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5日“基因编辑“股票NTLA大涨了近100%,基因编辑会让你定制婴儿吗?

过去5天里,不知道有多少人注意到了美股上“基因编辑”股票NTLA大涨了近100%,原因是:

Intellia这家公司,第一阶段中期临床结果震惊了医学界,可以说是创造了历史。它可能解决了所有医学中最紧迫的需求之一,那就是:对致命遗传疾病的变革性治疗。

因为基因编辑,不仅可以治疗症状,还有治愈疾病的潜力。Intellia现在已经一举跃居生物技术食物链的顶端,尽管研究还很初期,但是为它成为第一家系统提供 CRISPR/Cas9 治疗的公司奠定了基础。

什么是基因编辑CRISPR的基本定义?它的适用性如何?几乎每个行业都可以用到吗?比如说:食物短缺、癌症、器官移植,甚至是让已经灭绝的物种复活?基因编辑在人体领域的投资机会如何?

本文余下的 3000 字内容仅供我的星球会员阅读。如下扫码登录,我一般在自己的星球写美国科技界的重要趋势。

硅谷教父Paul Graham的新文章:凶猛的书呆子

这篇文章送给后台我亲爱的、安静的、孤独的、总是背负着一个小飞象的重量的,可爱的书呆子们。来自硅谷教父Paul Graham的新文章《凶猛的书呆子》:


Fierce Nerds

大多数人都认为书呆子是安静的、不自信的。但书呆子表面上的不自信其实是一种错觉,因为当非书呆子们观察书呆子们时,通常是在普通的社交场合。而事实上,有些书呆子是相当凶猛的。

凶猛的书呆子,是一个小而有趣的群体。

他们通常都极具竞争性——要我说,通常都要比高度竞争的非书呆子们更具竞争力。这是因为,竞争对于书呆子们来说,是一件更加私人化的事情。

部分原因可能是:他们在情感上还不够成熟,无法与“竞争”保持距离;另外部分原因则可能是,他们在参与竞争的种类方面,不会随机地参与,而是会更有选择,因此也就更有理由将“竞争结果”视为是一种个人行为。

凶猛的书呆子,也往往有些自负。

尤其是在他们年轻时。他们对于自己能力的错误判断,似乎是一种劣势。但是从经验上看,不是的,一定程度上,自信是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

你在大多数凶猛的书呆子身上,还会发现的另外一个品质是:聪明。

并非所有书呆子都是很聪明的,但凶猛的书呆子,至少有中等程度的聪明。因为如果他们不聪明,他们也就没有胆量这么凶猛。

书呆子和独立思想之间,也有天然的联系。

思想独立而不在社交上有点尴尬,其实是很难的,因为传统的信念经常是错误的,或至少,是武断的。而既独立又野心勃勃的人,通常都不会愿意浪费精力去适应这些东西。此外,凶猛的书呆子的独立思想,显然是属于攻击性的而非被动型的:他们会被规则所惹恼,而不是梦幻般地不知道这些规则。

我也不太清楚,为何凶猛的书呆子们都普遍缺乏耐心。

你首先会在谈话中注意到这一点,他们经常会打断你。这只是令人讨厌,而在更有前途的凶猛的书呆子身上,则与解决问题的更深层次的不耐烦有关。

也许,凶猛的书呆子们的竞争力和不耐烦,不是两种相互独立的品质,而是潜在驱动他们力量的两种表现。

而当你把所有这些品质以足够的数量相结合时,这个结果,是相当可怕的。

有关行动中凶猛的书呆子形象,最生动的莫过于詹姆斯.沃森的《双螺旋》。

这本书在第一句话里就写道:“我从未见过弗朗西斯.克里克心情温和”,接着,他继续描绘克里克,这是一个典型的凶猛的书呆子形象:才华横溢、社交尴尬、好胜心、思想独立,以及过于自信。但沃森为自己描绘的另一个含蓄版本也如此。由于他缺乏社会意识,这使这两幅肖像画都更加的逼真,因为他坦率地说出了各种观点和动机,而不是像一个更加圆滑的人那样,掩饰这些观点和动机。

从故事中也可以看出来,克里克和沃森的激烈的书呆子气,是他们获得成功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

他们的独立思考,使他们考虑到了大多数人所忽视的方法,他们的过度自信,又使他们能够研究他们实际上只理解了一半的问题(他们简直被一位知名的内部人士描述为 “小丑”),他们的急躁和竞争力,使他们比其他两个小组更早找到了答案,否则,他们就要在明年甚至是在未来的几个月内找到答案。

对于许多普通人来说,我的这个观点可能是陌生的。甚至对一些年轻的书呆子们来说,也如此。

尤其是在书呆子们的早期,他们将大量的时间,花在了普通的社交场合里,却很少做实际工作,以至于获得的尴尬,通常要比他们获得的权力多。所以,会有一些人看到这里,意识到:“嗯,那就是我。”

而我现在就要告诉你们,年轻的凶猛的书呆子们,我有一些好消息,也有一些坏消息。

好消息是:你的凶猛,将对解决难题有很大的帮助,并且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书呆子们所解决的那种科学与技术问题。随着世界的进步,你们能够通过获得正确答案而获胜的事情,将会越来越多。而最近,发财就是其中之一,现在,美国 8 个最富有的人里,有 7 个是凶猛的书呆子。

事实上,作为一个凶猛的书呆子,在商业上,可能比他们原来所在的学术领域,更有帮助。
凶猛在学术上,似乎是可有可无的,例如,达尔文似乎就不特别凶猛。但要成为一家超过一定规模的公司的CEO,不凶猛是不可能的。所以,现在书呆子们可以在商业上获胜,凶猛的书呆子们,将越来越多地垄断真正的巨大成功。

而坏消息是:

如果你不刻意练习,你的凶猛,将成为尖酸刻薄,你将成为智力场上的恶霸:脾气暴躁的系统管理员、键盘侠、憎恨者、煽动仇恨者,以及新想法的毁灭者。

那么,你该如何去避免这种命运呢?去做有野心的项目吧。

如果你成功了,这种成功给你带来的满足感,会“中和”掉你的尖酸。但其实不需要成功,你也能感受到这一点。因为光是在艰难的项目上工作,就能够给大多数凶猛的书呆子带来一些满足感了。如果没有,那至少也可以让你们保持忙碌。

另一个解决方案则可能是,以某种方式关闭掉你的凶猛。

通过专注于冥想或是心理治疗的类似东西。但对于我,这不是一个好的解决方案,因为在我看来,如果给你一把锋利的刀,那么一定是去使用它,要比钝化刀刃以避免伤害自己更好。
最后,如果你真的选择了雄心勃勃的道路,你将会有如风助。因为现在,正是成为书呆子们的最佳时机。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我们看到了权力从交易撮合者到技术人员的持续转移——从有魅力的人,到有能力的人——而且,我看不到任何会结束这种转移的迹象。至少,直到书呆子们通过带来奇点来结束它。

