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钉钉叶军:钉钉的两个边界

阿里副总裁、钉钉事业部负责人叶军

我手上有一份重磅白皮书,来自于IDC,名为《Salesforce的经济影响力:2019-2024年将共创造420万新工作岗位和1.2万亿美元的新业务收入》。结论是:围绕Salesforce的全球生态,要比Salesforce本身大很多,而且,增长速度也更快。

根据IDC的预测:2019年,Salesforce每赚1美元,它的全球生态将赚4.29美元。而到了2024年,Salesforce每赚1美元,它的全球生态将赚5.80美元。

这引发了我的好奇:

因为中国缺乏SaaS的生态(详见《从美国企业使用的88个独立App说起》,国内很多VC实际上是按照Salesforce来看钉钉,尤其是:钉钉在疫情期间出现了爆发式增长,用户一年之内翻倍到了四亿,企业组织数量达到了1700万。在这个迅速爆发的To B生态里:

钉钉如何“界定”它的生态玩家?又如何“界定”它和生态玩家之间的“边界”问题?

1月20日,我和阿里巴巴副总裁、钉钉事业部负责人叶军(花名:不穷)做了一次深度沟通。叶军原负责阿里企业智能事业部和政务钉钉,是大型企业和组织数字化的亲身参与者。以下是我和叶军的对话,希望能把大家关心的问题的答案带给大家。

钉钉的两个边界

请问:钉钉如何去定义你们的生态?以及目前这个生态里有多少参与方和角色?

叶军:我们是这样来理解的:钉钉天生就是一个靠生态成功的模式。就像Salesforce,它一开始自己做CRM,后来不停收购,最后大家殊途同归:都是在打造底层平台的能力,希望能够吸引更多生态进来。

目前钉钉的生态参与方还是挺丰富的,主要有六类:第一类,是公开售卖的软件开发商ISV;第二类,是钉钉上近1700万的组织。每个组织背后,都有几家一直在合作的软件公司,他们以前单独为这家企业开发软件,并且也是在独立部署的环境中开发,现在,他们在钉钉上帮这些企业开发软件。

第三类,是我们的服务商,因为to B的东西不像to C,几乎所有产品都需要服务商去部署、培训和日常运维;第四类,是钉钉全国各地的渠道商,他们在帮我们做新用户的拓展和售卖我们的商业化产品,然后,拿到佣金。

第五类,钉钉长期的合作伙伴,他们拿到的空间会更大,包括蓝凌、洛可可、销帮帮等;第六类,钉钉上的开发者,大概有几十万,随着我们低代码平台的能力更强之后,开发者的增长非常快。我们原来有27万专业的开发者,随着低代码开发的普及,钉钉上的开发者数量可能是数百万。

请问:你们如何“界定”这个边界?什么事情由钉钉来做,什么事情交给生态来做?这也是国内非常多VC关心的。

叶军:这个问题我们内部讨论过很多次。这个边界的产生,其实要从两年前我做“浙政钉”开始说起。

浙政钉是钉钉上最大一个组织,有141万人,超过100万的日活。而我在做浙政钉的过程中,在好几次与客户的共创中,我们的客户帮我们找到了边界。他们认为:钉钉首先应该去做一些最基础的、与业务无关的、通用的能力。

所谓跟业务无关,是指:没有行业化的特征。因为在钉钉的生态里,每个行业都已经有一些公司,我们不能去跟他们竞争。

我举一个例子,比如说低代码。钉钉上其实已经有不少低代码公司,像氚云、轻流、简道云等。但为什么我们还要做呢?

