明:Vision Pro 可能是一个与 App Store 完全不同的故事。……

本文剩余内容的主要摘要如下

1,为什么开发商们不愿意配合 Apple Vision Pro?

2,如果这可能是一个与 App Store 完全不同的故事,那么最适合 Apple Vision Pro 的应用会是哪些?哪些开发商最适合利用该平台?


说明: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我在官网写的东西和我在知识星球写的不一样,关心美国创投圈和美股二级市场的专业读者,请移步到我的知识星球。如下扫码登录(老星球用户续费请见底下二维码)

老星球用户续费请用这个二维码:

英伟达股价逼近 600 美金!黄仁勋对“超能力”有自己的一套理论

我在第一期直播中选择讲英伟达,是有原因的。回望硅谷:乔布斯已逝,杰夫.贝佐斯早已经卸任亚马逊 CEO,伊隆.马斯克在 16 年前才开始掌舵特斯拉,OpenAI 的奥特曼则刚刚崛起。但是英伟达已经创办 30 年。换句话说,黄仁勋实际上是目前美国科技界任职时间最长的 CEO。

第二,英伟达的市值刚刚突破了 1 万亿美元。历史上,从来没有一家上市公司的市值如此之高,大众对它的了解却如此之少。

第三,英伟达是 2023 年美股的大赢家,其股价大涨了 239%,成为 2023 年标普 500 指数和纳斯达克 100 指数中表现最好的股票。但是这家 AI 芯片制造商的狂欢还远远没有结束的意思。

2024 年第一周,英伟达在本年度的 CES 上宣布推出新产品“人工智能 PC”,以帮助个人 PC 行业通过“人工智能电脑”来吸引消费者。

此前,英伟达的竞争对手英特尔和 AMD 认为:AI 软件在个人电脑上运行时要比在互联网上运行时更安全、反应更灵敏。现在,英伟达宣布推出三款带有额外组件的新型桌面图形芯片,以让游戏玩家、设计师及其他计算机用户能在个人计算机上更好地利用 AI,而不需要依赖通过互联网访问的远程服务。

英伟达称:与其发布的新软件和 AI 模型优化相结合,这些产品将比采用英特尔芯片的机器提供“数量级”的改进。

这一消息也直接促使当日英伟达股价大涨了 6%,并连续上涨了四个交易日。下图,是过去一个月英伟达的股价图。在进入本年度的前两周里,英伟达的股价不仅重返 500 美元大关,还逼近了 600 美元。此外,华尔街分析师们依旧将英伟达列为是 2024 年最受华尔街青睐的 20 只股票的榜首。

今天,我们来看一下作为 2023 年最成功公司的 CEO,黄仁勋对于创业者的“超能力”有一套什么样的独特理论?以下是我的翻译简写。


当黄仁勋坐在当地丹尼餐厅的一个包厢里,开始谋划将改变他一生的事业时,他不知道:他的初创公司有一天会价值 1 万亿美元。事实上,这位英伟达历史上唯一的 CEO 对自己的处境一无所知。

但如果他在 30 年前就知道他今天所知道的一切,他将永远不会创立英伟达。

“原因其实很简单,”黄仁勋最近说:”因为创建英伟达要比我预想的难上 100 万倍”。

他说:”如果我们意识到其中的痛苦与折磨,意识到你会感到多么脆弱,意识到你要承受的挑战,意识到其中会遭遇的尴尬与羞耻,意识到所有会出错的事,正常人都不会这么选择。”

英伟达是 2023 年美股的大赢家。2023 年,英伟达市值突破了 1 万亿美元。这在 30 年前,似乎是不可想象的。甚至就在一年前,英伟达的市值会因为人工智能热潮而超过 “Netflix+耐克+诺和诺德公司(减肥药公司)”的总和,这也不是特别地有可能。

黄仁勋的坦率,不仅令人大开眼界,也是我们对他这一代最成功企业家的一次难得的窥视。他把在大满贯早餐和超级鸟火鸡三明治中萌生的想法,变成了一家市值上万亿美元的公司。一路走来,黄仁勋学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反直觉的一课,那就是:…… 全文需要到我的知识星球阅读,老星球用户续费请特别注意页面底部的优惠券。


