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致远罕见露面谈孙正义马云周鸿祎和雅虎中国

杨致远联合创办了
美国门户鼻祖“雅虎”
现在硅谷专注做投资

十年前,因为拒绝微软高价收购雅虎提议而引咎辞职后,杨致远已经很少露面和接受媒体采访。

不过前不久,他罕见地出现在了纪源资本 GGV 英文播客平台 996 Podcast 里。我们记录下了他的一些思想。

杨致远谈孙正义

谈到孙正义和千亿美金愿景基金,杨致远说:

“我认为孙正义就像我第一天认识他那样,他是最顽固、不知疲倦的,不停鞭策自己,也鞭策身边人。他也喜欢下注,而且是大赌注。雅虎很幸运是他早期成功投资之一,不过他也有很多失败投资,但他不会让这些失败成为绊脚石,只会重新来过,然后更努力。我认为愿景基金已经做的事就是让他实现他一直想做的,‘做一个有影响力的投资人’。投资者是被动的,我们可以拍桌子,但创业者听不进去,但孙正义因为他的支票、平台,他想围绕 AI、IOT、云来建一个很清晰平台,他认为他可以用他资本的力量打造下一代公司平台。我认为孙正义不仅仅是想做一个被动投资者,他目标明确,投资的公司成长然后卖掉,他想对那些公司有影响,想引领方向,这是很大胆的赌注,但这就是孙正义。”

相比美国绝大部分创投圈人士,杨致远可能更了解孙正义。

因为软银曾是雅虎股东,而杨致远还曾和孙正义合作过“雅虎日本”。

据杨致远透露:孙正义是雅虎 IPO 前的晚期投资者,当时,孙正义投资条件是要杨致远在日本启动雅虎,但杨致远不想,因为那个时候雅虎还很小,而美国市场已经够他忙的了。

“但孙正义非常坚持和有力量,最后我们同意。”杨致远说:“之后,孙正义把一些优秀高管给我们,甚至派他弟弟来帮忙。所以我们在遇到马云前一年(1996 年)其实已经推出雅虎日本,但过程真的很难,不过也是通过雅虎日本,我们看到这种最先进入市场的机会和成功。”

和孙正义一起启动雅虎日本一年后,也就是 1997 年,杨致远遇到了马云。

孙正义谈马云和周鸿祎

据杨致远透露:当时他觉得马云很有趣,被马云对互联网的强烈好奇心所吸引,而马云英文又说得很流利,人却没去过国外,这让杨致远觉得非常不一般。他认为:马云在 1997 年时的内心状态已经明显是个企业家了。

接着,他谈到了周鸿祎,和一个差点已经被中国互联网遗忘的故事——“雅虎中国”。

这里,我们需要先回到历史去看一下:

雅虎鼎盛时曾做过全球扩张,但美国外的市场,只有日本和台湾成功,中国大陆包括韩国,都发展不好。由于台湾模式很成功,2004 年时杨致远想收购一家大陆公司,以提振业绩,他选了 3721。2003 年雅虎收购 3721,周鸿祎坐上雅虎中国掌门人位置。

据杨致远回忆:

“当时我们在中国遇到的挑战是:如果与政府官员见面,答案都是不太确定雅虎是否能继续运营,甚至可能说“你知道我们这个规定明年就要出台了,你们可能就会变成违法。”他们建议我们不要在中国搞媒体和信息业务。而如果要退出,我们就想和那种我们认为会是赢家的人一起努力,这就是 3721。”

“在中国,特别需要一个懂本地运营的人,所以我们收购 3721 并通过收购买下周鸿祎整个管理团队。当然周鸿祎很大胆和好斗,他真的认为自己是个特立独行的人。(不过,这几乎是十几年前的事情了)。他真的是特立独行的一个人,所以我会说我和他的这段经历,我有点受到他观点的挑战,就是作为一家大型美国公司的子公司…,他对中国市场的一些打法,确实可以扰乱市场,并且他做到了。我从他身上学到很多。”

凭心而论,周鸿祎在雅虎干得不错,2004-2005 也是中国互联网黄金时代非常珍贵的两年。周鸿祎的本土化策略让雅虎搜索业务在中国领先谷歌,当时雅虎系与百度在搜索领域,市场份额仅相差几个百分点。

但周鸿祎后来为什么离开了呢?之后,中国互联网圈和新闻界传出多个版本,如原 3721 团队认为雅虎中国在经营决策权和资金使用上受雅虎美国总部过多限制,错失追赶百度争夺中国搜索市场老大的机会等。

杨致远自己,则是这样回忆的:

“因为雅虎有百分百股份(不符合中国政策),我们知道必须离开,辩论的地方在于:如果离开,我们要把资产变成别的东西,所以我们那时选了‘投资’这条路,而那个时候,我们已经和马云重新联系上,更重要的是:电子商务不像信息业,后者在中国如果是外国投资者会受限制,因此我们认为如果能把我们在中国的业务运作变成投资,或少数投资,问题就不大,同时电商也是问题不大的一个领域。我们就是这样结束的,至少,是这样实现目标的。” 

2005 年,雅虎和周鸿祎分手。全球媒体盯着的一个轰动性联姻就此诞生:无论是外媒说的“雅虎收购了阿里巴巴 40% 股份”,还是国内媒体说的“阿里收购雅虎中国进军搜索”,都只是一个完整故事的不同部分而已,后台经历过这场联姻的读者应该记得这件中国互联网大事,这里不再详说。

多年后杨致远自己则这样回顾:

“我知道很多人会说:你们退出中国是个好决定或正确决定,但你真的没想过所有困难,这对雅虎来说是个巨大投资,我们很多钱都押在对市场的估值上。有几个明显路标,其中之一是在日本的成功经验。在日本,我们同时做门户和电商,并看到“赌领袖”的成功模式,没太多技术因素,但已有大量市场动态开始生效。第二,那时无论是通过周鸿祎团队来运作还是我们自己团队来运作,我们努力想用我们在日本的操作手册来建立电商业务,但一直被淘宝狂打,我们知道这个国家的这些战术是多么凶猛、聪明和具有战略意义,而战术层面,马云和他团队也很伟大,我们开始变得非常尊敬马云能力,和马云竞争,是一种震撼的体验。这是我们后来投阿里巴巴的原因,并且我认为马云和阿里也从这笔交易中获利了。这笔钱,确实帮他(马云)成为中国互联网公司的领导人物。这个合作,发生在正确的时间。”

通过交易,阿里获得巨额现金和雅虎搜索技术,马云 2003 年承诺淘宝“三年免费”后,2005 年 10 月宣布再投入 10 亿元人民币,让淘宝继续免费三年,并号召 eBay 放弃收费;另外一边,这十年来雅虎地位在美国江河日下,它曾在阿里巴巴做下的这笔投资成为了雅虎最具价值的投资。

杨致远说:

“显然从结果看,投资阿里巴巴是最好的决定,但人们也曾说:这是最糟的决定。我觉得很多时候你最难的决定,恰恰就是人们会认为你做的最好或是最糟的决定,只有时间会给你答案。”

杨致远谈投资

值得注意的是:杨致远目前在硅谷主要做投资,旗下有基金 AME Cloud Ventures,他也做大量天使投资,并

经常与 GGV 联合投资。

杨致远也谈到了他对目前投资世界的一些看法:

“我认为我们可能已经进入一个做投资更多是亏损的时代,因为规模大多了,谁会是下一个大领域的赢家是个很大问题。多数投资人会想:好的一面是投的项目里出现下一个 BAT,但不好的一面,也可能把公司卖给 BAT 之一。作为投资人,我们都曾站在这样的十字路口,可以融更多钱,或卖掉一家公司或更多公司,不管创业者想不想卖,很多投资人会选择收购。我不认为大多创业公司是牺牲品,我思考的是投资圈,大公司现在更精明了,资本也不仅仅是从传统 VC 来,也有很多是公司资金,两者是混合着来。所以财富掌握者开始发挥作用,因为他们一定是要有回报的。这就要比单纯说创业公司是“牺牲品”复杂多了,我认为投资者在很多时候是推动了某种结果,所以已经很长时间很难找到那种非理性公司,也许像 Magic Leap 这样的公司,还能够做到。”

杨致远同时谈到:

与五年前相比,现在美国大公司收购明显减少。中国到某个点也会经历相同阶段,这其实是一种循环。某种意义上说,创业公司在硅谷现在是个更理性的事,你没法指望创业两年后就被收购,必须拿出一些可持续性的东西出来。而大公司正在打造一切,像谷歌,从自动驾驶到解决老龄化问题都在做。所以十年前,创业公司可做的事情很多,但现在创业公司必须想出大公司不会做的事。这也是一种转变,要解决大公司不想解决的问题,这是完全不同的挑战。

杨致远还谈到了滴滴的程维:

在中国,我觉得程维让我印象深刻,还有柳青,他们的结合,让滴滴不可估量。程维是我见过的最富有战略且踏实的企业家之一。他能走到今天,一点都不奇怪,我认为他可能是 12x12x7 地在疯狂工作,这很了不起。很多人说他不会英语,但我认为他完全懂英语,因为这么直觉的战略,很了不起了。