我们的观点也很简单:第一,我们不拒绝已经存在的低代码平台,也支持他们,但我们的原则是:要介入到非行业化特征的基础平台的能力,而低代码平台,天生是一个aPaaS,算是一个典型的与业务逻辑无关的平台,它架设在云上,而云和业务逻辑也无关。我们也跟钉钉里这些低代码公司聊过,这个市场非常大,做应用级市场不可能有一家公司就全做完了,他们也非常认可。所以,这是第一个边界。

第二个边界是:如果某一业务对行业有重大改革意义的,我们应该进,这样才能加速行业的变革。然后变到一定程度,我们有可能让出来,但在行业数字化的早期,我们进去,可以帮助生态提速更快。

举个例子,中国有亿万量级的农民工,他们背井离乡,在城市里打工。这里有一个社会性问题需要解决:农民工的工资发放问题。尤其是在建筑行业,这个事经常会演变成社会事件。我们可以帮政府、工人和建筑公司三方,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用钉钉的打卡,让农民工每天的出勤数据,通过钉钉同步给政府主管部门,同时,每一次的出勤连接到保险公司,这就构成了一个典型的行业化的产品。

对于白领,可能会觉得打卡很烦,但对于农民工,打卡非常重要,因为它解决了农民工劳有所得的问题,包括各种安全问题。所以,它是行业里要解决、但以前没解决,或是解决起来代价太大了的问题。

综上,我们在边界问题上就这两个原则,其他的都放开,能交给生态伙伴的,就交给生态伙伴做,能交给对行业有Know How的公司,就交给那些公司做。并且,我们要培养、支撑和服务这些公司。

钉钉不是APP store

请问:过去几年因为App Store非常成功,所以很快成为了一个主流模式。但App Store本质上是to C的,您认为to B和to C的生态,有哪些关键性的不同?

叶军:这也是一个我们内部经常讨论的问题。我自己在阿里做了10多年,也走访过很多企业,我感觉到最大的不同是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App Store能解决to C的很多问题,因为软件下载下来后,你自己玩就行了,但to B,要去解决工作问题,而几乎所有工作问题,都需要协同,但协同的工作系统特别复杂,流程多,角色多,链路也分散。就像打游戏。游戏也to C,角色很多,但它的线索是单一的,只能沿着一条主故事线往前走。其实所有的to C,包括天猫淘宝,都一样,你不管怎么逛,最后都会到购物车,然后都会支付,确定性很强。

所以,App Store其实比较适合流程简单确定、且一个人就能够完成的、不需要太多人帮助就能解决问题的事情。而也是这个原因,造成了App Store上的应用系统是孤岛。

而对to B来讲,它的存在就是为打破孤岛。几乎所有to B的企业,从农业到制造业到服务业,几乎都是在连接a的价值和b的价值中间进行价值的增值,这是to B的特点。所以to B所有的业务系统跟软件,他都不希望是孤岛,一旦是孤岛以后,就会把他的工作节奏变慢,效率变低。而这又带来了一个问题:如果一家企业在App Store上发布一个to B的软件,几乎是很难去解决它的深层次业务问题的。

第二,to B还有一个特点,它各行各业的软件,比如说制造和教育行业,财务做的事,没多大区别,但他们财务用的软件,也不一样。这是因为:每个公司的管理模式和风格都不一样。To B软件的复杂度,远远胜过to C软件,定制化非常强。

第三,而也正因为定制化强,to B软件的客户群体没有to C那么大。比如淘宝,全中国人都能用,但你下载一个财务系统?不是每家公司都能用的。

所有这些,都决定了App Store模式在to B市场里会不一样。所以,Salesforce也是提供了软件定制化的能力,但定制之后,它是通过丰富的生态,而不是通过像App Store这样集中售卖的方式,来实现。

如何做到三年1000万个应用?

请问:那么根据您刚才说的这种to B与to C的不同,你们计划如何去促进钉钉这个非常典型的to B生态的繁荣?

