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的最高形式

周末推荐一篇文章,来自Collaborative Fund的合伙人摩根.豪斯。

我觉得这是一篇“1000个读者,会有1000个哈姆雷特”的文章,年收入100万的人,和年收入1000万的人,和年收入10万的人,看到这篇文章时,想到的东西一定是不一样的。

而我想到的是:哇,我好幸运,我基本实现了第一条和第三条。以下是我的翻译简写,祝大家周末愉快。


<The Highest Forms of Wealth> 

用钱来买幸福的方式,和嗑药带来的快感大致相同:

如果你做得对,则令人难以置信地好;如果你是用来掩盖弱点,那么就很危险;而如果你没有足够的数量,则是灾难性的。 

对财富的最高形式,有不同的衡量方式。 

以下,是几个比较突出的: 


第一,控制你的时间,并且有能力在早上醒来时说:”我今天可以做任何我想做的事”。 

五岁的富兰克林.罗斯福抱怨说:他的生活被规则所左右。因此,他的母亲给了他一个非常自由、没有计划的一天:他可以做任何他喜欢做的事。萨拉.罗斯福在那天的日记中写道:”他很自觉地回到了他的日常工作中”。 

因为你自己想努力工作,和别人告诉你:你必须努力工作以及你要如何做、何时做,这两者是有区别的。 

即便你是在做同样的工作,按你自己的条件去做的这种“独立性”,也会改变一切。这就像是睡在帐篷里的人,在露营时觉得很有趣,但在无家可归时却很痛苦一样。 

对我来说,财富的最高形式,就是控制你的时间。 

财富可以带来时间的独立性,但它从来不会保证给你这种独立性。甚至可能,恰恰相反,因为无论你创造的财富是什么——是公司还是遗产——它都会对你的时间,提出要求,甚至这种要求的比例,与你获得的经济回报大体相同。 

大量公司的CEO,都属于这类。他们很有钱,但没有片刻自由的时间,即便是想要时间时,也没有如何安排的控制权。这本身,就是一种贫穷。 

对此,查理.芒格的总结是:“我不打算致富。我只是想要独立而已”。这是一个美妙的目标,而且,比净资产更难衡量。 


第二,不必考虑钱的能力。 

纪录片《凡尔赛宫女王》中有这样一个场景:一个人的儿子,花钱的欲望超过了他赚钱的能力,导致家族财富在破产的边缘。 

在我结婚那天,我父亲发表了一个演讲,他看着我的妻子说:“你们这辈子,都不会有什么可担心的了。” 

但是现在,我们每天都在担心。 

财富的最高形式,就是要避免这种混乱。而且,它不一定与你有多少钱相关。 

请牢记两件事:

1,当你对钱的渴望,超过了你用钱来获得幸福的需要,这就只是一种会计上的爱好;2,人们需要多少钱才能获得幸福,更多是由你的“期望值”,而不是由你的实际收入驱动。 

多年来,我注意到的一件事是:一些最富有的人,一直在考虑钱的问题。这很明显,因为这是因果关系。但这是一个重要的观察,因为大多数人,尽管渴望成为最富有的人之一,但他们实际上想要的是另一种东西,他们想要的是:不必考虑钱的能力。 

这是一种不同的技能,但当你让它发挥作用时,它是强大的。 


第三,一个允许你在智力上诚实的职业。 

这包括:当你不知道的时候,你能够说:“我不知道”。 

这也包括:你能够说出关于你所在行业的关键真相,而不必担心遭到报复。

这也包括:你能够犯合理的错误,并公开这些错误,而不用过度担心。 

这也包括:你不用为证明自己的薪水,而假装忙碌。

有一些高薪职业允许上述所有这些事情,但也有很多,是不允许的。而且,很多被冒充称之为是“艰难的工作“和“磨练”的事情,只是在想方设法地掩盖真相。

记住:一份能够让你“坦诚相见”的工作,所支付给你的奖金,是很难衡量的。

为何一个冥想类应用Calm能值20亿美金?

前两天我看到一篇文章,讲的是:2021年9月,中国创投圈诞生了一个新名词,叫“精神心理互联网赛道”。

一些资深VC们对这个赛道的最大共识是:这是刚需赛道。但最大疑惑也来自于一条共识,那就是:不知道这个赛道怎么标准化?

对于其中更为细分的“冥想”赛道,因为我曾经是美国最大冥想应用Calm的付费用户,并且实际上,2020年是美国这些心理健康类App非常重要的一个分水岭,今天我就给大家写一写Calm。

简单讲:Calm是一个App,里面有很多引导用户冥想和睡眠的内容,尤其请注意后者,因为实际上我在2018年付费订阅Calm,就不是因为我要做冥想,而是因为我睡不着。

而据说,在Calm刚刚开始火起来的时候,美国的男人们都在抱怨:为啥他们的老婆每天晚上睡觉之前都要听一个App在那里叽里呱啦地说?哈哈哈。

此外,在冥想赛道,美国实际上有两家头部公司:Calm和HeadSpace,而其中,Calm的收入要远远高于后者。

根据TechCrunch的数据:2019年时,Calm的收入在9200万美金左右,Headspace则是5600万美金。今年第一季度,根据Statista的数据:Calm全球范围内的IAP收入(App内购买)是2300多万美元,环比增长了63%;而Headspace则是1660多万美元,环比增长了22%。

那么,究竟为何Calm能遥遥领先?以及美国市场上,是“哪些人群”在使用冥想类App?并且最终,Calm的北极星是什么,Calm想去哪里?答案,你可能猜不到。


(一)

我要先给大家写一写Calm的创立,因为它的成功,与这段历史密不可分。并且我觉得:Calm做“产品/市场契合度”的方式,非常的牛叉,也许能够给到大家启发。

Calm的两位联合创始人,是Alex Tew和Michael Acton Smith。其中,Tew在创立Calm之前,就已经是一个小网红。

不知道大家是不是还记得:在2005年的时候,有一个火遍全球的网站叫“百万美元首页”。它的首页,由1000×1000像素的网格构成,上面共计有100万像素的广告位。

网站的目标是:要把这些广告位,以10×10像素为基本单位进行销售,每个像素卖1美元,然后,把所有像素卖出去,从而筹集100万美元。

这个网站的创建者,就是Alex Tew。

当时,他21岁,没钱上大学,于是想出了这么一个主意,来募集大学学费。最终,网站爆红,毛利达到了103.71万美元,超过Tew目标。

也就是说:Alex Tew本身,就是一个难得的营销天才,并且已经有相当多粉丝。而在2011年时,他又如法炮制,做出了一个主题为“两分钟内什么事也不干”的网站,域名就是这句话的英文拼写:donothingfor2minutes.com。

在这个网站里,用户可以盯着屏幕,在海滩上“聆听”两分钟的海浪。两分钟结束后,会出现一封电子邮件的提示,要求大家注册。如下图:

结果两周之内,就有超过10万人做到了。几个月之后,Calm.com成立。Calm就用了这么一个创意,完成了它启动公司前非常重要的“Product-Market Fit”测试。

