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微软,看钉钉生态的想象空间

微软CEO萨蒂亚.纳德拉

我感觉:阿里“云钉一体”战略下的钉钉与微软和Teams的发展越来越像。

先说一个结论:微软从来不是一家产品型公司,但这并不妨碍它赚大钱。本质上,微软是一家To B的公司,微软最强的其实是它的生态,微软有95%以上的收入都是由它的生态合作伙伴促成的。

有意思的是:在3月22日我参加的阿里钉钉发布会上,钉钉在创立了7年之后,也首次正式对外公布了它的生态战略。

包括:首次明确了生态边界,钉钉会做什么,钉钉不会做什么;以及首次提出了生态内的商业化,钉钉每收入1块钱,就给生态合作伙伴带去9块钱,等等。

根据IDC的数据:截至2020年,微软与它生态合作伙伴的收入关系比是“1比9.58”。与钉钉的“1比9”非常接近。

所以几个问题如下:为什么说微软是一家生态驱动型公司?微软在生态中对自己的定位是什么?此次钉钉给自己确立的生态边界是什么?钉钉又将如何打造它的生态大系统?

(一)

还是从我更熟悉的微软说起。

根据微软最新披露的2022年第二季度财报:微软继续成为华尔街的大赢家,再一次迎来了一个创纪录的收入季度。

今年二季度,微软共创造了517亿美元的收入,同比增长20%。这主要是由微软云Azure持续强劲的增长所推动。今年二季度,微软云创造了221亿美元的收入,同比增长32%,再次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

而此前,根据微软披露的2021年总收入是1680亿美元。也就是说,如果我来给萨蒂亚.纳德拉算一笔账,那么:

自纳德拉执掌微软的八年间,微软公司的总收入,从2013年的778亿,跃升到了2021年的1680亿,微软的年收入增长了近116%。

究竟纳德拉给微软带来了什么燃料剂?

关于这个问题,很多人知道的是:纳德拉的最大贡献,是引导微软向云计算转变。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

微软的成功,其实一直以来都取决于渠道,而纳德拉对微软的所有愿景,都是通过“渠道”——这个镜头来过滤的。

也就是说:当微软有任何改变时,纳德拉会在第一天就思考:这对微软的合作伙伴意味着什么。

所以,当纳德拉带领着微软,向着更加开放和协作的“云优先”战略转变时,这里隐含的销售愿景,其实已经转变成为:推动微软客户对微软云Azure以及基于微软云Azure之上的Microsoft 365和Dynamics 365的消费。

而这种方向性的改变,也就意味着:微软希望它的合作伙伴,从原先Windows时代的那种专注于单一产品的纯经销商身份,转变为提供托管服务的可信赖的顾问身份,并在微软日益相互交织的产品组合中创建多种产品的创新性解决方案。

而这,彻底改变了微软生态合作伙伴的生活。

以Dynamic Consultiing为例。

这是一家微软的金牌合作伙伴,专门从事微软解决方案Dynamics 365、Power Platform和Modern Workplace的实施与管理。根据Dynamic Consultiing总裁乔纳森.斯蒂普拉的说法:

“当我第一次成为微软合作伙伴时,微软的老板还是鲍尔默,但自从纳德拉接管以来,纳德拉对微软的方向产生了持久的影响。纳德拉不仅改变了我们公司的发展轨迹,也真正改变了我的生活。我愿意为纳德拉做任何事情。”

艾玛.麦圭根,则是微软最大合作伙伴——埃森哲智能平台服务和微软业务部的负责人、埃维诺联合公司的董事会主席。他指出了微软与其合作伙伴关系的真正优势。

他认为,这一优势是:首先,合作伙伴实施了微软广泛的技术平台解决方案,然后他们在各自的目标行业中建立起一些核心解决方案。再然后,这些合作伙伴开始推动一些更具创新性的思维。