亿万富翁 Peter Thiel 离开硅谷

亿万富翁彼得.蒂尔,湾区最具争议的风险投资家,近日宣布离开硅谷。

Peter Thiel 准备搬往洛杉矶

他正把家庭和个人投资机构 Thiel Capital 及 Thiel Foundation 搬到洛杉矶。据《华尔街日报》:他还考虑辞去 Facebook 的董事职位。

接近彼得.蒂尔的人说:蒂尔对湾区的左倾思想越来越不满,并对技术公司如何面对可能加强的监管感到悲观。此番前往洛杉矶,蒂尔也计划缩减对科技业的投入。

讽刺的是:彼得.蒂尔其实也是今日硅谷的塑造者之一。

他曾和伊隆.马斯克等创立 PayPal,之后 PayPal 卖给 eBay,公司早期员工全部暴富,转向天使投资;2004 年,蒂尔成为 Facebook 第一个外部投资者,50 万美元换来约 10% 股份,并在后者上市前后套现 10 亿美金,同年,创立 Founders Fund 和硅谷最神秘大数据处理公司 Palantir。

美国版 Quaro 上有好事者专门统计过蒂尔的个人投资:截至去年 7 月 4 日,共在 77 家公司里做了 97 笔交易,死掉的项目只有 4 个,4 个已获 IPO,几笔大的投资包括 Facebook、Stripe、Palantir、Zynga、Asana、Reddit、Quora 等。

但彼得.蒂尔这个人物,似乎不能简单地用硅谷的思维去理解。

彼得.蒂尔其人

彼得.蒂尔出生于德国,在一个福音派家庭长大,学生时期大量阅读奇幻与科幻小说,并从安.兰德和索尔仁尼琴著作中汲取养料。

他跟随父母基督教的信仰,但在汲取自由主义世界观后变得更复杂。他在斯坦福读哲学,继而又转向法律,但 7 个月的政法生涯后,蒂尔毅然决然离开。

在斯坦福,他邂逅了影响自己一生的精神导师:教授 René Girard。

Girard 建立了一套模仿理论:认为人类的欲望是被互相复制和模仿的,欲望的重合,将导致嫉妒、竞争,甚至杀戮。这一哲学可以延伸到社会学、神学和历史学,以解释市场行为、核威慑、神话中的暴力,甚至宗教的形成。

这一模仿论深深影响了彼得.蒂尔的人生轨迹和投资哲学。那本看上去更像是思想评论而非创业指导的《从 0 到 1》,就带有深深的“模仿论”烙印:全球化本质上是现存科技的模仿和迁移;市场竞争,则是一种对获利行为的复制,最终,导致边际利润不断减少,所有企业都死于竞争和扩大规模,因此只有垄断(或近乎垄断)的企业才会带来创新——品牌是一种最简单的垄断,而科技创新如谷歌、特斯拉则是门槛最高的垄断。

与硅谷“不和”

不过,蒂尔的模仿论思想造诣虽然帮助他找到了那些“从 0 到 1”的创新公司,他也看到:这股信息浪潮并没有创造出足够就业机会,虚拟世界的创造,不能取代现实世界的进步。

蒂尔的一些政见,在他支持特朗普当选的一段公开演讲里体现得很清楚:

“当我在硅谷工作时,我很难看到整个美国是哪里出错了。我所在行业,在计算机和软件方面取得巨大进步,当然,也赚了很多钱。然而,硅谷是个小地方。就全美来说,工资没什么增长,美国人收入甚至比十年前更少,医疗保险和大学学费却在节节攀升。我们的经济被严重损害了。政府出问题了。对整个国家,自完成‘曼哈顿计划’是个惊人的衰退。在硅谷,我们不能接受这种无能,也无法接受这样的政府。我们没探索火星,却入侵了中东。不用看希拉里删掉的邮件,她的无能众所周知。她推动利比亚战争,那是 ISIS 的训练场。在这个最重要问题上,特朗普是对的,是时候结束愚蠢的战争时代,重建我们国家了。”