而我说它牛叉是因为:这个创意看似很简单,但其实内涵有门槛,因为两分钟内,什么事也不干,就盯着这么一个屏幕看,其实不容易做到。现在整个社会节奏太快,大家也可以打开上面的域名试试自己能否做到。

随后,Calm融了种子轮,并在2019年的B轮融资之后,成为“独角兽”。

Calm也是美国心理健康类创业公司的第一家独角兽公司(早于HeadSpace两年)。2020年底,Calm融了C轮。它历次融资的领投机构是:Insight Partners、TPG Growth和Lightspeed Venture Partners。


(二)

让Calm全面赶超HeadSpace的起点,是它在2017年、2018年连续两年获得了苹果App Store关于App的几个大奖。

而有两个时间点,对美国冥想行业的发展比较重要,甚至后一个时间点,是非常的重要。  
第一个时间点是:2018年。  

这一年,美国的冥想行业开始赚大钱,整个行业收入最高的10款App,总收入突破了1个亿美金。而到了2019年,这一数值增长到1.95亿美元,同比增长高达52%。  

要知道:在2015年时,这个数值只有800万美金多一点。

美媒称:这种改变,主要与千禧一代的生活方式有关。  

这个人群,选择晚婚且推迟生育,也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来保持自我关注;第二,他们在互联网时代长大,能更多地了解健康和自我保健知识;第三,这种始终在线的互联网连接,也会导致焦虑和抑郁,而冥想类App,有助于缓解这些问题。  

第二个非常重要的时间点,则是2020年。  

这一年,随着疫情充斥全球,家人和朋友的死亡,以及人们被迫足不出户造成的孤立,还有经济动荡、美国社会所暴露出的种族不公正以及美国大选等等,都把Calm推向了全新的高度。  

在这一年,Calm得到了爆发性的成长:全球下载量,突破了1个亿;付费订阅用户,突破了400万。根据Calm联合创始人Michael Acton Smith的说法:  

Calm在2020年每一天的下载量,比一年前翻了一番。且用户听了超过10亿分钟的内容,比2019年增长了100%。

也是在这一年,Calm与美国最大医疗保健提供者和非营利性健康计划之一的Kaiser Permanente签署了协议。根据该协议:Calm将免费为后者的1200多万会员提供服务。

这一年,Calm还获得了C轮融资,估值冲到了20亿美金。

不过,因为焦虑症和抑郁症的飙升,实际上整个2020年,美国的心理健康类风险投资都创下了历史新高。  ……

本文剩余内容需要大家到我的知识星球阅读,剩余内容包括以下内容:

1,Calm和Headspace的主要区别?

2,从2018年至今,Calm每个季度的IAP收入(App内购买)情况;

3,从使用人群看,Calm的主要用户群体可以分为哪三类?

4,Calm最终想干的事情是什么?(BTW,我也没猜到)

5,今年以来,美国市场上已经有7家心理健康类的独角兽公司,它们分别是?

老星球用户续费请用这个二维码:

阿里钉钉与“云钉一体”的美国故事

10月13日下午,杭州,我问阿里巴巴集团的副总裁、钉钉总裁叶军(花名“不穷”)一个问题,我说:

“我们非常关心‘云钉一体’的一个基本判断,即:上面是SaaS,下面是云,用上面的SaaS,来提高下面云的用量。我想知道:过去一年,阿里内部或者钉钉这边,有没有一些可以论证这一判断的东西出来,无论是数据,还是一些现象?”

因为钉钉实际上是目前中国最大的一个企业级SaaS,并且立志要通过低代码等技术手段,在钉钉平台上长出很多很多的SaaS应用。

叶军的回答如下:

“’云钉一体’战略落地到现在正好一年时间。最近这一年,有一个趋势可以证明这件事。我们同时使用云和钉的客户,他在公有云上消耗的增速,大于只用云的客户的增速。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迹象,来回答你的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很多人都知道,“云钉一体”由阿里巴巴在2020年作为新一轮战略公布,但这其实不仅是阿里集团的一个基本战略判断,本质上,也是全球范围内的一个技术趋势。

巧得狠,这两天,美媒披露了美国云领域界的一件大事,那就是:

从来没有真正试图挑战过微软Office(现称为Microsoft 365)的亚马逊AWS,被披露:正在试图扩大其应用程序产品的范围,以应对来自微软的竞争。

甚至AWS和Salesforce还被曝:曾密谋共同收购独立生产力应用程序商Quip,以对微软占主导地位的Office软件套件构成更严重的挑战。

这里的逻辑是:AWS是美国最大的云厂商,Salesforce则是美国最大的SaaS厂商。但是这两者,都有遗憾:

其中前者,因为缺乏云上面的SaaS矩阵,而没办法不断地去消耗自家的云用量;后者,则因为没有底下的云,也没办法提高利润率。而唯独只有一个微软,既有排名全美国第二的云Azure,又有着全美国最丰富的生产力应用程序(SaaS)库。

美媒爆料称:目前,亚马逊AWS的新掌门人亚当.塞利普斯基,正面临的一个重大决策就是:究竟是否要在应用程序领域内对微软展开竞争?


(一)

让我们先来看一下亚马逊。

今年3月,亚当.塞利普斯基成为了亚马逊云AWS的新掌门人。

这是一位神奇的人物:当年,他曾是亚马逊AWS的二号人物,帮助一号人物安迪.贾西在2006年推出了亚马逊云AWS,之后,于2016年离开亚马逊,前往数据可视化软件制造商Tableau担任CEO。

在他的领导下,Tableau将商业模式转变为基于订阅,公司股票也翻了两番,最终在2019年8月,被Salesforce以157亿美金收购。

今年年初,随着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佐斯宣布退任,塞利普斯基曾经的老上司、原亚马逊AWS的一把手安迪.贾西,被任命为亚马逊新CEO,塞利普斯基也重回亚马逊,并开始接管整个AWS的工作。

而自从接管AWS以来,微软已经在他的大脑,“盘踞”有一段时间了。

因为在他离开AWS又重回AWS的这5年里:

虽然,AWS在云计算领域仍然遥遥领先,占到了2020年底,美国云计算市场的40.8%的市场份额,而微软只有19.7%(来自Gartner的数据),但是,微软在AWS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已经远远超过了上次他进入亚马逊工作时的水平。

而且事实上,早在5年之前,塞利普斯基就曾参与过一次对微软的“偷袭”:

根据美媒的最新报道:2016年时,塞利普斯基曾经帮助亚马逊,领导了与Saleforce的一场讨论,话题是:要不要收购Quip以共同对抗微软?