【有关书呆子的一些说明】:

** 书呆子们在社交方面很尴尬,并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方式:一种是,和其他人玩同样的游戏,但是玩得很差;另一种是,玩不同的游戏,聪明的书呆子指的是后一种。

** 需要注意的是:让凶猛的书呆子具备如此高效的品质,也会使他们非常让人讨厌。脾气暴躁的书呆子最好记住这一点,并且 (a) 尽量对其加以限制;(b) 请你们去找那些获得正确答案比维护社会和谐更重要的组织和工作类型。在实践中,这通常表现为是一个小团队在解决难题,幸运的是,这也是最有趣的一种环境。

** 如果成功能够中和掉你的尖酸,那么为什么有些人至少是中等程度的成功,却仍然相当的尖酸呢?这是因为:人们潜在的尖酸是不同的,这取决于他们天生的尖酸程度以及野心程度:一个天生非常尖酸的人,通过成功中和掉一些尖酸后,仍然会剩下很多的尖酸,而一个非常有野心的人,相应地就需要更多的成功来满足这个野心。因此,最糟糕的情况是,一个天生尖酸,又具有极大野心的人,但却只取得了适度的成功。


End.

BTW,我翻译这篇文章的时候看笑了,哈哈哈。

美国一线VC的选择:开始投资“碳中和”项目

我最近看了大量新冒出来的美国一级市场的项目,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事,就是大概是从去年开始,美国VC开始广泛地谈论ESG概念。

所谓ESG,就是环境、社会和治理。这个概念,在二级市场和其他资产类别里并不陌生,比如二级市场上常说的ESG类股票。但是ESG在风险投资里谈得很少,实际上全球范围内,VC都是一类和ESG关联度最小的资产类别。

不过从2019年始,美国包括像是红杉、YC等顶级VC和孵化器,都开始了消费级ESG类项目的投资。而这其中,最主要的就是ESG类投资下的“E”,也就是:环境

美国顶级风投USV的管理合伙人弗雷德.威尔逊甚至将这一类投资抬到了很高的位置,他在预测2021年即将爆发的大事件中写道:

“在USV,我们已经开始资本的重新分配,将大力投资可帮助世界应对这一生存威胁(指地球变暖)的公司和技术。我相信:在风投领域,许多我们的同行都会做同样的事,因为世界不仅需要这类投资,而且这类投资将产生可观的回报。从现在开始的这十年,气候将会是一个像过去十年‘云’主题一样的东西。这将是未来很多年的巨大可投资趋势。”

这也是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

威尔逊将“环境”类投资,视为是美国接下来10年的一个重大投资方向,堪比过去十年美国的云计算和SaaS行业。

但细看这些项目中的不少,其实就是中国所说的“碳中和”。

不过,通过政府资源来做一件事,和完全通过市场化的方式运作,是两种不一样的思路和操作模式。那么当有一天,中国市场已经准备好迎接这个即将在消费级端发生的的巨大趋势时,今天美国市场上一些最顶级VC押赌的碳中和项目,能够给国内的政府或同行带来一些启示吗?

(一)第一个案例Wren,试图解决什么问题?

今天我主要来写一写Wren。

这个项目在2019年的8月,获得YC 15万美元的投资,并在去年1月,获得了硅谷教父保罗.格雷厄姆个人,以及美国顶级风投USV等机构,共150万美金的种子投资。

项目还非常的早期,但是已经产生了预估为100万美金到1000万美金的收入。

来看一下Wren试图解决什么问题。

需要大家先跟着我来重温一遍导致全球变暖的一个基本科学依据,如下:

“太阳射线以光的形式照向地球,使之升温,一部分被地球吸收用于升温,然后以红外线方式,反过来向宇宙辐射,有的红外线遭到大气层阻挡,得以保留下来。这很有用,使地球保持一定温度,以适宜生命居住,问题是:各种各样的污染物,增加了这层大气的厚度。大气厚度增加,于是更多的红外射线受到阻挡,引起世界各地温度升高,这就是全球变暖。”

这段话,我引自于2006年的一部奥斯卡获奖纪录片<An Inconvenient Truth>(《难以忽视的真相》)。这部纪录片,描述了美国前副总裁阿尔.戈尔对气候危机所做的所有努力。

根据这部纪录片,戈尔及其恩师罗杰.雷维尔的重要发现如下:

1,人类温度的变化,与二氧化碳的变化密切相关。二氧化碳越多,气温就会越高;2,在整个七次冰川时代加起来的65万年的历史里,现在二氧化碳含量,已经远远超出人类能够统计到的历史水平。这个历史水平是:二氧化碳含量,从未超过百万分之300。

那么,在纪录片拍摄的2006年,二氧化碳的含量已经到达哪里了呢?

可怕的是,如下图,阿尔.戈尔得站在一个高高的椅子上,才能够到达红线(二氧化碳的含量)。


而在未来的50年内,则如下图,戈尔得站在一个——“升降机”——上,才能够到达红线(二氧化碳的含量)。甚至于,这根红线会完全地超出图表。


看到这里,你在想什么呢?

现在是2021年,距离纪录片拍摄时间的2006,又过去了15年,而距离影片中所讲的“未来50年不到的时间”,则只剩下35年不到的时间,红线就将超出图表。

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Wren提出了它的理念,即:气候危机需要大规模的行动,而不能仅仅是靠政府。每一个人,包括美国的3亿多人口,甚至是全世界的65亿人口,都需要行动起来。

但问题是:如何让每一个消费者都行动起来?换句话说,通过Wren,我们能够获得什么呢?

(二)Wren的解决方案给大家看一下我可以获得的东西:

前几天,我快速走了一下Wren的用户流程。如下,我获得了一份让我深感罪恶的报告:

根据我目前在中国居住的日常生活轨迹:

“我每一年,都产生了总量为16.1吨的二氧化碳,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3倍(我哭),是中国平均水平的近1.8倍(我哭),是美国平均水平的0.83倍(我心稍有安慰)。而如果地球上的65亿人口,都像我这样生活,那么在3年10个月之后,地球温度会因此上升1.5摄氏度(我哭)。”

(目前,美国的人均碳排放量是19.5吨二氧化碳;中国是9.0吨;英国是8.9吨,世界平均水平则是4.9吨二氧化碳)

而以上数据,还没有算上我开车时候所产生的碳排放量。因为我在国内是不开车的, 我的车还在美国趴着呢。

那么,我如何才能够抵消我的“罪恶”?Wren说:我需要每个月支付24.13美元的碳中和订阅费。

你猜对了。简单讲:Wren就是一款可以用来抵消个人碳足迹的订阅服务,目前,已经支持198个国家和地区的居民使用,并支持9种货币的支付。

显然,Wren精心设计了一个计算器。通过你输入的答案,会自动计算出你所在国或地区的人均碳足迹,以及,你的碳排放量情况。

我给大家看一下Wren是如何设计这些问题的,涉及到了碳信用交易模型的一些细节:

长按下方二维码获取资料:

而最让我吃惊的一些问题设计如下(长按下方二维码获取资料):

然后,Wren会将我们交给它的订阅费,转给世界一流的气候解决方案商,也就是世界一流的气候解决项目。

根据Wren的介绍,它已经参与的项目包括:植树、保护雨林,以及从天空中吸收碳等等。

Wren还称:它正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具潜力的碳抵消项目。

现在,最重要的问题来了。

(三)这类公司的关键?

