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计划未来几周内限制对中国的科技投资

根据彭博社的报道,拜登计划在未来几周内签署一项行政命令,限制美国在中国对半导体、人工智能以及量子计算等方面的投资。

被限制的投资类型将包括: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交易,以及一些技术转让和合资企业。并且该命令针对的是潜在的新投资,而不是现有投资。

在命令生效前,美国公司将有一段提供反馈的时间。命令生效后,美国财政部将实施为期一年的试点计划,并且以后可能会扩大。

这也标志着,美国长达数年针对中国的经济运动进入一个新阶段。现在,世界上两个最大经济体之间的资本流动正处于十字路口。


(一)

根据彭博社援引知情人士的说法:拜登政府计划在 5 月 17 日位于日本召开的七国集团峰会期间采取行动。

一直以来,美国在向其七国集团伙伴介绍高科技产业的投资限制,并希望在 5 月的会议上得到认可。彭博社援引一位知情人士的说法称:最可能的顺序是,拜登在表达了国际支持之后不久签署该行政命令。

彭博社称:4 月 20 日,美国财政部部长耶伦在华盛顿就美中经济关系发表讲话时表示:

“这些国家安全行动不是为了让我们获得经济竞争优势,也不是为了扼杀中国的经济和技术现代化。”“即使这些行动将迫使与经济利益进行权衡,美国也将追求对中国的安全关切。”“美国将就政策与我们的盟友和伙伴进行接触和协调”。

此前,美国官员已明确表示,单边措施不会实现国家安全目标,因为美国不投资,其他国家也会投资,并且后者的投资将取代前者。

4 月 21 日周五,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指责美国将科技问题政治化,称华盛顿的“真正目的是剥夺中国的发展权。这是纯粹的经济胁迫。”



(二)

不过,根据彭博社的说法:基本上,投资者不会理会这些由最新限制引发的担忧,因为美国对中国一些高科技行业的投资事实上已经在减少。

彭博资讯的分析师 Marvin Chen 指出:“美国已为此努力了一段时间,美国在敏感领域的投资已经在下降。但尽管如此,随着外国投资继续撤出,中国科技界将更依赖于国内资金和国家的支持。”

根据美国经济分析局的数据,到了 2021 年底,美国企业在中国的累计总投资价值将接近 1200 亿美元,其中有约一半用于制造业。

此外,PitchBook 的数据显示:2022 年,美国私募股权投资者购买中国公司股份的交易份额已经缩减到了十年前的 1/4 左右。



(三)

需要注意的是:就 VC 领域,国内美元基金就 OpenAI 引发的热潮在中国本土做出的投资,已经引起美国科技媒体的关注。

The Information 在本月初称:美国机构投资者正在间接资助一批渴望成为中国 OpenAI 的中国人工智能创业公司。包括红杉中国、经纬中国、启明创投和高瓴资本等主要的中国风投正在投资中国的 AI 创业公司。

如,红杉中国最近以美元投资了一家由清华大学年轻助理教授杨植麟创建的人工智能公司。

杨植麟曾于 2019 年获得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博士学位,被认为是中国顶尖的人工智能研究人员之一。此前,杨还曾共同创立另一家由红杉中国支持的创业公司——循环智能。

杨曾在谷歌和 Meta 的人工智能实验室工作,并发表了类似于 OpenAI 和谷歌开发的与大语言模型相关的研究。2022 年夏,红杉中国刚完成了 90 亿美元的新募资。

此外,The Information 还指出:经纬中国与启明创投最近投资了另一家北京的人工智能初创公司 Frontis,该公司将其产品与 ChatGPT 进行比较。据该公司网站,它由曾领导京东 AI 研究实验室的清华大学教授周伯文于 2021 年创立。经纬与启明的这笔交易使  Frontis 的账面估值达到了数亿美元。

此外,由高瓴资本支持的 MiniMax 是一家成立 16 个月的中国人工智能初创公司,正在开发类似 OpenAI 的 ChatGPT 的聊天机器人产品。

根据 The Information 在本月初的报道:MiniMax 正在谈判以超过 10 亿美元估值筹集超过 1 亿美元,其中包括新资本。这是中国目前数 10 家 ChatGPT 克隆公司中首批的独角兽公司之一。不到一年前,Minimax 的账面估值为 5 亿美元。


说明: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我在官网写的东西和我在知识星球写的不太一样,关心美国创投圈的专业读者,请移步到我的知识星球。如下扫码登录(老星球用户续费请见底下那个二维码)

老星球用户续费请用这个二维码:

钉钉的微软时刻

微软的 365 Copilot 还没有正式发布的时间,4 月 18 日,北京,钉钉总裁叶军(花名:不穷)已经在“钉钉 2023 春节钉峰会”上用一根魔法棒“/”揭秘了钉钉将全面走向智能化的时间表。

需要注意的是:作为国内第一大生产力平台和业务结构最像微软的公司,钉钉具有其他国内大模型公司所不具备的两个优势:

第一个是,最多的应用场景。

在协同办公领域,通用功能其实都差不多,钉钉的真正优势在:平台上的 6 亿用户和 2000 多万企业。换句话说:钉钉的竞争壁垒构建在其丰富的办公和业务数字化场景上。

第二个是,实力排名中国第一、全球第三的阿里云。

在对 AI 应用至关重要的算力方面,阿里始于 2019 年的“云钉一体”战略,为把阿里云的算力输送到钉钉上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也使钉钉成为了最大的受益方之一。

根据叶军的介绍,钉钉与阿里云的很多能力都属于深度合作。过去两年,钉钉有大量工作是在连接云的底层能力,包括账号体系、权限体系,各种计费体系等的连接。这些积累不可一蹴而就,很多公司没有这个基础。

鉴于阿里的建制是目前国内最完整的<芯片+算力+钉钉应用软件+“/”>,也就是说:现在发生在全球生产力领域的巨变——“OpenAI+微软”的故事,落地于中国,钉钉将率先承担起一系列问题的答案:AI 在中国办公场景下将如何落地?AI 又将给中国的办公场景带来哪些改变?