这里有一个大背景是:

在AWS最初发展的阶段里,它在应用程序(SaaS)方面的缺陷,似乎并不重要,因为当时云计算的购买,仍主要由公司内部的软件开发人员和工程团队推动,而他们的主要需求,还局限在云服务器、存储和数据库领域。

不过,因为下游客户的一些需求刺激等因素,AWS的高管们已经预见到:缺乏应用程序,可能会在未来成为一个问题。

他们决定建立起防御性竞争:

如果,直接开发与微软完全不同的应用程序,成本将高到离谱,那么不如,与Salesforce成立合资公司,然后,通过收购由前Facebook首席技术官布雷特.泰勒创立的Quip,来对微软占主导地位的 Office软件套件构成更严重的挑战。

Quip是美国的一个独立创业公司,开发了一系列的生产力应用程序。

不过最终,这些讨论都没有进展。

相反,在2016年的8月,Salesforce独自以7.5亿美元,收购了Quip;而AWS ,则除了在2017年推出视频会议服务Chime之外,没有真正尝试过挑战微软的Office。

而截至目前,实际上,无论是亚马逊的Chime还是Salesforce的Quip,都没有削弱微软对生产力应用市场的控制力。

甚至5年之后,这个问题变得更加严重了。

因为目前看来,应用程序是亚马逊AWS产品组合中的最大漏洞之一。而相比较,微软有着高科技行业里最丰富的应用程序库,涵盖了从电子表格(Excel),到Slack和Zoom的“混搭”(Microsoft Teams),到客户管理软件(Dynamics 365)的所有应用程序。

此外,美国市场上的第三大云厂商——谷歌,也已经有自己流行的在线生产力应用套件Workspace。

根据美媒The Information的报道:现在,塞利普斯基面临的重大决策之一,就是是否要在应用领域内对微软进行反击。

对此,曾经投资了Smartsheet的Madrona Venture Group的董事总经理马特.麦吉尔韦恩称:

“AWS需要弄清如何赢得应用程序,因为后者会需要大量云基础设施和其它服务。AWS需要一个更强大的第三方应用战略,而不是试图自己构建大多数东西。”


(二)

其实一直想给大家写一写微软的逆袭,现在,终于找到了一个机会。

微软今年46岁,它在7年之前,也就是2014年,更换了公司CEO:由印裔人士萨蒂亚·纳德拉,担任公司的总掌门人。

自那以后,微软的股价就走出了截然不同的曲线。如下图:

微软现在的股价,几乎是纳德拉上任时候的8倍,并在2019年4月,首次成为继苹果和亚马逊之后第三家市值超过了1万亿美元的美国公司,并蝉联了一段时间的“全球市值最高的上市公司”。

现在,微软的市值是2.2万亿美元,仅次于苹果公司的2.3万亿美元。目前,亚马逊和Facebook的市值分别是:1.6万亿美元和9150亿美元。

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转变。那么,究竟纳德拉上任之后做了一些什么呢?

需要注意的是:纳德拉的背景是云计算。

在成为微软CEO之前,纳德拉是微软云和企业级服务的执行副总裁。

(说到这里很有趣:现任亚马逊的CEO安迪.贾西,也是从云计算(AWS)起家。也就是说:目前微软和亚马逊的竞争,是两个云计算出身的CEO的竞争)。

而纳德拉对微软的最大贡献,就是:引导微软向云计算转变。

以及非常重要的,他“出色”地终结了前任史蒂夫.鲍尔默对微软的错误期望值,那就是——希望微软像在PC时代一样,继续拥有一切,构建起一个围绕Windows操作系统的高度“纵向型”的公司。

简单讲:是纳德拉,承认了微软的本质,其实是一家横向公司;承认了Windows,只是移动时代里众多客户端里的一个,并且让Windows的服务铺上了iPhone、Android、Linux和Mac;是纳德拉,在公司内部承认了Windows 的终结,让微软员工可以自由地构建客户真正想要的产品,而不是微软自己需要的产品。

这其实,也是“CEO”这个角色才可能拥有的权力。

因为CEO,无法去完成所有的工作,无法影响超出了他/她控制范围的行业趋势,但是CEO,可以选择是否接受现实,从而影响他所领导的所有人的世界观。

而正是这种解脱,让微软得以全面地“利用”时代的趋势。

在美国,在2014年,这个时代的趋势是:软件即服务(SaaS)的兴起。

并且实际上,在这个趋势里,微软在企业级服务市场的所有产品线,非常有能力应对,甚至可以说是:非常有能力“利用”这一趋势。但前提是:它必须先杀掉过去的自己。

因为SaaS的兴起,其实也就意味着:微软最大的收益,是来自于增加云计算的可寻址市场(Total addressable market),也就要求:微软必须放弃掉仅仅服务于自己设备的想法,而要致力于服务所有的设备。

这就是为什么,当纳德拉在接手微软新CEO之后,他出席的第一个公开活动,就是:Office发布iPad版本。

现在,微软是美国市场上唯一一家,既拥有最大的云(微软是美国市场上也是全球市场上的第二大云供应商),同时,又有着最丰富的生产力应用程序库的公司。

而今年7月的一个最新消息是:微软在它一年一度的Inspire盛事中,宣布了一个让他的云同行们更加不安的消息,如下:

微软宣布:在任何微软店面列出软件的公司,每次他们的客户购买软件时,都只需要支付3%的列出费就可以了。而在以前,这一列出费是20%(微软曾经称:20%是“行业的标准费用”)。

这将带来几个结果:

第一,通过降低对平台上大量第三方企业的陈列费,来吸引这些企业直接到微软的云上来购买微软的云服务。

因为在以前,由于亚马逊的AWS更加成熟,一般来说,美国这些中小企业如果要上云,都会选择直接去AWS。

第二,这也将使Azure更具备吸引力。因为如果第三方软件供应商最终发现:Azure是一个更适合发展业务的地方,那么,他们就可能把自己的客户带过来,从而给Azure带来新的云计算和存储收入。

而这也正是Azure云上大量应用程序对于微软的意义:

一方面,它们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利润来源;另一方面,他们也让微软在大公司的IT部门有深厚的人脉,这反过来,也使微软更容易销售Azure的云服务。


(三)

而这可能,也就是阿里背后“云钉一体”战略的实质。

即:上承客户的各种业务应用,下连阿里云的基础设施。

2020年的9月,阿里公布了这一最新的战略部署,把钉钉升级为大钉钉事业部,与阿里云全面融合,并整合集团的所有相关力量,以确保“云钉一体”战略的全面落地。

与此同时,当年12月,阿里的低代码平台——“宜搭”正式上线钉钉平台,为钉钉用户提供低代码和零代码的开发服务,以进一步将钉钉的技术门槛降低,活化钉钉内部的生态。

一年过去,根据10月13日钉钉在“钉钉未来组织大会”上公布的最新数据:

目前,钉钉的用户数已经突破了5亿,距离今年1月的4亿用户数,又增长了1个亿。并且在整个钉钉内部长出的“钉钉应用”,已经超过了150万,距今年年初公布的数字,增长了3倍。而其中的低代码应用,则增长了86万个。

此外,目前钉钉开放平台中入驻的开发者数量,已经由去年年底的“超过20万”,增长到了今年8月底的“超过90万”。

开放平台背后,是钉钉的一个基本思想,那就是:非常类似于Salesforce的应用商店AppExchange。后者,由Salesforce在2005年推出,它之所以有效,是因为它为生态伙伴提供了一个开发自己应用程序并将其向所有Salesforce客户开放的地方,Salesforce将此视为是:增强公司愿景并扩展功能和服务的最佳机会。

也就是说,目前中国市场上完整布局出的“云+端+低代码”这样的配置,只有阿里,非常像是美国市场上微软的“Azure(微软的云)+Microsoft 365(套件里已经含有Teams)+PowerApps(微软的低代码平台)”。

