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最大一笔股权投资尘埃落定:又是孙正义

孙正义又在美国疯狂砸钱了——这次进入的是建筑业:

软银透露其已领投独角兽 Katerra 的 D 轮,总金额 8.65 亿美金,不仅让该公司 C 轮的 1.6 亿美金一下子相形见绌,也把 Katerra 估值抬升到了 30 亿+美金。

这笔交易也让美国媒体大为吃惊,因为月初软银刚与 Uber 达成 90 亿美金交易(详见硅发布报道《Uber股东着急抛股》),而软银去年投 WeWrok 前还被爆:曾犹豫是否联合办公概念离愿景基金投资“科技分支”的定位有点远。

但如果说 Wework 接近房地产,那么智能建筑创业公司 Katerra 则是完全的房地产了,只不过,它像是宜家版或乐高版的房地产。

简单讲:Katerra 是把建筑作为一个“产品”来打造,建筑的所有结构部件(墙板、窗户甚至家具)全都在 Katerra 自己生产线上完成,然后运到施工现场,像乐高积木一样拼在一起。

它还革新了建筑业的商业模式:在保证房子质量和美观前提下,只需一半时间和成本来完成建筑物,这是因为:

  • 第一,它是历史上第一个从头到尾包办一切的“全栈式”建筑服务,有自己供应链、设计和工厂。这样的商业模式可以帮客户(主要是住宅和商业地产开发商)省去与不同供应商团队合作的麻烦,使后者不需再与多家建筑设计公司、工程承包商和其他相关公司打交道。
  • 第二,Katerra 有自己 IOT 网络跟踪所有员工和设备,以及利用 SAP 平台实时分析比较每个项目数据,这也是商业模式重点,简化一切,提高员工生产力,因为建筑业的最大挑战是人工和建筑材料间的协作问题,也是烧钱的地方,而 Katerra 利用实时信息和数据来解决这一问题。

《华尔街日报》称:Katerra 就像是在“造 iPhone 一样制造建筑”。

建筑业和消费电子产业的确有相似之处,因为一旦以技术为基础的模块化设计得以实现,都可以受益于规模经济。

但两者又不同,每个建筑物有它独特性,当地的规章制度、气候、物理限制、地震条件等,iPhone 出场前就组装完毕,但建筑不可能,这也许就是为什么 Katerra 要做端到端服务的原因。

最后 Katerra 团队阵容其实吓人:成立于 2015 年,今年才 3 岁,三位创始人分别是:Michael Marks、Jim Davidson 和 Fritz H. Wolff。

第三位是原房产投资公司 The Wolff Co. 执行董事长;第二位是科技投资巨头银湖的创始合伙人之一;第一位是私募股权界知名人士,曾任特斯拉临时 CEO,Michael 也曾掌舵消费电子制造巨头 Flextronics。

Katerra 去年完成项目 11 个,未来两年已积压 13 亿美元项目,这些新项目涉及住宅、酒店和学生公寓等。知情人士透露:该公司接触软银前曾计划融 4-5 亿美金足矣,但软银鼓励其加速全球扩张。软银进入前,已进入投资机构包括德丰杰(DFJ Growth)、Khosla Ventures、富士康等。 dium Gri

腾讯与谷歌达成5000亿专利协议

美国最大搜索巨头谷歌宣布:其已与腾讯达成专利交叉许可协议,尽管没详细披露具体条款,但声称“合作价值超过 5000 亿美金”。

科技企业大量专利的互相适用是一种常态市场行为,即便是竞争对手,有时也会这么做,谷歌与三星、LG 电子和思科都签过类似协议。但腾讯是第一家与谷歌签此协议的中国科技公司,而且两家主要业务模式并非为“卖产品”的消费级公司专利的牵手,也显得有点儿不寻常。

其它谷歌方面透露的消息还包括:双方为“长期”合作;合作会“广泛”涵盖两家公司产品与技术;双方承诺“将共同致力于未来的创新和技术”。

这笔交易也将允许谷歌在中国、腾讯在美国进一步扩展业务。

值得注意的是:这似乎是腾讯的又一次全球性预演。过去一年,它已在全球市场做了很多动作,包括投资特斯拉、Spotify 和 Snapchat(详见硅发布之前报道《腾讯逆向增持Snapchat?已持有Snap股份12%+》)。

美政府起诉虚拟货币公司,指控其涉嫌庞氏骗局

美国政府对违规虚拟货币公司再次执法必严。

上周,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ommodity Futures Trading Commission,CFTC)对三家虚拟货币运营商提起诉讼,指控其以欺诈手段向公众兜售比特币,挪用客户资金进行庞氏骗局,且缺乏注册信息,违反相关法律法规。

被指控公司之一 CabbageTech 代表客户实时交易比特币与莱特币,并称会提供专业投资建议。但实际上,用户只是买入一个虚构投资计划。一旦公司收到付款(实体货币和虚拟货币),网站马上就会挂掉。在 2017 年,共有多达 600 人受骗,总金额达到 110 万美元。

同样被指控公司还有 The Entrepreneurs Headquarters,其承诺将资金投入到二元期权合约中,但其实是“以庞氏骗局形式”将骗局继续。

第三家被指控公司,目前名字仍处不公开阶段。

CFTC 执法部门主任 James McDona 称:“由于公众对虚拟货币的兴趣,给非法机构提供了新的可乘之机,打着比特币名号吸引客户,但转身卷钱走人。CFTC 将对此类行为严惩不贷。”他还提醒投资者:比特币种类繁多,风险巨大,缺乏透明性且未受正式监管,易遭网络攻击。

目前,CFTC 正因限制虚拟货币不力而面临一些华尔街机构(包括颇有影响力的美国期货业协会(FIA)的批評。CFTC 甚至在去年 12 月第一次推出比特币期,FIA 担心,虚拟货币极其衍生品恐对金融系统造成风险。