说明: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我在官网写的东西和我在知识星球写的不一样,关心美国创投圈和美股二级市场的专业读者,请移步到我的知识星球。如下扫码登录(老星球用户续费今天有优惠券,请见底下那个二维码)

老星球用户续费请用这张优惠券:

2024 致所有创业者:最坏的结果就是平庸的成功

图为美剧《后翼弃兵》剧照

2023 年我忙得快哭了。不过,还是很开心。忙碌的事情都在我三年的规划里。2024 新年伊始,送给后台所有创业者一篇文章,来自私人投资者、顾问、董事会成员和作家亚伯拉罕·托马斯。他是初创公司 Quandl(已经被纳斯达克收购)的创始人和一家对冲基金的经理。这篇文章主要关于战术层面,特别是关于“平庸的成功将如何阻碍你学习”。与大家共勉。以下是我的翻译简写。


The Worst Outcome is a Mediocre Success

作为一家初创公司的创始人,我收到过最明智、最重要的建议之一就是:”最糟糕的结果是平庸的成功”。

现在看来,这句话不是简单化地劝告我们要大干一场或者打道回府,要打出全垒打或者是三振出局,要盲目地雄心勃勃,等等诸如此类。这句话要比这些都更微妙。让我来解释一下。

有关初创公司的定义就是“不确定性”。作为创始人,你必须探索有关你企业的几乎所有一切:产品是什么?客户是谁?如何接触他们?他们会付多少钱?竞争对手是谁?行业如何发展?诸如此类的问题不胜枚举。

本质上,回答这些问题的一种常见方法,就是将科学方法应用于科技初创公司。提出假设;然后,进行实验以检验假设;然后,证实或推翻假设;也就是:学习、迭代、再学习、再迭代。

例如,你的假设是—— “冷拜访客户会带来销售额”。于是你雇了几名销售代表,让他们给 100 个客户打电话。

如果你从中获得了 30 个新的销售额(非常高的命中率)——那么很好,你的假设是正确的!你就可以因此雇佣更多销售代表,来加倍推广这一策略。但如果你没有因此获得新销售额——这也很好,因为这证明了你的假设是错误的!你可以继续采用其他获客策略,比如说 FB 广告、搜索引擎优化货或者活动等。无论如何,你的实验都证实或推翻了假设。

而最坏的结果,就是你因此获得了少量但不为零的销售额——比如 1 个或者 2 个销售额。为什么呢?因为现在的你陷入了困境。你到底是应该加倍努力还是应该放弃这个策略?到底冷拜访有没有用?会不会是这个方法有效,只是销售代表不够努力?或者是他们没有按照正确的脚本行事,或者是他们没有给正确的人打电话?又或者是方法有缺陷,而你的销售代表只是运气好呢?你根本都不知道!

这就是平庸成功的危险所在。初创公司试验的意义,不在于成功本身,而在于要在明确的成功与失败中学习。你并不真正关心前两个销售代表所带来的销售收入,你关心的是这种策略是否可以复制推广到几十个、几百个销售代表,或者你是否需要使用完全不同的策略。这一切都关乎于学习,但是平庸的成功不会给你带来任何学习。

不幸的是,人类总有一种自然的倾向,那就是对冲赌注——在我们的实验中做出设计性的选择(以让结果不那么极端),使平庸的成功成为最有可能的结果。

还有一种倾向是,只做你事先就知道会成功的实验——但是样的实验,其实并无用处:因为你获得的信息量接近于零。例如,继续销售实验:作为创始人,你可以亲自打电话;只联系最优秀、最合格的潜在客户;制作定制的宣传材料;提供优惠的价格。所有这些,都会增加达成交易的机会,因此显得非常诱人,但是它们能够告诉你冷拜访是否是一种可行的大规模销售的策略吗?它们不能。

