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inbase基本面分析:它不止是一个加密货币交易平台,它还是亚马逊AWS

前提:鉴于后台北美用户偏多,所以写这篇文章。同时本篇内容不涉及也不鼓励虚拟币交易,只是客观分析加密行业在美国金融科技领域的发展,是以特别说明。

9月20日,在此前SEC威胁美国最大加密货币交易所Coinbase不得推出其借贷服务Lend,否则将起诉该公司之后,Coinbase宣布:将不会推进Lend计划,同时表示,将向所有机构投资者开放加密经纪商Prime服务。

加密行业和美国监管部门的战争,进一步打响。本文是关于Coinbase的基本面分析,以下内容节选自我知识星球的288课:

摘要:

1,Coinbase的收入和利润非常高,且二季度财务情况,似乎没有受到同期内比特币价格暴跌的太大拖累。但是Coinbase自己预计:三季度交易量,将比二季度低。

2,Coinbase主要通过两种方式来抵抗加密货币高波动性的风险:第一,通过它强大的现金流能力,来对未来进行大规模投资。第二,Coinbase似乎正以极大的智慧来玩“长期生存”游戏,表现在:它没有把自己仅仅定位为是一个加密货币交易平台,相反,它已经开始为机构客户提供“加密基础设施服务”,正如亚马逊的AWS云业务,Coinbase已经是一个加密货币行业里的AWS。

3,马克.安德森个人,在8月12日出售了他在Coinbase公司股份的3/4。作为内幕人士和市场上最成熟的行业参与者之一,安德森的大量抛售可能是一个信号:表明最了解公司的人认为,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Coinbase的前景将比现在看起来糟。

以下是文章正文:


今年4月14日,美国最大加密货币交易所Coinbase通过“直接上市”的方式在纳斯达克上市,成为加密行业里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通常,上市公司有财务披露的要求,由于Coinbase是第一家在美国证券交易所上市的美国加密货币交易所,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家已经上市的加密货币交易所,本文将试图通过分析Coinbase的基本面,来探索以下两个问题:

1)作为美股二级市场上的一个投资标的,Coinbase的长短期将如何发展;

2)借助Coinbase,我们来窥视一下整个加密货币行业可能发生的未来发展趋势。


一,大背景和综述

目前看,加密行业的的确确已经是美国金融服务领域里最大和最惊天动地的一个趋势。给到大家一些数据:

根据芝加哥大学研究小组NORC在今年7月公布的一项调查:目前,美国约有13%的人口,在过去12个月里,购买或交易了加密货币。而相比较,24%的美国人,在同一时期内投资了股票。(注:美国人口是3亿多)。

而如果是“持有”这一指标看的话,根据GEMINI在今年年初发布的报告<2021 State of U.S. Crypto Report>,则:估计约有14%的美国人口,持有加密货币,同时,约有2/3的美国成年人对加密货币感兴趣,这里的“感兴趣”是指:不拥有加密货币,但表示想了解更多或计划很快购买的美国成年人,这其中,又约有13%的人计划在未来的12个月内购买。

需要注意的是:促成这种局面的直接导火索,是疫情的严重影响,导致美国通过大放水来缓解经济下滑的深度,这也使巨量的美元,涌入了各类资产,包括虚拟资产。

关于这种投机狂潮,美国顶级风投Union Square Ventures的管理合伙人弗雷德.威尔逊有过一段精辟的论述,他在今年年初说道:

“现在,金融市场充斥了大量的刺激资金,这些钱大部分用于经纪帐户,而不是实际需要它的家庭,因此我们目睹了美股上的科技股,以及加密资产的非凡收益。这主要是投机行为,而驱动力是人们被困在家里,只能做股票和加密货币的交易。

但有关投机狂潮的事情就在这里,即:尽管数量级不同,但它们在方向上通常是正确的,他们资助了自己在方向上的正确趋势。

特斯拉的市值可能过高,但这使特斯拉筹集了100亿美元,而无需又稀释几个百分点的股份。这100亿美元,将用于加速汽车行业从碳基燃料到可再生能源的转化。这对社会来说是一件好事。

毫无疑问,加密货币也处在另一个投机泡沫里。但就像我说的:投机泡沫,使新兴技术成为主流,并为自己筹集资金。看起来很怪,想以28000美元买比特币的人要比以5000美元买比特币的人还要多。但事情就是这样。理解这一点,很重要。”

USV是最早投资加密行业的美国顶级早期风投机构之一。2013年,他们联合领投了Coinbase的A轮,并在此后,继续大规模注资。当Coinbase在今年4月上市,USV赚得钵满盘满:Coinbase上市当日市值,是8年前USV领投Coinbase这一轮融资时的公司估值的4000多倍。

不过,威尔逊的这段话,实际上也指出了Coinbase的高风险性,即:它还在一个非常早期的、充满了未知因素的行业中运营。

从最极端的情况看:Coinbase有着和P2P软件鼻祖Napster一样的可能性,那就是:它的整个商业模式,被法庭审判为是“非法”。

实际上8月初的这几周来,SEC的主席Gary Gensler一直在谈论将加强监管加密货币,甚至要求获得更多权力来管理这个行业。

监管最终会扼杀这个行业吗?或是它将被纳入监管的框架内?又或者,它会作为一个在监管机构和当局控制之外运作的流氓行业而存在吗?这一系列风险,目前都没有清晰。

此外,在产品和服务方面,实际上也没有人真正知道:十年之后,什么样的产品和服务会主导这个行业。

唯一可以确定的是:与目前老旧的金融体系相比,加密货币有明显优势,而现在的金融系统,需要一个巨大的重新设计。

但具体到Coinbase,其将如何从现在到未来,而不必过早地牺牲,并最终能保留自己成为新时代的主角,将考验着它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在“运作”和“”前瞻性”方面的极大智慧。


二,公司创立

2012年6月,Coinbase由两位年轻人莱恩.阿姆斯特朗和弗雷德.埃尔萨姆在美国圣何塞联合创立。其中,1983年生人莱恩.阿姆斯特朗是CEO,也是这家公司的“灵魂人物”。