而对于我个人,此次发布会最让我惊喜的是钉钉个人版的首次曝光。

这也意味着:正如原子核外的电子,每一圈层要完成一次跃迁,都需要有一个额外的能量。智能时代也给了钉钉一次跃迁的机会,使其具备的能力从一条赛道跃迁到了另一条赛道上。

(一)

根据叶军的介绍,钉钉将首先推出目前中国企业最需要的四个 AI 应用场景:文档、音视频、IM 群聊,以及低代码应用开发。

“钉钉是一款用户量特别大的应用,所以做决策时,我们一般会优先考虑这件事能不能让最多的人受益。”叶军指出:也是基于这一原则,钉钉会首先智能化如下四个应用场景。

根据叶军的现场演示(是的,现场演示!):

在文档中,用户通过魔法棒——“/”将可以进行创意类创作,如拟标题、写诗、写故事、润色文案、生成海报等;

在视频会议中,通过“/”可以开启智能会议摘要,为新入会成员快速总结会议内容,会后还可以一键生成议程回顾、重点内容、待办事项等;

IM 群聊中,用户通过“/”可以自动生成聊天记录摘要,快速了解上下文,同时具备直接生成待办、预约日程的延展能力;

应用开发场景中,通过“/”可以用自然对话生成应用,包括像投票、手绘表格、板书拍照后自动创建一个低代码应用,还可以通过对话修改应用的内容。

此外,钉钉其他许多 AI 的新场景也已经在研发中,包括:搜索场景、知识库场景以及客服助手场景等等。

根据叶军的介绍:这些 AI 场景首先会开放给跟钉钉有长期密切合作的生态伙伴;其次是,钉钉的三专(专业版、专属版和专有版)客户。

商业模式方面,类似于国外流行的 Midjourney、ChatGPT 等应用,钉钉可能也将采取“按月付费”的方式。

如,钉钉会将使用算力的次数与钉钉的三专产品相结合。假设有客户购买了钉钉的专业版后,钉钉将配给客户 200 次调用 AI 的能力。如果客户觉得不够,还可以自己增购计算量。

定价方面,钉钉会比国外的应用低,甚至前期对于特定用户,还会给到一定时长的优惠。

那么具体是在什么时间,钉钉平台上的 6 亿用户都能够用上魔法棒功能呢?

“原则上只要监管通过之后,客户就能不同程度地使用。”叶军指出:“这些 AI 场景其实技术上都已实现,产品和算力方面都已经准备好,但没有对开放,主要是在等监管的审批。”

与此同时,叶军也给自己设定了一个目标:到明年 3 月 31 日,钉钉的 AI 核心场景应该全部都有智能化的能力。“这是我给自己定的目标,一年之内。”叶军强调。

(二)

但需要注意的是:对于钉钉上的生态系统,AI 是一个机遇,但首先也是一场危机。

今年 4 月 10 日,美国 SaaS 领域著名的风投机构 Bessemer Venture Partners 发布了 2023 年云报告 <State of the Cloud 2023> 指出:

“大语言模型革命是计算历史上最重要的发展之一。该革命将改造 SaaS 应用层,如果您是一家云公司 CEO,选择不使用 AI 战略就相当于是签署了死刑令。从现在起的 10 年之后,能持续取得成功的公司将是那些已经或将在未来几个月内专注于 AI 的公司。”

叶军也提出了类似看法:钉钉平台上的 3000 个 SaaS,也必然将接受一次智能化的改进。如果不改进,很可能会被另外带点智能化的同类 SaaS 所取代,或是被自动生成的程序所取代。

因为现在的 SaaS ,解决的其实是以前老 ERP 软件“使用难”的问题,SaaS 可以让软件部署过程变简单,包括一次性部署、不用买机器、到处可以用等等。但有了智能化之后,所有 SaaS 服务商系统的创维过程将会变得更加简单。

而且,SaaS 领域还将出现一个新趋势,那就是:大 SaaS 会变得越来越少,碎片化 SaaS 则会越来越多。

这是因为:斜杠智能助手一出来后,实际上所有需求都会在这个斜杠里。而如果 SaaS 公司不融入智能化能力,这些碎片化的智能化小程序就可能会影响 SaaS 的使用,使 SaaS 可能退化成为一个背后的服务。

然而对于 SaaS 公司,部署智能化的过程却是一个挑战。

为迎接这一挑战,钉钉已经推出针对 SaaS 公司的总裁班和训练营,以及相关的繁星计划和银星计划,目的是:在前期,帮助平台上的 3000 家 SaaS 公司实现智能化,以让大中小 SaaS 公司都能与魔法棒——斜杠后面的能力相对接。

“通过训练营,我们会不断告诉大家现在开放的力度,以及我们期望他们能做到什么程度。”叶军说:“因为钉钉不是淘宝卖东西,简单点个链接,然后跳转,钉钉是一个数字化的生命体,底下大家数据都相通,都钢筋水泥般串在一起。如果钉钉变了,它不变,我们肯定会去找一家跟着变的公司,那么它就会被那家公司所取代。”叶军说。

而对于一些专业的开发人群,钉钉也将针对这个群体提供一些智能化的 API。

(三)

此外,另一个将因为 AI 能力而发生巨变的领域是:低代码。

显然,智能也将给低代码提供一个全新的创建机会,包括使其创建过程比今天还要简单——整个过程,包括修改、创建、部署,到再修改,到使用,全程一气呵成,几个人就能把事情都干完。

而这也将使低代码的数量会呈指数级增长。

根据叶军透露的两个信息:目前,钉钉实际上已经将低代码生成的程序喂给大模型。

这意味着:不用再担心低代码生成的程序会成为碎片死在那里,没人使用。相反,大模型将能够随时随地调用起一个”冷宫”里的代码应用。

因为在喂给大模型之后,大模型会记得并理解各个低代码的结构。而当有几百万个低代码程序喂给大模型后,大模型就有机会随时随地抽取出相对应的他想要的低代码程序以及里面生成的记录。这是 AI 给到的一个解法。