更加糟糕的是,我们都被严重地“社会化”了,以平庸的成功作为目标。因为我们的学校、大学、大型机构——他们都不需要大起大落,他们需要的是安全与稳定。稳定的 7 分比 0 分的 10 分要更好。这在结构化、可预测的环境中可能行得通,但在初创公司中,却是大忌。

因此,当一家初创公司带着实验性的想法来找我时,我通常会告诉他们一件事,那就是要确保你的成功与失败之间有明确的界限。不要陷入混乱的中间地带。如果你的假设失败了,请确保它失败得清晰、明确;如果你的假设成功了,请确保它成功得同样清晰、明确。请记住,假设失败了也意味着实验成功,因为你学到了一些东西。这才是关键所在。

最坏的结果,就是平庸的成功!


说明: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我在官网写的东西和我在知识星球写的不一样,关心美国创投圈和美股二级市场的专业读者,请移步到我的知识星球。如下扫码登录(老星球用户续费请见底下二维码)

老星球用户续费请用这张优惠券:

站在硅谷,三问钉钉的 AI 助理

图为科幻电影 <Her>,由 Midjourney 生成
  • 第一问:钉钉的 AI 助理,究竟与 OpenAI 的 GPTs 有什么不同?
  • 第二问:钉钉说的新 SaaS,是一种新卷法还是新机会?
  • 第三问:钉钉 4 月即将推出的 AI 助理应用市场是个什么情况?

先给 AI Agent 做一个定义。根据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的观点:所谓 AI Agent,指的是对自然语言做出反应,同时根据对用户的了解来完成一系列不同任务的软件。

2023 年 11 月底,盖茨发表长文称:AI Agent,将成为下一个互联网平台。

“时至今日,我仍然像微软刚创立时那样热爱软件。但尽管几十年来软件已经取得很大改进,在许多方面它仍然相当愚蠢。”盖茨指出:“(但)不久的将来,任何上网的人都能拥有一个由 AI 驱动的个人助理。谁能赢得 AI Agent,那才是大事,因为你将永远不会再去搜索网站,不会再去生产力网站,不会再去亚马逊。”

比尔.盖茨的话音刚落,2024 年 1 月 9 日,杭州,以超强执行力著称的钉钉,在 7.5 产品发布会上宣布了其用户数已经达到 7 亿,并重磅推出了 AI 助理等一系列产品。

这也意味着:中国的国民级软件钉钉,正式跳入了 AI Agent 的浪潮。从现在开始,钉钉上的每一个人、每一家企业都可以创建和使用个性化的、专属的 AI 助理。

如下图。当我把钉钉更新到 7.5 版本,并点击钉钉右屏上方的 “AI 助理”后,我输入了“更换钉钉 App 图标”、“请帮我打开邮箱写邮件”,AI 助理就飞快地帮我调出了结果页面。效率超高。

不过,在环绕地球 360 度的比尔.盖茨、硅谷,以及钉钉之间,我还有一系列的问题。如下:


(一)

第一个问题是:昨日,OpenAI 终于发布了备受瞩目的 GPT Store。那么钉钉的 AI 助理,究竟与 OpenAI 的 GPTs 有什么不同呢?

有意思的是,很多人不知道:钉钉的 CTO 程操红其实是去年 11 月 OpenAI 官宣即将推出 GPT Store 后的首批 GPT 开发者之一。

2023 年的最后两个月里,程操红开发了一个类似于德州扑克的 GPT 游戏。规则设置很简单,包括有:需要找几个人一起玩,每个人初始有多少积分牌等等。但在开发完之后,程操红发现了一个很大的问题:

这个 GPT 只能分享给其他人。并且,被分享的人还没有办法与程操红一起互动着玩,两个人只能各玩各的,里面剩下的其他玩家则都是虚拟玩家。

这揭示了在做 AI Agent 方面,以 OpenAI 为代表的大模型企业,与以钉钉为代表的应用层企业,存在着两个非常大的不同。如下:

第一,经过九年的发展,钉钉其实已经具备了包括协同、沟通、办公等最丰富的应用场景。如果把这些场景翻译成 AI 产品的语言,那就是:钉钉其实已经具备了最强的 AI 行动力、行动系统的连接能力——也就是“行动系统”很强大,因为钉钉的“手”与“脚”很多。

这包括:上述 GPT 游戏暴露出来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无法协同。但假设你在钉钉上开发一个 AI Agent,你立马就能把它分享到群里,立马就可以和大家一起享用,AI Agent 马上就可以行动起来。

第二,钉钉已经累积起最深厚、最个性化的数据,可以根据用户个人行为特征、偏好,创建出更适合用户、更加懂用户的个人 AI 助理。

以上两大优势,正好对应了盖茨对 AI Agent 的两个关键词描述——对用户的了解,以及完成一系列不同的任务。这两个优势(即个性化数据和场景),也是钉钉在 AI 产品方面最独特的两大优势,也是目前很多大模型厂商所梦寐以求的。

换句话说,也就是:钉钉有各种各样的场景,但 GPTs 没有;钉钉有超级多的行动系统,除丰富的办公场景外,还有 1000 多万低代码应用可以操作的执行系统,但 GPTs 没有。

此外,钉钉有积累了九年的用户个性化数据,但 GPTs 在这方面还远远不够。从企业内部说,这其实也正是为什么 OpenAI 不得不从头开始做一个 “GPT Store” 出来的原因。因为 OpenAI 最终的愿景也是要做一个超级个人助理,但目前的 OpenAI 还缺乏足够多的场景和用户个性化数据,而这会直接影响到其 AI 系统对外部世界的感知能力和行动能力。

钉钉总裁叶军在钉钉 7.5 产品发布会上

(二)

第二,去年底,我看到北美 2024 年 AI 的重点会落到 SaaS 上。此次钉钉总裁叶军也恰好提到了新 SaaS 的三个特征。那么究竟为什么软件的发展,会一路狂飙突进到 AI Agent 的呢?

需要注意的是,根据叶军的观点:目前看来,生成式 AI 与大语言模型的技术发展已经经历了三波浪潮。

第一波是,以 GPT 模型为代表的大模型的涌现。这是生成式 AI 发展的基础。

第二波是,应用层的创新。实践已证明生成式 AI 的最佳应用承载,是有关生产力的场景。如微软公司的 Copilot、钉钉的 AI 魔法棒“/”等等。

而第三波浪潮,就是 AI 进一步深入到业务场景,与业务数字化打通。正是在这一波浪潮中,钉钉推出了 AI 助理平台。因为根据叶军的观点,基于第三波浪潮,全新的 SaaS 将涌现。这些新 SaaS,会呈现出以下三个主要特征:

第一个特征是,碎片化的形态。

自去年 4 月钉钉推出魔法棒斜杠之后,实际上,钉钉用户的所有需求都会在这个斜杠里。在此过程中,以往巨型的 ERP 会被打散成为越来越丰富的小功能,并出现在距离用户最近的位置。

而新 SaaS 的第二个特征是,用户与 SaaS 的交互将变得非常简单。

由于基于自然语言的交互界面将成为新 SaaS 的入口,这意味着:钉钉上的用户将可以通过对话、语音、照片等 LUI 的交互方式,直接进行人机协同,这种 LUI 交互将取代过去人找功能菜单的方式。

而有意思的是:如此一来,钉钉的一个老大难问题——作为一款 To B 软件,体态过于臃肿——也被完美地化解掉了。

需要注意的是:曾经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个问题是无解的。一般来说,一个软件功能越多、越复杂,其体态就会越肥、越臃肿。而 To B 的第一性原理是解决问题,如果非得二选一,那么帮助企业解决问题是第一位的。这也是为什么钉钉要去做如此多复杂功能的原因。

但通常,用户感受到的只是前台的界面,并不知道钉钉的强项其实是后台。举一个例子来说明:信息安全对于企业非常重要。比如,宁德时代不允许某些类型的手机登录,钉钉的后台就给宁德时代配置了只允许某几款手机登录的功能。