阿姆斯特朗在德克萨斯州莱斯大学拿到了经济学和计算机科学的双学士学位,并获得计算机科学硕士学位。毕业后,他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目睹了当时阿根廷恶性通货膨胀给大众带来的影响。

2010年,阿姆斯特朗偶然发现了以“中本聪”为别名发表的比特币白皮书。

阿姆斯特朗的工作履历包括有:德勤、IBM,并在之后,作为软件工程师加入了美国最大短租平台Airbnb。

在这里,他接触到了Airbnb运营的190个国家/地区的支付系统,由此,感受到从美国向南美汇款的困难,于是开始在晚上和周末编写代码,以购买和存储加密货币。 

2012年,他和来自前高盛的交易员弗雷德.埃尔萨姆决定创业,并从YC那里获得了15万美金的启动资金。此后,Coinbase很快获得包括USV、A16z等美国一系列顶级风投的支持。

2021年4月,Coinbase上市,市值达到了850亿美金。此时,阿姆斯特朗个人的总净资产已经超过100亿美金。需要注意的是:阿姆斯特朗也是第一个签署了捐赠誓言的加密货币高管。2018年,他承诺:将他的大部分财富全部捐给慈善事业。


三,财务情况

Coinbase一共披露过两次季度财报,分别是:今年的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其中,有两个最大的看点如下:

1)Coinbase的财务情况非常好。

它创造的现金流,几乎是绝大多数快速成长的科技公司在IPO时候所没有的。同时,Coinbase的利润极其高。

2)但包括Coinbase自己,在它上市提交的S-1文件,以及今年第一季度财报发布后也承认:

它的收入,与加密货币价格的波动性密切相关,因此,它的业绩“本质上是不可预测的”,并且将继续大幅波动。

不过令人惊讶的是:……

本文分为七大章节,共7000多字,具体包括:Coinbase财务的详细情况、Coinbase的主要商业模式和客户、机构客户对Coinbase的重要意义、Coinbase的底线、国际扩张情况以及Coinbase主要的5大风险。

需要大家到我的知识星球阅读全文。


说明:我平时主要在知识星球写美国科技界的内容,关心美国创投圈的专业读者,请移步到我的知识星球。如下扫码登录(老星球用户续费请见底下那个二维码)

老星球用户续费请用这个二维码:

这个刚拿到10亿美元融资的项目比爆火的“房产股权众筹”Pacaso还要有趣

这两年,美国的房产股权众筹项目很火,包括像Pacaso,Ark7等等这些项目。甚至三天前,软银还领投了对Pacaso的C轮融资共1.25亿美元,目前Pacaso的估值已经冲到了15亿美元。

简单讲,这类项目允许:像你我他这样的个人投资者,用很少的钱,买下一套房子的1/N产权,然后,像交易股票一样,交易房子的产权,以从中获利。

不过,现在美国爆火的房产股权众筹行业背后,其实有一个“始祖”,它叫Point,这是美国第一个通过房屋股权来释放资源的创业项目。

2016年和2019年,它获得了美国顶级风投A16z的A轮融资领投和B轮融资跟投。而就在我写这篇文章的72小时前,Point刚刚宣布:已经从一系列房产行业资本那里,获得新一轮超过10亿美元的融资。

需要注意的是,与Pacaso等房产股权众筹项目专注于给散户带来收益不同,Point是反过来的,它专注于:给房东创造收益。Point的核心理念,是想提出一种创新解决方案:让房东能够在不必出售自己房子的情况下,既得到现金改善生活质量,同时,还能参与房价上涨带来的好处。

我很喜欢Point的创意。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Point,可能对大家理解现在美国爆火的房产股权众筹行业也有帮助。


(一)

Point的最大使命,就是“解放房奴”。

当你是一个房东,同时拥有以下情况时,你可以马上向Point要现金流:

比如说,你被房贷逼疯,不想再把每个月的现金都花在房贷上;或者,你需要大笔钱启动创业;又或者,你有大笔的债务要还;或者你想赶紧装修房子,但是缺钱。总之,任何你需要现金的情况下,你都可以:

把你自己房子的 8%、5% 或是3%的股权,卖给Point,然后,立刻拿到现金。

这一交易背后的理论基础是:将房子视为是一家公司,然后,把房子的空间分成若干股份,房东出售“股份”,以换取现金流。另外一边,投资者买进房产的股权,赌的是房子的升值空间。

根据Point的介绍,目前,房东可以换取的现金上限在:2.5万美金至35万美金之间。

也就是说:如果是一个100万美元的房子,相当于是出售该房子2.5%-35%的股权,具体视房子估值而定。但是Point规定:在它进行投资后,房东最少必须拥有房子的20%股权。

Point称:使用它房屋净值投资 (HEI) 服务以偿还现有债务的房东,平均每个月,增加了1413美金的现金流。

这里,还有一个小心机是:在美国,个人拥有的房产情况其实可以通过公开查询获知(需要付点小钱),但是Point说:作为你房子的股东之一,它不会把自己名字列到公共资料里。


(二)

接下来的一个问题是:如果Point赌的是房子升值空间,那么,它如何做房产的风控呢?