钉钉希望:借这样一个结构,假以时日,也将产生出类似于Salesforce的一个超级大的SaaS生态,并最终,与阿里的云基础设施相互滋补,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我开始做音频啦,全球同步上线哈哈 ↑ ↑

同志们,上面这个玩意儿长得拉风吗,我开始做音频啦,这是我的录音设备。

我总觉得它看上去像个摇滚青年,因为非常地“披头士”。

和大家讲个故事。

其实,这不是我第一次做录播。大概是在 10 年前(具体我记不清了)。当时,我在给《第一财经周刊》写专栏,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一位领导看到之后,就找人联系我邀请我给央广做个节目。

当时,我在节目里具体说了一些什么,我已经不记得了。只是记得结尾:

好像我只做了一期,就没有再继续。因为兴趣随后转移,当时我很快就去写小说了(几近隐居状态)。

只是没有想到:一晃这么多年过去,现在我终于开始要做音频。

而目的,只有一个:

我发现,大家的注意力,的的确确在往多媒体方向走。这在微信公号的表现,非常明显。

不过我心里有一个疑问是:

在美国,同时做文字和播客的作者很多,但在国内,好像这是分开的两个人群。大部分作者,要么,只做文字,要么,只做播客。所以我其实也不确定,我的微信公号读者里,有多少的比例,会同时开始收听我的音频节目。

不过如果,大家在开车的时候,在吃饭的时候,在通勤的时候,也想提高效率多了解一些美国创投圈的信息,我会很高兴,我为大家创建了新的接收信息的方式。

所以今天,就正式和大家官宣我的音频节目《琳观察》。

欢迎大家在以下几个客户端,搜索我的音频节目《琳观察》:

Spotify, YouTube, Apple, 小宇宙, 喜马拉雅, 汽水儿, B站, 和蜻蜓。

并且实际上我在9月中,已经悄悄上线了第一期内容。

还得到了海外朋友的反馈,笑死了,给大家乐一下,如下图:

还有几件事和大家说:

1,关于苹果这个渠道。现在,北美App Store账号的朋友,能够搜到我的播客,但如果是中国区账号,则搜索不到。不知道咋回事,联系了苹果客服好几次,也没有回复。后台的小伙伴们有知道原因的吗?苹果的播客,是否需要不同地区的账号分别递交申请?

2,YouTube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渠道,它对于内容创作者,不需要任何广告和赞助商,仅凭流量,就可以产生收入,但需要有1000个订阅和4000小时的观看时长,这是产生创收的起点。我也希望我的海外读者,多多订阅我的YouTube音频节目。我的小心愿是:先把Youtube订阅数冲到1000个,希望大家能帮我实现。

最后,第一次尝试做多媒体,如果有做得不好的地方, 请大家多多包涵。欢迎大家来我的音频节目底下签到、评论和留言。说实话,我还有点儿胆怯。

这该死的时代,对内容创作者的各种挑战实在太大了。

“我从虚拟活动平台公司Hopin超高速增长中学到的7件事”

VC都喜欢超速增长的公司,但我记得前YC总裁山姆.奥特曼说过:他最喜欢的投资,是那种增长迅猛、但是竟然不做优先项的公司。

如果以此为标准,那么虚拟活动平台创业公司Hopin绝对算一个。它在24个月里,完成了5轮顶级VC的融资(几乎每4个月融一轮),拿了超过10亿美金,同时积累了10万客户,并且还完成了对5家公司的收购(详见《24个月融了5轮共超过10亿美金,虚拟活动平台Hopin为何爆炸性增长?》)。

以下,是Hopin早期成员、Hopin新兴产品营销主管Dave Schools在公司成立两周年写的一个总结,总结了他从Hopin超高速增长中学到的东西。文章非常长,我挑了几条我觉得最有意思的,翻译简写如下。来自于Dave Schools:


1,“路线图”营销 

我从Hopin创始人Johnny Boufarhat这里学到它。如果一个潜在客户在演示中问到我们没有的功能,Johnny通常会问:你们的活动什么时候开始? 对方说了一个日期。接着,Johnny会考虑一会儿,然后说:”是的,我们到时候会有的。”  

他知道我们可以在那个时间点前建立起这个功能,即便要他自己来写代码。而一旦客户签字,客户写下的截止时间,就成了我们交付所要求功能的新的截止时间。我们总是这样做。 

所以,不要害怕推销还没有投入生产的功能,记住“路线图营销”。


2,以“交付的思维”来思考 

早期创业公司快速增长的关键是:不要只“考虑”和“谈论”想法,而要把你花时间做的每一件事,都与它对客户以及收入的外部影响,联系起来。 

在这一阶段,不要把时间浪费在宏伟的计划和六个月的战略文件上:这些东西,统统需要被更新或抛弃,因为变化很快,你实际上不可能预测一个季度后发生的事。 

创业公司早期阶段的超规模发展,其实是一个艰难境地,它需要你提前两步思考,同时,又始终在提供现有的服务。


3,“要像水一样” 

“适应性”和“灵活性”,是创业公司超规模发展的关键。 

“像水一样”是Hopin常见的一个管理口号,它用来提醒公司:要保持敏捷、拥抱变化,随遇而安,而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并准备好应对市场可能扔给我们的任何曲线球。


4,以Hopin的速度前进 

在早期日子里,速度就是胜利。Hopin以快速发布功能闻名。

几乎每周,我们都会及时发布一项功能,以便在一个大型虚拟活动中展示这个功能。这种速度和响应能力,帮我们带来了鲸鱼,并击败了对手。 

然而,总有一些关键经验需要改进,当我们开始举办自己的活动,有超过1万名注册者时,风险变得更高。质量也非常重要,为长期战略和客户的成功,我们逐渐强调了速度与质量。 

速度与质量,往往相互矛盾。每个初创企业都需要平衡,以及,决定自己目前正优化的是哪个,并知道何时转移焦点。


5,早期阶段的招聘困境 

我在Hopin犯的最大错误,就是招聘速度不够快。我在营销团队中雇了7个人,而我本该雇的人,是这个数字的三倍。 

造成我速度慢的原因之一,是我对高质量的招聘会花多少时间,没有概念。而作为一个支持数百人的GTM团队的营销团队,同时,还管理着十几个机构,我夹在这两者之间,已没有太多的时间来应对火灾。这就是早期创业公司的招聘难题:你聘请合适的人所花的时间,不是用于战略和执行的时间。

但解决方案的一部分,是放慢脚步,以便加快步伐。这可能意味着,你要暂时让一、两个队友失望,但对最初的几个营销人员进行投资,是重要的。


6,如何具有战略性 

一个人被聘用的最常见原因,是他们不够具有 “战略性”。我对此感到内疚,不管是在我招聘时,还是我被招聘时。 

所谓具战略性,是指:直接表明你的想法有多大。快速发展的公司,通常需要善于表达的大思想家。 

那么,如何区别远大思考和从小处思考的思维呢?前者,意味着要看到大局,设定正确的目标,不仅要设想未来的理想状态,还要设想实现它们所需要的关键绩效指标、系统、流程,以及团队。而思考短浅,则看起来就只是一个KPI的清单,它看起来像是可以实现和可预测的目标,它看起来像是一份不清楚的、非结构化的,且难以被按照这种指示操作的文档或是卡片。 

你的战略,反映了你的经验。有些人说,经验不重要,那简直是胡说八道。当你在一家快速增长的公司,并负责制定其战略来领导组织时,你就会依赖你的经验。如果你以前从未这么做,你马上就会显示出你缺失这种经验。亿万富翁Ray Dalio有一个原则是:”如果你没有成功做过某件事三次,那就不要假设你知道如何成功地做这件事”。 

当然,你可以从Twitter等地方找到导师、数据、模板和tips,以帮助把事物相组合。然而,你如何沟通,如何给你的股东展示决策,将显示你的信心。当你被质疑时,你的经验真的会体现出来:这些经验,经得起仔细审查吗?它是否与以现实为基础的愿景相关联?还是仅仅是一份具有良好概念的漂亮文档? 

