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分享经济新玩法 Plenry:未来“吃”这件事会是这样

见到 Lisha H 和 Momo Ge 时,Plenry 刚刚创建 3 个月,产品还未正式上线,但核心理念涉及:正在美国大行其道的分享经济,将怎样从以 Airbnb 为代表的“住”、以 Uber 为代表的“行”,延伸到“吃”?

换句话说,Plenry 想用所有家庭代替餐馆。未来有关“吃”,我们将很少去餐馆,而直接去附近陌生人家里吃饭交朋友啦?!这一趋势为什么会发生?以及怎么发生?以下是我整理的 Lisha H 和 Momo Ge 主要观点,enjoy the insights from Silicon Valley!

“吃分享”的几个大背景

Plenry 能发生有几大背景:一是 P2P 即个人对个人趋势越演越烈,因为金融危机后,前两年美国失业率非常高,加上之前美国出兵,很多人就拿着国家规定的最低工资,找不到更好工作改变现状,这也引发各领域开始转化做 Airbnb 或 Lyft、Uber 这种社区的 P2P 服务。

因为这种服务有两个特点:一工作时间很自由,你想正常全职工作还需要有一定 Schedule;二,进入门槛低,基本什么人都可以做,所以分享经济,它能让一些人开始有兼职机会,获得额外收入。这是大前提,那我们很明显能感到,现在美国人生活趋势:希望有固定收入,但不希望工作时间很固定。

第二个大背景是:现在人都喜欢交友,但这种交友,和 09 年- 12 年的社交网络有区别,之前那波,基本大家的 Action 都在网上完成,但现在特别是美国 90 后,虽然也通过手机和网站去找陌生人,但更喜欢 Action 在线下发生,020 模式的兴起,其实和这也有一定关系。

第三个大背景就是具体到“吃”,和 Airbnb 一样,其实 Airbnb 流行原因之一是:很多人开始想尝试更 Diversify 的住宿体验。同样,我们对用餐需求也如此,比如我们两个已差不多把湾区所有餐馆吃遍,然后到后来,吃成了一件不是享受而是为填饱肚子的事。

就是说,你到哪都选择有限,已经吃腻,而且我们发现:餐馆食物不是很健康,效率也很低,要排队,要等菜烧好等等,你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吃上,里面有太多不确定因素。

今年 10 月,我去参加硅谷一个创业大会曾听到一个数据:O2O 领域到目前它只发展了 3%,还有 97% 没开垦。那 O2O 从兴起演化到现在,不过将近两年,但 Airbnb 已对酒店形成挺强冲击,甚至变成一种文化侵略。

包括 Uber 和 Lyft 对出租车业的冲击,也是这样。所以我们一个总体想法:住、行都已因 O2O 发生转变,吃也一样,我们现在相当是用所有家庭去代替所有餐馆,如果人们能接受,那对餐饮业也会是一个很大冲击。

Plenry 产品做法

具体产品,我们做法会这样:首先,分享用户,他们有一定时间和兴趣,就可以在 Plenry 网上挂出自己烹饪信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大家可以过来吃饭;而不想做饭又觉得餐馆难吃,想品尝更多样化食物顺便交友的用户,可以通过我们移动 App,看附近有哪些人正准备分享吃

就是说,用户以后打开 App,会发现地图上有很多点,然后每个点都有 Host 介绍和菜单,包括时间,具体几点到几点,那如果你想吃,你发送需求,只有主人同意才会扣钱,然后具体详细地址也才会放出。

当然,除菜单外,Guest 也可以通过搜索“主题”选择,因为涉及交友,共同兴趣爱好肯定很重要,所以我们也会建议 Host 去给每个吃饭时间设定一个特定“主题”。

这些吃饭主题,可以是比如专门讨论新发布的 IOS?又比如全是 Android 粉丝;再或者,今晚我们吃饭就专门讨论披头士音乐;再或者电子乐等等,对,就有点像 Meetup 聚会文化。

也就是说,如果 Guest 有足够时间,他也可以脱离 Location 限制,而为自己某个兴趣爱好,专门跑得远一点。

单身用户做饭,高教育人来吃

怎么去把分享“吃”的这个用户群发动起来?这是我们比较大一个挑战,我们现在,会去湾区一些厨师学校推广,就是说,第一批煮饭的人,很可能自己就是厨师;

那第二,我们会在大超市和教堂门口问,看有没有人有兴趣,如果有兴趣,我们就深入聊。那为什么是在超市门口?因为 Safeway、Walgreens 之类大超市,有很多人在里面买菜,他们本也是喜欢做饭或经常做饭的人。基本上,我们认为,第一批做饭用户他们可能会有这些特征

第一,单身居多,因为单身人士比较想交友,然后也有一些时间,而如果已婚,会比较忙,能做这个事的概率相对没那么高;第二就是学生,可能自己比较闲,喜欢做饭,然后周末愿做顿好的,来请别人吃,顺便也认识些朋友。所以,我们觉得这个群体应该主要是在 20-40 岁左右这个年龄段

这里狠有趣,我想强调一点:就是尽管跟餐馆比,我们价格会低些(餐馆要收消费税及给小费),但就像价格不是 Guest 用这个服务最主要原因,我们发现:Host 做这些事的赚钱欲望,总体来说也不是很高,只是觉得这个想法很温馨,然后想尝试。

另一个很有趣的事是,当时我们做市场调研,问大家愿不愿让陌生人到你家吃饭?大多数人说不愿意,但我们换了种方式问,你愿不愿让名校毕业、或在大公司工作的人到你家吃饭?结果,大家都说愿意。

也就是说,Host 会非常喜欢来吃的客人是受过很好教育的人,不希望是 Homeless 或什么人都可以来。这里可能一出于安全考虑;二也就是说,很多人愿分享烹饪,是因为想认识一些教育水平高的朋友。