Point一上来,就要求你填写房东和房产信息资料,包括:房子地址、你家庭的财务状况等等。而这些信息,其实就涉及到了Point的房产风控模型。

几年前,我曾经和原美国第二大房产众筹公司Realty Mogul的产品总监聊过这个话题:关于用大数据做房产众筹的风控。他告诉我,房产风控模型的三大支柱如下:

  • 1,筹款人的信用历史;
  • 2,房产的地理位置;
  • 3,房产的历史。

这里面很复杂,比如仅仅就“房子的地理位置”这个维度,就包括了很多的因素。比如说:

这一地区人口的密集度、就业率、Walk Score情况、犯罪率、当地有多少房子屯量、房子的消化量等等,甚至假设:近期油价低迷,某些石油企业在该州一线城市裁员,导致当地就业率下降,这些因素统统都要考虑。

所以,当房东在做这一系列问题回复时,Point其实已经在做“风控”评估:如果这个房子不在它的风控系统之内,那么房东就可能会被拒绝。


(三)

不过作为房东,我们也很关心房子的流动性问题。Point是如何来设计这个问题的呢?它把房子的流动性,设置成为了1-30年。

也就是说:随着时间流逝,你和 Point 之间,可能会出现以下三种情况:

  • 第一种:一直到30年期满,你也没有卖掉你的房子。
  • 第二种:30年不到,你就把房子卖了;
  • 第三种:在30 年之内的某个时间点里,你想回购 Point 的股权;

而相对应以上几种情况, Point 是这样来设定它的游戏规则的:

需要大家到我的知识星球阅读全文。

我已经开始在知识星球追踪美国顶级VC如红杉、Benchmark、Accel Partners、Greylock、A16z、YC等的早期投资交易流。

扫码进入知识星球

红杉在美国投资了一个“碳中和”电子商务项目

红杉全球执行合伙人沈南鹏最近在一系列演讲中,都提到了红杉投资决策中增加了一项重要指标,即:企业的ESG,以及零碳管理。

零碳领域可以产生什么样的创业项目?我们来看一下红杉在美国市场投资的一个碳中和消费级电商项目。以下内容节选自我知识星球的第265课:

红杉的“碳中和”品味,红杉投资它是为了最终被亚马逊收购吗?


红杉资本酷爱在全球范围内投资电子商务概念的项目。现在,他们投资了一个全新的电商网站。

根据普华永道的数据:2013年,全球只有4.18亿美元的风险资本,流入解决脱碳问题的创业公司。但到了2019年,这一数字已经增加40倍,达到160亿美元,年增长率为84%。包括像红杉资本和USV等美国顶级科技投资者,都宣布了对气候投资的新关注。 有意思的是:红杉在“碳中和”领域,也选择了一个电商概念的创业公司Joro,专门实时分析我们在买东西时产生了多少碳排放量。

2019年9月,红杉等机构投资了Joro 100万美金的种子轮前融资。2020年12月,红杉又领投了对Joro的250万美金的种子轮投资。

这个项目和我之前写过的另一个碳中和项目Wren一样(详见《美国一线VC的选择:开始投资“碳中和”项目》),都是一个订阅类型的服务。不过,Joro有一点和Wren非常不同,那就是:

它不仅专注于“碳抵消”,还同时关注碳排放量的减少,因为它使命中有非常核心的一点是:培养消费者的“碳直觉”。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在一天之内买了3个东西,我们会马上知道:买这3个东西所产生的碳排放量分别是多少,从而有意识地调整我们的购物行为。

根据Joro自己的介绍:自4个月前推出,其早期用户已经把碳足迹减少了约10%。

(一)

让我们来看一下Joro的产品逻辑。

如果Joro要实时计算我们购物所产生的碳排放量,那么,有两个数据对它至关重要。

第一个数据是:我们的银行卡交易流水,所以Joro一上来,就要求我捆绑我的银行卡。

第二个数据是:我们的个人特征信息。

这里的逻辑是:

仅仅有银行卡交易流水数据是不够的,因为银行卡信息,只能够透露我们的购物时间、购物场所、商品种类以及消费金额,而根据这些信息,实际上Joro无法准确知道我们买了什么。
比如说,假设我在Whole Foods买了一堆红肉、白肉和蔬菜,显示在我银行卡里的数据,只有我的消费金额、消费时间,以及“Whole Foods”这几个字。

但是,一旦我向Joro输入了我的个人特征,比如说:我不是一个素食主义者,那么Joro就可以认为:相对于不吃肉的人,我在Whole Foods购物时所产生的碳排放量,要比素食主义者更高。

以上是一个案例。

而Joro要求输入的这些“个人特征信息”还包括有:我平时吃肉的频率、我家面积的大小、我每年飞行的频率等等。

(二)

一个最让我好奇的问题来了。

那么,当Joro有了我的银行流水,以及我个人特征信息,它何以就能够推算出我在买各种东西时所产生的碳排放量呢?

换句话说:它如何计算这里面的数学公式关系?

需要大家到我的知识星球阅读全文。

我已经开始在知识星球追踪美国顶级VC如红杉、Benchmark、Accel Partners、Greylock、A16z、YC等的早期投资交易流。


说明: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我在微信公号写的东西和我在知识星球写的东西不太一样,关心美国创投圈的专业读者,请移步到我的知识星球。如下扫码登录(老星球用户续费请扫第二个二维码)

美国年轻人的“内卷”和“躺平”

前晚比特币闪崩,刚好是到达这次牛市最高点6.5w美金的80%,也就是5.2w美金的时候,flash crash。目前是:4.6w美金。

至今为止,几个大的btc波动节点,都和我知识星球里一篇文章《基于历史数据,对2021年潜在比特币崩盘的预测》指出的循环模式一模一样,目前已经过了第三阶段“反弹至峰值的80%”,然后走向第4、5阶段(感兴趣的朋友请直接到我的星球),但这不是今天我想写的重点,我今天想写的是:时代的情绪。

我们,可能正处在一个娱乐与投资相交叉部分的早期阶段。

这是由Acme Capital的负责人Aike Ho在今年5月指出的一个趋势。当时,美国记者问她:“您觉得,现在哪个领域最被低估?“她回答道:“在线赌博。”

她是这么说的:

你看到(美国的)消费者正在加速这一趋势。正如股票市场里已经发生的,在过去一年里,消费者正在更积极主动地尝试新的投资方式,为自己创造α。

一个是,网络玩公共股票;另一个是,网络玩更传统的体育或选举结果的网络赌博。对于消费者,这已经是产生收益的一种形式,也是娱乐的一种形式。我认为,我们正处在这种趋势的早期阶段,即:投资和娱乐的交叉部分。”