此外,阿里原来早已经十面埋伏过——2022 年 9 月,当阿里云栖大会上重磅推出开源的 AI 模型社区“魔搭” ModelScope 时,其竟然深含用意——“魔搭”与钉钉的 AI 应用场景,其实是一个天然的上下游关系。

“我认为大模型,尤其是行业大模型,以后会越来越集中到钉钉平台上,然后,会有商业化的应用。”叶军指出:“而通过魔搭开源社区,大家把模型练出来后,里面有很多其实是小模型,就可以把这些小模型拿给钉钉上的这些 AI 场景来用,这样马上就能转化为生产力,这些小模型也可以实现最终的商业化。”

“因为只要应用场景加上模型,两边能有一个连接就行了。所以,从钉钉的低代码平台宜搭到开源社区魔搭,名字上,也是天然的匹配。”叶军指出:宜搭创建了场景的便利性问题,而魔搭则生成了后端的模型能力问题,两者一连接,从宜搭到魔搭,就从效率时代飞跃到了智能时代。

“所以去年 9 月,云栖做的所有工作对于今天都有历史意义。现在大家反应过来了,这原来不是一天建成的。到宜搭、魔搭、大模型生成小模型、开源的小模型一起结合起来,可以真正产生生产力,其实是这样一个过程。”叶军透露。

(四)

当然对于我个人,我感觉最有趣的是钉钉个人版的曝光。

根据叶军的介绍:钉钉个人版将主要面向个人用户、小团队、高校师生等群体开放。其不仅将全面接入千问大模型,还有望在未来连网大量的第三方 SaaS,包括像携程、飞猪、高德打车、饿了么等等。

叶军还提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分享给大家,那就是:从 Low Code 到 No App 的过程。

根据叶军的说法:未来,SaaS、PaaS 跟 IaaS 的结构会被打掉,App 阶段会成为过去式。

“其实移动时代要比 PC 时代封闭。以前的 PC 时代是开放的,全网都可以爬数据,但移动时代,每个数据都被锁死在 App 里了,爬不到数据。而现在,智能时代又可能会带来一个新趋势,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那就是:连 App 也没有了,智能时代会绕过 App 的边界,直接触达数据。”

也就是说,现在大家全靠 App 解决问题,但未来,只要装一个最关键的 App 就行了,这个 App 会帮用户解决跟别的 App 之间的关系问题,这背后涉及的是大量数据之间的连接互通。

叶军指出:“包括前段时间,马斯克为什么要收购推特?因为希望 Twitter 能够变成一个超级 App。马斯克看到了这个趋势,那就是未来不需要那么多 App 了,用户端有一个超级 App 就可以了,然后这个超级 App 去跟周边包括打车软件、订房软件全集成到一起。这是一种新的形态,以前都是链接、跳来跳去,但未来的智能时代,不会有跳转,不会有界面,也不会有 App。”

“我个人的判断是:未来是一个从 Low Code 到 No APP 的过程,而智能入口就是核心的入口,操作极简,把底层数据都打通。这个过程一旦完成,格局将发生非常大的变化。“叶军指出。

按照叶军的设想,甚至底下的 SaaS、PaaS 和 IaaS 这三层,都可能会成为一个数据训练的前置条件。未来这三层,会被绕过,直接由 AI 层调用 MaaS。在一定程度上,MaaS 将取代 SaaS 和 PaaS,直接通过模型层完成提前的训练和感知,直接操作数据,根本不关心 IaaS 在哪里,就是一个 MaaS,界面+模型解决所有的问题。

“所以从今年开始,钉钉的功能也会变得越来越简洁。”叶军指出:“我认为未来钉钉个人版的 AI 助手,会是就嵌入到各种场景里的自然语言的表达,这种形式将成为终极的形式。”

为什么亚马逊的无人超市 Amazon Go 失败了?

这是亚马逊新 AI 战略系列文章的第二篇,第一篇文章请见《为什么亚马逊的语音助手 Alexa 被 ChatGPT 反超了?》:

今年以来,亚马逊已经闪电般地关闭了 8 家无人超市 Amazon Go,约占到美国总门店量的 28%。亚马逊还一并关闭了部分生鲜 Fresh 超市。

2017 年,亚马逊曾以 137 亿美金的天价收购美国最大高档食品超市 Whole Foods 而震惊全世界,随即开张无人超市,将人工智能的一系列技术应用到零售业中——人们普遍认为:这家巨无霸公司又要颠覆食品杂货行业了。

但 2022 年以来,亚马逊已经关闭全部 68 家亚马逊书店和 Amazon Pop Up 实体店。事实证明:这家巨无霸公司在实体零售方面的实验往往以失望告终。

昨日,我的一位星球读者告诉我说:

“Amazon Go 在国内有一家对标公司,前几年成立时借着亚马逊无人超市的势头融了不少钱,技术也不错,但产品始终未能批量复制。我们看了他们数据后发现:本质上,这个技术不能给便利店带来预期的价值,即不能减员增收。好技术,但感觉没用对地方。”

美国方面也是如此:在今年 2 月的财报电话会议上,亚马逊 CEO 安迪.贾西指出:

“我们决定退出某些具有低增长潜力的商店,并暂停生鲜杂货店的扩张,直到能够找到一种将产品与业内其他公司区分开来的模式和具有经济价值的等式。我认为我们在食品杂货领域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机会,我们将在 2023 年找到这个等式。”

问题是:既然亚马逊看好杂货业务,为什么要砍掉包括无人超市在内的原系列杂货部门的布局呢?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亚马逊的无人超市模式究竟存在什么问题。


(一)

从广义上讲,创新应该要么能够削减成本,要么能够使客户大幅受益,但 Amazon Go 可能在这两方面都面临挑战。

从媒体报道看:基本上,Amazon Go 就是一款美化了的、极其昂贵的自动售货机。

或许,贝索斯的本意不是想要商店赚钱,而是想要零售店的数据来喂养亚马逊。但 Amazon Go 在吸引消费者方面也存在问题。……

本文剩余内容的主要摘要如下:

1,亚马逊的 Amazone Go 模式在吸引消费者方面存在哪三个最大的问题?