优秀战略思想家的标志,并不在于他们刚刚阐明了下一个季度的问题、目标、计划、人员和指标。那些都是台面上的筹码。他们还拥有他们正在创造的“故事”,以及关于这个故事的叙述方式。

他们可以自信地描述未来的样子。而且,通常看起来像是他们过去曾经历过的、或历史上发生过的,或是来自于他们对市场上其他玩家进行研究过的一个版本。他们有一个模型,并以此为基础搭建。 

一旦你有了“故事”,成为一个有效的战略思想家的最后一部分,就是你和别人沟通这个故事的能力、赢得内部牵引力的能力,以及赢得外部全方位买入的能力。


7,如何获得运气

有很多因素,让我得以认识Hopin的创始人Johnny Boufarhat。我和大家回顾一下当时Johnny写的自我介绍,那封邮件其实很微妙: 

当时,我正在做一个”有趣的应用程序”。Party Qs是我的一个副业,但足以成为我向Johnny发送介绍信的理由。 

关于如何得到运气,一般的建议是:这来自于人际关系,以及在“正确的时间”对“正确的人”说“正确的话”,但如果要把这种事变为更具体的要点或者说总结,我会这样说: 

总是有一个,能够让你出风头的项目。一个,能够让你走出去的项目,它可以是任何东西:一个App、一个网站、一个博客、一个产品、一个咨询服务、一本书、一个副业、一个爱好、一个社区、一个活动。 只要你坚持不懈地工作,并因此被人看到,以及认识新的人,你的运气,就只是时间问题。

24个月融了5轮共超过10亿美金,虚拟活动平台Hopin为何爆炸性增长?

8月31日周二,Zoom股价大跌了近17%,原因是:其披露二季度财报,显示:

销售额增速,为疫情以来的最低增速,同比仅增长了54%,而上季度是191%。同时,Zoom的核心产品“会议视频”在中小企业及个人领域增长放缓。公司CFO称:此后增长将正常化,“尤其是与(之前)前所未有的增速比。”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疫情的严重影响,当Zoom的增速包括股价在“非正常时期”一飞冲天,全球一级市场上相关企业级服务公司的融资速度和估值,也在一飞冲天。其中,就包括了大名鼎鼎的Hopin。

Hopin是欧洲这两年来迅速崛起的一个虚拟活动平台,在过去24个月里,总共融了5轮,拿了超过10亿美金,历次融资的领投机构包括有:Accel、A16z、General Catalyst、老虎环球等等。截至今年8月的D轮,Hopin估值已经冲到了约79.5亿美金。  

下面,是Hopin早期成员Dave Schools为自己公司拉出的一条融资时间线,我们来看一下: 

  • 种子轮,2020年2月,650万美元
  • A轮,2020年6月,4000万美元 
  • B轮,2020年11月,1.25亿美元
  • C轮,2021年3月,4亿美元
  • D轮,2021年8月,4.5亿美元

几乎每隔4个月,就融一轮。24个月里,总共融了超过10亿美金。而且,Hopin还在这期间完成了五起收购,其中包括今年1月,以2.5亿美金,收购了世界领先的流媒体视频直播平台StreamYard。 

根据Hopin创始人Johnny Boufarhat的说法:Hopin计划在未来2-4年内上市。

Johnny Boufarhat今年27岁,已经被欧洲媒体誉为是“英国通过白手起家致富的最年轻的亿万富翁”。


 (一)

因为我经历过美国的Meetup时代和Eventbrite时代,所以我给大家写一写Hopin爆发背后的“需求积淀”。  

其实我个人觉得,Hopin和Spotify很像,都很容易让人误以为是一家美国公司,但它们的创始人,实际上身在欧洲,并做出了一个在英文世界里非常主流的应用。  

这里有一个大背景是: 

在美国包括欧洲市场,一直有一个比较深的“就某个特定主题,进行线下聚会,以分享知识/兴趣”的传统。甚至在美国,很多商业机会的产生,就是通过参加一定主题的线下活动,认识人,然后发生。

具体到硅谷,我记得,在2008、2009年移动浪潮刚刚起来时,那个时候,我1周平均3-4个晚上,都在参加各种各样的专业分享会,像是有关iOS、Android,以及各种App开发者组织的线下活动。通常,人们在这些活动里获得专业知识、交朋友,甚至是找到联合创始人。  

而美国两个最大的线下活动平台公司,就是:Meetup和Eventbrite。

这是一个组织方、参与方以及赞助商都很繁荣的经济体。并且类似经济体,已经有退出案例。  

比如说Meetup,2017年被WeWork以1.56亿美金收购;Eventbrite,则在2018年8月成功IPO,上市首日,即大涨了70%,成为当年美股上表现最好的科技股之一。今天,Eventbrite的市值是17.9亿美金。

(这一切,其实也就是为什么:当去年的3月,围绕着一个个“房间/主题”来组织的语音分享软件Clubhouse乍一出现,会引发如此多关注的原因。)   

所以Hopin,其实就是把Meetup以及Eventbrite的“需求”,搬到了网上。但是因为,线上的效率实际上更高,技术的可拓展性实际上更强,并且我认为最重要的,商业模式实际上更多,所以相比于Meetup和Eventbrite,Hopin可以创造的经济体,明显也会更大。 


(二)

那么,相比于Meetup以及Eventbrite,Hopin具体有哪些最为重要的突破呢?
以下,是我对Hopin最核心的两个看法:

第一,Hopin实际上解决了一个Meetup和Eventbrite一直以来都没有解决的问题。

为什么这么说?我要先给大家看一张图,如下:

这是我在2015年收集的一份来自于MGI Survey的调研。这份调研,对于美国这些打了鸡血一样参加各种各样线下活动的人的目的,做了一个统计。发现如下: 

目的是为了获取专业知识的人的比例,占到了13%;而为社交人脉的人,则占到了24%。 
也就是说:社交目的,实际上要比为获取专业知识的人的比例,还要高。更大比例的人,其实是想要通过这些活动去认识专业性较强的人,通过这种聚会,来找到潜在的创业合伙人或是商业机会。 

然而与此相对应,MeetUp和Eventbrite,很早就暴露出了一个问题,那就是:……

需要大家到我的知识星球阅读。

本文剩余内容还包括:

1,Hopin与市场上其他一切产品的不同之处是什么?