但智能化的到来,一下子就化解了这个问题,甚至于钉钉后端的“复杂、臃肿”,反而成为了一种优势,因为应用的丰富,是 AI 商业价值落地的基础。

此外,新 SaaS 的第三个特征,就是 AI 代理将成为主要的形态。

叶军指出:未来,钉钉的模式会是下面这样一种形式:

基于钉钉将 AI 的能力开放给生态伙伴的 AI PaaS,钉钉的 App 上将长出大量的用户型 AI 助理。钉钉用户将可以通过这些 AI 助理进行购物、订餐、批量完成业务流程、实现组织管理、知识库管理,或是与外部系统进行自动化交互等等。

而这也正是本文开篇比尔.盖茨为什么会认为——“谁能赢得 AI Agent,那才是大事,因为你将永远不会再去搜索网站,永远不会再去生产力网站,永远不会再去亚马逊”——的核心原因。

因为用户会越来越习惯于在一个超级 APP 上通过自然语言调用各种 SaaS 能力,而不是点击一个个的 SaaS 界面去跳转使用。这也就使 SaaS 有可能退化成为背后的一个个服务。换句话说,SaaS 的界面会被拦截,用户将感受不到 SaaS 厂商的存在了。

事实上,未来不光光是 SaaS 会被拦截,包括很多的 APP 都会被拦截,并形成一场新的入口争夺战。

因为就好比淘宝、京东和拼多多,假设现在有一个超级应用可以调用他们所有的商品信息和能力,你还会去打开这些 APP 吗?你不会的。你会直接告诉这个超级应用我要买什么。

而由于钉钉已经推出个人版。这也意味着:钉钉 7.5 推出的 AI 助理,将既可以属于个人,也可以属于企业。

也因此,钉钉上的每个人、每家企业都可以创建个性化的、专属的超级助理;每位开发者、每家 ISV 也都能在钉钉上低门槛地开发个性化的 AI 助理,以让钉钉有可能成为下一个 Midjourney、下一个 Pika 等优秀 AI 应用的诞生地。

详细来说:个人助理方面,每个人都可以同时创建多个个人 AI 助理。通过学习不同的知识,AI 助理将具备特定领域的专业能力。如:工作 AI 助理、旅游 AI 助理、资讯 AI 助理、健身 AI 助理等。

企业 AI 助理方面,每家企业的 IT 部门都可以拥有不同领域的企业级 AI 助理。如:招聘 AI 助理、财务 AI 助理、生产力 AI 助理等。

企业的 AI 助理可以与企业自身的数据相结合,充分使用企业所沉淀的知识库与业务数据,并在获得授权之后以对话的方式开展数据分析和洞察。

而更加重要的是,上述所有 AI 助理都可以连接到钉钉上的开放 API、连接器、生态应用、自建应用,或是通过开放接口连接到外部的第三方平台,实现跨应用、跨系统的业务流程执行。


(三)

我的第三个问题是:OpenAI 的 GPT Store 让我十分开心,因为里面的 GPT 创意包罗万象、天马行空。那么,钉钉即将推出的 AI 助理交易市场情况又会如何呢?

请允许我先给大家介绍 GPT Store 上一个我很喜欢的 GPT——“询问休伯曼博士”(Ask Dr.Andrew Huberman)。

简单讲,休伯曼博士是一个神经生物学领域的教授。他有一个健康类的播客,这个播客有非常多粉丝。

然后,这个 GPT 接受过休伯曼博士播客中每一集内容的训练,因此,只要用户问这个 GPT 有关健康的问题,如:“我想增加肌肉,但我每天只有 45 分钟锻炼。这可能吗?”

