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顶级风投 A16z 为什么关闭了科技网站 Future?

我做媒体,我关注创投圈,所以当 Insider 爆料“A16z 的科技网站 Future 已经死在了水里”时,我觉得有责任来多说几句——这涉及了投资机构最关注的一个问题:VC,究竟要不要做媒体?

Insider 指出:“可耻的失败,凸显了从无到有建立一个新媒体品牌的挑战”;以及,引用了部分记者的冷笑:“Future 的文章里,甚至都没有最合理的质疑。”

然而 Insider 首先就搞错了一个基本事实:A16z 从来就没有想过要做一个媒体。

很显然,造成 Future 死亡的真正原因是创投圈残酷的生命周期。

A16z 关闭 Future,就像现在任何一个美国 VC 在其投资组合公司耳边吹的冷风一样:

当市场上钱很多时,做任何试图扩张的事都是对的。但当市场上出现流动性紧张甚至这种紧张遥遥无期时,公司裁员、业务线收缩——突然之间,领导者们意识到,需要重新评估自己投入一件事情的“性价比”了。


(一)

“Future 的文章里,甚至都没有最合理的质疑。” 

Insider 引用的这句话,凸显了传统记者与创投圈冲突不断的根本原因——在美国,这两个群体都号称要改变世界,但这两者改变世界的方式是非常不一样的。

其中,创投圈的核心价值观一直是“做梦”。

这就是为什么红杉资本合伙人、亿万富翁 Doug Leone 在爆出 FTX丑闻时会这样向外界道歉道:

“短期内,红杉资本可能会因此改变投资原则,接下来的 3-6 个月里,我们会少做梦。”但随后,他马上又补充道:

“(但)就像生孩子,你会在三个月后一年后忘记生孩子的痛苦。我们希望从事梦想中的事业。我们不想失去与你保持一致、并与你一起梦想的真正信念——如果失去它,我认为我们就倒闭了。”

Doug Leone 的话是真实的。

风险投资的核心,一直是专注于技术如何改变人类。这就决定了:整个风险投资模式,本质上是在为“失败”提供资金,直到找到了“成功”为止。

在大众看来,这可能是一种无知或者天真,但最好的投资者和创始人,都是这种最纯粹的“乐观现实主义者”。

而不幸的是,也正是这一点,解释了为什么几乎每隔几年,创投圈就会出现大规模的欺诈案。甚至很多早期项目的投资者,个人都有过被欺诈的经历。

从文化上讲,VC 的文化,更加倾向于基于创始人或是某个大市场来做投资,而不是基于深入的尽职调查——这也和传统记者的经历或者说最高荣誉,截然相反。

总而言之,创投圈是一个很小众的群体。其阅读品味,也很小众。

A16z 当然不会 Low 到天天在Future里说自己的投资组合公司有多好。事实上,Future 是一个聚合了很多前沿人士观点与见解的地方思考。Future 似乎想要建立起一个吸引前沿观点碰撞的科技乐观主义乐园——想一想,创业者都喜欢看科幻小说——就像当年凯文.凯利给《连线》写的发刊词一样:“成为一个反向的时间飞船。”但显然,随着科技股在二级市场上的连连溃败,击破了这种集体做梦的氛围。

下面这两张图,清晰地表明了 Future 的读者阅读曲线变化,与整个纳斯达克指数的波动曲线,惊人地吻合。

Future 创建于科技乐观主义的最顶峰——2021 年 6 月。之后,访问量在今年秋天逐渐减弱,直到 10 月 Future 停更。

尽管今年开初,我一直在写全球风险投资总额一路下滑,但需要注意的是:今年的第三季度,是整个风险投资资金大回撤的时间点。

根据 CBInsights 数据:今年第三季度,全球风险投资总额锐减至 745 亿美元,为九个季度以来的最低水平,季度降幅为 34%,是十年以来的最大降幅。

曾经,成为独角兽是多年来创业公司的目标,但现在是“蟑螂时代”——公司要不惜一切代价生存下去。目前,许多年轻公司的生存都受到了质疑,整个创业生态系统面临逆风。


(二)

另一方面,Future 当然也不是媒体。

对此,美国独立科技专栏作者本.汤普森有过一段精彩的描述:


“Future 称:‘我们的视角,是对技术和未来的理性的乐观’。而我作为《纽约时报》的一个长期订阅用户,我认为:《纽约时报》的视角,是对技术及其影响的理性的怀疑。

这其中,值得注意的是:两者如此不同的视角,实际上和他们各自的商业模式,是完全一致的。

A16z 的商业模式,当然是风险投资业务。

温马赫斯在接受彭博社的采访时明确表示:

‘风险投资中最重要的三件事是:看到交易、挑选交易,以及赢得交易。如果我的职能,能够帮我们看到交易,那么我就为推进 <Future> 做出了贡献。’

我写上述这一些是因为:了解商业模式,一直是了解组织行为的最可靠的方法之一。”


显然,要理解 A16z 为何关闭 Future,需要先了解一个基本问题:A16z 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

作为美国 VC 圈的后期之秀,A16z 创建于 2009 年,当时两位合伙人想迅速出名,因为在投资圈,交易流就是一切。马克.安德森经常说:“如果你在一家二流机构工作,你永远没有机会接触到一流公司。”

但此时,A16z 没有知名度,甚至都没有投资案例。换句话说,影响力策略,只是 A16z 投资策略的其中一个手段。

这个手段在一个难得的牛市/抢项目更加激烈的市场,飙升成为了一个更宏大的野心,但随着牛市的枯萎,做这件事的性价比就需要被重新考量了。

正如 Insider 引用消息人士的说法——“A16z 清晰地意识到:鉴于目前机构的知名度,已经不值得花时间和精力来建立一个新的独立品牌。”

于是其迅速回到了成本更加低的“播客”上——A16z 的底线其实一直是:增加自己机构的影响力,并保持这种能够让创业者最低成本直接触达自己的渠道能力。

如果这就是媒体,那么 A16z 从来就没有放弃过做媒体。


说明:我平时主要在知识星球写美国科技界的内容,关心美国创投圈的专业读者,请移步到我的知识星球。如下扫码登录(老星球用户续费请见底下那个二维码)

老用户续费请用这个二维码: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