所以这也就要求:我们要对 Guest 质量做严格控制,第一批用户不能是什么人都能去吃。那这里,我们就可能会引入一些机制,跟 Host 那个端口说:你们要选择感觉比较安全的人。

那怎么样算安全?我们网站会有四到五种验证方式,包括身份证验证、学校 edu 账号验证、谷歌账号验证,Linkedin 账号验证、Facebook 账号等等。

涉及食品安全

你刚才问美国对厨房的规格要求,这个问题是这样:美国对 Comercial Use 确实有严格要求,但因为我们不是自己生产一个东西然后在街上大量卖,而是社区分享概念,就像我们一起去朋友家吃火锅,然后分摊成本,或者说是他做一顿饭,然后别人捐钱给他,所以我们走的是分享、捐赠(Donation)形式,那这种走分享经济的概念,它不受法律限制

但即使这样,我们还是会给到主人一些类似“指导手册”的东西,教他们要如何保证食品安全,然后,他们还需通过我们给的一些基本资质证书,包括我们会实地去考察他们厨房。

另外,由于分享经济概念刚兴起,美国地区政府也正逐渐出台法律,让归属这类的产业能更规范化、更安全化,到时我们也会及时根据法律作出相应规范调整。

和 Airbnb 模式差异

首先,商业模式都差不多,我们也收取中介费,大概每单收 12%-15% 费用,这个费用从 Guest 收。但我们和 Airbnb 的核心区别在:

第一对 Airbnb,“Travel”关键词很重要,而我们,还是想做偏 Local、邻居感觉一点,因为如果是“游客”,他们一般会去比较有名的餐馆,到居民家吃的频率可能不那么高,所以这是第一个区别。

就是说我们关键词是:吃、交友和 Local,一个目的就是让他们有机会认识附近的人,然后说不定吃完这顿,下次还能在小区里碰面这种感觉,所以 Location 对我们很重要。而这也会决定,我们会先从一个地点开始比如湾区,但 Airbnb 一开始就做全球,重点去做一些旅游城市。

那第二,Airbnb 强调的是一个个性化住宿体验,而我们重点是创造一个好的用餐气氛,这就决定,他们 Host 和 Guest 间的互动不是很多,但我们这里双方的互动沟通很多。

事实上,我们希望今后所有见过面的人他都能链接,而 Airbnb 趋势反而是避免这点,比如他们 Rule:主人给的电话不是真实的,而是 Airbnb 给到他们的一个电话,然后如果你离开再打,你已经打不通,如果你还要再联系,你只能通过 Airbnb。

那 Airbnb 目的是:防骚扰。我们虽然也会做类似功能,但我们更希望:所有见过面的人能交朋友,所以我们不仅不会干涉用户自己一些互加微信行为,反而可能说,我们会更主动去做一些事

比如根据目前情况,我们发现很多人他愿意继续保持联系,所以会拉个微信群,甚至有些用户建议:我们也开发一个类似功能,使见过面的人能很轻松联系到对方。

那第三个区别,就是 Airbnb 的 Guest 和 Host 基本是“一对一”,但我们则提倡“一对多”,因为从安全角度考虑。就是说,通常会有几个人同时去一个人家里吃饭,我们提倡用户多召集几个好友,或一家人,一起去某个人家里吃,那人多,相对它会安全一些。

第四,我们比较强调高端路线。因为如果住的话,互动不多,用户粘性还比较好控制,但我们是“吃”,如果一个高学历人去到一个 Event,然后发现:别人都没法跟他讨论某个话题,他很可能就用户粘性非常低,所以我们一开始就要走高端路线。

也就是说,吃这个事情它有非常频繁的交流,你想一张桌子上吃饭,如果不说话,场面就会很尴尬。而如果我们都是工程师,那就有共同话题了,但如果你是舞蹈家,我又不喜欢跳舞,那我们就没什么可说了。

所以很有趣,Host 喜欢高教育的客人,而 Guest 间则希望能有共同语言,所以我们刚才说的 Host 定的“主题”,也一定程度,可以帮 Guest 完成这个筛选。另外,我们发现 Guest 对 Host,他没有教育水平上的要求,他们觉得“吃”只是个方式,主要还是为交朋友。

和 Eatwith 差异

你刚才问和 Eatwith 差异,他们算分享经济在“吃”这个领域的第一个始祖,已有四年多,我们有很多东西也借鉴了他们经验,但差异在于

Eatwith 主打 Fine Dining,就是专门去做那种“很特别”的餐饮,而且很贵,大概 60 刀一个人,不是太标准化的普通东西,它们比较高端,像“品酒”之类,甚至他们特色也不是本地特色食物,而是强调“很特别”,像祖传配方类似这种,或者说在美国平时吃不到的“德式早餐”之类,他们主打这种。

另外就是,他们主打旅游这个群体,而且 Host 所有人都去过厨师学校培训。这个公司首先从欧洲做起,总部以前在以色列,最近会搬到旧金山,但我们,没有从他们身上看到接下来会扩张做平民化的一个趋势。

比如我们当时去试时,那些菜是 20 多刀,但现在就提到 60 多刀了。另外,Eatwith 社交元素不是很多,以吃菜为主,交友不是重点,但我们主打概念是“以吃会友”

PS:Lisha H 和 Momo Ge 都是连环创业者:Lisha 曾在日本创建电商公司 Mihokoshop;Momo 曾在湾区创建朋友求助应用 FavorDo。

另外,Plenry 已拿 20 万美金种子投资,虽然产品还没正式上线,但因为已在内测,据 Plenry 透露,公司目前已有收入,Plenry 正在寻找新一轮天使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