最重要的问题是:什么是这类公司的关键?

商业模式,似乎不是。因为收取一定的用户交易费,这个收费模式已经很清晰。最关键的问题,可能是下面两个:

第一个是:消费者们,准备好了吗?

因为这明显是一类,非常由市场的下游——消费者所驱动的项目。

需要注意的是:

关于“零排放”这样的目标在历史上,对于投资者,也曾经是一个“坑”。

包括在21世纪的头10年,清洁技术被誉为是下一个繁荣趋势,但实际上呢?2006年至2011年间, 250亿美元流入这个行业,一半血本无归。

其中最著名的坑中之人,是KPCB。

KPCB是美国顶级的风险投资机构,于1972 年成立,曾投资包括Sun、网景、亚马逊、谷歌、Square等一系列著名案例。但是之后,KPCB错过了社交网络这一波,没有赌Facebook,赌了Friendster,并把大笔的钱,转向了资金密集型的清洁技术类项目,结果是深陷困境好几年,直到2014年KPCB投了Snap。

显然,作为B端的企业,并没有准备好。

换句话说,今天美国媒体指出的这一点非常的重要:

如下扫码登录,请到我的知识星球阅读全文。我在星球已开始追踪美国顶级VC如Sequoia Capital、Benchmark、Accel Partners、Greylock、A16z、YC等的早期交易流。

为什么我不喜欢美国顶级风投A16z的最新文章《技术拯救世界》?


美国顶级风投A16z,在2014年邀请美国媒体圈资深人士为其操刀播客内容并证明这一策略大获成功之后,终于决定开始做《连线》。

今年的1月,A16z推出了Future网站,让美国科技界为之疯狂,里面星罗棋布写满了各个前沿领域的前沿人士对前沿科技和趋势的理解,而不只是像过去那样,由A16z自己写一写Blog,或是做一做podcast。

我当然很喜欢这样的叙述方式,就像我很喜欢早年的《连线》杂志一样。但仅就A16z最新发布的这篇引起了广泛讨论的<Technology Saves the World>,说实话:我不喜欢。
我觉得这是一篇昏昏欲睡的文章。一点都不发人警醒和让人觉得自己是活着的。完全没有说服力。

因为我觉得:对于像美国这样一个创造过很多奇迹、充满力量(或许更准确的说法是:充满了市场力量的国家),竟然因为疫情,死了超过60万的人,根本就没啥好骄傲和值得欢呼的。在这样一个大前提下,A16z写出了这么一个小逻辑的文章,实在是非常的不匹配。

在这个角度,我更欣赏美国科技界独立专栏作者本.汤普森的视角。

鉴于可能已经有不少人看过A16z的这篇文章,以及,我发现我都没有兴趣把它翻译出来,我将直接翻译本.汤普森的观点给大家。

以下,是本.汤普森的文章全文。


1,A16z的<Future>的商业模式:

马克.安德森的最新文章《技术拯救世界》,发表在a16z大肆宣传的新媒体Future上,你会记得:在今年1月有关Future的公告中,有很多美国媒体失去了理智。

(Lynn的备注:这是指美国媒体的反应,认为“独立观点”将会因为A16z推出Future而更加的稀缺,但汤普森认为:美国媒体没有必要这样慌张,因为实际上从A16z在2014年推出播客以来,世界上的各种独立观点,并没有因此变少了),

我认为,A16z的这一公告,似乎是媒体行业,从一个稀缺性的世界(报纸因为地理上的垄断而获利),向丰富性的世界,转变的一部分。后者是指:出版物的成功,是基于它们吸引观众的能力,而观众能够访问互联网上的任何网站。

换句话说:《纽约时报》已经成为的东西,与A16z提议建立的东西,本质上没有什么不同。

Future的玛吉特.温马赫斯称:“我们的视角,是对技术和未来的理性的乐观”。而我作为《纽约时报》的一个长期订阅用户,我认为《纽约时报》的视角是:对技术及其影响的理性的怀疑。

这其中,值得注意的是:两者如此不同的视角,实际上,和他们各自的商业模式,是完全一致的(并且我也要指出,这两者,都声称有改变世界的动机)。

A16z的商业模式,当然是风险投资业务。

温马赫斯在接受彭博社的采访时明确表示:

‘风险投资中最重要的三件事是:看到交易、挑选交易,以及赢得交易。如果我的职能,能够帮我们看到交易,那么我就为推进<Future>做出了贡献。’

他还补充说,Future不打算专注于传统的新闻报道。

我写上述这一些是因为:了解商业模式,一直是了解组织行为的最可靠的方法之一。

2,《技术拯救世界》一文

人们当然可以对A16z此前的文章《是时候构建了》,和现在的文章《技术拯救世界》之间的显着差异,提出类似的论点。

(Lynn的备注:这是指,写It’s time to build时候的马克.安德森,更像传统媒体的视角,对技术保持了理性的质疑,而写Technology saves the world和Future时候的安德森,是忠于他自己作为风险投资人的商业模式的。)

事实上,我也曾经指出过:风险投资的商业模式,是偏向于那种零边际成本的商业模式,并不特别适合于安德森在《是时候构建了》里所支持的产业政策。

我当时是这样说的:

“我同意A16z的观点,即:软件革命的大部分,是不可避免的;我也同意:科技界在创新方面,似乎具有排他性,这也是因为网络空间是一个没有A16z所谴责的惰性和监管的地方。如果你拥有才华和雄心,还有什么比互联网更好的呢?

但是,我在安德森最新的文章中也感觉到了这一点,即他承认:科技也选择了更加容易的一条道路去走。那就是:与其与惯性思维或是监管机制作斗争,那还不如退回到硅谷,通过追求以零边际成本为前提的无限上升的结果,来证明这种做法的巨大成本是合理的。这意味着:几乎完全的依赖软件,作为创新的手段。”

《技术拯救世界》一文,似乎意味着这就足够了:安德森列举了技术在大流行期间表现出色的多种方式。

这就导致了一种愤世嫉俗的说法,即:

这些成功故事的所有部分,都是在疫情前就建立好的——这就是为什么,美国能够很好地驾驭疫情的原因。这就意味着:风险资本已经在做正确的事。所以,与其说是“It’s time to build”,不如说是“继续建设我们一直以来都在建设的东西”。这个商业模式是安全的!