2,Meetup、Eventbrite以及Hopin的商业模式对比。

3,Hopin的财务情况以及未来的大愿景。

全球VC“内卷”得有多厉害?早期风险投资机构应该如何应对?

我在知识星球里有一个专门的栏目,叫“追踪美国顶级VC交易流”。最近我发现,“Pre-seed”这个词在美国融资阶段里广泛地出现,意思是指:在创业公司融种子轮之前的那一轮融资。

举一个例子:之前我写过一个专门实时分析消费者在买东西时会产生多少碳排放量的创业公司Joro(详见《红杉在美国投资了一个“碳中和”电子商务项目》,就是先拿到了红杉资本等机构的100万美元的Pre-Seed融资,然后,在第二年拿到了由红杉领投的250万美金的种子轮融资。

很显然,这是一个近两年才出现的新名词。我把这个“词”拎出来专门研究了一下。发现如下:

Pre-Seed阶段的融资,在10万美元到100万美元之间,但是,创始人不需要给出公司的任何股权,它通常会使用诸如CLA或是SAFE票据之类的形式完成。然后,作为补偿投资者的一些形式,它会限制创业公司的估值,或是向投资者提供某种折扣。

一个问题是:究竟为什么现在的美国创投圈要引进Pre-Seed这样一种新投资方式?

这是为了应对目前正在全球范围内发生的:

创业公司越来越高的、接近于天文数字的、但实际上与项目所处阶段完全无关的公司估值;以及坐在创始人桌子另一端的,正在承担越来越大风险的VC机构们。

这是一个疯狂争夺项目的时代。

而Pre-Seed形式,不仅可以让天使、微VC,以及专注于早期投资的VC能够快速行动,大幅减少“尽职调查”时间。同时,创始人还可以在不放弃公司股份的情况下快速获得现金,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然后,帮助加速之后相对稳固的种子轮融资。

这一阶段的融资,主要要求创始人完成一个里程碑,即:Product/Market Fit,也就是:项目和市场的契合度验证。

推荐大家阅读一篇文章,来自美国洛杉矶风投机构Upfront Ventures的创始合伙人Mark Suster。这篇文章详细描述了目前风投界面临的巨大“泡沫”,以及今日的早期投资机构,究竟该如何来应对这种巨变带来的挑战。

The Changing Venture Landscape

美国联邦政府对货币的宽松政策,已经使更多钱涌入到 VC 生态系统里的每一轮融资中,尤其是在美国。

随着经济和金融市场都已发生巨变,风险投资市场怎么可能停滞不前?不可能的。在我们的脚下,有关风投生态系统的风景,在字面上和喻意上,都已经改变。


(一)

融资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 

对 VC 市场感兴趣但又害怕的人常问我的问题之一是:“现在,技术市场是不是被高估了?我们是在泡沫中吗?”  

 我通常这样回答: 

“首先,是的。几乎我们市场的每一个角落,都已经被高估。根据“高估”的定义——现在,我为 VC 生态系统写的每一张支票,都付出了过高的代价,估值被推高到了荒谬的水平,并且这些估值和公司中的许多,都不会长期存在。  

但是要成为一名出色的 VC,您就必须同时在脑海里保有两个相互矛盾的想法:

一方面,您要为每笔投资付出过多代价,而且估值不合理。同时另一方面,你也要清楚:现在 VC 中最大的赢家,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赢得更多(倍数更多),并且,以更快的速度赢得。 

 只需要查看一下这些公司的极端发展,就知道了:Discord、Stripe、Slack、Airbnb、GOAT、DoorDash、Zoom、SnowFlake、CoinBase、Databricks。

风险投资正在以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开展业务。” 


(二) 

10 年前也就是在 2011 年时,我第一次写了有关 VC 生态系统变化的文章。

当时我指出: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云计算,尤其是由亚马逊的云服务(AWS)所引发。它带来了几个变化:  

  • 催生了“微VC”运动; 
  • 允许以更少量的美元,资助创建更多数量的公司;
  • 创建了一批专注于非常早期投资资本的新型的LP们(Cendana、Industry Ventures);
  • 降低了创业公司的平均年龄,并使他们更具有技术性   

作为相对应的一种景观,在2001-2011年的这10年,VC 领域所发生的主要变化如下: 

 20 年前的企业家,在很大程度上,不得不自力更生(指没有融资就创业,创始人不拿工资);但到了 2011 年,一个健康的“微VC 市场”已经出现。

20 年前,公司如果运作正常,IPO速度会很快,但到了2011 年,IPO速度已经放缓,以至于都产生了“独角兽”这样的概念,这是指:估值超过了10亿美金的私人公司,这个概念由Cowboy Ventures的Aileen Lee在2013年提出。

短短 10 年之间,风险投资界就发生了很大变化。而同样,从2011到2021年的这10年,巨变也已经发生。


(三)  

在2021年,VC们现在资助的其实是:一个想法,一个创意,而不是一家公司,或是一个产品。

而且,这些被 VC 们资助的创意,通常可能是来自于孵化器“内部孵化”的一些想法,也可能是由一些刚刚离开SpaceX、但已经融到钱的创始人,在市场上搜索到的创业想法。

同时,所谓的“硅谷传奇“已死。这是指:两个创始人从车库开始,比如说惠普公司。

事实上,2021年最有人脉和高潜力的创始人,都是从大量的现金开始的。他们需要钱,因为任何在如Stripe、Discord、Coinbase 或是Facebook、谷歌、Snap等公司工作的资深人士,都不会在没有大量激励措施的情况下,离开公司开始创业。

而就融资规模而言:

曾经在2011年时候的“A”轮,现在,通常被称为是“种子轮”。这已经根深蒂固,以至于现在的创始人宁愿少拿钱,也不愿意在法律文件中加上“A轮”这个词。

过去,我们有种子轮投资,但是现在,我们有“种子前轮(Pre-Seed)投资”。而种子前轮投资,还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变化。事实上,今天的创业者可以通过以SAFE票据方式筹集100万美金-300万美元,然后,不给出公司的任何董事席位。

难以想象:现在的种子轮,是300万美金-500万美元或者更多!  