事实上,彼得.蒂尔可能从未以“硅谷人”自居,在他看来,硅谷是一个政治和文化方面都很单一的地方,这里的人对科技和未来过分乐观,缺乏反思。

技术世界似乎也在印证蒂尔观点:去年,硅谷依次爆发对男性沙文主义、性派对、职场不公平、用户隐私侵犯、商业间谍、追讨企业社会价值等问题的讨伐。

而蒂尔认为:特朗普至少看到了美国问题所在(这也带来改变的机会),这些问题包括:精英与民众的分裂,创新却没有创造就业等。

但蒂尔对特朗普的支持,也掀起硅谷与这位最杰出保守派之间的对抗,甚至引发了 Facebook 董事会的摩擦。

Netflix 的 CEO,Reed Hastings 在前年大选夏天给蒂尔写了封邮件,说很欣赏彼此之间能有话直说,他认为蒂尔选董事会成员眼光独到,但选特朗普的判断有毒,别指望董事会会跟着蒂尔走。” Hastings 还扬言要离开 Facebook 董事会,最后,在扎克伯格劝说下留了下来。

彼得.蒂尔曾抱怨:自己在外面做演讲都会被 Facebook 的员工屏蔽。

而蒂尔支持特朗普,也让他与 YC 掌门人萨姆.阿尔特曼的关系变得尴尬。

两者关系本来很好,但萨姆认为特朗普是硅谷大害、美国灾星,蒂尔却花了 125 万美金支持特朗普竞选。有些 YC 学员因为蒂尔支持特朗普退出 YC 孵化器,像 Project Include 的 CEO,而保守派青睐的社交网络 Gab.ai 的 CEO 则因为支持特朗普被踢出了 YC 校友会。

事实上,与彼得.蒂尔有生意往来的组织如 Facebook、YC,都被逼着要“表态”、“站队”、“划清界限”。

去年 11 月,蒂尔卖掉他在 Facebook 剩余股票的绝大部分,而过去两年,他已退出 Zenefits 和 Asana 董事会、切断了与 YC 孵化器的联系,并出售他在 Twilio 的绝大部分赌注。

事情的另一面,还有一种说法是:特朗普没有带来蒂尔希望的改变,这可能也是蒂尔离开硅谷的原因。

去年 6 月,蒂尔公开赞特朗普有“很好的开始”,但两个月后被曝,他私下谈话中与特朗普保持距离,并谈了这届政府与往届不同的“无能”之处,认为特朗普有 50% 机会以“灾难”告终。

有猜测说:彼得.蒂尔可能会在洛杉矶投资和创立保守派媒体。

Uber创始人杀回成立投资基金, 将主要投资中国和印度

据美国科技媒体报道:Uber 创始人 Travis Kalanick 已经建立一个投资基金,名为 10100。这是 Travis 离开 Uber 公司后的最新动作。

之前,他向软银财团卖出了他在 Uber 公司中的部分股票,收入约为 14 亿美金,Travis 也一举成为亿万富翁(详见硅发布报道《Uber股东着急抛股》)。

这支新创建的基金将主要用于投资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实体,投资地为:中国和印度。将支持中国和印度的房地产和电子商务公司,以及新兴的科技创新。而聚焦非盈利部分将重点关注“教育”和“城市未来”。Travis 称:新基金将专注于“创造大规模的就业机会”。

Travis 在传出这一新消息前,一周前已经加入医疗科技公司 Kareo 的董事会。

软银下注DoorDash,美国食品递送行业复苏

据《华尔街日报》消息:软银已承诺领投美国食品递送公司 DoorDash 一笔巨资,总金额 5.35 亿美金,红杉、GIC 等参投。DoorDash 估值由此抬升至 14 亿美金,跻身独角兽之列。

业务模式讲,DoorDash 就是美国版的“饿了吗”或者“美团外卖”。

值得注意的是:它四位创始人里,有三位是华裔:Tony Xu、Andy Fang 和 Stanley Tang。据说 DoorDash 业务模式就和 Tony Xu 敏锐地发现“外卖在美国芝加哥等地很流行,但在湾区缺乏”有关。

不过,DoorDash 倒不喜欢把自己说成是外卖公司,而更倾向叫“科技物流和服务公司”。

为什么呢?

提醒大家一下:DoorDash 创立时间是在 2013 年,当时正值硅谷大数据概念马上要玩出新花头的时间,一大批外卖 App 公司也将建立并获得融资。

其实也是在这一年,Uber 开始说自己是个物流公司,不过做“打车”业务而已。

随着 Uber 从亚马逊挖人、移动外卖公司从 Uber 挖人,2014 年硅谷逐渐形成一种新景观——“Uber 越来越像亚马逊,卖外卖的却越来越像 Uber”。

这是因为这三种类型公司的背后逻辑,都是基于大数据上的物流。

因为它们的核心都是对城市交通和物流数据的收集,以及处理和分析这些数据的能力。

比如说,外卖公司可以通过数据分析提前预测在哪个地方、什么时间,用户订单可能一下子爆棚,由此,能够提前调整运力并缩短用户等待时间。他们也用大数据做外卖车辆的路线优化,目的是保证以最有效、省成本的方式把快餐送至用户手中。

