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d演讲: 你究竟是怎样的人?

本期#思维方式#,来自剑桥大学心理学教授 Brian Little 在 TED 主题演讲:“你究竟是怎样的人?”,以下为硅发布翻译简写。

特质理论

我从事的是人格心理学研究,研究领域横跨神经元到叙述学,而我们研究方向,就是用我们的方式来弄清:为什么每个人在某些方面跟其他所有人都一样;或只是跟部分人一样;或是跟谁都不一样?

我来解释下为什么。 

人格心理学中最有影响力的方法叫“特质理论”,它用 5 个正态分布维度判定一个人,首字母缩写是 OCEAN,其中:

  • “O” 代表“开放性”,对立的是那些不愿冒险的人;
  • “C” 代表“责任感”,对立的是那些懒散、随意的人;
  • “E” 代表“外向性”,对立的是内向的人;
  •  “A” 代表“宜人性”,对立的是不那么和善的人;
  • 最后 “N”——“神经质”,对立的是更稳定平和的人。

这 5 个方面,影响我们健康和人生走向。

开放性和责任感往往意味成功,但开放的人在通往成功之路上变得大胆,有时甚至“古怪”;而有责任感的人紧守最后期限,也会获得成功,他们坚持不懈、怀有激情;后两者“外向性”和“宜人性”都有助和人和谐相处,比如我就觉得“外向”的人很有趣。

人类的三种天性

课堂上,我有时会讲一个能揭示人性格特质的事实,我说:“一个成年人,无法舔到他们手肘外侧。”

当我说这个话时,你们台下有些人已经试了,但你们中那些“外向”的人,不但已经试过舔自己手肘外侧,而且连坐在他们旁边人的手肘也没放过。这就是外向的人。

再来讨论一下细节,这些细节影响深远且很有趣,可以帮我们理解人类的三种天性:

  • 第一,生物学天性:我们的神经生理学;
  • 第二,社会学天性:与我们文化和社会属性相关;
  • 而第三种,就是让你成为独一无二的“你”的东西,我称之为“场景特定天性”。

从生物学天性讲,外向的人一大特征就是需要刺激,这种刺激可以是令人兴奋的事:比如巨大声响、热闹聚会和 TED 这样的社交事件,你会发现外向者会形成一个磁性内核,他们会聚到一起;

而内向的人更喜欢上到二楼找个安静之地待着,以减少外界刺激,这样做可能会被误认为不喜欢社交,但其实不绝对,也许你只是单纯知道自己在外界刺激较低时状态更好。

这也包括内在刺激,来自你体内,比如说咖啡因有时对外向者更有效,当早上 9 点外向者走进办公室,说:“我需要一杯咖啡。”他们没有在开玩笑——是真的需要;但内向者不会,尤其当他们正在干活——如果活很急且有量化标准,内向者通常会表现得好像这些活没有特别量化标准,但这是一种“误导”。

因此我们能得出一些有趣结论:我们经常会“表里不一”,这就引出了我下一个观点,但这个我呆会再说。我先声明,我首先要说的,是关于做爱。 

有人做过关于人做爱频率的研究,分类标准有男性、女性、内向者、外向者。

内向男性每个月有多少次性行为呢?3.0 次。外向男性呢?没错,更多。5.5 次,差不多是 2 倍;内向的女性:3.1 次,外向女性呢? 老实说,作为一个内向男性,我觉得她们太厉害了:7.5 次。她们不但搞定了所有外向的男人,还顺便挑了几个内向的。

而从社会学天性看,外向者和内向者交流方式也不同,外向者与人互动喜欢肢体接触,亲近对方,近距离交流,眼神接触,甚至相互凝视。有研究表明:外向者更喜欢用昵称,比如当一个外向者遇见一个叫“查尔斯”的人,很快就会开始叫“查理”,然后变成“查克”,然后变成“小查查”。