叶军:我们在2020年底发布了“繁星计划”, 钉钉面向生态开放了丰富的API接口,让生态能够快速接入平台基础能力,满足客户的定制化需求,大幅减少生态伙伴的开发成本。

其次,我们会有流量方面的倾斜。我们最近正在开大流量的口子,会给钉钉上做得比较好的一些合作方,加大流量投放。因为钉钉现在已经是一个亿级产品,流量非常大。我举个例子:双11期间,我们有好几家生态伙伴当月的收入就超过了千万。我们最近有一两家企业已经在准备上市,他们自己做得也不错,钉钉繁星计划也给了一些支持。

第三,客户直接推荐:我们把生态伙伴的产品和方案,整体打包到我们的解决方案里,当我们面向重要客户时,我们会进行直接推荐。

这是我们现在在做的事。因为to B都是这样的,第一个客户的突破,需要一些前期的“冷启动”过程,我们会把他们带上,借助整个阿里云的前线的行业化的销售能力,和钉钉的客群触达能力,把他们直接带到客户面前进行方案的路演,从而帮助这个客户在当地快速的本地化落地。

第四,降佣金。我们对钉钉上的重要合作伙伴做了一个降佣金的活动,直接降到了15%。另外,如果他做一定的量,每月还有百分之几的返还,基本上,相当于是很低的佣金了。

而所有这些都是为活跃生态。因为现在正好是在一个风口上,我们希望这个生态能够加速繁荣。

最后,就是我们最近在搞的低代码开发大赛。我们希望通过低代码平台,能够让更多开发者成为生态,从而来给客户创造更多的数字化产品。

因为要让工作中的每一件事,都能够数字化,数字化充分以后,就有机会带来流程重构、流程再造。我们的判断是:所谓流程再造,不应该是一个老板突然想出来的要改变工作方式,而应该是:大量数字化之后的一个,自然而然的结果。

请问:有没有一些现在时间未到,所以无法做,但的确在你们规划中去繁荣生态的一些举措,比如说跟开发者的分成等?

叶军:肯定有。现在开发者这块以免费为主,是为扶持,但未来,我相信一定会有更好的商业模式,因为这样才能让这个产业生生不息。

具体的时间表,我们认为未来三年,应该会有1000万个应用在钉钉上长出来。所以我觉得,当这个应用量级接近千万级的时候,是进行商业化考虑的一个非常好的时机。

生态一定会比钉钉赚得多

请问:您如何看Salesforce和它生态间的关系,即2019年Salesforce每赚1美元,生态将赚4.29美元,甚至到2024年将达到近1:6的关系?

叶军:这个数据有一定参考的价值。我给你举个例子,比如说钉钉上的一家公司,我们给它做云加钉的解决方案,整个过程,他一年花10万元去买云的服务带宽。然后一家软件公司在这个云上,给它开发了一套系统,那么这套系统,价格一般都会在50、60万元左右。

这是钉钉上在大量发生的真实的事。所以这方面,差别不大。包括现在,钉钉很多大客户也是这样,大客户的订单,其实大部分收入都是生态的。

因为生态要做大量的基于钉钉和云的定制化开发,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合理的比例。生态一定会比钉钉赚得多,否则,就不是生态,就是外包了。

有云会更有竞争力

请问:但阿里跟Salesforce还不太一样,Salesforce没有云,阿里有全球第三大的云。这种情况下去看,两者的生态又会有哪些不同呢?

叶军:肯定不一样。首先,我们的客户群不一样,我们既有中大客户群,也有中小客户群,而在中小客户群方面,Salesforce其实是没有我们多的。

中小客户有一个特点,它不像中大客户那样会有专业的IT部门管理,它是连IT部门都没有的,所以,中小企业非常需要钉钉这样直接在产品上就能完成操作的东西。

而第二个不同,就是我们有自己的云。在整个阿里云智能体系中,钉钉的定位是下连IT技术设施,上连企业应用。这也决定了:我们在中大客户的玩法方面,也会跟Salesforce不同。