而 DoorDash 自成立第一年加入 YC 孵化器后,就把商业模式重点放在了食物交付系统的“效率”和“佣金收费”上,并构建一套机器学习体系收集数据,以提高送货效率。

目前 DoorDash 有百倍于雇员的兼职送货司机队伍,业务也逐渐从“美食”扩展到其它品类。

据《华尔街日报》披露:DoorDash 已占领全美 600 个城市。此次软银财团进入后,计划扩张至 1600 个,并可能接触海外市场。DoorDash 拒绝透露财务情况,但表示公司去年增长了 130%,且增长率是提高的。

2018上市第一炮: Dropbox成YC投资的第一家上市公司

云存储公司 Dropbox 已经提交 IPO 申请,最快 3 月登陆纳斯达克。这样看来,它将成为今年第一个即将上市的美国科技独角兽(刚刚也递交了上市申请的音乐软件公司 Spotify 是欧洲公司)。

创始人 Drew Houston 持有 Dropbox 股份 25.3%

Dropbox 股东中有不少著名投资者,包括红杉资本(持股 23.2%)、Accel(持股 5%),Dropbox 还是 YC 投资组合里第一个 IPO 项目。

来看下 Dropbox 披露的一些关键数字:

全球用户数超过 5 亿,付费用户 1100 万。过去三年收入:6.03 亿、8.44 亿、11 亿;净亏损 3.26 亿、2.10 亿、1.12 亿。总的来说,销售额快速增长,亏损减少,但和绝大部分独角兽一样,Dropbox 也没盈利。

另外它 2014 年最后一轮融资时估值 100 亿美元。四年后,收入增长 31%,达到 11 亿美金,但仍无法在 IPO 时获得 100 亿美金估值。

来看下 Dropbox 招股说明书里几个有意思的地方:

第一,它把注册用户视为销售人员

虽然 5 亿用户中只有 1100 万是付费用户,但因为 Dropbox 发家方式,即通过“撬动消费级市场转而影响企业级市场”,换句话说:员工用开心了,转而把它带到办公室,让公司花钱购买——Dropbox 不认为免费用户不重要,甚至认为他们是最好的销售人员。

受这种业务模式影响,看下图,Dropbox 资本利用率很高。

Dropbox 称,其收入的 90% 都由用户自己手动升级产生,也就是自动化销售。

另外,它 Dropbox Business teams 服务里有一个成员曾个人掏腰包买过付费服务的比例超过 40%。这表明:Dropbox 个人付费用户经常会向自己公司推荐 Dropbox 服务,帮助销售。

第二,收入快速增长,亏损迅速减少

Dropbox 去年营收 11 亿美金,同比增长 31%,去年净亏损 1.12 亿美金,比两年前的 3.26 亿美元有很大改善。

有意思的地方来了:

看收入增长率和现金流利润,Dropbox 毫无疑问是软件精英,而如果按现有投资者对软件销售公司的估算法则,类比 Box,市场价值约为营收预测的 5 倍,那么假设 Dropbox 今年收入以 2017 年速度增长,它估值将达到 75 亿美金,低于其 2014 年融资时的 100 亿美金估值。

不过,实际情况是——Dropbox 可能没法按这种方式去计算估值。

比如不能把 Dropbox 完全等同于 Box,因为 Dropbox 没有在销售人员方面花费太多成本,就像它自己所说:其收入的 90% 都来自自动购买。而把软件卖给个人和卖给公司(尤其是大公司)是有很大区别的。

换句话说:投资者清楚如何评估把软件销售给企业的公司,但可能还不清楚如何评估 Dropbox 这样的新类型软件公司。

而这样的公司还有一大把,包括 Slack、Evernote 等,它们都既非消费级,也非完全的企业级。相对来说,这是一个还没经过验证的商业类型。

通常讲,消费级用户的特点是:规模庞大,但不会花很多钱,且变化无常。Dropbox 没有在其 IPO 文件中披露类似付费用户流动性数字。

最后因为一个人可能不止注册一个账户,Dropbox 实际独立注册用户应该比 5 亿少。据 Dropbox 估计:“约有 3 亿注册用户具特定电邮域、设备和地理特征,这些人比其他注册用户更可能转化为付费用户。”