也就是说,微软与其合作伙伴关系的真正优势是:这种关系释放了微软生态合作伙伴的大量机会。

更直白一点说:纳德拉用他的云优先模式,改变了微软的渠道,从而为合作伙伴带来了巨大的增长和盈利能力。

而这又反过来,推动了微软自己“上有SaaS、下有云”的核心商业模式。

根据纳德拉自己透露的数据:目前,全球约有30万个合作伙伴参与了微软95%的商业收入。

这也就是为什么,纳德拉会用以下这种古怪的方式来描述微软的原因。他在去年4月接受美国媒体采访时这样说道:

“我认为我们处理业务的方式、我们的业务模式,以及我们合作伙伴生态系统的独特之处在于,如果不是生态合作伙伴采用了我们构建的东西,并为他们自己增加价值,然后,最重要的,共同痴迷于这种结果会如何帮助世界变得更好,那么,我们(微软)基本上不会作为一家公司而存在。”

所以,纳德拉的世界观,实际上是一种以合伙人为主导的世界观。

而纳德拉驱动这一世界观的核心思考题是:究竟微软可以如何帮助合作伙伴推动技术的加速以及客户成果?

(二)

另外一边,中国。3月22日,在经过了七年的实践摸索之后,钉钉正式公布了生态战略。

首先,钉钉明确了边界——钉钉将只做一件事,那就是PaaS化。

也就是说:钉钉将只做基础能力和基础产品,并把这些能力和产品作为底座,开放给生态合作伙伴。

其中,钉钉在去年提出的“低代码革命”,是钉钉PaaS的先锋部队。所谓低代码,即是指无需编码或只需少量代码就可以快速生成应用程序。这是一种APaaS(Application PaaS),目的是解决应用程序大量创建的问题。

根据钉钉的介绍:过去一年多,因为低代码,大量满足个性化需求的应用在钉钉上被开发出来。截至2021年12月底,钉钉上的应用数目增长了5.56倍,低代码应用数目超过了240万,所有开发者数量超过了190万。

不过,随着业务数字化的推进,新的问题又凸显了出来:究竟该如何解决应用之间的“相互连接”问题呢?

为此,钉钉又在今年提出了BPaaS(Business PaaS),也就是要改变软件的研发方式、交付方式以及使用方式,并推出了BPaas的第一个重磅产品——“酷应用”。

这是一种可以让用户在钉钉工作群中直接调起应用组件、无需下载安装、也无需跳转到其他界面的应用形态。

以酷应用和微信小程序之间的差异为例,根据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钉钉总裁叶军的介绍:

和使用小程序时需跳离原操作流不同,在酷应用中,业务流的界面并不需要跳离,因此能够提供“沉浸式体验”,而这种体验将带来产品、技术以及体系架构的变化。

第二,酷应用都基于钉钉底层的BPaaS能力开发。当酷应用之间做连接时,应用背后的实体公司不需要像小程序那样先必须线下碰面谈合作,因为酷应用底下的连接器、主数据,包括钉钉IM标准的群接口、机器人接口都是一样的,酷应用之间通过钉钉就可以实现各种数据的流转。

而钉钉有关生态战略的第二个大动作,就是公布了钉钉的商业化。

根据钉钉的介绍,最近一年多来,钉钉上营收过千万的ISV生态伙伴数量,新增了11家;近一半上架应用的ISV公司成功融资;以及钉钉上纯SaaS过去一年获得的总融资额已经超过了60亿元。

“推出商业化,是为了让生态体系能够更容易被衡量,并加快生态正向循环的发展。”叶军说。

目前,钉钉在免费标准版本基础上,已经创建了专业版、专属版和专有版三个商业化版本。此外,钉钉还有平台抽佣、硬件的专利授权等。这些都是钉钉收入的主要来源。

而钉钉的生态愿景是:钉钉每收入1块钱,就给生态合作伙伴带去9块钱。

不过,这里的1:9关系,叶军告诉我:是真实已经发生的数据,而不是钉钉对未来的期待。

“首先,钉钉上有一个应用广场,广场里有1100多款SaaS公司提供的优秀经典软件,这些软件卖给客户每年收1万元,钉钉是收15%的交易佣金。这个15%里,又有近5%在各个奖励等活动中返回给生态伙伴,所以这里是1:9的关系。”叶军说。