因为有了云,你就可以承接非常复杂的需求,可以把以前历史上的系统跟公司资源,全部撬动起来。我们可以先把它转成为云的客户,然后,慢慢往后做。但这对Salesforce来说,是很难的。这是我们在打法上的巨大差异,就是说:我们能够更好地利用已有的中国IT基础设施和过去的中国的IT沉淀,所以我们的商业模式,肯定不一样。

而现在,Salesforce收购了Slack,你也可以这样来理解:因为Slack上有大量的欧美中小企业,这些中小企业一定有很多业务系统方面的需求,而不只是协同办公,这些业务系统需求一定会由Salesforce来承接,Slack做不了,所以,Salesforce一定会去整合,去把业务系统打通,而不只是导流。

那一整合,Salesforce在中小客户的触达能力方面,就和我们越来越接近了。但在中大客户方面,因为它没有云,差别还是会很大,而产生的结果,就是我们在面向中大客户时,会比它更有竞争力。

另一方面,钉钉其实还有一个特点:我们是to B起家的,但现在你会发现:微信越来越to B了,而钉钉,却反而越来越多的增加了to C的能力(包括我们最近重点推的“合作空间”和“服务窗”这两个产品)。而这种能力,是Salesforce所不具备的。

因为Salesforce就是完成了工作,没有社交,所以它只能用Slack去补位。而在钉钉上,很多企业已经直接在服务它的最终客户,包括服务它以及它的上下游供应链,采购商和渠道商进行连接,这就是一个典型的破除私域的连接能力。这个连接,就是让钉钉未来能够同时具备面向to B和to C的能力。

所以总结就是:在生态上,我们未来可能会比Salesforce更丰富,因为可以做的事情会变得更多,企业甚至会在我们这个界面上完成他的二次下单,针对客户的更多的服务,等等这些东西,其实是要比原来简单的企业内做个信息化系统,内涵丰富得多,价值也会变得更深。

微信模式可能被什么模式攻破?

我发现 PlaceUs 这款 App 时,是在它上线 Android 一个月后。后来,我用了两个月时间去抓它的创造者 Sam Song Liang。我不打算避讳我的喜好,我挺喜欢这个 App 的,我发现它突破的技术目前在美国也没有

但让人吃惊,在上周我与 Sam 的聊天中,得知去年底 PlaceUs 所属公司 Alohar 其实已被高德秘密收购,而因之后两个月,阿里全资收购高德,所以实际上它已间接变成阿里美国布局的另一个种子。请出斯坦福博士、四年前离职谷歌地图创业的 Sam Song Liang,以下是我整理的 Sam 主要观点,Enjoy the insights from Silicon Valley!

传统地图风云

基础地图这块,如果你想知道,我可以和你讲些历史。谷歌大概是从 2004 年开始,早期主要通过收购,但后来自己投资也很大,包括做 Street View,因为地图是个对数据量要求非常高的产业

我当时实际上是在手机地图那个 Team,手机地图它和传统地图 Focus 有点不一样。简单说,采集数据有两种,一是地图公司自己直接派人派车采;另一种就是众包,就是用户在用手机地图时,它实际是在跟踪这个用户,当然是用匿名方式。

那为什么跟踪?这个好处巨大,因为这种方式会有上亿人在用你地图,这些人每天都有很多行动,去很多地方,谷歌它就把它采集起来。比如刚才你从 Fremont 开车过来,你这一路可能谷歌已经采集了一些数据。

这就是谷歌最强的地方,和搜索一样,因为它一开始速度比较快,然后准确性比较高后,用的人就越来越多,然后用的人多而且不断在用时,它会有一个“闭环效应”,就是这些人每次点击,实际上对谷歌都是一个 Feedback,它会告诉谷歌这个结果准确度,那谷歌就会把它融到它算法里。