3,重新审视康柏和冠状病毒

但是,您可能对这样的话——“这就是为什么美国能够像过去一样顺利应对大流行”——感到耳目一新。美国对疫情的反应,难道不是一场惨绝人寰的灾难吗?

需要注意的是:在一年之前,当安德森写《是时候构建了》时,情况似乎是如此的。当时,安德森写道:

“尽管有许多事先的警告,但是每个西方机构,都没有为冠状病毒大流行做好准备。这种制度有效性的巨大失败,将在接下来的十年中产生影响,但是现在问为什么以及我们需要做些什么,还为时过早。现在,我们中的许多人都希望将这一切归咎于一个政党或另一个政党、一个政府或另一个政府。但严酷的现实是,这一切都失败了——没有西方国家、州,或者城市,做好了准备——尽管这些机构中的许多人,努力工作并经常做出非凡的牺牲。所以这个问题,比你最喜欢的政治对手或者你的祖国,更深。”

而几周前,我也表达了类似的沮丧语气。我说:

鉴于各种各样的原因,需要大家到我的知识星球阅读这篇文章。如下扫码登录,我一般在自己的星球里写美国科技界的重要趋势。


2020疫情之年美国10大增长最快的创业类别,第二名你想不到

以下是今年2月我在知识星球写的第201课内容:

我们在第196课App Annie的报告中发现了一个有趣的数据点,那就是:

约会应用Tinder,是2020年全球用户支出/花费第一热门的非游戏类App,一举击败了TikTok、Youtube、Netflix等所有的非游戏类App。

这非常的让人惊讶。

因为疫情实际上是导致大家都呆在家里,无法出门。我想这可能是因为:大家由于疫情突然之间变得无聊+伤感,而喜欢在网上到处找人聊天/寻找情感慰藉,但这其实并不涉及真实的出门。

因为Tinder的付费功能,大部分是网络行为,包括:没有广告;可撤销因误操作导致的左滑,从而把自己喜欢的异性救回来、控制个人资料上显示的信息,如不显示年龄等等特权。

而今天,我们看到了另外一个可以与此相呼应或者说相佐证的数据点。

来自于红点投资的Tomasz Tunguz,

他用数据分析的方式做了一张图表,以说明在非常特殊的2020疫情之年,美国地区增长最快的10大创业类别。

需要注意的是:

1,这里的“增长最快”是指:融资轮次的同比增长最快,同时,这一类别当年至少发生了10轮的融资(数据点取从“种子轮”到“C轮”)。

2,结论:这10大类别里,至少有6个,是受到了疫情的影响。而另外的4个,则是受到了其它浪潮的推动。

那么,到底疫情年美国地区增长最快的这10大创业类别是啥呢?

请到知识星球阅读第201课全部内容

YC前总裁Sam Altman:最优秀的创始人和研究人员有什么共同点?

YC 前总裁 Sam Altman 找到了自己更喜欢的东西之后,拍拍屁股离开了YC。美国媒体写到这个新闻时,配的图是 Sam 背着一个大旅行包,回过头来看着镜头,满脸堆着笑。不过,Sam 没有停止写博客,而且还在四处撒钱,包括撒钱给一些非常早期的 ESG 类项目(我觉得是带一定公益性质的)。

Sam 目前的新事业,是一个用来保护人类免受机器人伤害的人工智能公司 OpenAI。它建立在一个假设上,即:假设有一天,机器人真的会伤害人。

(想想看多可怕,如果我们对一个几乎全能的 AI 下命令,让它制作尽可能多的回形针。那么在没有其他指令的情况下,它就会耗尽地球上所有的资源来造回形针——包括你我他身体里的原子。换句话说,那么强大的AI,竟然没有价值观)。

这也是目前Sam主要在和研究人员一起工作的原因。

我给大家翻译了一篇Sam的新文章《研究人员和创始人》。

不知道咋回事,我在翻译的过程中想:回国已经快要两年,我有时候会去翻中文社区和论坛里的一些东西,看到类似这样的话:“认真你就输了”、“差不多就行了,那么认真干什么”,我心里就在想: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

也许创业最难的地方,就是它本质上是与“世俗智慧”相对立的。或者硅谷,真的不是一个真实的世界,这种感觉,随着我阅历的增多,越发觉得如此。即便是对于美国,硅谷也是非常独一无二的。

来看 Sam 的这篇文章。


Researchers and Founders

我曾经花了很多年与创始人一同工作,现在,我与研究人员一同工作。

尽管总有个别例外,但平均而言,我为这两个群体中的最优秀的人是如此不同而感到惊讶。

所以,我一直在思考这两类人之间的共同点,因为也许可以因此从总体上了解真正有效的人的品质。

我发现,他们都具备以下的特质:

1,这两类人中最优秀的人,都花了很多的时间来思考类似汉明问题的某个版本。比如说:

你的领域中最重要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你不去解决它们?

一般而言,不会有人对这类问题有足够的思考。但最优秀的人,对这类问题思考得最多。并且,他们通常有最好的 “问题品味”。

好的“问题品味”,也代表着一个人拥有独立的思考、预测未来,以及识别攻击向量(能够找到系统中的漏洞)的综合能力。

2,通常而言,大部分人要么高度聚焦当下,但看不到远期愿景;要么,只看到长期愿景,却无法做到高度聚焦当下。而这两类人中最优秀的人,能够同时做到这两点。

3,他们都非常执着,愿意努力工作。

据我所知,没有这个就没有高概率的成功方式,你应该怀疑那些告诉你还存在其他情况的人。

4,他们都倾向于直接行动和尝试事物,而且,他们对于什么有效、什么无效,看得很清楚,并且诚实,不会自我欺骗。(重要的是,这其实也是双向的——我很惊讶有多少人会看到一些真正有效的东西,但是不去追求)。

5,这些人都是创意的生产者。尽管,他们的很多创意可能很糟糕,但是他们从来不缺创意。

6,他们真的很重视“自主权”,并且很难忍受他们认为没有意义的规则。他们绝不从众。

7,他们做一件事情的动机,往往比他们看起来的要复杂得多——具体而言,他们经常性地、非常严重地、被纯正的好奇心所驱动。


End.