人是技术的性器官

本期#思维方式#,来自译言网和东西网创始人赵嘉敏,嘉敏曾是硅谷甲骨文公司高级应用工程师。本文已获微信号译言(ID:yeeyancom)转载授权。


KK 曾经说过:“人是技术的性器官。”不过,他不是第一个这么说的人。麦克卢汉在 1964 年出版的《理解媒介》这本书中就写道:“人,曾经是,也仍将是机器世界的性器官,就如同蜜蜂之于植物,使之受孕并不断进化出新的形态来。”

在麦克卢汉的时代,技术并不是一个流行词,所以麦克卢汉用“媒介”、用“机器世界”来指代技术。我们可以安全地把麦克卢汉所说的“媒介”和“机器世界”都替换成“技术”这个词,那麦克卢汉的言论在今天看来就更容易被理解。

不过,KK 在解释这个论断的时候又显得有所保留。在他的解释中,技术虽然有它自己的进程表,但它仍是人类的孩子;只不过这个孩子终究要长大,要离开父母,要独立自主地去发展。

KK 是在 2007 年做出这个解释的。在那个时间点上,也许保守一点儿的说法更容易被大家接受。如今 11 年过去了,我想我们可以更激进一些,或者说,更直面真相一些:技术并不是人类的孩子;恰恰相反,人类自始至终,都是在为技术的繁衍和进化而奔波忙碌。“性器官”这个词是再恰当不过的比喻,如果一定要加上修正的话,那就是,人是技术临时的性器官之一。

我们已经讲过,“技术”这个词在人类文明史上出现的时间很晚,直到十九世纪初,才由德国的一位经济学教授明确提出来。但是我们也讲过,人类虽然很晚才感知到“技术”的存在,技术其实早在有人类之前就已经存在了。

拿我们今天最引以为傲的互联网来说,互联网本质上是一种连接技术,而连接的技术并非是人类的发明。远的不说,就说从有陆地动物开始,就有了道路。道路就是一种连接技术。不光是有生命的物体可以开辟道路,大洋的洋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道路,是连接大洋不同区域交换物质、能量和生命的通道。

再拿算法来说,算法本质上是一种编码技术,但这种编码技术并非是从人类发明了计算机之后才出现的。事实上,生命的存在必须要依赖于编码技术。生命传承的核心载体 DNA,就是极其精巧的编码技术。

所以说,并不是人发明了技术,相反地,人是生命进化的产物,自然也是技术进化的产物。

只不过,人的存在确实对技术的进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人的大脑是技术传承的绝佳载体。通过学习,人可以掌握前人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人的大脑又是发现新技术的利器。技术就是在这种传承-创新的循环中越来越繁荣、越来越强大。

当然,人的大脑也是有局限的。为了让大脑运转,人必须有一个身体,有心血管、消化、呼吸、内分泌等各种复杂的系统和器官、组织来给大脑提供养分。而且像所有的生命一样,人也要经历出生、长大、衰老和死亡。从这点来说,人作为技术的性器官,并不是最有效率的。

电影《终结者2:审判日》里,人类抵抗领袖约翰·康纳还是个孩子时问保护他的机器人:“所以人类是必定会灭亡的对吗?”机器人看了他一眼说:“你们人类有自我毁灭的倾向。”

但技术给予人的回报是慷慨的。它帮助人类改造自然、延长寿命、提高生存机会、改善生活条件,并最终让那些在技术创新、应用和传播领域取得巨大成功的人站在了财富的巅峰。

而人也没有亏欠技术。在人的努力下,技术正在一点点摆脱对人的依赖。人工智能的崛起,给技术提供了一个新的选项,那就是用硅基智能取代碳基智能,成为技术的新的性器官。

那人类的命运会怎样呢?有什么办法能阻止我们被取代吗?不幸的是,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我们并不能改变技术的进程,就像我们不能改变自己是技术的性器官这一事实一样。不过也用不着太担心。技术的目标并不是消灭人类,而是获得无限增长的空间。我想,我们已经为技术创造了这样的可能性。而且在可见的未来,技术也仍然需要我们去继续为它开拓新的增长空间。结局也许会像电影《她》中的结尾一样,高阶技术和它的性器官一起,进入到一个我们无法抵达的世界,在那里与我们的世界并行不悖地继续进化。

软银挖了红杉资本的PR总监

最新消息:软银已经挖走美国老牌投资机构红杉资本的公关总监 Andrew Kovacs,以帮助它向美国公众解释愿景基金每笔超大交易背后的思想。

愿景基金新公关总监 Andrew Kovacs

Andrew Kovacs “沟通”履历丰富,曾在谷歌担任相关工作 5 年之多,后于 2012 年 1 月加入红杉,是红杉历史上第一个首席沟通官,帮助红杉创始人和 CEO 策划了一系列营销服务。