现在的VC,在如此多的企业家身上,投入了如此多的钱,以至于许多VC机构,都不关心所投公司的董事席位、公司的治理权等等这些东西,因为这会吞没掉他们再去追逐 5 个交易的宝贵时间。种子轮投资已经成为许多投资机构的一个 Option Factory,事实上也是,一些企业家更喜欢这种方式。  

当然,还有许多种子轮 VC 会想要公司的董事席位,且不做过多交易,并且还试图在各个层面帮助公司。所以某种程度上,这是市场自我选择的结果。 

 10年前,A轮,曾经是300万-700万美元,然后,最好的公司能够跳过这些,而直接以4000万美元的投前估值(20%的股权稀释)筹集1000万美元。

但到了2021年,对于最好的公司,A轮融1000万美元是古怪的,许多人其实是在以 6000万-8000 万美元的投前估值(或者更高),融了2000万美元。  

2021年,许多最好的公司的退出时间,通常需要12-14年,因为私人市场上的钱实在太多,价格很好,并且如果不上市,也就意味着:公司不需要有公开市场的审查。

而作为所有这一切的一个结果:我们现在也已经有超级强大的二级市场,它允许创始人和种子基金等角色,能够在不需要等到项目最终退出之前,就可以套现。

我们的基金,最近回报超过了 1 倍,整个基金是一个 2 亿美元的基金,现在这个基金,在二级市场,仅仅出售了很少的股份,同时,我们仍持有大部分股份以等待项目最终在公开市场上退出。但是如果我们愿意,其实我们也可以轻松地在仍有显著上行空间的二级市场上出售回报是超过 2 倍的股份。而这在10年之前,绝对不会发生。


(四)、(五)、(六)

那么在这样一个时代,对VC机构究竟意味着什么?

以及,像我们这样的早期 VC 机构,究竟应该如何迎接挑战?  

以及,如果再过10年,放眼到2031年,VC这个行业的主要发展方向会是什么? 

需要大家到我的知识星球阅读。

老星球用户续费请用这个二维码:

这个刚拿到10亿美元融资的项目比爆火的“房产股权众筹”Pacaso还要有趣

这两年,美国的房产股权众筹项目很火,包括像Pacaso,Ark7等等这些项目。甚至三天前,软银还领投了对Pacaso的C轮融资共1.25亿美元,目前Pacaso的估值已经冲到了15亿美元。

简单讲,这类项目允许:像你我他这样的个人投资者,用很少的钱,买下一套房子的1/N产权,然后,像交易股票一样,交易房子的产权,以从中获利。

不过,现在美国爆火的房产股权众筹行业背后,其实有一个“始祖”,它叫Point,这是美国第一个通过房屋股权来释放资源的创业项目。

2016年和2019年,它获得了美国顶级风投A16z的A轮融资领投和B轮融资跟投。而就在我写这篇文章的72小时前,Point刚刚宣布:已经从一系列房产行业资本那里,获得新一轮超过10亿美元的融资。

需要注意的是,与Pacaso等房产股权众筹项目专注于给散户带来收益不同,Point是反过来的,它专注于:给房东创造收益。Point的核心理念,是想提出一种创新解决方案:让房东能够在不必出售自己房子的情况下,既得到现金改善生活质量,同时,还能参与房价上涨带来的好处。

我很喜欢Point的创意。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Point,可能对大家理解现在美国爆火的房产股权众筹行业也有帮助。


(一)

Point的最大使命,就是“解放房奴”。

当你是一个房东,同时拥有以下情况时,你可以马上向Point要现金流:

比如说,你被房贷逼疯,不想再把每个月的现金都花在房贷上;或者,你需要大笔钱启动创业;又或者,你有大笔的债务要还;或者你想赶紧装修房子,但是缺钱。总之,任何你需要现金的情况下,你都可以:

把你自己房子的 8%、5% 或是3%的股权,卖给Point,然后,立刻拿到现金。

这一交易背后的理论基础是:将房子视为是一家公司,然后,把房子的空间分成若干股份,房东出售“股份”,以换取现金流。另外一边,投资者买进房产的股权,赌的是房子的升值空间。

根据Point的介绍,目前,房东可以换取的现金上限在:2.5万美金至35万美金之间。

也就是说:如果是一个100万美元的房子,相当于是出售该房子2.5%-35%的股权,具体视房子估值而定。但是Point规定:在它进行投资后,房东最少必须拥有房子的20%股权。

Point称:使用它房屋净值投资 (HEI) 服务以偿还现有债务的房东,平均每个月,增加了1413美金的现金流。

这里,还有一个小心机是:在美国,个人拥有的房产情况其实可以通过公开查询获知(需要付点小钱),但是Point说:作为你房子的股东之一,它不会把自己名字列到公共资料里。


(二)

接下来的一个问题是:如果Point赌的是房子升值空间,那么,它如何做房产的风控呢?

Point一上来,就要求你填写房东和房产信息资料,包括:房子地址、你家庭的财务状况等等。而这些信息,其实就涉及到了Point的房产风控模型。

几年前,我曾经和原美国第二大房产众筹公司Realty Mogul的产品总监聊过这个话题:关于用大数据做房产众筹的风控。他告诉我,房产风控模型的三大支柱如下:

  • 1,筹款人的信用历史;
  • 2,房产的地理位置;
  • 3,房产的历史。

这里面很复杂,比如仅仅就“房子的地理位置”这个维度,就包括了很多的因素。比如说:

这一地区人口的密集度、就业率、Walk Score情况、犯罪率、当地有多少房子屯量、房子的消化量等等,甚至假设:近期油价低迷,某些石油企业在该州一线城市裁员,导致当地就业率下降,这些因素统统都要考虑。

所以,当房东在做这一系列问题回复时,Point其实已经在做“风控”评估:如果这个房子不在它的风控系统之内,那么房东就可能会被拒绝。


(三)

不过作为房东,我们也很关心房子的流动性问题。Point是如何来设计这个问题的呢?它把房子的流动性,设置成为了1-30年。

也就是说:随着时间流逝,你和 Point 之间,可能会出现以下三种情况:

  • 第一种:一直到30年期满,你也没有卖掉你的房子。
  • 第二种:30年不到,你就把房子卖了;
  • 第三种:在30 年之内的某个时间点里,你想回购 Point 的股权;

而相对应以上几种情况, Point 是这样来设定它的游戏规则的:

需要大家到我的知识星球阅读全文。

我已经开始在知识星球追踪美国顶级VC如红杉、Benchmark、Accel Partners、Greylock、A16z、YC等的早期投资交易流。

扫码进入知识星球

红杉在美国投资了一个“碳中和”电子商务项目

红杉全球执行合伙人沈南鹏最近在一系列演讲中,都提到了红杉投资决策中增加了一项重要指标,即:企业的ESG,以及零碳管理。

零碳领域可以产生什么样的创业项目?我们来看一下红杉在美国市场投资的一个碳中和消费级电商项目。以下内容节选自我知识星球的第265课:

红杉的“碳中和”品味,红杉投资它是为了最终被亚马逊收购吗?