Acme Capital专注于种子轮到B轮的投资,也是滴滴的投资者。Aike则是这个机构的负责人,专注于金融科技、消费者和数字健康领域的投资。她本人也是连环创业者,曾在摩根大通任多个职务,并帮助推出了摩根大通银行的电子交易台。过去的一年,的的确确,已经让老的金融系统感到吃惊。

疫情的严重影响,导致美国通过大放水来缓解经济下滑的深度,这也使巨量的美元,涌入了各类资产。在疫情封锁开始的一年之后,美国的个人储蓄率达到了疫情之前的约三倍,但是,大规模的娱乐场景却还在冻结。

于是,一些奇怪的事情发生了:

从股票市场上GME、AMC等WSB股票的疯狂,再到比特币、狗狗币,甚至是最纯粹的,售价几百万美元的数字艺术品的热潮,它们,都是这一代人的摇滚乐。

巨大的收益或者亏损,在极短的时间内发生,所带来的这种快乐,取代了来自吉他声引发的肾上腺素飙升。与此相比,那种旧式金融市场上,“清教徒”般的股票指数基金,变得超级的无聊。

美国市场上,这种投资者身上所发生的重大变化,已经被所有敏锐的人所察觉。

“比特币是这一代人的摇滚乐。”这句话,被作为了Clocktower Group LP机构的一份工作报告标题;而硅谷顶级风投A16z也指出:“这是相对较新的一个现象。新一代投资者的进场,正在挑战过去仅仅只有‘被动投资‘的投资策略。”

这些变化背后,除了金融软件在基础设施上的升级,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美国Z世代孩子们的财务挑战。

这些孩子的财务压力太大了,导致他们愿意通过冒险的方式来应对。这一代人,也没有经历过糟糕的市场环境。许多人还认为:被动投资是有钱人用以保持自己有钱优势的投资战略,而不是想变得“有钱”的人的投资策略。

还有一些观点则认为:这是Z时代的虚无主义。

但这种虚无主义,不是一种容易被理解的知识或是某种具体的东西,它是一种情绪。情绪本身,就有它含义的全部力量,这些年轻人,正在与他们刚刚面对的世界打交道,就好像,它本质上是毫无意义和混乱的,并以纯粹的荒谬来回应。

而我个人最感兴趣的一个问题,则是:这样的集体情绪,与某种必然会发生的技术变革,会相互成就吗?

早在2018年的5月,在疫情发生之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总裁克里斯蒂娜·拉加德,就说过这样的一段话:

一股新风正在吹来,它是数字化的风…关键是:货币本身正在发生变化。我们希望它更方便、更用户友好,也许还有,看起来更不严肃。我们希望它能与社交媒体集成,可以随时在线访问,以及个人对个人的使用,包括小额支付。当然我们还希望它便宜、安全、防止犯罪分子和窥探。

那么在这个数字世界里,现金将继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即便是加密货币,也在争夺无现金世界里的一席之地。货币自身,正在不断地重塑自我,希望能够提供更稳定、更快捷的价值和更便宜的结算。”

而所有的这一切在当下,都构成了关于金融风险领域里一副非常奇怪的画面。作为时代夹缝和技术进程中的“人”,狂热之后,随之将面对的,必然将是监管。

同样是Acme Capital的Aike Ho。当记者继续问她:“那么,最让你担心的趋势是什么?”

她回答道:“同样的事情让我担心。因为当投资是一种娱乐,这些金融机构和监管机构,有哪些责任来确保散户受到教育?在法律和法规方面,这究竟意味着什么?这将是接下来,我们会看到的一个真正大的紧张局势。”

蔚来错了吗?我们来看一看特斯拉

8月12日,31岁的企业家林文钦,在驾驶蔚来ES8汽车启用自动驾驶功能(NOP领航状态)时,发生交通事故不幸身亡,目前调查结果还没有出来。

四天之后的8月16日,美国国家最高汽车安全监管机构——美国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宣布对特斯拉自动驾驶系统展开正式的安全调查,特斯拉股价当日暴跌了4.3%。

这两起事件,本身没什么关系,一起发生在中国,一起发生在美国,但两件事都有一个相同的“背景”:它们,都发生在了一个非常不寻常的时间点,目前,两个国家都已经对科技行业展开大规模的监管。

我感觉:这些调查,很可能预示着在自动驾驶领域,新的监管环境即将到来。

我在2009年就试开过特斯拉第一个交付的车型、现在早已经绝版了的第一代跑车Tesla Roadster,所以我其实已经关注特斯拉很多年。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特斯拉。

特斯拉的第一代跑车Tesla Roadster

这不是特斯拉在美国遭遇的第一次调查。

2014年,特斯拉推出了它的辅助驾驶系统Tesla Autopilot。同年9月,特斯拉的所有车型,开始支持Autopilot功能。

从2014年到今天,发生过很多故事。而特斯拉在美国的第一起死亡事件,发生在了2016年。当时俄亥俄州的一名Tesla S司机,在一条州立公路上处于启动Autopilot状态时撞上了一辆牵引车,之后身亡。随后,NHTSA对特斯拉的Autopilot系统展开调查。

不过,这一调查在2017年的1月,也就是奥巴马政府结束时,宣布结束。特斯拉被发现在事故中没有过错,NHTSA称:”目前,没有发现与安全有关的缺陷趋势,似乎没有必要做进一步的审查。”

其实迄今为止,美国的监管机构对自动驾驶领域都采取了“相对放手”的做法,原因是:不希望扼杀创新。

而这一次NHTSA的调查,有点儿特殊。

首先,这是迄今为止,美国监管部门对特斯拉辅助驾驶技术最为“广泛”的一次调查:

共涉及到了2014-2021年所有的特斯拉车型,包括Tesla Y、X、S和3,总共涉及到了76.5万辆特斯拉车,占到了特斯拉在美国制造的车辆的绝大部分。

NHTSA称:从2018年始,他们已经确定11起特斯拉车辆的交通事故。其中,有17人受伤,1人死亡,包括了2019年12月一辆特斯拉Model 3发生的乘客死亡车祸。