“媒体对比特币的描述,可能整个叙述方式从根本上是错误的”

鉴于后台北美用户偏多,所以写这篇文章。

如果你真的身在交易场,你可能会发现:媒体报道,不仅非常的滞后,而且整个叙述方式从根本上可能是错误的。

现在,美国加密货币圈子里比较统一的看法如下:

1,比特币可能已经进入熊市,或者,即将进入熊市。

2,但这只是一个周期。根据过去历史发展模式:通常,比特币的熊市跨度为 1 年,然后,需要 2 年的时间才能够恢复至峰值。也就是说,目前BTC正进入投降阶段,中期前景看跌,但从历史发展模式看,每一次BTC价格的崩盘,都是在为下一次的价格暴涨做准备。

以下,和大家分享一篇文章。

这篇文章试图从过去的历史数据,来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比特币的周期性如何表现?(牛市持续的时间、熊市持续的时间、从熊市重回牛市需要的时间)

2,目前,比特币的价格形式反映了2014年和2017年的崩盘。在这两次崩盘中,有5个价格节点重复的发生,分别是:(1)、(2)、(3)、(4)、(5)。而目前,我们已经发生了以上节点的(1)和(2)。

3,在目前比特币价格可能崩溃的情况下,对未来比特币价格的走向做出有根据的预期。换句话说:如果历史重演,你该怎样为即将到来的崩溃做准备;又或者,该怎样把你的投资利润最大化。

鉴于各种各样的原因,需要大家到我的知识星球阅读这篇文章。如下扫码登录,我一般在自己的星球里写美国科技界的重要趋势。

教你怎么分配联合创始人的股权

创业是一件很严肃的事,联合创始人之间如何分配股权也有一些基本框架。和大家分享一篇文章,来自Glowforge的联合创始人和CEO丹.沙皮罗。沙皮罗是连环创业者,曾经把自己创立的公司Sparkbuy卖给谷歌。


Calculating the cofounder equity split

股权问题,比其它任何问题都更可能扼杀一个还没起步的创业公司。下面,是几个关键概念:

1,谁应该是创始人?

有一个简单方法可以定义创始人。所谓创始人,就是那个“承担了某种风险”的人。

一般来说,每家公司都会经历三个阶段:

1)创立:

这时,公司所有钱都是你出的。你没有外部融资。公司可能倒闭,你可能失败,所有钱打水漂。你也会因为创业失去工作,失去工资。公司失败了,你还得找工作。

2)启动阶段:

公司现在有钱了,不管是因为外部融资,还是自身产生了收入,总之你开始每个月有工资。但是你的工资,远远比不上你在大公司时候的薪酬。这时,公司仍有50%的可能性会失败。你仍然要找工作,而且还有一个创业公司工资和大公司工资之间的差距。

3)正常运行阶段:

你得到了跟求职市场差不多水平的薪资。公司现在不太可能关门了。即便关门,你的损失也只是正常的“失业”,不会更多。所以,确定谁是创始人的方法就是:如果你在为一家很年轻,以至于都没法给你发工资的公司工作,那么你就是创始人。而如果你在上班的第一天就领工资,那么,你就不是。

2,创始人的身价如何确定?

根据创始人的定义:为公司工作,但公司没能力支付给他们任何东西的人。所以,创始人的主要工作就是帮公司找钱:要么是融资,要么是创造收入。也因此,创始人的价值由两个因素决定:

1)他们的贡献

2)市场的认可程度

其中第一个,事涉公平;第二个,事关经济规律。
这两者,都必不可少。

3,现在,来看一下股权分配公式

这个问题没有正确答案。下面,是我给出的一个答案:

1)首先,均分给每个创始人100股。

假设现在公司有三个合伙人,那么从一开始,股权比例为:100/100/100。

2)召集人(股权增加 5%)。

有些公司,一开始就所有创始人都到位了,有些则不是,会有一个召集人。此时,如果是你召集了所有人并说服大家把事情做好,那么不管你是不是CEO,你都该增加5%的股权。也就是说,三个合伙人的股权关系变成为是:105/100/100。

3)执行力比创业点子更重要(股权增加 5%)。

如果是你提供了创意,你的股权增加5%(如果你之前有105,现在就是110.25%)。

但如果点子最后没有执行,或没有形成有价值的技术专利,或没有潜在地发挥作用,你就不该得到这个股权。

而如果你的点子被实施了,或获得了专利,或被执行落地了,那么,情况就会像下面这样发展:

4)迈出第一步是最重要的(股权增加 5%-25%):

如果是你开始了一个具体的开头:

不管是一个关键的、已经申请的专利(不是临时专利),还是一个令人信服的演示,还是一个还没完全成熟的早期产品,或是其他和融资或收入有关的工作,你的份额都该相应地增加5%-25%。

这里的关键是:“这对我们的收入或融资,有多大的帮助?”

5)如果你是CEO(股权增加 5%):

最常见的情况是:平分股权。但这实际上导致哪一方都不能控制公司。

如果你不信任你的CEO持有多数股权,那么你就是找错了合伙人。一个好的CEO对市场价值的作用,要大于一个好的CTO,所以担任CEO,股权应该多一点。

6)全职(股权增加 200%)。

如果你是全职工作,而你的联合创始人是兼职,那么你就是那头猪。

你的工作显然会更多,而且,你冒的风险也更大。此外,对于潜在的投资人,兼职的联合创始人是一个很大的减分项,这些人的含糊其辞,代价很高。 

因此,所有全职人员的持股,都该增加200%。

7)信誉(股权增加 50%-500%)。

有些人会让融资目标变得更容易。如果你是第一次创业,而与你搭档的另一个人曾成功融资,那么这个人的可投资性,就要比你高得多。

极端情况下,一些企业家是如此 “可投资”,以至于他们的参与,就是融资的保证。

识别他们很容易:问那些最了解他们的投资者:“无论他们做什么,你都会支持吗?”

如果回答是”Yes”,那么,他们就是那种超级企业家。这些企业家基本上消除了公司起步阶段的所有风险,所以,你应该知道他们会从这个阶段获得大份额的股权。

当然,这一点不适用于多数创始团队。

但如果你的创业团队是这样的结构,那么,超级企业家将获得50%-500%甚至是更多的股权,具体取决于他们的声誉比他们的联合创始人重要多少。

8)现金投入情况(x %)。

理想情况下,每个合伙人投入公司的钱是一样的,加上他们的劳动力,使他们获得”创始人的股份”。

但在实际生活中,很可能发生的是:其中一个创始人,投了更多的钱。

这样做的代价很高,因为这是最早的、风险最高的投资。因此,这位创始人将获得更多股权。

而要具体确定是多少,你可以请一位优秀的创业公司律师来讨论:先定公司的估值,然后,从这里开始。比如说律师可能会说:如果要融资,这时公司估值可以定为是45万美元。按此计算,5万美元的投资,就相当于是额外的10%的股权。

还有更多的结构化的方法,比如转成普通股的可转换债务等等。但要注意的是:所有这些,都意味着增加法律开销,而且更重要的是,复杂的股权结构,将可能吓跑外部投资者。

9,算到这一步,现在我们将得到:

