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 AI 浪潮会造就价值万亿美元的创业公司吗?

(一)

几乎在每一次技术浪潮中,浪潮的价值创造,都会一部分流向创业公司,另一部分流向既有大公司。

如在移动浪潮中。

移动的价值创造,大部分都流向了既有大公司。像中国的腾讯;美国的苹果、谷歌、Facebook 等。这种大公司与创业公司的价值创造比,在移动中大约是 8:2。

而在 Web1 中,事情是反过来的。

Web1 的绝大部分价值创造,都归属于创业公司。像谷歌、亚马逊、Facebook、Netflix 等等,与甲骨文、IBM、微软、苹果等既有大公司的价值创造比,大约是 7:3 或是 6:4。

而相比之下,Web3 与人工智能是两个例外。截至目前,Web3 的全部价值创造,百分百都流向了创业公司。如以太坊、比特币、Coinbase、币安等。现有金融服务或基础设施公司基本上没有参与价值创造。

上周,《华尔街日报》还发表了一篇文章 <How Crypto’s Collapse May Have Done the Economy a Favor> 指出:

“加密公司在一个闭环中运作且深度互联,但与传统金融没有明显联系。这解释了曾价值约 3 万亿美元的资产类别如何可能损失其价值的 72%,著名的中介机构可能破产,但却对金融系统没有明显的溢出效应。”

与此同时,人工智能是另外一个极端。人工智能的第一波价值创造,基本上都流向了既有大公司。


(二)

以上这个理论模型,由美国最大独立风险资本家 Elad Gil 所提出。

Gil 认为:过去十年中,虽然有很多“AI 优先”的创业公司。但大致上,整个前一波 AI 优先的创业公司都做得不好。

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

第一个是,上一波 AI 技术不够好,导致产品差异化方面没办法做出比现有产品好上 10 倍的产品。

第二是,在上一波 AI 浪潮中,“数据优势”很重要,因此初创公司无法战胜大公司。

第三是,许多上一波 AI 公司参与竞争的是“硬市场“——也就是像教育或者医疗保健这样的市场。在这种市场中,技术创新常常会被其他因素所打断,如——市场结构、监管或是既得利益者不关心最终用户的实际需求等等。

“有些市场很难。即便加入机器学习可以使某些东西好上 10 倍,也可能因为其他原因而无法被采用。”Gil 指出。随后,他提出了一个问题:

那么,这一次 AI 浪潮会不同吗?这一次 AI 创业公司能够大幅提高它的市场占有率吗?


(三)

需要注意的是:和吸睛的生成式 AI 创业公司一样,目前微软、Salesforce 等美国大公司都已经在生成式 AI 领域展开了全面的行动。……

本文剩余内容的主要摘要如下:

1,拥有全美最大“生产力软件”的微软已经将生成式 AI 嵌入到其整个生态系统中。微软是怎么做的?此外,Salesforce 也已经在尝试用生成式 AI 满足特定业务的需求,Salesofrce 又是怎么做的?

2,Gil 也指出:相比之前的许多 AI 创新,这一次 AI 浪潮确实让人感觉不同。为什么这一次不同?

3,AI 创业公司可以腾飞的关键是什么?让大量创业公司能够强壮到可以建立大公司的关键是什么?


说明:我平时主要在知识星球写美国科技界的内容,关心美国创投圈的专业读者,请移步到我的知识星球。如下扫码登录(老星球用户续费请见底下那个二维码)

老星球用户续费请用这个二维码: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