2,其中一个问题是人性化体验被剥夺。从本质上讲,Amazon Go 可能从一开始就错了,它忘记了消费者一个普遍的心理真理,那就是——“购物”与”购买”不同。那么什么是购物?什么又是购买呢?


说明: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我在官网写的东西和我在知识星球写的不太一样,关心美国创投圈的专业读者,请移步到我的知识星球。如下扫码登录(老星球用户续费请见底下那个二维码)

老星球用户续费请用这个二维码:

为什么亚马逊的语音助手 Alexa 被 ChatGPT 反超了?

在有关 ChatGPT 与 AI 的一片狂轰滥炸中,我不禁发问:

曾在 2017 年因为人工智能语音助手 Alexa 而大放光芒的亚马逊哪里去了?

五年前,Alexa 似乎拥有着一切:高调的合作伙伴关系、蓬勃发展的 Echo 设备销量,以及因此而流行的大量行业话题。但在 ChatGPT 抓住了 AI 聚光灯的今日,在微软、谷歌和 Meta 都大谈特谈自己的生成式 AI 战略时,亚马逊却在今年 2 月初的财报会议上只字未提人工智能技术。

不过,亚马逊公司实际上已经悄悄在部署生成式 AI。

但在具体写这部分内容前,因为以下三个原因,请允许我先从 Alexa 说起:

第一,Alexa 其实是大多数人对具有自然语言能力的人工智能最初的体验之一,且在将人工智能研究转化为流行的创新产品方面,Alexa 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替代研究案例。

甚至在发展阶段上,Alexa 也是一个比 ChatGPT 更全面的生态系统,类似于移动平台的 App Store 和 Google Play。

第二,很大程度上,亚马逊在押注 Alexa 将成为智能家居主导语音操作系统方面,已经成功,如下图:根据消费者情报研究合作伙伴 (CIRP) 的数据:

截至去年 12 月季度,Echo 设备占到了美国市场的约 67% (见蓝色部分),谷歌的 Home 占到 27% (红色部分),苹果的 HomePod 则只有约占 6%(绿色部分)。

此外根据亚马逊自己提供的数据:截至 2021 年底,美国有 1/4 的家庭至少有一台 Alexa 设备,并在亚马逊 Prime 会员家庭中,这一比例达到了 27%。

因此对于亚马逊,进一步改进 Alexa 至关重要,尤其是在高级 AI 工具尚未被日常消费者广泛使用的情况下。

第三,在硅谷,包括 Alexa、苹果的 Siri 以及谷歌的 Assistant 等在内的声控助手现在似乎都已经是昨日黄花,但几天前亚马逊公司的最新动作表明:它在积极部署生成式 AI 的同时,也正在采取一系列行动试图让 Alexa 卷土重来。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Alexa 的发展是如何陷入困境的,以及为什么亚马逊不杀了 Alexa。

首先需要注意的是:生成式 AI 技术与像 Alexa 这样的声控聊天技术,从根本上讲截然不同。

生成式 AI 由大语言模型支持,经过训练,这些模型可以根据网上抓到的庞大数据集来学习、适应并生成文本。而 Alexa 则由一个更有限的系统命令和控制,该系统被编程为识别某些命令来完成任务,仅仅只能用来执行包括如回答问题、设置提醒、播放音乐、从亚马逊上购物等日常生活任务。

几年前,我曾调研过亚马逊的 Alexa 和 Echo 设备,因此我先给到大家几个大背景:

第一是,自 2014 年 11 月横空出世,Alexa 随即引发了硅谷三大科技公司的智能音箱之战。

分别是:亚马逊的 Echo、苹果的 HomePod 以及谷歌的 Google Home。而在这三大智能音箱背后,是三大科技公司的智能语音助手大战:亚马逊的 Alexa、苹果的 Siri 以及谷歌的 Google Assisant。

第二,贝索斯曾希望 Alexa 能最终影响消费者通过语音来购物,以回到亚马逊的核心商业模式——购物。

第三,贝索斯的战略是:希望 Alexa 能无所不在,包括出现在用户的家中、手机中和汽车中。因此,Alexa 在与第三方设备方面进行了积极的集成。甚至贝索斯还希望 Alexa 能够成为自移动平台之后的下一个技术平台。

但现在回过头去看,导致 Alexa 陷入困境的最大原因是:……

本文剩余内容的主要摘要如下:

1,导致 Alexa 陷入困境的最大原因是?

2,目前 Echo 设备的用户中大概有多少曾直接通过 Alexa 来购物?重复购买者又大概有多少的比例?

3,为什么亚马逊不杀了 Alexa?


说明: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我在官网写的东西和我在知识星球写的不太一样,关心美国创投圈的专业读者,请移步到我的知识星球。如下扫码登录(老星球用户续费请见底下那个二维码)

老星球用户续费请用这个二维码:

突然之间,OpenAI 变成了一家消费级公司

仅仅只是过去了一个月,我的这篇文章《为什么我对 ChatGPT 是悲观的》就过时了。

甚至不是文章的“底层逻辑”过时——尽管它的结论依然有部分正确——而是整个“底层逻辑”都错了。

因为:

当上周 OpenAI 推出“ChatGPT+插件”的新结构时,OpenAI 实际上已经彻底变成了一家消费级技术平台公司。

而我于今年 2 月写的这篇文章的逻辑前提是:OpenAI 有一个 API, OpenAI 通过这个 API 来卖其软件许可,全球创业公司可以通过买这个软件许可来推出自己的服务。换句话说,OpenAI 这个 API 的访问权是按创业公司的使用量来出售的,这个 API 是它的主要商业模式,因此,它是一个基于订阅的企业级服务公司。


(一)

今天一大早,我在跑步机上看完了美国独立专栏作者本.汤普森的一篇文章,我觉得很有意思,特别介绍给大家,因为汤普森指出了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为什么会犯错的根本原因。

首先,汤普森认为:

OpenAI 的初衷和它独特的公司结构(包括公司文化),导致了 OpenAI  更像是一个专注于研究的研究实验室。

因此,影响研究实验室声望与地位的,是它发布了什么和被引用的次数,而不是通常创业公司所说的“产品”与“客户”。甚至,OpenAI 自己也是这么认为的。

但是,当 ChatGPT 横空出世之后,

其迅速成为了全球有史以来增长最快的一个消费级应用,而且,目前仍在高速增长。这让 OpenAI 意识到:

(不管他们是否有意),OpenAI 突然发现了自己其实(可以)是一家消费级公司。

关于这一点,请让我帮助汤普森做进一步的佐证,因为我清晰地记得:

奥特曼曾经在发布 ChatGPT 后第一时间接受美国付费阅读媒体 The Information 的采访时说道:

他自己其实没有想到 ChatGPT 会如此火爆,因为他认为本质上 ChatGPT 不是一个革命性的东西,而只是一次界面的升级。

换句话说,奥特曼自己也没有想到 ChatGPT 会成就一款如此之快地满足了产品/市场契合度的“消费级产品”。然后,汤普森进一步说道:

“这就是为什么我认为上周推出的 ChatGPT 插件是如此重要的第一个原因:因为对我来说,它标志着雄心的重大转变。

一开始,ChatGPT 可能只是一个有趣的演示,但现在,它正在成为下一个主要的消费技术平台。

是的,这可能是显而易见的——那些用户的使用数字不会说谎——但我认为这次 ChatGPT 插件的发布极具意义,因为它标志着 OpenAI 接受了(它是一家消费级公司的)这一现实。”


(二)

好了,那么当 OpenAI 成为一个消费级技术平台之后。

目前,ChatGPT 支持 11 个插件,类别包括旅游(Expedia 和 Kayak)、餐厅预订(OpenTable)和 Zapier 等等;而且几乎可以肯定,未来还会出现更多的插件。

换句话说,人们已经可以想象:OpenAI 将允许客户自己去选择是否要去利用 OpenAI 获得的有关用户的知识,在拍卖的基础上去出售某些类别的默认插件状态。

汤姆森称:而这就是聚合器的商业模式。

所谓“聚合器”是指:一家控制需求的公司—— 这家公司通过开发出一种客户自愿选择使用的引人注目的产品来控制需求;庞大的客户群推动了平台的创建;一个平台赋予了公司供应的权力。

 “不用说,ChatGPT 是一个聚合器,插件完全符合这一现实:它们都能使产品变得更好,并形成了明显的商业模式,超越了 ChatGPT 的订阅服务。”他指出。

然后,汤普森的最后结论是:他怀疑,OpenAI 最终会杀死它的 API。

因为在 ChatGPT 使 OpenAI 成为一家消费级科技公司之后,OpenAI 接受这一现实的下一步,就是要做出艰难的业务决策(肯定不会很快),包括:不浪费宝贵的时间和资源,包括 GPU 容量——维护其他公司所依赖的 API。

也由此,汤普森发出了建议:

任何建立在 OpenAI API 之上的创业公司都应该考虑微软云 Azure 的替代方案——也就是微软的 Azure OpenAI。

因为微软的成功需要建立在对下一代公司的垄断之上,因此,事实上微软会很高兴“永久性”地支持 API。


(三)

换句话说,汤普森指出了 OpenAI 作为一个平台的风险。尽管我个人,对 OpenAI 是否会杀死它的插件持观望态度,但是下面我要指出 OpenAI 作为平台的另一个风险。

大家还记得我在今年 2 月文章中提到的那家著名 AI 独角兽公司 Jasper AI 吗?当时我写道:

Jasper AI 已经与 OpenAI 产生摩擦。因为前者是后者的客户,付钱买 GPT-3 的使用权,并且自己已经有十万客户,这些客户中的 3/4 每月会付钱给 Jasper AI 买它的服务。

但 ChatGPT 横空出世,其工作方式与 Jasper AI 的核心产品很像,甚至于是更好更直观的界面(聊天),而且 100% 免费。为此,奥特曼已经向 Jasper AI 保证:ChatGPT 不会永远免费。“我们不会试图去与我们的合作伙伴竞争。”奥特曼说道。


但是请注意:

奥特曼安抚 Jasper AI 创始人的时间,是在 ChatGPT 刚刚推出之际。

而事情后来是如何发展的呢?

请看数据提供商 SEMRush 的数据:自 ChatGPT 发布以来,Jasper AI 在美国的网络流量呈“自由落体”状态下降了一半以上(见下图,SEMRush 网站登录需要账号,这是我的截图),

其中,蓝线代表访问流量,红线代表付费客户。

如图所示,但是为什么后来红线付费客户反而会快速增长呢?

因为 ChatGPT 的出现导致了 Jasper AI 创始人的疯狂救火状态。幸运的是,这家公司有足够钱和知名度,因此创始人有时间来开发和销售自己的专有技术。目前,Jasper AI 正在整合其他 AI 模型以减少对 GPT 的依赖。

但是,其他创业公司就没有这么幸运了。比如 ContentBot.ai,这个内容自动化工具公司很快就丢掉了客户和收入,创始人不得不公开宣布要调整公司产品。

也就是说,平台风险是一个真正的问题。

诚然,通常平台可以加速创业公司产品的增长,甚至因为 OpenAI 强大的技术,不利用它简直就像是在犯罪,而且你不用,你的竞争对手也会用。但如果你选择了在第三方 AI 平台上构建,请一定要仔细考虑自己的策略:

尽量,去构建那种你所基于的平台不太可能自己去构建的东西。否则赌输了,平台就会吃掉你的客户群。


(四)

最后,我想说一说的是 ChatGPT 与 Bing 组合之后给这个世界的流量已经造成的实际影响:

谷歌的流量份额现在已经被证实正在流失(见附件图),科技界的重心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需要大家到我的知识星球阅读剩余部分。


我平时主要在知识星球写美国科技界的内容,关心美国创投圈的专业读者,请移步到我的知识星球。如下扫码登录(老星球用户续费请见底下那个二维码)

老星球用户续费请用这个二维码:

这个胆大包天的创业公司 Substack,我应该投资它吗?