三个人的股权分配情况大概就是:200/150/250,相加所有的份额:200+150+250=600,然后,用每个人的持股量除以总数,三个联合创始人的股权分别是:33%,25%,42%。

★ ★ 特别需要注意:
切勿平分股权。

导致创业公司垮掉的最常见原因,就是创始人之间无法解决分歧。而当这种情况发生,创始人们只会收拾东西回家,不会管公司,尽管公司本来还有机会发展下去。

请注意:五五平分不是一个商业决定,而是一种妥协。

你们需要习惯于接受尖锐的问题,习惯于信任对方,习惯于你们之间不完全平等这件事。

你们需要就责任、贡献、角色和报酬,进行艰难的讨论。你们需要在对投资者和员工做出承诺之前,就做到这一点。 

如果你发现你能够做出决定的唯一方法,是妥协,那么,在失败的代价攀升之前,请你赶紧打住。

这件事没办法躲过去,你必须和你的联合创始人分割你的“孩子“。其实,不需要所罗门的智慧就能把这件事做好。慢慢来,保持平和的心态。

记住:这还只是你们几个人之间要共同做出的第一个决定。


End.

5个故事,来看腾讯的SaaS战略

腾讯是中国SaaS行业发展不可忽视的一家公司。原因是:

如果从美国的云市场现状倒过来看:中美的SaaS发展,有点儿不同。除了美国要快上10年之外,在美国,底层的云和上层的SaaS,都有非常强的巨头公司。但在国内,顶层的云正在追赶,SaaS却还在很弱的阶段。

根据IDC的数据:2019年,如果看全球,顶层的SaaS,构成了全球云计算市场的主体,占全球公有云的一半以上,为63.6%。但同年,国内的SaaS占比一半也没有,仅为28.2%。

这也意味着:未来,中国云上的SaaS应用将有巨大的成长空间。而腾讯的位置,很有趣。

腾讯旗下,有不止一个SaaS,包括像企业微信、腾讯会议、小程序等等,甚至还有像发源于PC时代的“企点”,实际上,也是腾讯自研营收No.1的一个大SaaS。有如此多的大SaaS腾讯会承担起中国SaaS市场的服务和生态建设吗?就像基于水、电基础能力之上的增值服务,腾讯将如何来哺育这个巨大的空间?

4月中旬,我去深圳拜访了腾讯云副总裁、腾讯SaaS生态 “千帆计划”的总负责人答治茜、腾讯千帆生态业务总经理王琰,并和腾讯千帆生态的合作伙伴公司的创始人们聊了聊。

对我感触最深的,是下面 5 个故事,希望对大家理解腾讯的SaaS战略有帮助。


第一个故事

Convertlab的联合创始人兼CEO高鹏说:是他主动去找腾讯的。

这背后,有一个长达5、6年的思考。

2015年,由SAP、微软等海归成员组成的创业公司——营销实验室Convertlab成立。这是一个站在企业第一方视角来做营销的创业公司。

当时,高鹏们密集性地研究了海外的许多新产品,包括一个很火的概念“Inbound marketing”,指的是:企业可以通过网站建设、博客、内容营销等一系列Web2.0工具,来构建属于自己的性价比很高的营销方式。

但在评估了两周之后,高鹏们放弃了。

原因是:他们判断,这个东西在国内绝对不行。“坦率讲,国内99%的企业,可能都没有自己生产内容的能力。这是在2015年。”高鹏说。

但到了2018年,突然之间出现了一个词叫“私域”。2020年的疫情,又把这个概念往前推进了一步。到现在,几乎所有企业都已经拥抱“私域”,甚至基于此,延伸出了一个完整的数字化体系建设的需求和想法。

“但是你觉得,Inbound marketing和现在的私域概念,有什么本质的差别吗?”高鹏问我。

“这实际上是一个东西。但是为什么2015年的时候不行,过了5、6年,又成为了主流呢?”高鹏说:“这是因为:新的数字化的‘工具’已经出现”。

1,微信,已经有近13亿人在使用。

2,微信上的复杂生态,有小程序、商品交易、支付等等,各种各样的东西,以及,刚刚加入的企业微信。

突然之间,这些东西和由其它一些互联网公司掀起的短视频直播等形式,就把高鹏们之前的那个判断——给解决了。

“可能,国内的企业现在还没有能力生产和构建大量传统基于文字的、深度和系统化的东西。但是,新的数字化工具已经产生了新的内容营销方式,而且一下子,就形成了主流。”高鹏指出。

换句话说:微信,已经构建出在国内搭建“私域”,或是搭建第一方最终能力的数字化工具。

这也可以说是:中美之间,甚至是中印之间、中欧之间的最大不同。

“而对企业主,要构建自己的自有资源,就一定会利用这个复杂的生态,并以此为主,来搭建属于他自己的生态。”高鹏说:“我们判断:在国内,第一方的自有媒体,基本就是围绕全开放的社交生态来构建的。按此逻辑,如果国内要能够长出属于企业第一方营销云的生态,那么大概率,就会落到腾讯的生态里。”

于是2019年,高鹏就去找了千帆团队。

这个故事告诉我:

未来中国云厂商的竞争,将不局限在IaaS层。SaaS的应用,一定也是竞争的焦点。而在这其中,腾讯最大的优势,或者说最吸引合作伙伴的地方,就是它的“端”。

端的能力,将会是腾讯最核心的能力,这其中,也包括了企业微信的能力,包括了微信,包括了小程序,包括了腾讯会议等等。同时,结合腾讯云的能力,结合腾讯云对客户的覆盖最终在基础设施这个层面,形成优势。


第二个故事

腾讯第三方SaaS生态“千帆计划”的总负责人答治茜,和我谈到了他对中美云计算市场差异的两个理解。

除了美国是“底层云”和“顶层SaaS”两条腿走路之外,答治茜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如下:

答治茜认为:

在美国,当一个企业规模长到很大时,会去建平台化的底层设施,然后,由于这家公司的市场地位很高,其它的软件厂商,也就会逐步认可这个底层设施。所以,在美国的市场结构里,大家会形成一些默契,会普遍遵守某些技术和产品的规范和标准,这样,每一个SaaS的创业者或是成熟公司,就能够有很高的效率,也有平台的标准组件和产品。

“但是在国内,目前还没有这些东西。那么,国内要怎么样才能有这些东西呢?”答治茜问。

“我感觉,中国的路,会和美国不太一样。因为中国没有寡头式的SaaS厂商,而一些SaaS小公司,营收在3、4亿时,是不会去考虑这些大问题的。”答治茜说:“所以,一定会是大的厂商来考虑。也就是说,在中国,可能反而会是一些云厂商,反过来,去做美国市场上SaaS巨头公司会做的事。”