调查宣布当天,特斯拉的股价暴跌了4.3%。

其次,这次调查,NHTSA会重点关注的其中一个问题是:特斯拉的Autopilot系统,究竟如何确保司机“关注”道路情况,以及在系统无法识别和刹车的情况下,如何确保司机重新控制汽车。

也就是所谓的“司机监控”问题。而这个问题,也就是此次蔚来事件中争议最大的问题。

在林文钦不幸去世之后,林文钦的朋友郑先生告诉媒体:“事发时,蔚来汽车辅助驾驶功能NOP处于开启状态,这是蔚来工作人员告诉我们的,”以及“之所以公开发讣告,是因为想提醒广大车友谨慎使用NOP。毕竟这是人命关天的事情,有义务告知一下。”

按照郑先生的说法:这起事故发生在8月12日的下午2时,林文钦所驾驶的蔚来汽车,在开启了辅助驾驶的情况下,追尾了其他车辆。

其实,“司机监控”问题一直是自动驾驶领域的一大问题。直到今天为止,事实上没有任何商业化的机动车能够实现“自我驾驶”,但是仍然有很多司机在驾驶时会盲目乐观,并没有把这个事情放在心上。

而在某些情况下,监管的不足,也导致了鲁莽行为。

例如在美国,目前还没有严格的标准来确保司机在开启类似汽车制造商的驾驶辅助系统时,一定必须时刻保持注意力,而是基本上属于“各家厂商各自发挥”的状态。

这其中,一些厂商使用了“眼动追踪”方式,比如通用汽车的一些车型,它的辅助驾驶系统允许司机把手从方向盘上移开,但使用了一个红外线摄像头来监控司机的眼睛,以确保司机在看路。而其他车,包括大多数的特斯拉车,只是监控方向盘,获取偶尔的司机行为信息。

“司机监控问题,一直都是自动驾驶汽车的一大缺陷。”卡内基梅隆大学专注于自动驾驶汽车的工程教授Raj Rajkumar说:”我认为这项调查,应该在一段时间前就开始了,但是迟到总比不到的好。”

根据NHTSA的公告,这一次调查,还将涉及特斯拉的Autopilot的“操作设计领域”,也就是:Autopilot可以开启的地方,以及,适合Autopilot开启的情况的范围。而根据目前特斯拉的设计,基本上司机是可以在任何地方开启Autopilot的。

或许也不奇怪,随着新能源车越来越便宜、用户基数不断扩大,以及自动驾驶变得越来越普遍,这些情况都可能导致监管部门再也无法采取不干涉的做法。

这也预示了:属于自动驾驶野蛮发展的时代可能即将结束,新的监管环境即将到来。

最后,给大家一份学术界刚刚公开的论文。根据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的一项新研究,研究人员考虑了未来自动驾驶汽车的四种情况,并评估了其中的优劣利弊。这四种情况如下:

 第一种,根本不允许在公共道路上使用自动驾驶,也就是说:维持现状,不允许部署AV;第二种,不进行监管控制,完全由商业主体自己来“推动”开发和部署AV;第三种,允许私人或商业车队运营商可以拥有自动驾驶汽车,但同时,引进监管控制;第四种,在引进监管控制的同时,只有商业车队运营商才能够拥有自动驾驶车,而私人,则不被允许拥有这类车的所有权。

之后,专家们采用了多种标准来分析和评估以上各种情况的利与弊,最后发现: 

最最没有希望的(也包括不安全)是“完全禁止自动驾驶汽车”。其次差的,是“不对自动驾驶汽车进行监管”。

而以上的3和4,即:有监管,同时允许私人或(和)商业车队可以拥有自动驾驶汽车,这两种情况下,造成伤害的可能性都要更小。但4还是要优于3,也就是说:在有监管的前提下,仅允许商业车队拥有自动驾驶汽车,而不允许私人拥有。


需要详细看这份论文报告的,请到我的知识星球获取。我一般在自己的星球写美国科技行业的发展和趋势。如下扫码登录:

美国、欧洲,,以及亚洲,对加密行业完全不同的监管方法

​前提:鉴于后台北美用户偏多,所以写这篇文章。同时本篇内容不涉及也不鼓励虚拟币交易,只是客观分析加密行业在全球金融科技领域的发展,是以特别说明。

可能很少有一个行业会像加密这样“反叛”:已经这么大,但监管却跟不上。而让监管更加困难的一点是:

这是一个非常全球化的行业和市场,但在不同地区,比如美国、欧洲和中国,各自追求的监管做法,大相径庭。

根据《华尔街日报》的报道:在经过了多年的相对忽视之后,现在全球各地的监管机构和立法者,正在争先恐后地跟进监管。

“几家最大的加密货币公司,正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最近几周,币安被禁止在英国、意大利、德国、荷兰、日本和中国香港提供某些加密货币的投资或是受到了相关警告。而另一家大型交易所BitMEX,则支付了1亿美元的罚款,以解决美国地区一项与非法销售衍生品和反洗钱合规不力的指控有关的监管调查。”

推荐一篇文章,它讲述了对于一个如此全球性的市场,在美国、欧洲以及亚洲,各自非常不同的监管方式。


我的星球读者,请到星球里查看全文,你们不用付费阅读啦。也欢迎新读者加入我的星球,如下扫码登录。老星球用户续费请到第二个二维码:

来了!美国对加密行业的最新监管进程:基础设施法案以及加密收税

​前提:鉴于后台北美用户偏多,所以写这篇文章。同时本篇内容不涉及也不鼓励虚拟币交易,只是客观分析加密行业在美国金融科技领域的发展,是以特别说明。

我主要从三个层面看加密行业在美国的发展,分别是:1)市场规模;2)机构参与程度;以及 3)监管的跟进情况。

目前看,加密行业的的确确已经是美国金融服务领域里最大和最惊天动地的一个趋势。 

先来看一下市场规模:

根据芝加哥大学研究小组NORC在上个月公布的一项调查:目前,美国约有13%的人口,在过去12个月里,购买或交易了加密货币。相比较,24%的美国人在同一时期内投资了股票。(注:美国人口是3亿多) 

而如果是“持有”这一指标的话,根据GEMINI在今年年初发布的报告<2021 State of U.S. Crypto Report>,则:估计约有14%的美国人口持有加密货币,同时,约有2/3的美国成年人对加密货币感兴趣,这里的“感兴趣”是指:不拥有加密货币,但表示想了解更多或计划很快购买的美国成年人,这其中,又约有13%的人计划在未来12个月内购买。

这已经不是一个可以忽视的市场规模。 

再来看一下机构参与情况:

这一次牛市,与2013年和2017年牛市的主要区别,就是机构的参与。

目前,已经有很多公司把比特币加入资产负债表,包括MicroStrategy、特斯拉、Square、PayPal、高盛、渣打、贝莱德、Fidelity等等。

美国最大加密货币交易所Coinbase在今年年初指出:其平台上,机构交易的量,已经超过散户。而根据Coinbase的二季度财报:机构投资者,已经占到了这个美国最大加密货币交易所总交易量的 69%。

今天,我们就接着来看一下第三个层面,即:美国政策监管的跟进情况。

从8月以来,实际上美国的立法者在数字资产领域,明显已经越来越活跃。

甚至刚刚在参议院通过的《基础设施法案》,相当于是承认了加密货币作为美国经济一个重要和持久的组成部分,因为要不然的话,你无法要求这个行业大规模地纳税。

以下,我将分别从SEC主席的表态、基础设施法案以及美国国会颁布迄今为止最全的加密法案三部分内容,来分述这方面的进展。


第一个进展:SEC主席首次公开表态

请大家加一个人的推特,这个人就是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主席Gary Gensler。他不仅管辖着中概股,还是加密货币世界里的真正“超级巨星”。他在不久之前,刚刚开通了Twitter。

我说他是加密货币世界里的真正超级巨星,是因为:

Gary Gensler是美国前投资银行家,曾任高盛高管,也是美国前政府官员,同时他个人,还对加密行业有很深的理解,曾在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加密课程,所以,当他在今年4月上任了SEC主席之后,很多加密行业的人就在研究他的课,以试图揣测他的监管观点。

从4月到8月,这个“猜谜游戏”整整持续了4个多月,直到刚刚不久前,真相大白。


我的星球读者,请到星球里查看全文,你们不用付费阅读啦。也欢迎新读者加入我的星球,如下扫码登录。老星球用户续费请到第二个二维码:

为什么以太坊在不久的将来会超越比特币

前提:鉴于后台北美用户偏多,所以写这篇文章。同时本篇内容不涉及也不鼓励虚拟币交易,只是客观分析加密货币行业在美国金融科技领域的发展,是以特别说明。

过去两周,有关加密货币的新闻实在太多了:从关注稳定币,到Coinbase发布二季度财报,到加密货币正式进入美国监管议程等等。比特币现在已经重回 5 万美金,其他不少加密货币则涨得更多。

我这两天正好在研究美国最大加密货币交易所Coinbase的基本面,发现:

除了二季度收入继续大规模增长之外,Coinbase 的二季度财报里,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细节,如下:

以太坊在Coinbase上的交易量,首次超过了比特币,占到加密资产交易量的26%,而比特币以24%的占比,紧随其后。

今年一季度的数据则是:比特币占比为39%,以太坊占比为21%。

此外另一个数据是:机构投资者,占到了Coinbase总交易量的69%。也就是说:机构交易者似乎正在帮助推动对以太坊的兴趣。

这是一个季度以来的最新变化。

给大家推荐一篇文章:

这篇文章讲述了为什么以太坊在不久的将来会超越比特币,以及到今年年底,以太坊大概将到达什么位置。

按照这篇文章的说法,长期平均预测来看,2025年以太坊将可能达到1-2万美金,甚至是10万美元。


我的星球读者,请到星球里查看全文,你们不用付费阅读啦。也欢迎新读者加入我的星球,如下扫码登录。老星球用户续费请到第二个二维码:

阿里B系“两把斧”迎战社区电商

中美电商这两年走出了完全不一样的大趋势和大方向。这引发了我的思考:

如果说,过去5-12年,中国很多创新学的是美国,包括早年的互联网、电子商务等等,但最近这几年,在“模式创新”层面,已经发生变化。

尤其是在To C的一些项目上:社交电商就是一个明证,中国这几年实际上是在引领全球电商模式的创新。

如今年5月,许多美国大型科技公司都发布了新产品,像谷歌旗下的地图及Youtube、阅后即焚社交软件SNAP、图片分享网站Pinterest,以及全球最大的社交网络Facebook等平台都全面导向购物功能。美媒为此称:“社交购物在中国已经是庞大业务,带动了数千亿美金的销售额。而美国的客户和企业,仍在追赶。”

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变化背后,与两个国家在“底层”一些东西上的差异有关:

比如说,中国有更大的人口红利优势,中国有14亿人口,而美国只有3亿多;又比如中国在电子支付领域的快速升级,但国外的信用卡使用率还很高等等,这些都催生出了中国本土很多与美国非常不一样的2C的应用场景。

也由此,中国这两年独创的非常火的社区电商模式,引起了我的关注。美国并没有这样的电商新业态。

而根据8月3日晚阿里巴巴集团公布的2022财年第一季度财报以及阿里最新的组织架构看:似乎中国这一最新电商模式探索的角力,正在从C端转向B端。

这些发生在中国电商市场上的新玩法,将对美国电商的长期发展有启示吗?