你想,假设有一万人在湾区给谷歌贡献数据,它可以把这些数据综合起来,从中抽出很多 Insights,它就能理解用户开车速度、开车方向、开车道路经纬度及开车频率等。

那然后苹果呢?苹果它本来是一直在用谷歌数据。我当时在谷歌做定位系统时,乔布斯专门跟我们这个组有合作,因为 2007 年第一款 iPhone 上,它是没有 GPS 定位系统的。

你知道那时谷歌和苹果还是好朋友,所以苹果手机上第一款地图源代码,实际上是谷歌帮它写的,当时双方还没直接竞争,而且谷歌也希望 iPhone 上用自己地图的人多。

那这样一直到大概两年前,苹果才换成自己地图,一是苹果认识到 Android 的威胁;第二,它认识到地图是个“基础性”服务,如果依赖别人,哪天那个公司把业务撤掉,它就釜底抽薪了。所以苹果一直下决心想自己做地图,但一直没做起来。然后两年前它觉得可以了,它就 Launch。

但因为当时苹果自己做测试的人不够,而且用它的人不够,所以它得到的反馈也不够,虽然当时觉得 Ready,但结果用户反馈非常差,所以库克当时就把管地图的最高 Senior VP 给 Fire 掉了。

就是说你失职,用户体验这么差的东西怎么能 Launch 呢?因为这对苹果 Reputation 打击是非常大的。你想多少年苹果就是以“质量”著称,然后突然出个这么差的产品,而且当时,他们是一口气把谷歌地图也去掉,结果用户反馈极差,最后不得不又马上说,ok 那可以,我马上再把谷歌地图放回去。

所以苹果是近两年才做,但还是做得不够好,不过还是比两年前有提高,因为毕竟有些用户在用,然后他们也是花了很大力气投了很多钱。他们一些关键人物我也都见过,所以我不能再说。不过就是说,基础地图这方面大家都还是在做,中国和美国都还在做,中国这边主要是两家,一个是四维,一个是高德。

地图发展趋势

那基础地图方面,基础数据依然非常重要,但某种程度上,它已经变成是个可以购买的东西,就是说你光靠基础数据本身,不一定是你最大优势,因为已经有多种基础数据来源。更重要的是说,在这个基础数据上,能有什么更智能化服务出来。

那我个人是做 Location Based Service 即 LBS 这块,我可能认为下一代 LBS,它是一个隐形的东西,就是你不一定需要给用户展现这个地图,它是一个 Transparent (显而易见的)的 Service ,它会自动告诉你。

2010 年我从谷歌出来,当时 Vision 是:利用手机上各种各样的传感器,蓝牙也算,Wifi 也算,它的气压,还有温度、还有亮度,甚至以后会有那种空气感知度都算。

所以呢?这些传感器会自动感应用户“场景”,就是“Context”。那位置是“场景”里很重要部分,比如目前我们所在经纬度,挨着什么店,是店里还是店外,还有高度,我们在哪层楼。这些都非常重要,但这里的这个“场景”,它还要包括其它信息。

比如你的时间信息,这里实际上已经不止四维了,时间它就分早晨还是晚上,因为时间不一样,人的行为方式也不一样,你早晨做什么晚上做什么,星期一做什么,星期六做什么。然后你走动,还是坐着?是开车,还是跑步?然后我们还感兴趣:这个人是和谁在一起?他是自己一人看书,还是跟家人一起?如果是和家人,是跟老人,还是跟小孩?因为你和不同人在一起,行为方式都是不一样的。

所以我们公司的 Vision 就是:能通过手机上各种传感器,自动检测出用户目前场景,然后自动记录,最后通过用户数据自动理解用户喜好,以及用户行为模式等。比如我可以给你看一下我自己的数据,你就能理解我说的意思。PlaceUs 其实是基于我们技术做的一套新应用,我们也把这个技术出售给其它开发者。你看这里:

最左边是我,然后你看上面还有好几个人的照片,这些人其实都是跟我连在一起的人。我点下这个人,她其实是我老婆,然后我看到我老婆现在正在 Palo Alto 一个叫 YMCA 的地方,那 YMCA 其实是我们经常去锻炼的健身房,也就是说我老婆现在正在锻炼。