“所以中国的云,开始会想去承担这样的责任,去帮SaaS领域,解决掉市场没有标准和底层设施的问题。”答治茜说。

我随后查了两个数据。

一个是:腾讯云的排名。根据Gartner在2020年7月底发布的报告:2019年时,腾讯云排名全球第五,增速在Top 5厂商中,位列第一;第二个数据是:腾讯推出第三方SaaS生态“千帆计划”的时间,答案是:2019年的10月。

这个故事告诉我:

答治茜这两个见解背后的逻辑,可能也正是千帆团队的缘起。


第三个故事

这个故事有关千帆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在过去一年半里,千帆主要做了三件事:1)发展生态伙伴;2)与伙伴深度连接;3)共谋商业上的结果。

腾讯云副总裁、腾讯SaaS生态 千帆计划总负责人答治茜

在生态伙伴的维度上:根据答治茜的介绍,目前千帆已有生态伙伴近300家,不仅囊括了头部的SaaS玩家,而且,伙伴的类型跨越也很大,既有老牌的SaaS软件厂商金蝶、新兴的SaaS企业——销售易和EC,也有这两年才出现的崭新的SaaS厂商——微盛企微管家等等。

而在连接的维度上,千帆的核心是:解决企业之间的互联互通、高效开发问题。

4月26日,在“2021腾讯千帆战略发布会”上,千帆面向行业和客户发布了“企业应用连接器”(即IDaaS、iPaaS和aPaaS产品)。这是一个由千帆团队开发的工具,主要解决企业三个层面的问题:

第一,解决帐号互通/账号连接问题,也就是IDaaS;第二,解决接口互通/数据连接问题,也就是iPaaS;第三,解决快速搭建对象模型、页面级流程的应用连接问题,也就是aPaaS。

IDaaS的应用场景比较好理解。这里,重点讲一下iPaaS和aPaaS。

举一个iPaaS的应用场景案例。

比如说,线下零售客户A,当2020年疫情发生之后,A的商品售卖开始极速地往线上走。

这个时候,A有线下一套ERP,也有线上的一套电商系统,另外,还有一套在品牌私域售卖的东西。这三套订单,就需要同步管理库存、订单等等,就需要把不同的系统打通。

过去,企业之间都是通过API、点对点的方式,去做这种融合,成本很高,而现在的iPaaS,大大加速了融合的效率。

aPaaS则是指:千帆会用一些低代码或零代码思路,来帮助SAAS企业解决增长瓶颈问题。

“因为国内很多的SaaS公司,在1-3个亿往上走的时候,会碰到一些瓶颈,主要就是会遇到很多定制化的问题。这些问题,短期内自己无法突破,但借助这些低码和零码,开发者就能够有工具和开发框架进行开发,大幅地降低人力投入,提高效率。”答治茜说。

有意思的是,做好了以上两件事,第三件事“共谋商业上的结果”,也自然而然有了翻倍的提升。

根据腾讯千帆生态业务总经理王琰的介绍,千帆与伙伴间的商业探索,主要有两个模式:

一是:由腾讯云发起牵头的一些项目,然后,大家一起来做。比如说,广交会,需要用到很多软件服务,千帆就和生态伙伴一起来合作推进。

二是:由千帆的伙伴先发起牵头,因为伙伴也有很多项目,自己做不完,就会跟千帆合作。包括企业微信,当企业微信交付给客户时,客户也会提出一系列需求,而这些需求,都可以联动起来。

“千帆现在实际上已经推进到了第二个阶段的深水区,”答治茜说。也就是,希望将大家互帮互助的模式,升级到另外一种模式,如下:

腾讯的元素和伙伴的元素,或是伙伴和伙伴的元素再加上腾讯的元素,是否能够产生出一些独特的不一样的解决方案,来满足客户场景化的需求?

这也正好呼应了高鹏们对千帆的下一步希望。

“客户的需求,是围绕数字化话题,而且分布在不同的领域里。有一些,是内部协同;有一些,是生产制造端的;有一些,是营销端的,这就组成了一个个场景。”高鹏说:“下一步我们其实很期待,千帆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有效构建出若干个基于不同场景的生态和核心能力。这样的话,不论是对于企业迅速地掌握企业的方案,还是对于像我们这样的供应商找准定位,迅速找到最合适的客户,迅速在特定领域里得到发展机会,都将非常有帮助。”


第四个故事

但应用场景可以说是无限的,腾讯如何来把握自己和合作伙伴之间的那条界限呢?

第四个故事,就是一个有关“界限”的故事。

在描述千帆的将来和可能覆盖到的场景需求时,答治茜抬手画了一个边:“我们99%的场景,都会交给合作伙伴来做。”

但腾讯有如此多的大SaaS,而且,有非常强的做大规模To C产品的能力,什么会是腾讯自己来做的那个剩下的1%?腾讯公司内的大SaaS冲动,以及第三方公司的SaaS冲动,腾讯会如何来把握两者之间的界限?

“核心,还是要看这个SaaS是不是在腾讯的大赛道上。”答治茜说。

所谓腾讯的大赛道,也就是腾讯这么多年的核心积淀所在。也就是:通讯和连接这个能力。

“包括像这个问题:为什么腾讯做腾讯会议?本质上,这其实也是因为,视频会议是‘通讯能力’的一个延伸,在通讯这个大赛道上。而为什么短期内腾讯会议会爆发得这么快?本质上,也是因为过去腾讯在这方面有深厚的沉淀。它不是一个偶然的东西。”答治茜说。

根据答治茜的介绍:以下,是千帆或者说腾讯判断一个SaaS场景做不做、要不要进入的几大原则:

第一个原则是看,腾讯在这方面的沉淀和积累,也就是腾讯的优势;第二个原则是看,这个赛道是不是过去腾讯专注的赛道?第三个原则,这个领域本身做得好吗?如果腾讯进来,结合腾讯在C端的优势和能力,能够帮助行业推进到更高的事情上去吗?