红杉是美国排名第一的投资机构,但自软银在美国崛起,包括红杉在内的几乎所有美国 Old-guard 风投都卷入了与软银的战斗。

软银的愿景基金对硅谷的 VC 造成很大压力,并让创始人和投资者间的关系变得紧张。比如说,为抢到好项目,软银通常对所感兴趣公司的尽调时间很短,并愿出更高价格,而如果某个公司不接受软银条款和股权要求,软银几乎一定会投其竞争对手,且一投就是大手笔。有风投人士表示:“软银一旦进入某个领域,这个领域的创业公司都会发现自己异常缺钱(渴望投资)。“

为防止软银统治硅谷,红杉去年底被传出正计划募集超大全球基金

这支基金规模在 50-60 亿美元间,也将成为美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单一基金。但七天前路透社的一则报道进一步提升了基金规模——也可能是 80 亿美金,且红杉已把目光投向中国的 LP,红杉中国创始合伙人之一沈南鹏目前正积极挖掘包括有中国政府背景的潜在投资者。

红杉中国创始合伙人之一沈南鹏

红杉美国透露:它不会纯粹去拿资本基础来与软银竞争,但这笔资金能为红杉现有投资组合提供替代方案所需的资源,甚至在软件投资额较小情况下出手,也可以倒逼软银进行超额投资。

而除直接投资,红杉资本也计划从创业者和早期雇员手中收购股份,以积累更多所选企业的股权,这也正是软银收购 Uber 所用的策略。

当然,造成红杉提高基金资金池的另一原因是:越来越多创业公司不想上市(详见硅发布报道《美VC去年投资840亿又破纪录》),更多现金也将能帮助它把投资重点从“早期和成长型投资”转向 IPO 前的融资。

以 Edwin Poston的一句话作为结尾,他是红杉、A16z 等的 LP——TrueBridge Capital 的联合创始人:

“投资行业正不断变化,风险投资者们正试图找准自己位置。公共市场的风险现在是由风险投资机构在承担,而不是创业公司能力越大,责任越大,这是一个新的世界。”

钢铁侠卖火焰喷射器,2天筹得1000万美金

伊隆.马斯克可能是硅谷最天才的连环创业者,也是最极客的网红。在运作特斯拉、用 SpaceX 发射火箭之余,他还创办了一家挖洞公司 The Boring Company(无聊公司)。

 The Boring Company 计划从 SpaceX 办公桌底下开始挖,一直挖到 105 号公路距洛杉矶机场仅 5 分钟地方,目标是建立一个全新地下 3D 立体轨交系统,让城市空间无限延伸。摩天大楼能造多高,立体隧道就能挖多深。


该公司计划用“地下管道+磁悬浮”的黑科技来改善洛杉矶拥堵的交通。听上去很科幻,但八字还没一撇——目前还在工程测试中。可以想象:这样的企业很需要钱,所以钢铁侠一直在为 The Boring Company 筹款。

如果你是某个创业公司老板,突然急需几百万,你会怎么做呢?自己掏腰包?去找投资人要钱?众筹?开发布会?估计很多人能想到的合法募集资金途径都不会有伊隆.马斯克这么扯。

上一次募集资金,他卖印有 The Boring Company 名字的帽子,共售出 5 万顶,公司挣了 100 万美元。

这次卖的是火焰喷射器——科幻片里打僵尸杀外星人的那种。500 美元一把,加灭火器另需要 30 美金,不含税费和邮费,需要预定,最早 4 月发货。


正常人买这玩意儿能干啥呢?

钢铁侠在 Instagram 上说,“喷火枪可以点燃 Party 气氛,烤坚果也是很好用的。但买之前最好想清楚,可能对有的人是个坏主意,最好还是算了吧——除非你觉得好玩。”

看视频可以看得更清楚,马斯克自己也秀了一把:

结果呢?20000 支火焰喷射器 48 小时内被抢光。公司募资超过 1000 万美金。

这样向粉丝众筹,一个像是拍脑袋想出来的点子,粉丝却疯狂点赞,毫不犹豫地剁手。信仰的力量真是可怕。 id Table 6 Col

扎克伯格痛批“标题党”

扎克伯格最终选择了一个很多人都没想到的方式来修复“假新闻”问题:

1 月中 Facebook 宣布:计划询问自己用户,哪些媒体最受他们“信任”,然后根据反馈,去加大这些信息渠道的曝光频率。也就是说:关键字将是“信任”,而不是其它。