然后右边这张图显示出来的绿线,这个人其实是我们 Team 里一个 VP,他现在正在高速 101 开车,这个绿色它实时,你看它正在动,表示他正开车,你看他快开到 101 路口了。

就是说,你可以和你家人或者你很好朋友试一试,中国现在已经支持。我可以给你看一下我在中国的同学,这个是一个阿里巴巴的同事。当然关于隐私,你看下面这个图,你其实是可以打开“隐私”按钮的,就是说你可以选择让其他人跟踪不到,你暂时消失一下。

另外,其实你也可以选择和某些人“暂时连”,另一些亲密的人则“一直连”。比如你刚才来找我,我们当时还不认识,那如果我们都是这个应用的用户,我们就可以先暂时连,然后我就能看到你已经开车到哪里。

基于“地图”的微信?

你刚才问,现在微信上如果你要找我,我要找你,其实还是要互相发地图,好像还是隔了一层不够直接,那 PlaceUs 是不是基于地图的微信?微信实际上还是个平面的东西,以后它用户界面是否可以直接把 LBS 当作底层界面,把微信整个挪过来?

那我觉得这个问题,我可能现在不能回答,但未来我们肯定是要加对话功能的,现在可能项目还比较早,没这个功能,现在大家只能互相看到位置和路线。

同时相对微信,我觉得这里粘性更强的地方是说:我刚才讲到的“场景”这个概念。就是说微信?它还是一个传统的通讯手段,这个通讯手段非常非常重要,但它还没有自动感知场景这个功能,而我们最核心功能,其实就是它能自动感应这个“用户场景”

新一代自动智能移动应用

那我自己对它的界定,我觉得是几方面:首先是一个 Personal Assistant,然后是一个群组的 Assistant。我们现在有个新概念叫 GAI,就是 Group Artificial Intelligence,也就是“群组人工智能”的意思。

那你知道就是 AI,大家现在都在研究,而我们就加了一个层次即 Group,就是一个社交 AI,它就不止是一个人的 AI,就是说它主要作用是:帮助几个人去协调他们的生活

比如我老婆下班,这个 App 会自动给我发信息,说我老婆离开公司了,正在高速上开车,但其实我老婆她不需要手工做任何事,但这个应用会自动检测出我老婆这个状态变化,然后通知我,然后我就会知道她现在正在开车去接小孩。然后如果这时她堵车,她速度会很慢,甚至可能都不动,这个 App 它就会把这个状态也通知给我。

那因为美国它下午 6 点钟幼儿园要关门,每延宕一分钟,学校要罚你一块钱。它会有这个规定,当然老师不一定真罚,但你让老师在那等,你心里会觉得 Guilty 对吧。所以有时就是说,我看她真要晚了,那可能我就出发接小孩了,然后接到我办公室,但中间她不用给我电话,我就能知道,因为对于她来说,开车打电话还是很危险的。

所以为什么刚才我反复提 Context?就是场景这个词,它定义还是比较广泛:你是不是在开车,是不是堵车,是不是在加油,是不是在买东西。当然现在,我们还没办法做到说让我们在这些协调事情方面非常“默契”,但我们的理想是:它就能理解这些东西,然后在最恰当时候,它就能够通知另外一个人,然后它就理解你的生活了。

这里其实有两种方案,一是你去看她状态,另外就是你得到它自动通知,那我们会倾向后者,因为你要去看还是一个很费劲的事,你不会每隔两分钟去看一次,所以它的最大好处就是:一个自动通知的东西

然后手机好处呢?它已经很聪明,有很多传感器,而且永远开着,还永远链在网上,所以我对它定义就是:一个非常有智能的,先是一个个人助理,然后如果有多人需要社交或家庭有需要时,它是一个群组助理。