今年 2 月 15 日,我开始在 Substack 上写英文博客,目前订阅读者是 231 个。事实上,不仅我在 Substack 上写,大名鼎鼎的 A16z 创始合伙人马克.安德森也在 Substack 上写。

马克.安德森酷爱投资内容平台,这一点,硅谷投资圈内人尽皆知。

2015 年 9 月,A16z 领投了 Medium 的 B 轮;2019 年 7 月又领投了 Substack 的 A 轮,跟投方是 Substack 的种子前轮投资方 YC;紧接着 2021 年 3 月,A16z 又领投了 Substack 的 B 轮,并将 Substack 的估值定为 6.5 亿美元。

从我的角度看:

Medium 更偏向于社交网络,较少考虑写作者的收入问题;而 Substack 则从一开始,就是一个面向独立作家的基于作家粉丝订阅的内容发布平台。

而最最具有冲击力的是:Substack 的宣言。

它称它要为文化构建起一个新经济引擎。意思是:它要构建起一个系统来改进目前以广告模式占主导地位的媒体经济——它要让作家和读者来为内容负责,而不是让广告商成为内容的客户。

换句话说:就像音乐订阅服务 Spotify 的创始人想要让穷得叮当响的音乐家们发财一样,Substack 的创始人也想要让穷得叮当响的作家和记者们发财。

而这两天围绕 Substack 所发生的事,让我看到了这个创业公司究竟有多大的胆量。


(一)

首先,我要让大家看一个数据:

本月初,Substack 的创始人发布推文称:其平台上的付费订阅读者已经超过了 200 万。

200 万!这是什么概念?

这意味着:Substack 的付费订阅用户已经比美国绝大多数新闻机构的付费订阅用户都要多。

而 Substack 与美国大科技公司的竞争事实上也已经结束。去年 10 月,Meta 关闭了时事通讯程序 Bulletin;两个月后 Twitter 关闭了时事通讯平台 Revue。

不过,Substack 也曾经用风险投资资金与传统媒体、大科技公司平台展开过大战。

2021 年牛市时,为招募知名作家入驻,Substack 提供了六位数的预付现金和包括医疗保健在内的福利,以说服知名作家们放弃和全职工作有关的安全感和资源。

甚至它还保证:即便以后作家们离开,也仍然能保留对自己粉丝电子邮件列表的所有权。而且,Substack将在最大程度上不干涉他们的内容。

于是很快,美国大批的知名作家入驻 Substack。

而 Substack 的商业模式是:从作者们的付费订阅池中抽取 10% 的分成。


(二)

不过就像大家已经看到的,与所有创业公司一样,在 2021 年底融完 B 轮融资后,Substack 也遇到了冰冷的融资环境。

随着美联储开始加息,资产价值全面下跌,Substack 开始变得更加谨慎。首先,它停止了 C 轮融资。

然后,开始削减一些作家的现金补贴和一些顶级作家的医疗补贴,并转而把注意力放在了如何帮作家们吸引更多读者的工具上。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工具(包括帮助作家相互推荐专栏的工具)后来被证明为:占到了 Substack 平台上所有新免费订阅读者的 1/3 以上。这是一个非常高的数据。

去年 6 月,为削减成本,Stubstack 还裁了一次员。


(三)

紧接着,最精彩的部分来了。就在刚刚过去的前两天,Substack 展开了一场大冒险:

它开始向作家们要钱!

简单讲,它开始发动平台上的作者们投资 Substack。具体运作方式如下:

  • 作为其在 2021 年 6500 万美元 B 轮的延伸,这一轮融资条件与两年前的相同。当时,Substack 的 B 轮投后估值为 6.5 亿美元,所以Substack 说:这次融资的投前估值是 5.85 亿美元。
  • 准备募资 200 万美元。
  • 最低投资金额是:100 美元。(是的,你没看错)
  • 甚至非 Substack 作家也可以参与,但 Substack 会优先考虑自己的作家投资。

这里,我要提醒大家:2021 年 A16z 对 Substack 的估值是 6.5 亿美元。也就是说:这是 Substack 2021 年收入——900 万美元的 72 倍之多!显然,估值过高。

但这一天价估值放在今天,没想到的是,却没有让大批作家们望而却步。

反而,因为 Substack 上一些作家和投资者的热烈报道,Substack 的募资迅速超过了 200 万,并进一步提高目标到了 500 万,这是 Substack 使用的筹款结构的最大值。

领投者是 Axios 的前作家、Substack 的第一位发行人 Bill Bishop。他以 2.5 万美金领投了这一轮。此人此前还投资过 Substack 十万美元。


(四)

说到这里,我要和大家说一件事。

大概是在前年年底,我的一位美国读者和他的朋友们做了一个 Web3 内容网站,邀请我去入驻写东西。

我已经全职在硅发布工作,不太可能为其他新兴平台写作,因为没有时间。于是我和他说:

“其实这也将会是你们项目遇到的第一个大挑战,那就是怎么发动职业作者们入驻到你们网站。”

他哈哈大笑回复我说:“是的,我们已经发现了。”

我说这个的意思是:

我非常赞赏 Substack 创始人的行为。我认为 Substack 创始人是对内容行业有深刻理解的人。

因为内容平台的最大门槛其实是独立作者的资源(我不是在说营销号)。而股权激励,和现金激励是不一样的。

如果一个平台用现金购买我的内容版权,我会和它合作,但我不会轻易和它捆绑;而如果我拥有平台的股份,那么很大可能,我这辈子都不会轻易离开了。

这大概,也就是 Substack 创始人所说的——“如果在 Substack 上建立业务的人也是其所有者,那么像 Substack 这样的平台的动态就会发生变化”——的原因吧。


我平时主要在知识星球写美国科技界的内容,关心美国创投圈的专业读者,请移步到我的知识星球。如下扫码登录(老星球用户续费请见底下那个二维码)

老星球用户续费请用这个二维码:

您可以免费试用的 33 种 AI 工具

上周,ARK 研究团队给人工智能的发展做了一个定性,称“人工智能已经准备好迎接黄金时段”,原因是:上周宣布的人工智能突破堪称非凡。这些突破包括:

1,GPT-4 模型性能的惊人飞跃;

2,生产力应用启用 AI 助手(包括微软和谷歌都披露了其产品线中生成 AI 的雄心壮志);