“当今世界有太多煽情、误导和极端主义。”扎克伯格称:“而社交媒体使人们传播信息的速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快,如果我们没有去特别解决这些问题,那么终将会‘放大’这些信息。”

国内的用户可能很难切身体会:整个 2017 年,美国对“假新闻”的讨伐使 Facebook 置身腥风血雨,即便其广告收入仍节节攀升,但扎克伯格很早前就对这一事件做出过定义:“假新闻”或将给 Facebook 带来毁灭性打击。

其时 Facebook 正式确认:俄罗斯势力曾在 2016 年美国总统大选期间利用他们平台干预美国大选(详见硅发布报道《扎克伯格的“死结”和规模化的罪恶》)。

其实 2017 年的硅谷一直有一条暗线贯穿其中,那就是美国科技投融资模式高速发展几十年后,许多问题堆积到了一定程度,集中而系列的大爆发:

首先,创投圈性骚扰被频频揭露。纽约著名投资人 Fred Wilson 年初总结说:2017 年的美国是白人男性统治地位宣告结束的开始,而特朗普是转折点——“我不是说特朗普当选使一些女性或其它任何妇女挺身而出,她们是出于自己勇气和愤怒才这么做,但我认为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是大家在性骚扰问题上,一经被提出后,便很快扩大化而无法平息的转折点。”

另一暗线上的事件,就是对假新闻和广告模式的反思。

曾为Facebook立下汗马功劳的元老-大名鼎鼎的Sean Parker、前副总裁Palihapitiya现在都尖锐地批评老东家。早期投资者Roger McNamee从谷歌和Facebook投资中获益匪浅,但现在对两家公司都失去了兴趣,认为他们的早期使命已被通过广告赚取的财富扭曲:“如果他们放弃广告模式还好,问题是,他们会吗?”

上周,英国首相特蕾莎.梅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抨击了现在的社交媒体平台丧失社会良知。

她指出的一份 Edelman 调查显示:全球对社交媒体的信任度正在崩塌(同时对新闻业的信任度正在攀升),特别是在曝光 Facebook、Twitter 和谷歌这些平台推动了虐待儿童、现代奴隶制及传播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内容后。

对科技公司来说,这是前所未有的一种感觉。多年来科技公司一直处在“创新”二字光环下,全民抵制不在他们字典,就像“社会责任”也是最近才被关注。看看扎克伯格脸上心烦的表情,就知道硅谷少年得志的科技国王们在应对公愤上准备得有多么不足了

昨晚刚刚出来的一个数字是:

Facebook 2017 年四季度财报显示其最有价值的两个市场——美国和加拿大——日活用户数首次出现下滑。

从上季度的 1.85 亿下降到了 1.84 亿。

虽然是非常小的下滑,但考虑到这是最有价值市场,不是好迹象。另外其全球日活用户数增长 3200 万,也是两年来增幅最小的一个季度。

美国媒体称:目前不清楚什么原因导致。

特朗普欲“国有化”5G

据美国科技媒体 Axios 披露的一份美国政府提案:特朗普国家安全官员正考虑让即将到来的 5G 网络国有化,以防中国移动通信技术领先可能对美国带来的的经济和安全威胁。

这份提案显示:如果要在与中国 5G 网络竞争中抢先,最好让美国政府买单,尽快(3 年内)建立全国性 5G 网络。

提案尚处讨论阶段,已遭到联邦通讯委员会主席(FCC)Ajit Pai 的反对。

“过去三十年无线行业发展,包括美国在 4G 领域的领先地位告诉我们:市场而非政府才是最有利推动创新和投资的因素。通过国有化建立 5G 网络是‘昂贵而重复的’,并可能适得其反,削弱美国在这方面实力。”

目前美国电信业三巨头:AT&T、Verizon、T-Mobile 都在投资研发 5G,行业标准已设定好,有些公司已在全国各地试验,在专家们看来,把频段交给他们比政府自己搭建有效多了。AT&T 不久前拒绝了华为手机入美请求,美国电信 CEO Jonathan Spalter 表示:美国将成为全球 5G 网络部署的领导者。

5G 无线网络是未来科技的基础设施。4G 主要针对智能手机,但 5G 旨在处理手机和所有类型的物联网设备,包括无人驾驶汽车、虚拟现实、医疗项目和未来大型 AI 等。咨询公司 IHS 研究报告:到 2023 年 5G 技术将有超过 10 亿用户,其中一半在中国;而到 2035 年 5G 将支持广泛行业,创造 3.5 万亿美元产出,相当 2016 年世界前 13 强企业的营收总和。 ow():+new 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