你立马就会收到明确的答案。包括:如何充分利用这 45 分钟来训练你的肌肉。其中,还包含有来自休伯曼博士播客的语音信息。

你甚至还可以要求这个 GPT 为你设计一个以最小的努力获得最大收益的锻炼计划。你也可以通过它来解答有关你睡眠、营养与锻炼内容的问题。

而根据叶军透露:钉钉的 AI 助理应用市场将会在今年 4 月推出。未来,该交易市场将主要由三部分组成:钉钉官方的 Al 助理、由生态和开发者构建的 Al 助理,以及个体用户创建的 Al 助理。

而在 4 月之前,钉钉内部其实早已经鼓励想象力。如钉钉的官方 AI 助理已经推出针对于闲鱼、1688 的 AI 助理。这些 AI 助理,把很多用户在这些平台上的工作批量化地做掉了。

有意思的是,请注意:AI 助理帮你找到的东西,很有可能会比淘宝推荐给你的还要更加适合你。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平台推荐是基于用户单一平台行为的推荐,并且还加入了平台规则的偏好。但 AI 助理是完全以个人为中心的,它会根据用户个人的所有行为(包括你在各大平台的习惯)给出建议。

比如说,我很喜欢吃海鲜,我的朋友们可能知道这一点,我的 AI 助理会知道,但淘宝不知道。再比如说,我晚上 9 点后不喜欢接电话和回复钉钉,AI 助理也会知道。

叶军指出:“在钉钉上,一定会产生出这样的东西。而这会比单一的淘宝、抖音平台更好用,因为这些平台没有办法覆盖到你各种生活习惯,但 AI 助理却有机会干这个事。目前,我们平台层面没有做约束,我们先让子弹飞一会儿。”


说明: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我在官网写的东西和我在知识星球写的不一样,关心美国创投圈和美股二级市场的专业读者,请移步到我的知识星球。如下扫码登录(老星球用户续费请见底下那个二维码)

老星球用户续费请用这个二维码

慢一点儿招聘,提示工程师 Prompt Engineer这个岗位终将消失

每隔一个月我就会出门去“采风”,主要是想了解一下创业圈一线朋友们的最新信息。

上周五我到上海见了五位朋友。其中一位老朋友和我交流了他的新事业,是一个 AI 应用项目。我的朋友提到眼下公司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是要赶紧招聘提示工程师 “prompt engineer”。

我的脑海中闪过两天前的新闻:OpenAI 推出了 DALL-E 3。

我不是工程师,但可能也正因为此,经由对 DALL-E 3 的一瞥,我的直觉告诉我:OpenAI 的趋势目标似乎是要去 “Prompt” 化。

因为对于包括我在内的这种不是技术出身的普通大众,我认为需要精准的 Prompt 描述是一种未完成的产品形态。我不认为萨姆.奥特曼个人会觉得每个人都必须成为 Prompt 大师。至少,从目前文生图模型的进化来看是这样。

“所以招聘的节奏是不是慢点儿比较好?不要一下子招太多。”我和我的朋友说:“招/裁人的成本很高。”


(一)

当然,我的直觉不是空穴来风。

9 月 21 日,OpenAI 推出了文生图模型 DALL-E 的升级版本 DALL-E 3。下面是 OpenAI 对其新版本的评价。

“DALL-E 3 比我们以前的系统了解更多的细微差别和细节,让您可以轻松地将您的想法转化为极其准确的图像。”

简单讲,DALL-E 3 的升级可以分为两部分:

1,第一部分是,对提示词有了更好的理解能力。

我们需要掌握提示工程是因为:通常从文本到图像系统,会因为忽略文字或者描述而出现缺陷。但 DALL-E 3 在这方面的能力有了重要飞跃,它消除了提示工程的复杂性。

OpenAI 称:“DALL-E 3 可以准确地表示具有特定对象的场景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如下图,这是 OpenAI 博客文章中的一个示例:

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包括 Midjourney 等在内的文生图模型,都没有解决需要精确提示词的这一挑战——如果是单独的角色和物体,图像很容易生成,并且生成图像的质量也很高,但如果是不同的物体,AI 系统就必须遵循提示词中所描述的特定关系的场景。

第二,OpenAI 把 DALL-E 3 与它的 ChatGPT 连接了起来。

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让 DALL-E 3 插上 ChatGPT 的翅膀——因为 ChatGPT 所具有的出色的文字能力,可以帮 DALL-E 3 理解和生成更加准确的图像。