“再举一个例子。我们在135个地级市都有服务商,而服务商在当地服务钉钉客户、在为他的钉钉工作台做各种数字化产品定制、开发当地本地化的软件时,这个软件的开发本质上也是1:9关系。”叶军说:“因为钉钉的底座比如说一年收了1万元,但在底座之上开发这个企业需要的财务系统、业务生产流程、管理系统等等,可能是一年10万元,所以是1万比10万,这个数字也接近1:9。所以今天我们拿到的这个数据1:9是真实的数据,不是未来的期待。”

(三)

不过,叶军又话锋一转说道:“当然,未来也可能会有变化。”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叶军所说的1:9,仅仅只是钉钉与钉钉生态之间的收入关系比,并没有把钉钉和阿里云之间“云钉一体”互动所产生的收入计入进来。

这也就意味着:未来钉钉与生态收入关系比的想象空间,可能会比微软还要大。

因为当你把“价值”做得越深的时候,就越容易激发生态合作伙伴去创造各种各样的业务系统和应用,而这也就会进一步增多生态合作伙伴的整体回报机会。

根据IDC的数据:2020年时,微软每产生1美元,微软合作伙伴通过服务和软件获得的收入是9.58美元。IDC预计:到2024年的时候,微软合作伙伴的收入将增长到10.04美元。

现在,钉钉距离“云钉一体”正式被提出来也才不到两年的时间,云生态与钉生态的深度融合,也没有反映在钉钉与其生态收入的比值里。也许再过几年,我们可以再来看一下钉钉与其生态的收入比。

当然,这其中有一部分想象力,其实我们已经可以从此次发布会上钉钉首次披露的“云钉一体”的最新进展里看出来。根据钉钉的分享,如下:

过去一年,阿里云的销售团队拉动了钉钉大客户的大幅增长,钉钉因为云销售团队带动的新增大客户超过了200家。

钉钉发现:云钉一体的企业对于云的消耗量大幅高于大盘的平均值以及“有云无钉”的企业,这说明:钉钉对于企业云上创新和业务数字化有着显著的拉动作用。

云钉一体正式进入到生态融合阶段,云生态和钉生态将进一步融合,共同构建钉钉大客户生态服务体系和能力。

阿里钉钉叶军:钉钉的两个边界

阿里副总裁、钉钉事业部负责人叶军

我手上有一份重磅白皮书,来自于IDC,名为《Salesforce的经济影响力:2019-2024年将共创造420万新工作岗位和1.2万亿美元的新业务收入》。结论是:围绕Salesforce的全球生态,要比Salesforce本身大很多,而且,增长速度也更快。

根据IDC的预测:2019年,Salesforce每赚1美元,它的全球生态将赚4.29美元。而到了2024年,Salesforce每赚1美元,它的全球生态将赚5.80美元。

这引发了我的好奇:

因为中国缺乏SaaS的生态(详见《从美国企业使用的88个独立App说起》,国内很多VC实际上是按照Salesforce来看钉钉,尤其是:钉钉在疫情期间出现了爆发式增长,用户一年之内翻倍到了四亿,企业组织数量达到了1700万。在这个迅速爆发的To B生态里:

钉钉如何“界定”它的生态玩家?又如何“界定”它和生态玩家之间的“边界”问题?

1月20日,我和阿里巴巴副总裁、钉钉事业部负责人叶军(花名:不穷)做了一次深度沟通。叶军原负责阿里企业智能事业部和政务钉钉,是大型企业和组织数字化的亲身参与者。以下是我和叶军的对话,希望能把大家关心的问题的答案带给大家。

钉钉的两个边界

请问:钉钉如何去定义你们的生态?以及目前这个生态里有多少参与方和角色?