第五个故事

长远合作的核心,永远是:大家都很舒服。

采访腾讯SaaS生态企业的时候,有一个非常突出的感觉,那就是:这些千帆生态伙伴普遍的一个想法是:腾讯的生态,相对比较宽容。

以Convertlab为例。根据高鹏的介绍,自从与千帆合作,公司营收倍增,估值也涨了一倍多,目前正忙着招聘,而最大的收获是:公司因此获得了覆盖全国市场的能力。

不过,Convertlab几乎没有受到任何约束。

“我们是站在企业第一方做营销云生意的公司,也就是帮企业连接各个营销生态。而国内任何企业一定都同时对接了所有主要的互联网生态。”高鹏说:换句话讲,如果Convertlab只跟腾讯做连接,是没办法满足企业第一方要求的。因为Convertlab的定位,就是要做全渠道:“但是我们这样一个定位的公司,在与千帆合作的过程中,没有感到任何的约束和不舒服。”

高鹏还讲到了一点:

“刚接触千帆时,说实话,我很诧异,因为我们之前也进过其它孵化器。通常,孵化器都有一个目标,比如说,需要硬推某项技术,或是有战略上的协同。过程中,也有一定的给予,但也有不少要求,而且,要求往往会被不停地强调。但我们对千帆的一个体会是:给予的,比要求的多很多。所谓要求,也都是双赢的要求,无非是怎样符合腾讯内部的规则,以便尽快融合到腾讯的体系里,调动腾讯内部的各种资源等等。”

在高鹏看来,这与千帆计划的定位 “很长线”有关:“我的体会是,腾讯真的是在做生态。”

这就回到了交流之初答治茜说的那几个关键词:共赢和开放,而不是侵入式的方式。对等和公平,而不是单方面的合作。

这可能,也是千帆计划建立一年半、18个月、540天以来,SaaS生态伙伴数量急剧上升到300多家的最核心原因。

硅谷教父Paul Graham的新文章:如何判断一个新想法是否靠谱

和大家分享硅谷教父 Paul Graham 刚刚发布的一个新文章<Crazy new Idea>。这是一篇看上去平凡无奇的文章,说的东西在投资界可能也是一个“常识”,我却想起了很多事情。因为这样的常识,在生活中,常常被我们忘记。来自 Paul Graham:


Crazy New Ideas

有一种意见我非常害怕公开表达,那就是:如果我认识的某个人是一个领域的专家,又是一个很靠谱的人,提出了一个听起来很荒谬的想法时,我会非常不愿意说:”这行不通。”

因为任何研究过思想史特别是科学史的人都知道:伟大事业是如何开始的。有人提出了一个听上去很疯狂的想法,大多数人对此不屑一顾,然后,它逐渐占领了全世界。

大多数听起来疯狂的想法,都是糟糕的,你可以放心地无视。但如果这种疯狂的想法,是由一个靠谱的某个领域的专家提出时,就不一样了。

如果提出这个想法的人,是靠谱的,他们其实知道这个想法听起来有多么不可信。他们提出了这个项目,就意味着:他们知道一些你不知道的东西。如果他们在自己的专业领域知识深厚,这些深厚的知识,可能就是这个想法的来源。

当然,这类想法,不保证一定会成功。其实,也没必要保证,只要它们是一个足够好的赌注就可以了,也就是说:只要它们有足够高的预期价值。而我认为平均而言,那些想法就是这样的。

我认为,如果你把赌注,押在靠谱的领域专家提出来的所有听起来不靠谱的想法上,最终,你会获得收益。

原因是:大家都太保守了。

我们都被”范式 “环绕和束缚得太厉害,即便是那些有新想法的人,最初,也会低估这些新想法的价值。这意味着,在他们达到公开提出这些想法的阶段之前,已经对这些新想法进行了过于严格的过滤。

对于这类想法,我认为明智的回应是:不发表你的意见,而是要提出问题,因为这里面,有真正值得思考的东西。

为什么这个聪明而理智的人,提出了一个看起来如此荒谬的想法?是他们搞错了,还是你搞错了?这里面,肯定有一个人是错的。如果你是错的,那挺好,意味着:在你的世界模型中,有一个漏洞。但即便是他们错了,了解他们错的原因,也很有趣。专家们踩过的坑,也是你要小心的。

我说的这些其实都挺显而易见的,但是显然,很多人在否定新想法时,不会像我一样恐惧。

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要冒着现在看起来像个混蛋,以后看起来像个傻瓜的风险,而不是先保留意见不做判断?

我认为这里有四个原因。

一个原因是:眼红。如果你提出一个激进的新想法并获得成功,你的声誉(也许还有你的财富)将相应地增加。如果这种情况发生,有些人会感到嫉妒,这种潜在的嫉妒又会传达一个信念:你一定是错的。

第二个原因是,这样做很简单,同时看上去很聪明。

当一个新想法第一次出现时,通常没有影响力,它只是一个雏鸟。相比之下,多数人接受的观点就像是成熟的老鹰。所以,很容易对一个新想法发起毁灭性的攻击,而任何这样攻击的人,在那些不了解这种不对称性的人看来,都是聪明的。

这种现象,会因为致力于新想法的人,和那些攻击这些新想法的人所获得的奖励方式的不同,而更加的恶化。

因为新想法的回报,是基于结果的价值,所以,如果某件事的成功概率是10%,但是做成,需要让事情变好10倍以上。然而,攻击新想法的回报却几乎不变,不管攻击什么,回报都是:看上去是聪明的。

第三种情况是:当人们是旧思想的既得利益者时,他们也会攻击新思想。

这并不罕见,例如批评达尔文最厉害的一帮人,是教会人士。人的全部事业,如果是基于一些想法,当有人说他们是假的,或者过时的时候,这些人就会感到威胁。

最低级的否定,是党派之争:自动否定,任何与反对派有关的想法。最低级的否定同样是,只因为是某个人提出的,就直接否定。

但是,导致理智的人否定新想法的最主要原因,还是当前范式的普适性。这实际上,也是阻碍人们提出新想法的原因。

跳出当前的范式,只有少数人可以做到。而即使这些人,一开始,也不得不压制自己的直觉,就像一个在云层中飞行的飞行员,不得不相信他的仪器,而不是相信他自己的平衡感。

范式,不仅定义了我们现在的思维方式,还吸走了飞向它们的面包屑,导致我们对新想法的标准,高得难以企及。

因为在我们这些“后代”看来,目前在运行的范式,是如此完美,以至于我们会认为:它们一被发现,就立刻被接受了,仿佛这中间没有任何曲折艰难的过程。仿佛不管教会如何看待日心说,只要哥白尼一提出,天文学家们立马就被说服了。但事实并非如此,哥白尼在1532年发表了日心说,但直到17世纪中期,科学观点的天平才向它倾斜。

很少有人明白,新想法刚出现时,是有多么的孱弱。因此,如果你想自己能够提出新想法,你能够做的最有价值的事情之一,就是了解它们诞生时候的样子。

阅读关于新想法是如何产生的,并尝试,让自己进入当时的人的大脑。当新想法只完成了一半,甚至,拥有这个想法的人也只有一半的信心时,他们是如何看待这件事情的?

但是,你不必止步于历史。

你现在,就可以留心观察你周围的伟大的新想法。找到一个靠谱的领域专家,听他们说那些听起来不太对的想法。

如果你聪明又善良,你不仅不会去攻击这些人,你还会鼓励他们。

拥有新想法是孤独的,只有那些尝试过的人才知道,这有多孤独。这些人需要你的帮助,而如果你帮助了他们,你可能会在这其中学到东西。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