啥意思呢?比如说,我们只需要要求 ChatGPT 给出提示词,聊天机器人就会写出一个词语很多的段落来供 DALL-E 3 遵循。而 DALL-E 模型对于较长的句子效果更好。

为此 OpenAI 称:与聊天机器人的这种联系,可以让更多人能够创作 AI 艺术,因为他们已经可以不必非常擅长于给出提示词。

也就是说:如果 OpenAI 对 DALL-E 3 的描述是真实的,那么某种程度上,DALL-E 3 已经攻破了限制利用 AI 来创建精美图像能力的壁垒。至少对于文生图模型是这样,消除提示工程的里程碑似乎已经实现。



(二)

当然,上周六下午回到家后,我又做了大量的搜索来验证我的直觉。

下面是我的一些发现:

1,不久之前,萨姆.奥特曼曾经预测:Prompt engineering 提示工程是生成式 AI 的一个临时阶段。

2,Huggingface 的研究员 Sanh 认为:提示工程师的角色是暂时的。毕竟,最终您不应该通过输入一串复杂的常用短语来与聊天机器人进行交互。你应该只是和它交谈。

Sanh 还将一些直接与模型打交道的提示工程师,比作为是“公关部门为了某人准备接受媒体采访”,其作用是指导这个系统,就有点儿像是一个未经修饰的民选候选人,以便它“表现得正确”。

3,这两天,其实英文网站上已经慢慢出现一些英文博客,讲述了和我一样的想法。大家有兴趣的可以搜索一下。



(三)

总结,我最终想表达的是:

过去一段时间,提示工程师这个职业几乎是科技界最热门的新工作,不仅年薪优渥,甚至哪怕你只是掌握了相关技能,你都可以写到你的个人简历里。

但是恐怕,除了只是在一些非常专业的领域里,比如说医疗保健系统等等,还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还需要让训练有素的人来与 AI 进行交互,也就是做提示工程。但是可能,并非所有的领域都如此。

其中一些,可能一段时间以后或者几年之后就不存在了。

仅供大家参考。


我平时主要在知识星球写美国科技界的内容,关心美国创投圈的专业读者,请移步到我的知识星球。如下扫码登录(老星球用户续费请见底下那个二维码)

老星球用户续费请用这个二维码:

生成式 AI 应用的用户留存率太低?这些食品 AI 应用让我眼睛一亮

上周红杉资本在《生成式 AI 的第二幕》中指出:目前生成式 AI 应用的最大问题,是需要证明自身的价值,因为目前以 AI 为先的应用明显用户留存率不够。

相关数据如下:

头部的移动类应用,一些最好的消费级公司,第一个月的用户留存率能达到 60%-65% 的 DAU/MAU,甚至 WhatsApp 达到了 85%。

但生成式 AI 应用的用户留存率,中位值只有 14%(Character 和“AI 陪伴”类别是例外,他们比较高)。

红杉资本由此指出:“这意味着,用户还没有在生成式 AI 产品中找到足够价值,能够让他们每天都使用。因此如果开发者想要建立起持久的业务,就需要解决用户留存问题。”

红杉资本还指出:目前的生成式 AI 市场正从第一幕过渡到第二幕,也就是从由基础模型驱动,过渡到真正地由市场驱动,后者将会是从客户出发的、并能够解决人类问题的。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我不记得是在哪里看到过的一则新闻。大意是讲:一个北美的小孩在一次编程大赛中做了一个应用并获得了大奖。

这个获奖的应用其实非常简单,就是支持用户扫描自己冰箱里的生鲜食品,然后,应用会快速地按照食品即将过期的时间顺序排列出这些食品。

由于我长期在家办公,并且我自己做饭,加上我很喜欢囤货,所以我家的冰箱就是一个生鲜食品过期的重灾区。也因为此,我对这个创意过目不忘。

有意思的是,昨日我发现:全球好几家创业公司已经推出与食品相关的 AI 应用,甚至已经出现了完全就以 AI 为先的食品创业公司。它们的投资方包括了大名鼎鼎的美国加速器和投资机构,如 Accel、YC、Khosla Ventures 以及 Index Ventures。