叶军:我们是这样来理解的:钉钉天生就是一个靠生态成功的模式。就像Salesforce,它一开始自己做CRM,后来不停收购,最后大家殊途同归:都是在打造底层平台的能力,希望能够吸引更多生态进来。

目前钉钉的生态参与方还是挺丰富的,主要有六类:第一类,是公开售卖的软件开发商ISV;第二类,是钉钉上近1700万的组织。每个组织背后,都有几家一直在合作的软件公司,他们以前单独为这家企业开发软件,并且也是在独立部署的环境中开发,现在,他们在钉钉上帮这些企业开发软件。

第三类,是我们的服务商,因为to B的东西不像to C,几乎所有产品都需要服务商去部署、培训和日常运维;第四类,是钉钉全国各地的渠道商,他们在帮我们做新用户的拓展和售卖我们的商业化产品,然后,拿到佣金。

第五类,钉钉长期的合作伙伴,他们拿到的空间会更大,包括蓝凌、洛可可、销帮帮等;第六类,钉钉上的开发者,大概有几十万,随着我们低代码平台的能力更强之后,开发者的增长非常快。我们原来有27万专业的开发者,随着低代码开发的普及,钉钉上的开发者数量可能是数百万。

请问:你们如何“界定”这个边界?什么事情由钉钉来做,什么事情交给生态来做?这也是国内非常多VC关心的。

叶军:这个问题我们内部讨论过很多次。这个边界的产生,其实要从两年前我做“浙政钉”开始说起。

浙政钉是钉钉上最大一个组织,有141万人,超过100万的日活。而我在做浙政钉的过程中,在好几次与客户的共创中,我们的客户帮我们找到了边界。他们认为:钉钉首先应该去做一些最基础的、与业务无关的、通用的能力。

所谓跟业务无关,是指:没有行业化的特征。因为在钉钉的生态里,每个行业都已经有一些公司,我们不能去跟他们竞争。

我举一个例子,比如说低代码。钉钉上其实已经有不少低代码公司,像氚云、轻流、简道云等。但为什么我们还要做呢?

我们的观点也很简单:第一,我们不拒绝已经存在的低代码平台,也支持他们,但我们的原则是:要介入到非行业化特征的基础平台的能力,而低代码平台,天生是一个aPaaS,算是一个典型的与业务逻辑无关的平台,它架设在云上,而云和业务逻辑也无关。我们也跟钉钉里这些低代码公司聊过,这个市场非常大,做应用级市场不可能有一家公司就全做完了,他们也非常认可。所以,这是第一个边界。

第二个边界是:如果某一业务对行业有重大改革意义的,我们应该进,这样才能加速行业的变革。然后变到一定程度,我们有可能让出来,但在行业数字化的早期,我们进去,可以帮助生态提速更快。

举个例子,中国有亿万量级的农民工,他们背井离乡,在城市里打工。这里有一个社会性问题需要解决:农民工的工资发放问题。尤其是在建筑行业,这个事经常会演变成社会事件。我们可以帮政府、工人和建筑公司三方,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用钉钉的打卡,让农民工每天的出勤数据,通过钉钉同步给政府主管部门,同时,每一次的出勤连接到保险公司,这就构成了一个典型的行业化的产品。

对于白领,可能会觉得打卡很烦,但对于农民工,打卡非常重要,因为它解决了农民工劳有所得的问题,包括各种安全问题。所以,它是行业里要解决、但以前没解决,或是解决起来代价太大了的问题。

综上,我们在边界问题上就这两个原则,其他的都放开,能交给生态伙伴的,就交给生态伙伴做,能交给对行业有Know How的公司,就交给那些公司做。并且,我们要培养、支撑和服务这些公司。

钉钉不是APP store

请问:过去几年因为App Store非常成功,所以很快成为了一个主流模式。但App Store本质上是to C的,您认为to B和to C的生态,有哪些关键性的不同?