3,图像生成领域,Midjourney 发布了第五个版本,该版本比早期版本质量更高、效果更逼真和更好,为娱乐、广告和设计空间提供了以前难以想象或成本低到令人望而却步的创造力。

紧接着本周,人工智能再次迎来飞跃,包括:

1,本周二,NVIDIA 在大会上发布了多款新产品、技术和落地应用,包括月付 3.7 万美元的 DGX Cloud 可以让企业快速落地 AI 应用等等。

2,昨日 OpenAI 宣布将为 ChatGPT 引入插件,新插件将提供实时统计数据。

假设,您想开发一个用户可以与之交谈的聊天机器人,那么在 GPT-4 升级前,聊天机器人只能讨论过去的比赛和比分,这里的“过去”指的是时间截至 GPT-3 训练数据被收集起来的 2021 年。

此时,它不会提取实时数据,甚至都意识不到 2022 年的存在。但在使用了插件之后,您就能够把 ChatGPT 的功能附加到现有的代码堆栈中,在那里,它将能执行从检索实时信息调用(体育比分、股票价格、突发新闻)到提取特定知识库的任何事情的信息。比方说,你公司内部文件或来自您的个人云,它甚至可以代表用户采取行动,如预订航班或订购外卖。

无法确定,AI 工具的繁荣是否很快将变得供过于求,因为事实上在上周前,全球范围内就已经涌现出了无数多的模仿服务和需要付费的服务。下面,我给大家找了 33 款可以免费查看的生成式 AI 工具供大家尽情探索^-^:


1,人工智能聊天和搜索领域

  • ChatGPT:https://chat.openai.com/免费,但每月需要支付 20 美金以加快响应速度并在需求高峰期使用。
  • Bing:https://www.bing.com/newBing 内部基于 ChatGPT 的对话和搜索结果,目前是有限测试版,需要加入候补名单。
  • YouChat:https://you.com/提出问题和跟进,并参与 ChatGPT 风格的对话。需要登录。
  • NeevaAI:https://neeva.com/直接获取 AI 生成的带有引用的回复,然后是标准搜索结果。需要登录。
  • Poe:https://poe.com/login来自 Quora 的对话式人工智能,包括多个具有不同优势的助手。目前仅限于 iPhone。

2,人工智能艺术品生成器

  • Stable Diffusion Online:https://stablediffusionweb.com/免费的 Stable Diffusion 图稿生成器,不需要登录。
  • DiffusionBee:https://diffusionbee.com/适用于 MacOS 的稳定 Diffusion 图稿生成器,可离线工作,没有使用限制。
  • Craiyon:https://www.craiyon.com/使用 Dall-E Mini 模型的在线艺术作品生成器。删除水印需要每月 5 美元的订阅费。

……

本文剩余内容的主要摘要如下:

其他 25 个可供你尽情探索的生成式 AI 应用是什么?在艺术、写作、内容摘要、声音、(英文)语音转文本等领域,需要大家到我的知识星球阅读。


说明:我平时主要在知识星球写美国科技界的内容,关心美国创投圈的专业读者,请移步到我的知识星球。如下扫码登录(老星球用户续费请见底下那个二维码)

老星球用户续费请用这个二维码:

TikTok 美国业务生死时速

上周,拜登政府突然警告 TikTok:如果字节跳动不出售 TikTok,则 TikTok 将在美国遭受彻底的禁令。

这种感觉似曾相识,2020 年在特朗普政府的领导下,TikTok 也曾经历过这种警告。

当时,字节跳动甚至已经设计了一份分拆交易,但特朗普政府在法庭上输掉了。当时,TikTok 确实继续与甲骨文合作,并将其美国数据存储在美国境内,但是取消了公司重组。

而拜登总统在上任后没有继续跟进特朗普政策,而是放弃了命令。

根据《华尔街日报》、《金融时报》等媒体的报道:上周,拜登政府突然发出对 TikTok 的激进信息,一个重要背景是:字节跳动被披露“监控”记者。

去年底,TikTok 监视一名美国的《金融时报》记者和 Buzzfeed 记者,因为该记者撰写了对 TikTok 的负面报道。

英国《金融时报》称,字节跳动的美国和中国员工获取了该记者的 IP 地址和其他个人信息,以确定是谁在公司内部向其泄露信息。去年 12 月,字节跳动承认了这一问题,并称是内部员工滥用记录。

随后,美国司法部展开了对此事的调查。就在调查消息传出之际,拜登政府警告字节跳动:其中国股东必须撤资,否则将可能面临禁令。

需要注意的是:这代表了拜登政府政策的重大转变,因为其本来一直受到一些共和党人的抨击,称其没有采取足够强硬的立场来解决与 TikTok 相关的问题。

根据美媒的报道:字节跳动的主要股东包括有 General Atlantic、红杉中国、KKR、高瓴资本、Tiger Global、软银和 Yuri Milner,这些外部投资者共持有字节跳动 60% 的股份,员工持有 20%,创始人则持有剩余部分(包括控股权)。

但是,即便字节跳动迫于压力遵守了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 Cfius 的要求把 TikTok 出售给非中国买家,它仍然必须获得中国政府的批准。换句话说,如果中国反对,则字节跳动可能别无选择,只能关闭 TikTok 在美国的业务。

此外,从目前情况看,拜登政府实际上没有权力对 TikTok 采取措施,至少现在没有。根据美媒的分析,目前拜登政府可以采取的一些方案如下:…… 需要大家到我的知识星球阅读。


说明:我平时主要在知识星球写美国科技界的内容,关心美国创投圈的专业读者,请移步到我的知识星球。如下扫码登录(老星球用户续费请见底下那个二维码)

老星球用户续费请用这个二维码:

硅谷银行不见了,和“美国银行危机结束”

美国在一周的时间里,三个地区性银行(Silvergate、Silicon Valley、Signature)倒闭,第四个中型银行 First Republic 看起来也不妙,

其股价在 SVB 崩溃之后暴跌,甚至开始探索出售。但是美国时间周四也就是刚刚几小时之前,随着美国最大的银行存入 300 亿美元,华尔街出手拯救了 First Republic 渡过难关。