此前涉嫌庞氏骗局的 Bitconnnect已经关闭,并向用户退回所有款项。这是匿名运行的一个虚拟货币网站,用户将其虚拟货币贷款给公司,换取巨额回报,如 180 天的 10000 美元贷款,据称会得到每月 40% 回报,每日奖金为 20%。

从市场波动中获利是一种合法交易策略,也是许多对冲基金和机构交易者使用的策略,但 Bitconnect 承诺的超额回报不存在稳定交易策略。以太坊创始人 Vitalik Buterin 也强烈谴责 Bitconnect 的欺骗行为。

世界各国政府目前正在讨论如何应对虚拟货币带来的风险,韩国、日本和中国在最近几周都对噪音进行了监管,而法国和德国,将在 3 月 G20 主要经济体的下一次峰会上提出联合提案以管理比特币。

美VC去年投资840亿又破纪录

两家机构数据出来:2017 年美国 VC 共投资 8000 家技术创业公司,总投资额 840 亿美金。这是美国自 2000 年互联网泡沫以来最高年投资总额。

同时,美国 VC 通过 209 个基金,共募了 320 亿美金。这是美国 VC 行业连续第四年募集资金超过 300 亿美金。

但是泡沫似乎没有出现

2017 年美国 VC 生态系统更为健康,其中一个原因是 840 亿美金的总投资额大部分流向了有稳固客户基础的大型高价值公司,这种投资倾向超过把钱投给风险较大的早期创业公司。

几个大的交易包括 Lyft 和 Wework,两者分别获 30 亿美金和 15 亿美金。而美国“独角兽“公司 2017 年共融资 192 亿,占去年总投资额的 22.8%。

但是 VC 获收益的速度也没有像过去那样快。

因为有越来越多公司选择保持私有,2017 年美国获退出公司数量已降至 769,达到自 2011 年以来的最低值(整体退出规模则与以往差不多,主要是一些选择 IPO 的公司如 Stitch Fix 和 Roku 获得了大的回报。

这样看起来:VC 们可能需要更多钱和耐心了。

这应该也是日本软银集团 1000 亿美金愿景基金的由来,并对整个 VC 行业形成“涓滴效应”。美国 VC 界最近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是红杉开始在硅谷狙击软银,以防止软银势力过分蔓延。

最后,上述数据来自两家机构:VC 数据研究平台 Pitchbook 和美国国家风险投资协会。

Uber股东着急抛股

以软银为首的财团去年最后两天与 Uber 达成交易,后者以相当双 11 价格(估值 480 亿美金,折让三成多)出售了约 20% 股份。而这两天,Uber 老股东卖股细节陆续揭晓。都是谁呢?

首当其冲,Uber 创始人 Travis Kalanick。

Travis Kalanick 一举成为亿万富翁

TK 手中有 Uber 约 10% 股份,他曾表示绝不卖股,但被自己打脸:

TK 将出售手中股份 29%,从而获 14 亿美金,一举成为亿万富翁。但他想卖的其实是 50%,也就是说:把董事会成员能抛的最大值全抛掉,但受限想卖股份的股东太多,最后这群人被统一规定:只能卖自己想卖股份的 58%。

Uber 最早投资机构之一、Uber 最大股东 Benchmark Capital 也一样:

Benchmark 有 Uber 约 13% 股份,此次卖掉手中的 14.5%,获 9 亿美金回报,但他想卖的其实是 1/4,不过也被迫乘了一个 58% 的系数。

而谷歌旗下投资机构 GV 也类似。

GV 有 Uber 约 5% 股份,现在谷歌无人驾驶 Waymo 和 Uber 打到不可开交,另 GV 兄弟机构 CapitalG 已经投资 Lyft,但也因上面原因,GV 仅售出手中股份的 14.5%,获 3.5 亿美金回报。

接下来是 Uber 联合创始人、加拿大最有钱人之一 Garrett Camp。

这个人其实是第一个想到 Uber 模式的人。他屡次在旧金山打不到车,于是想用 App 来呼叫私人豪华专车,然后,就在好友 TK 耳边不停絮絮叨叨这个想法。这次交易,Camp 出售手中股份的 15%,净赚约 4 亿美金。作为 TK 好友,他比原先被预计会抛的股份要少。

另外就是领投了 B 轮的 Menlo Ventures 和领投了种子轮的 First Round。前者出售手中股份的 46%,后者出售 38%。

而啥也没抛的股东包括:Lowercase Capital 和 KPCB。

交易将在这个月底结束。之后,软银将以近 700 亿美金估值再向 Uber 注资 12.5 亿美金,以确保交易不会影响到 Uber 估值。

交易后,软银将是 Uber 最大股东

最后来看下 Uber 公开过的、并离现在时间点最近的一次财务数据情况:

Uber 去年第三季度亏损 14.6 亿美元,跳水近 40%。这份财报也表明:Uber 已连续两个季度亏损超过 10 亿美元,且已从二季度的 10.6 亿美元,亏损扩大到 14.6 亿美元。

Uber 新 CEO Dara Khosrowshahi 去年 11 月时曾谈及:现在 Lyft 和 Uber 在美国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因为 Lyft 一直在增加投入,不认为未来 6 个月 Uber 在美国会特别有利可图。

东南亚等地区和 Grab 的竞争也类似,Dara 说:“竞争已经有点过剩,目前我对 Uber 在这个市场会很快盈利不乐观。”

其它财务数据包括:去年第三季度净收入 20.13 亿美元(二季度是 16.58 亿美元),而去年三季度的一大亮点是:订单总额达到 97.05 亿美元,高于上季度的 87.41 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