叶军:这也是一个我们内部经常讨论的问题。我自己在阿里做了10多年,也走访过很多企业,我感觉到最大的不同是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App Store能解决to C的很多问题,因为软件下载下来后,你自己玩就行了,但to B,要去解决工作问题,而几乎所有工作问题,都需要协同,但协同的工作系统特别复杂,流程多,角色多,链路也分散。就像打游戏。游戏也to C,角色很多,但它的线索是单一的,只能沿着一条主故事线往前走。其实所有的to C,包括天猫淘宝,都一样,你不管怎么逛,最后都会到购物车,然后都会支付,确定性很强。

所以,App Store其实比较适合流程简单确定、且一个人就能够完成的、不需要太多人帮助就能解决问题的事情。而也是这个原因,造成了App Store上的应用系统是孤岛。

而对to B来讲,它的存在就是为打破孤岛。几乎所有to B的企业,从农业到制造业到服务业,几乎都是在连接a的价值和b的价值中间进行价值的增值,这是to B的特点。所以to B所有的业务系统跟软件,他都不希望是孤岛,一旦是孤岛以后,就会把他的工作节奏变慢,效率变低。而这又带来了一个问题:如果一家企业在App Store上发布一个to B的软件,几乎是很难去解决它的深层次业务问题的。

第二,to B还有一个特点,它各行各业的软件,比如说制造和教育行业,财务做的事,没多大区别,但他们财务用的软件,也不一样。这是因为:每个公司的管理模式和风格都不一样。To B软件的复杂度,远远胜过to C软件,定制化非常强。

第三,而也正因为定制化强,to B软件的客户群体没有to C那么大。比如淘宝,全中国人都能用,但你下载一个财务系统?不是每家公司都能用的。

所有这些,都决定了App Store模式在to B市场里会不一样。所以,Salesforce也是提供了软件定制化的能力,但定制之后,它是通过丰富的生态,而不是通过像App Store这样集中售卖的方式,来实现。

如何做到三年1000万个应用?

请问:那么根据您刚才说的这种to B与to C的不同,你们计划如何去促进钉钉这个非常典型的to B生态的繁荣?

叶军:我们在2020年底发布了“繁星计划”, 钉钉面向生态开放了丰富的API接口,让生态能够快速接入平台基础能力,满足客户的定制化需求,大幅减少生态伙伴的开发成本。

其次,我们会有流量方面的倾斜。我们最近正在开大流量的口子,会给钉钉上做得比较好的一些合作方,加大流量投放。因为钉钉现在已经是一个亿级产品,流量非常大。我举个例子:双11期间,我们有好几家生态伙伴当月的收入就超过了千万。我们最近有一两家企业已经在准备上市,他们自己做得也不错,钉钉繁星计划也给了一些支持。

第三,客户直接推荐:我们把生态伙伴的产品和方案,整体打包到我们的解决方案里,当我们面向重要客户时,我们会进行直接推荐。

这是我们现在在做的事。因为to B都是这样的,第一个客户的突破,需要一些前期的“冷启动”过程,我们会把他们带上,借助整个阿里云的前线的行业化的销售能力,和钉钉的客群触达能力,把他们直接带到客户面前进行方案的路演,从而帮助这个客户在当地快速的本地化落地。

第四,降佣金。我们对钉钉上的重要合作伙伴做了一个降佣金的活动,直接降到了15%。另外,如果他做一定的量,每月还有百分之几的返还,基本上,相当于是很低的佣金了。

而所有这些都是为活跃生态。因为现在正好是在一个风口上,我们希望这个生态能够加速繁荣。

最后,就是我们最近在搞的低代码开发大赛。我们希望通过低代码平台,能够让更多开发者成为生态,从而来给客户创造更多的数字化产品。

因为要让工作中的每一件事,都能够数字化,数字化充分以后,就有机会带来流程重构、流程再造。我们的判断是:所谓流程再造,不应该是一个老板突然想出来的要改变工作方式,而应该是:大量数字化之后的一个,自然而然的结果。

请问:有没有一些现在时间未到,所以无法做,但的确在你们规划中去繁荣生态的一些举措,比如说跟开发者的分成等?