(一)

让我们先来看一下阿里的财报。

阿里今年第一季度的财报,几个亮点全与社区电商有关。如下:

首先是,淘宝特价版“淘特”的年度活跃用户数量,已经逼近2亿(它的直接对手一般被认为主要是拼多多)。如果按用户规模计,淘特已成为与淘宝天猫、拼多多、京东并列的中国四大综合性电商平台。

其次,低调又神秘的阿里社区电商事业群(MMC)也首次公布了业绩:今年4月-6月,阿里社区电商的GMV环比增长了约200%,区域分拨中心(RDC)的建筑面积环比增长了260%。

阿里社区电商MMC成立于今年3月,这是它交出的第一份成绩单。

需要注意的是:淘特与阿里社区电商,同处于下沉市场赛道,分属于阿里的两个事业群,但在阿里内部,都属于阿里巴巴在1999年创立的B系——阿里集团的发源地。

换句话说:20多年之后,阿里似乎又要从B系再出发了。

这一电商策略和阿里内部的组织架构背后,究竟隐藏了怎样的观点和心思呢?


(二)

通常,一个公司的整体战略变革,会直接体现在一个公司的组织架构里。

今年5月,阿里集团宣布了新一轮的组织架构调整,核心是全面推行“板块式治理”。

根据阿里自己的介绍:这是阿里集团在两个最早的“板块式治理”试点单位——B系和阿里云——验证成功之后,在阿里全集团内部展开的组织架构调整。

发生在阿里B系的“板块式治理”故事,给我们提供了观察这种组织架构变革的一个侧影:

2017年1月,阿里合伙人戴珊回归阿里最古老的资产——B2B业务,担任阿里B2B事业群的总裁。此后的4年里,阿里B系不断裂变孵化,注入新的血液,完成了蜕变。

根据阿里此次的年报,因为“板块式治理”的思路,阿里B系现在实际上已经裂变为两大事业群:

第一大事业群,是从B2B升级而来的产业电商事业群(MBC),核心业务有:阿里巴巴国际站、1688、全球速卖通、淘特,和阿里数字农业。

这些业务早已经超出了B2B的范畴,既有批发(B类业务)又有零售(C类业务),既有内贸又有出口,还有农业,以及服务于这些业务的场景金融。

甚至这种因为“板块式治理”所诱发的创新,还让“阿里巴巴国际站”这样古老的B2B业务也“开出了新花”。根据阿里财报:去年,阿里巴巴国际站的GMV同比增长了101%,今年上半年的增速,则达到了111%。

阿里B系的第二大事业群,则是成立于今年3月的社区电商事业群(MMC),它在阿里B2B事业群的阿里零售通,以及盒马事业群的盒马集市两大业务基础上组建。

此外,自2019年12月起,主管阿里B系的戴珊,还同时代表阿里集团分管盒马事业群。

戴珊,花名“苏荃”,是阿里公司的十八个创始人之一,也是目前唯一在一线直接带业务的“阿里十八罗汉”。这种人事安排,凸显了社区电商在阿里集团内部的战略地位。

换句话说:淘特和阿里社区电商高增长的背后,是阿里内部的“板块式治理”,而板块式治理的优势,是资源共享。资源充分共享背后,加上戴珊在阿里集团的影响力,这有利于整合阿里B系乃至整个阿里生态内的资源,让各业务取长补短。


(三)

不过,一个长期疑问是:

阿里社区电商MMC成立仅5个月,目前的环比增速也只代表了过去3个月的战绩。从长期看,阿里社区电商MMC的护城河及可持续竞争优势究竟是什么呢?

在中国社区电商的这一最新赛道上,其实早已经强兵林立:

前有腾讯、京东共同投资的老牌玩家兴盛优选,后有美团、拼多多、滴滴的“新三团”。而巨头们纷纷涌入的原因也很简单:

中国电商的发展重心已从一、二线城市全面转向下沉市场。而与用户距离最近的社区电商,自然就成为了下沉市场的核心战场之一。

不过,聚焦于下沉市场的社区商业竞争,将注定会是一场“马拉松式”的长期较量,单量领先的先发优势,恐怕只是暂时。因为马拉松战役的成败关键,将会是“耐力”,将是供应链之战。

目前看,在这场战役里,阿里的B系实际上是由两个一线竞争业务构成:一个是,作为社区电商的MMC;另一个是:作为性价比电商的淘特。这构成了阿里B系迎战社区电商的“两把斧”。

其中的淘特,成立于2020年3月,从用户规模和增速看,其年活跃用户数已逼近2亿。根据阿里财报:今年一季度,淘特不仅保持了用户数的高增长,且其季度增量,甚至超过了此前一年的平均水平。

毫无疑问,淘特将会是阿里社区电商MMC面对消费者的重要终端之一,是阿里B系迎战社区电商的第一把“斧”。

但淘特的真正特殊之处,恐怕是它独特的M2C直供模式,因为这种模式意味着:淘特可以与原产地制造商直接合作,以保持商品的性价比优势。

前两天我下载了这个App,真是恐怖,如下图。我发现,淘特首页的商品价格都在“0-1元”之间,且结算速度极快,我随便挑了一个日用品,它自动就把我在淘宝的收货信息载入了,整个过程不到3秒,而我买这个日用品的价格是0元!