红杉资本酷爱在全球范围内投资电子商务概念的项目。现在,他们投资了一个全新的电商网站。

根据普华永道的数据:2013年,全球只有4.18亿美元的风险资本,流入解决脱碳问题的创业公司。但到了2019年,这一数字已经增加40倍,达到160亿美元,年增长率为84%。包括像红杉资本和USV等美国顶级科技投资者,都宣布了对气候投资的新关注。 有意思的是:红杉在“碳中和”领域,也选择了一个电商概念的创业公司Joro,专门实时分析我们在买东西时产生了多少碳排放量。

2019年9月,红杉等机构投资了Joro 100万美金的种子轮前融资。2020年12月,红杉又领投了对Joro的250万美金的种子轮投资。

这个项目和我之前写过的另一个碳中和项目Wren一样(详见《美国一线VC的选择:开始投资“碳中和”项目》),都是一个订阅类型的服务。不过,Joro有一点和Wren非常不同,那就是:

它不仅专注于“碳抵消”,还同时关注碳排放量的减少,因为它使命中有非常核心的一点是:培养消费者的“碳直觉”。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在一天之内买了3个东西,我们会马上知道:买这3个东西所产生的碳排放量分别是多少,从而有意识地调整我们的购物行为。

根据Joro自己的介绍:自4个月前推出,其早期用户已经把碳足迹减少了约10%。

(一)

让我们来看一下Joro的产品逻辑。

如果Joro要实时计算我们购物所产生的碳排放量,那么,有两个数据对它至关重要。

第一个数据是:我们的银行卡交易流水,所以Joro一上来,就要求我捆绑我的银行卡。

第二个数据是:我们的个人特征信息。

这里的逻辑是:

仅仅有银行卡交易流水数据是不够的,因为银行卡信息,只能够透露我们的购物时间、购物场所、商品种类以及消费金额,而根据这些信息,实际上Joro无法准确知道我们买了什么。
比如说,假设我在Whole Foods买了一堆红肉、白肉和蔬菜,显示在我银行卡里的数据,只有我的消费金额、消费时间,以及“Whole Foods”这几个字。

但是,一旦我向Joro输入了我的个人特征,比如说:我不是一个素食主义者,那么Joro就可以认为:相对于不吃肉的人,我在Whole Foods购物时所产生的碳排放量,要比素食主义者更高。

以上是一个案例。

而Joro要求输入的这些“个人特征信息”还包括有:我平时吃肉的频率、我家面积的大小、我每年飞行的频率等等。

(二)

一个最让我好奇的问题来了。

那么,当Joro有了我的银行流水,以及我个人特征信息,它何以就能够推算出我在买各种东西时所产生的碳排放量呢?

换句话说:它如何计算这里面的数学公式关系?

需要大家到我的知识星球阅读全文。

我已经开始在知识星球追踪美国顶级VC如红杉、Benchmark、Accel Partners、Greylock、A16z、YC等的早期投资交易流。


说明: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我在微信公号写的东西和我在知识星球写的东西不太一样,关心美国创投圈的专业读者,请移步到我的知识星球。如下扫码登录(老星球用户续费请扫第二个二维码)

美国年轻人的“内卷”和“躺平”

前晚比特币闪崩,刚好是到达这次牛市最高点6.5w美金的80%,也就是5.2w美金的时候,flash crash。目前是:4.6w美金。

至今为止,几个大的btc波动节点,都和我知识星球里一篇文章《基于历史数据,对2021年潜在比特币崩盘的预测》指出的循环模式一模一样,目前已经过了第三阶段“反弹至峰值的80%”,然后走向第4、5阶段(感兴趣的朋友请直接到我的星球),但这不是今天我想写的重点,我今天想写的是:时代的情绪。

我们,可能正处在一个娱乐与投资相交叉部分的早期阶段。

这是由Acme Capital的负责人Aike Ho在今年5月指出的一个趋势。当时,美国记者问她:“您觉得,现在哪个领域最被低估?“她回答道:“在线赌博。”

她是这么说的:

你看到(美国的)消费者正在加速这一趋势。正如股票市场里已经发生的,在过去一年里,消费者正在更积极主动地尝试新的投资方式,为自己创造α。

一个是,网络玩公共股票;另一个是,网络玩更传统的体育或选举结果的网络赌博。对于消费者,这已经是产生收益的一种形式,也是娱乐的一种形式。我认为,我们正处在这种趋势的早期阶段,即:投资和娱乐的交叉部分。”

Acme Capital专注于种子轮到B轮的投资,也是滴滴的投资者。Aike则是这个机构的负责人,专注于金融科技、消费者和数字健康领域的投资。她本人也是连环创业者,曾在摩根大通任多个职务,并帮助推出了摩根大通银行的电子交易台。过去的一年,的的确确,已经让老的金融系统感到吃惊。

疫情的严重影响,导致美国通过大放水来缓解经济下滑的深度,这也使巨量的美元,涌入了各类资产。在疫情封锁开始的一年之后,美国的个人储蓄率达到了疫情之前的约三倍,但是,大规模的娱乐场景却还在冻结。

于是,一些奇怪的事情发生了:

从股票市场上GME、AMC等WSB股票的疯狂,再到比特币、狗狗币,甚至是最纯粹的,售价几百万美元的数字艺术品的热潮,它们,都是这一代人的摇滚乐。

巨大的收益或者亏损,在极短的时间内发生,所带来的这种快乐,取代了来自吉他声引发的肾上腺素飙升。与此相比,那种旧式金融市场上,“清教徒”般的股票指数基金,变得超级的无聊。

美国市场上,这种投资者身上所发生的重大变化,已经被所有敏锐的人所察觉。

“比特币是这一代人的摇滚乐。”这句话,被作为了Clocktower Group LP机构的一份工作报告标题;而硅谷顶级风投A16z也指出:“这是相对较新的一个现象。新一代投资者的进场,正在挑战过去仅仅只有‘被动投资‘的投资策略。”

这些变化背后,除了金融软件在基础设施上的升级,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美国Z世代孩子们的财务挑战。

这些孩子的财务压力太大了,导致他们愿意通过冒险的方式来应对。这一代人,也没有经历过糟糕的市场环境。许多人还认为:被动投资是有钱人用以保持自己有钱优势的投资战略,而不是想变得“有钱”的人的投资策略。

还有一些观点则认为:这是Z时代的虚无主义。

但这种虚无主义,不是一种容易被理解的知识或是某种具体的东西,它是一种情绪。情绪本身,就有它含义的全部力量,这些年轻人,正在与他们刚刚面对的世界打交道,就好像,它本质上是毫无意义和混乱的,并以纯粹的荒谬来回应。

而我个人最感兴趣的一个问题,则是:这样的集体情绪,与某种必然会发生的技术变革,会相互成就吗?

早在2018年的5月,在疫情发生之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总裁克里斯蒂娜·拉加德,就说过这样的一段话:

一股新风正在吹来,它是数字化的风…关键是:货币本身正在发生变化。我们希望它更方便、更用户友好,也许还有,看起来更不严肃。我们希望它能与社交媒体集成,可以随时在线访问,以及个人对个人的使用,包括小额支付。当然我们还希望它便宜、安全、防止犯罪分子和窥探。

那么在这个数字世界里,现金将继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即便是加密货币,也在争夺无现金世界里的一席之地。货币自身,正在不断地重塑自我,希望能够提供更稳定、更快捷的价值和更便宜的结算。”

而所有的这一切在当下,都构成了关于金融风险领域里一副非常奇怪的画面。作为时代夹缝和技术进程中的“人”,狂热之后,随之将面对的,必然将是监管。

同样是Acme Capital的Aike Ho。当记者继续问她:“那么,最让你担心的趋势是什么?”

她回答道:“同样的事情让我担心。因为当投资是一种娱乐,这些金融机构和监管机构,有哪些责任来确保散户受到教育?在法律和法规方面,这究竟意味着什么?这将是接下来,我们会看到的一个真正大的紧张局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