叶军:肯定有。现在开发者这块以免费为主,是为扶持,但未来,我相信一定会有更好的商业模式,因为这样才能让这个产业生生不息。

具体的时间表,我们认为未来三年,应该会有1000万个应用在钉钉上长出来。所以我觉得,当这个应用量级接近千万级的时候,是进行商业化考虑的一个非常好的时机。

生态一定会比钉钉赚得多

请问:您如何看Salesforce和它生态间的关系,即2019年Salesforce每赚1美元,生态将赚4.29美元,甚至到2024年将达到近1:6的关系?

叶军:这个数据有一定参考的价值。我给你举个例子,比如说钉钉上的一家公司,我们给它做云加钉的解决方案,整个过程,他一年花10万元去买云的服务带宽。然后一家软件公司在这个云上,给它开发了一套系统,那么这套系统,价格一般都会在50、60万元左右。

这是钉钉上在大量发生的真实的事。所以这方面,差别不大。包括现在,钉钉很多大客户也是这样,大客户的订单,其实大部分收入都是生态的。

因为生态要做大量的基于钉钉和云的定制化开发,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合理的比例。生态一定会比钉钉赚得多,否则,就不是生态,就是外包了。

有云会更有竞争力

请问:但阿里跟Salesforce还不太一样,Salesforce没有云,阿里有全球第三大的云。这种情况下去看,两者的生态又会有哪些不同呢?

叶军:肯定不一样。首先,我们的客户群不一样,我们既有中大客户群,也有中小客户群,而在中小客户群方面,Salesforce其实是没有我们多的。

中小客户有一个特点,它不像中大客户那样会有专业的IT部门管理,它是连IT部门都没有的,所以,中小企业非常需要钉钉这样直接在产品上就能完成操作的东西。

而第二个不同,就是我们有自己的云。在整个阿里云智能体系中,钉钉的定位是下连IT技术设施,上连企业应用。这也决定了:我们在中大客户的玩法方面,也会跟Salesforce不同。

因为有了云,你就可以承接非常复杂的需求,可以把以前历史上的系统跟公司资源,全部撬动起来。我们可以先把它转成为云的客户,然后,慢慢往后做。但这对Salesforce来说,是很难的。这是我们在打法上的巨大差异,就是说:我们能够更好地利用已有的中国IT基础设施和过去的中国的IT沉淀,所以我们的商业模式,肯定不一样。

而现在,Salesforce收购了Slack,你也可以这样来理解:因为Slack上有大量的欧美中小企业,这些中小企业一定有很多业务系统方面的需求,而不只是协同办公,这些业务系统需求一定会由Salesforce来承接,Slack做不了,所以,Salesforce一定会去整合,去把业务系统打通,而不只是导流。

那一整合,Salesforce在中小客户的触达能力方面,就和我们越来越接近了。但在中大客户方面,因为它没有云,差别还是会很大,而产生的结果,就是我们在面向中大客户时,会比它更有竞争力。

另一方面,钉钉其实还有一个特点:我们是to B起家的,但现在你会发现:微信越来越to B了,而钉钉,却反而越来越多的增加了to C的能力(包括我们最近重点推的“合作空间”和“服务窗”这两个产品)。而这种能力,是Salesforce所不具备的。

因为Salesforce就是完成了工作,没有社交,所以它只能用Slack去补位。而在钉钉上,很多企业已经直接在服务它的最终客户,包括服务它以及它的上下游供应链,采购商和渠道商进行连接,这就是一个典型的破除私域的连接能力。这个连接,就是让钉钉未来能够同时具备面向to B和to C的能力。

所以总结就是:在生态上,我们未来可能会比Salesforce更丰富,因为可以做的事情会变得更多,企业甚至会在我们这个界面上完成他的二次下单,针对客户的更多的服务,等等这些东西,其实是要比原来简单的企业内做个信息化系统,内涵丰富得多,价值也会变得更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