其中,摩根大通、美国银行、花旗集团和富国银行将各出资 50 亿美元,高盛和摩根士丹利将出资 25 亿美元。

美国财政部部长珍妮特.耶伦、美联储主席杰罗姆.鲍威尔和其他美国政府官员称,这一交易为“由大银行集团提供支持的表现是最受欢迎的,并展示了银行系统的弹性。”

Odeon Capital 的分析师迪克.博夫则在报道华尔街 300 亿美元注资之后称:“(美国)银行业的危机已经结束”。

受到 300 亿美元救助计划获批后的影响,昨晚美股收高。


(一)

从我的视角看,科技业一直有一种“快速成长”与“自我毁灭”同时并存的气质。

在 SVB 倒闭事件中,其实有一个核心问题是:

尽管美联储的加息政策造成了伤害,尽管硅谷的风险投资者造成了历史上最可怕的银行挤兑——480 亿美金在同一天之内被取出。但是这些,都不是导致 SVB 内爆的真正主因。

真正主因是:SVB 在其资产负债表的资产与负债方面,都做出了几乎所有糟糕的决策。而且,它几乎没有采取任何对冲措施来抵消收益率最终会从历史低点跃升的非常明显的风险。

这些都导致,SVB 在事情熔毁之前,其实已经死亡或者接近死亡。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道格拉斯·戴蒙德是如何看待 SVB 倒闭的。……

需要大家到我的知识星球阅读。我在星球里一并回答了星友的提问,这个问题是:SVB 倒闭对中国公司的影响?以及对生命医疗科学行业的影响有多大(非常大)?


说明:我平时主要在知识星球写美国科技界的内容,关心美国创投圈的专业读者,请移步到我的知识星球。如下扫码登录(老星球用户续费请见底下那个二维码)

老星球用户续费请用这个二维码:

GPT-4 来了,问大家一个问题:什么是原生的 AI 应用?

(一)

当一项新技术上市时,我们通常会去找这个技术的“原生”应用。

比如,什么是“原生”的 AI 应用?什么是“原生”的 Web3 应用?

所谓“原生”是指:以前根本不存在、并且没有 XXX 就不可能存在的机会。

比如说,移动时代的“原生”应用是指:以前根本不存在、并且没有手机就不可能存在的应用。

而创业公司和投资者所面临的挑战,就是要识别和利用这种新技术所带来的“原生/独特功能”的机会。


(二)

需要注意的是:当 GPT-3 到来时,美国最大独立风险资本家 Elad Gil 曾指出:

这一次 AI 浪潮有明确的应用用例,但没有强大的既有大公司。接下来,OpenAI 马上要推出的 GPT-4(或其他一些 API 平台)将至关重要。因为这将是 AI 创业公司腾飞的关键。

他说:

“GPT-3 有用,但还没有 ‘突破性有用’到足以大量创业公司可以在它基础上建立起大公司的地步。但一个比 GPT-3 好上 5-10 倍的模型,应该会创建出一个全新的 AI 创业生态系统,同时也会增强既有大公司的产品。”

也就是说:只有模型足够好,创业公司才有可能在这次 AI 浪潮中大幅提高创业公司的市占率,而不是 AI 的价值又都被既有大公司吞没。

那么,现在 GPT-4 来了。我们究竟该如何识别“原生”的 AI 应用呢?


(三)

如果以史为鉴,美国顶级风投机构 USV 曾在 2009 年,移动浪潮呼啸而来前尝试列出过手机/移动所具有的“新基元”,如下列表:

* Location 地点。准确地说,这实际上应该是“高分辨率和连续定位”,因为计算机也有位置,但 IP 地理查找的粒度要粗得多,可靠性较低,最重要的是当用户不在计算机旁时不可用。

* Proximity 接近。这可以简单地被认为是位置,但它可能非常重要,值得一提。了解用户位置,不仅可以确定该用户相对于商店、地标等的位置,还可以确定其他用户的位置。

* Touch 触碰。并非所有智能手机都有触摸屏(大多数黑莓手机没有),但触摸是一项重要且(几乎)独特的功能。

* Audio input 音频输入。这可能看起来不是一个大问题,但所有手机都有它(否则很难成为手机)这一事实使它独一无二。构建依赖于音频输入的桌面应用程序或 Web 应用程序更具挑战性。

* Video input 视频输入。当然,您可以在 PC 上装摄像头(大多数的 Mac 都内置了一个),但摄像头永远不会出现在用户需要的地方,除了视频聊天。您也可以用普通相机拍摄图像并将其导入计算机,但这至少会增加三个步骤,这将导致巨大的流失率并阻止任何的即时性发生。因此,始终方便地提供视频输入是一种独特的能力。

USV 当时还指出:

“这些独特能力中的每一个,单独来看,都不是新的。例如,Palm 设备在上世纪 90 年代为消费者带来了触感;几十年来,独立的 GPS 设备都可以定位。但将所有这些功能集中在一个可以访问互联网连接的设备上时,将允许出现以前在任何其他平台上都不可能出现的新行为和应用程序。

新行为的潜在出现,可能与这些技术能力本身一样重要——如果不是更重要的话。毕竟,让 Facebook 腾飞的技术没有发生大变化;相反,这是个人信息共享的社会转变。我们不知道哪些原生应用会出现,将这些独特功能和新行为组合成真正的突破性服务。”


(四)

也许,当我们思考由一项新技术带来的原生应用时,也需要从思考“新基元”开始。

所以大伙儿,您如何定义原生 AI 应用的“新基元”?如何定义原生 Web3 应用的“新基元”?又或者如何定义 AI/Web3 应用的“新基元”?


相关阅读:

1,马克.安德森:为什么人工智能不会导致失业

2,OpenAI 创始人 Sam Altman 的另一个隐秘项目让我大开眼界

3,Instagram 的两位创始人用 AI 做了一个新东西


说明:我平时主要在知识星球写美国科技界的内容,关心美国创投圈的专业读者,请移步到我的知识星球。如下扫码登录(老星球用户续费请见底下那个二维码)

老星球用户续费请用这个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