目前我们做这个应用基本主要是一对一,但我觉得以后对很多人会有好处,就是这个 Group AI。为什么我们觉得它是一个很革命性东西,原因是:这是第一个做出这种能自动做事的应用

因为传统应用四年前,它还是个手动签到,就是 Foursquare 那种模式,那三年前我们做的一个应用 PlaceMe,它已经有自动签到功能,也是用到传感器,就是你不需要自己去手动签到了。

像上面这个图,昨天你几点在哪几点在哪,这所有是这套系统自动识别的。当然,PlaceMe 只是自己,所以叫 Me,那 PlaceUs 就是加了新功能,就是我和我老婆有很多可以协调的地方,比如我可能会到 Safeway 买东西,然后我老婆一看,说你顺便帮我买个东西吧?所以以后要加上什么语音功能、音乐功能,都是很简单的事。

我想这里最大一个进步可能是:能自动检测场景。比如这是你目前数据,然后你用了一星期后,它会显示你最常去地方,你看我最常去地方是“家”和“公司”,然后下面那个是我去锻炼的地方,刚才你看到我老婆也在那;这个“小学”,是因为每天早上我在那送小孩,然后其实我比较爱吃四川菜,所以你会看到有大四川。

那有了这些信息,它就能知道你是什么样的人,而且你看到我在那个地方时间不长,那肯定是接送小孩的,我肯定就是个家里有小孩的人。那你知道家里有小孩的人,和大学生生活方式绝对是非常不一样的,所以这样你对他的帮助,就会很有针对性

这也是为什么我说:以后很多位置服务,它不一定是通过地图呈现给用户,因为他可能知道星巴克在哪,他更重要的是,他现在是处于一个喝咖啡状态,就是说以后位置不是一个重点,而是一个附带的东西

或者我现在要买电器,有的人他不在乎你在哪,他只是需要知道你现在要买电器,或者知道你这个人是喜欢四川菜的,四川菜可能很多地方都有,但这个应用理解了你这个人是喜欢吃四川菜,它的结果就使 More personalized,more customized 成为可能。

因为实际上现在不管是你手机上还是我手机,它服务方式都是通用的,你用时,和我用时结果一样,那我们目标是:通过我们做这套东西能够更个性化,比如说这时你在谷歌地图上说附近有餐馆吗?你问和我问一样,但以后可能就不同,它一看你这个人,你以前爱吃什么,可能是上海菜,那我可能是四川菜,而且可能,你周末和 Workday 的口味,它是不一样的。

PS:关于 PlaceUs 风险,可能是在于对隐私的争议。我觉得世界上永远会有两类人,我大概属于后者,即不会认为文化差异或隐私问题会对整体潮流趋势构成绝对性阻碍,尤其在产品已设置“隐私选项”时,PlaceUs 可能的更大挑战是:在 Market Product Fit 这个问题上,如何像 Google Now 很精准抓住“交通出行”那样,抓住一个引爆点完成初始化过程。

这里顺便也带 Sam 的几句话给到中国的读者:目前他们正在寻找战略合作伙伴,一旦达成合作,你们可以使用他们 SDK 及建立自己更社交,或更个人,或家庭助理,或移动购物,或移动广告的智能手机移动 App。

Sam 的原话:“we are looking for strategic partners, who can use our SDK and build their own intelligent mobile apps, which can be mobile social, personal or family assistant, or mobile shopping or mobile ads.”

最后因为我这边确实经常会获得反馈,有我们读者去试用硅谷一些新 App,Sam 也提到:“The more people use it, the better we can make the app to serve people better.”他欢迎中国的读者测试他的新应用,可以直接反馈到 App 左边的反馈栏里,他想听你们的宝贵意见。

但在中国,目前 PlaceUs 可能只能在 iPhone 用,如果是 Android 手机,因为它需要谷歌地图服务,所以 Sam 不确定大部分人是否可以使用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