这些创业公司都具有以下特点:

1,都和生鲜食品有关(这意味着高频和用户黏性)

2,都是消费级应用,涉及了一个很大规模的人群。(这意味着市场规模)

3,都和健康或者健身有关。想想看,如果你吃了过期的生鲜食品?(这意味着用户痛点)

看起来,AI 在食品和健康方面是一个很好的工具。……

本文剩余内容的主要摘要如下

目前美国用 AI 来进化食品与健康类赛道的创业公司都有哪些?他们是怎么做的?如何呈现编辑界面?如果呈现更具黏性的工作流程?如何呈现多模态?


我平时主要在知识星球写美国科技界的内容,关心美国创投圈的专业读者,请移步到我的知识星球。如下扫码登录(老星球用户续费请见底下那个二维码)

老星球用户续费请用这个二维码:

美国版美团 Instacart 已经是一家广告公司

以下文章主要写给后台的美股投资者,因为我发现了大部分中文报道没有注意到 Instacart 这两年来的业务变化。

也写给非常关注美国市场与中国市场差异性的读者。

也写给想了解本月美国科技界最重要事件的读者。因为 Instacart 的上市,至少能够排到本月美国科技界最重要事件的 Top 3。它和 ARM 的上市一样,是创投界很多人观察美股 IPO 市场是否即将回暖的风向标。


(一)

前天晚上,美国最大杂货配送服务商 Instacart 在纳斯达克 IPO。

股价收于 33.70 美元,股价上涨了 12%,完全摊薄后的公司估值超过 110 亿美元。这是今年美国市场上的第四大 IPO,也为 Instacart 的联合创始人阿普尔瓦.梅塔带来了 11 亿美元的财富。

Instacart 与 DoorDash 一样,都被称作为是“美国版的美团”。但是与 DoorDash 不同,DoorDash 更加倾向于专门配送餐厅的餐食,而 Instacart 则专注于配送杂货和其他的家庭必需品。

从定价和估值角度看,这次 Instacart 上市时的估值,大概是其在私人市场最后一次融资时估值的 28%(私人市场最后一次融资时估值为 390 亿美元),并且大约是其去年销售额的 3.9 倍,也是它今年销售额的约 3 倍。

也就是说,目前 Instacart 的定价,不仅要大大低于它在私人市场晚期融资时的估值,而且要略高于它已经公开上市的同行。

不过在所有这一切中,最最需要注意的是:

美国投资者在购买 Instacart 股票时,他们在押注的其实不是一家杂货配送公司,而是在押注 Instacart 的数据和广告业务。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去年 5 月,Instacart 向纳斯达克递交的 S-1 文件其实透露了很多信息。

如果我们用“广告”作为关键词在这份文件中搜索一下,你会发现获得了 249 个点击。而如果把关键词扩大到“广告”或者“广告商”,则点击数将达到 301 个。

也就是说:在 Instacart 的 S-1 文件中,广告这个词被提及的次数,要远远多于该公司作为一家杂货配送服务商的核心业务——“送货”(171次)、“提货”(63次)或者是“快速消费品CPG”(46 次)——被提及的次数。


(二)

下面,就让我们回到 Instacart 的业务本身。让我首先给到大家几个数据:

杂货配送领域的业务利润通常很低。Instacart 大概成立于 11 年前,但是在其上市前的三年财务状况中:

2020 年时,Instacart 的净亏损达到了 7000 万美元;2021 年时,则亏损了 7300 万美元。

不过在 2022 年也就是去年的时候,Instacart 突然实现了 4.28 亿美元的正利润。

发生了什么呢?Instacart 是如何突然成功扭亏为盈的?……

本文剩余内容的主要摘要如下

Instacart 突然成功扭亏为盈的关键是什么?Instacart 仍然面临着哪些最大的挑战?


我平时主要在知识星球写美国科技界的内容,关心美国创投圈的专业读者,请移步到我的知识星球。如下扫码登录(老星球用户续费请见底下那个二维码)

老星球用户续费请用这个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