而内向者呢?会一直叫他“查理”,直到对方认为他俩关系已足够亲密。

外向者和内向者说话方式也不同。外向者喜欢确定、具体、简洁的语言;内向者说话方式则很不一样。我必须再次提醒大家:我是一个十足的内向者,我们内向者更喜欢说一些复杂难懂、模棱两可、云山雾罩的话——

“或多或少吧。”

“基本是这样。”

不把话说死——就像刚才那样。

我们说话时经常打太极,推来推去。下面是一个例子:我跟一名同事共同负责一项咨询业务,他叫汤姆。我跟他是截然不同的人:他极其外向,而我十分内向,我心思很重,我要是下午 3 点后喝咖啡,那晚上就别想睡了。

我们还有个助手,叫麦克。这人几乎把整个项目都搞砸了。麦克继任者问我和汤姆一个问题:“你们怎么评价麦克?”

我的回答?——“其实,麦克有时一些做法在我们某些人看来也许过于自信了,可能有时候有点过分。”

汤姆翻了个白眼:“Brian,这不就是我刚刚说的吗?他就是个混蛋!”

作为一名内向者,我也许会委婉暗示,这个人行为确实混蛋,但我不会直接用这个词。但外向者会说:“如果他表现得像个混蛋,我就会称他‘混蛋’。” 这就是我们的不同。

人类第三种天性“场景特定天性”

那么你是“外向”的还是“内向”的这点是不是特别需要留意呢?当然。但这就完了?我们就只有这几种特点? 

绝对不是。别忘了,你们跟一些人很像但又独一无二,这个独一无二的“你”到底是怎样的?你们可能都有些外向或神经过敏,但你们行为中是不是有些独有特点能让我更好了解你,而不是进行简单的对号入座?能让我们喜欢上你?而不仅仅因为你是某种特定类型的人?

我不喜欢把人放进鸽子笼,贴上标签,事实上我认为鸽子根本就不该在鸽子笼里。那么究竟是什么让我们与众不同?答案是——我们一生所作所为,也就是我们的个人事业。 

你们都有自己个人事业,但有可能自己没有意识到:这事业或许跟你孩子有关,你已经去了三趟医院,但医生还查不出病因;或者生病的人是你妈妈,你会做出些跟你性格不相符的事,这些是“可变性格特点”,你本和善可亲,却表现得咄咄逼人,只为对抗如今医院里无处不在的懒散风气,让自己母亲或孩子得到及时治疗。

“可变性格特点”

那么这些“可变性格特点”到底是什么?那是我们演的一出戏,为达成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目标,而这,才是“界定”一个人独一无二的最重要东西。

不要问别人是什么性格的人,而要问:“你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是什么?”然后,我们身上的“可变性格特点”就会被激发。下面是一个例子:

我是一个内向的人,但我最重要事业是教书,我是一个教授,我爱我的学生,也热爱我的事业——这种情况下,我总迫不及待想和他们分享那些新奇有趣的事,因此我会表现得像个“外向”的人,因为学生早上 8 点时需要一点幽默和激励,才能熬过一天的紧张学习。

这时,我身上的“可变性格特点”被激发了:当我们接触到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目标,你可能表现出和你原本性格特质不一样的一面。

但当我们扮演其他性格时需要小心,有时我们会对自己太狠

我发现假装“外向”性格一段时间后,我需要自己躲起来疗伤,就像苏珊•凯恩在《安静》一书中所写:一位古怪的加拿大教授在哈佛教书,有时会跑到男厕所,只为躲避烦人的“外向者”投来的明枪暗箭。

有一次,我自己也躲进了厕所,为暂避外界纷扰。这时,来了一个外向者到我旁边的小隔间,我听见一连串大便落水的声音,这声音是很烦人的——哪怕是我们自己发出的,所以我们才会在上大号中途也冲水。

随后,我就听到了一个沙哑的声音:“嘿,请问您是 Little 博士吗?”

如果有什么事能让内向者便秘 6 个月, 那一定是在上大号时聊天。我现在就想去洗手间静静,别跟着我。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