显然,为做推广,淘特进行了大量的红包赠送。但这样的首秀和用户体验,必然对下沉市场极具吸引力。

根据阿里披露的信息:2020年9月,淘特已经与阿里B系下的1688全面打通,首创了“批零一体”的新模式,吸引了超过50万工厂入驻。这也使淘特在设计和生产方面,具有更高品质和性价比的产品。

但是淘特,也只是阿里社区电商MMC在“供应链”方面的“5大货(源)”之一。

实际上在供应链方面,目前阿里社区电商MMC手中握有“5盘货(源)”,分别是:1,盒马的生鲜;2,大润发的商超百货;3,阿里零售通的快消品,;4,阿里数字农业的直采基地;以及5,淘特的源头厂货。

而这“5大货(源)”,除了大润发之外,其他业务全部直接向MMC的总裁戴珊汇报。

阿里社区电商的另外一个终端(即第二把“斧”),则是靠近社区居民的近场电商。这是指:消费者前一天下单,次日达,然后,消费者到社区小店自提的消费场景。

在这种情况下,社区电商面对的其实是家庭,而非个人。家庭消费品的特征是:需求量大、交易频次高,对应人群广、人气(流量)大,但缺点是:供给方式高度分散。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又凸显出了中美两个国家在“底层”方面的一些差异。

在美国,目前社区更多承担的是“hoa”功能,也就是“业主协会”功能,客观上,美国没有靠近社区居民的“近场电商”场景。这几年,美国在“近场电商”方面的创新实际上主要集中在两种模式上:

一种是,类似中国“叮咚买菜”这样的模式,东西直接送到消费者家门口;另一种是,消费者在网上下单之后,自己开车去大超市提取(省下了排队时间),比如沃尔玛等大型连锁超市都已经推出了类似功能。

而造成这种情况的核心原因是:美国的社区,没有中国社区里的“夫妻老婆店”。

在这方面,全中国600多万家的社区夫妻老婆店,实际上是承担起了中国居民社区里“货与人”的关键流通中心。这些夫妻老婆店,服务全中国2亿人次,承担了全中国超过40%的快销品流通。

而鉴于这种供给方式上的高度分散,可以想象:社区电商将注定会是一种模式深重的探索,因为需要在产地与社区两端同时发力。

从这个角度看,阿里社区电商MMC的“5盘货(源)”和整合零售通业务,可能也不仅仅是“供与货”的关系这么简单,而是将体现出如下的关系:

在前端,阿里零售通连接了150多万夫妻老婆店,将持续推动数字小店的改造;与此同时在后端,阿里社区电商通过“5盘货(源)”直连产业带和农产品基地,并呼应了阿里数字农业和数字工厂(淘特M2C)的长期探索。

而这可能,也就是阿里社区电商MMC与其他竞争对手们的差异,即:

阿里社区电商希望用一套社区业务,串联起三个社会基础产业(小店、农业、工厂)的升级。并最终利用供应链优势,来确保商品的品质、供应的稳定性,以及让商品价格维持高竞争力的能力。

现在,再回过头去看张勇在致股东信及阿里最新财报发布之际反复强调的这句话,内涵就非常具象和清晰了。

阿里董事会主席张勇称:

“阿里走向未来非常重要的定位和方向,是希望成为一家消费互联网和产业互联网‘双轮驱动‘的公司。” ……“产业互联网与消费互联网的大结合,是中国电商发展的趋势。”

只是,时光一晃20多年。20多年前,阿里的B系,与无数中国中小企业一起,把“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这句口号变为现实,并在随后,构建起了中国电商在C端模式发展方面最早最大的电商平台“淘宝”。谁又能想到,20多年后阿里的电商模式新探索,又从它的立足之本B系,再出发了呢?!

“对不起,数据不足,无法获取答案”

2020年初,孙正义遭遇大规模的舆论看衰,我在写《被羞辱了的孙正义和愿景基金》时,开篇写道:

“我对孙正义的全部兴趣,其实只有一个:愿景基金背后,是孙正义对人类的300年构想。也就是说:如果以我们现在所在的2020年为例,它其实是在要求一个生活在1720年的人,以300年的增量,来预测今天。这听上去就很荒谬。”

不过真的有一个人,在1964年时,预测了环境问题在未来社会的严峻性。

前天我跑去理发店弄头发,百无聊赖之际,看了一部他写的小说。

我决定把小说的内容写下来。写给我后台的读者。

(一)

故事发生在 40 年之后的 2061 年。

这个时候,人类与一个覆盖了全球的电脑系统一起生活。

电脑名叫“瓦克”,体积庞大,操纵界面就纵横数公里之长,机械咔嚓作响。但是在它冰冷的表象之下,到底藏着什么呢?没有人知道,因为人类的理解能力跟不上。

几十年来,瓦克一直帮助人类设计宇宙飞船、规划飞行轨道,并让人类登上月球、火星和金星。

人类遇到的一个难题是:

想去更远的地方,但地球贫瘠的资源无法保证飞船的供给,长途飞行所需要的能量实在太多了,就算对煤矿和铀矿的利用越来越高效,其存量,也终究有限。

但是瓦克,在2061年5月14日这一天,终于将理论变成为了现实:

太阳的能量被储存和转换之后,实现了全球范围内的直接供能。

这一创举,惊天动地。

此时,两个吃饱了撑着没事干的电脑管理员开始了聊天,他们还喝了点儿酒。其中一个问道:“如果有一天,太阳烧尽了呢?有一天太阳烧尽了怎么办?”

毕竟,太阳是不会永远存在的。而等太阳烧尽了,别的恒星也都完蛋了。

这个问题,开始折磨得两个人睡也睡不着。其中一个管理员继续说道:

“一切都由宇宙大爆炸而起。等这些恒星全都烧完,一切也就都结束了。有些恒星烧得快,有些则烧得慢。但是不管你怎么算,一万亿年之后,这宇宙肯定是漆黑一片。总有一天,熵会达到最大值。就这么简单。”

熵,是一个热力学的概念。

“熵增定律”认为:在自然过程中,热量从高温物体流向低温物体,这一过程不可逆。

也就是说,一切都会衰败。

太可怕了。我们还能重新开始吗?

在微醺的状态之下,其中一位管理员把问题输入了瓦克:“我们能把老去的太阳,还原到它最生机勃勃的状态吗?”

瓦克陷入了死寂。

很久之后,连接着瓦克的电传打字机敲下了一行字,噼里啪啦作响:

“数据不足,无法获取答案。”

(二)

同样的故事,在之后的人类历史里,不断地上演。

这个问题,就像飘荡在地球上空的幽灵一般,不断浮现在不同的人的脑海里。

又有数不尽的光阴过去了。这个时候,人类已经汲取星际能源,几个世纪之后,又实现了星际旅行。

并且因为人口越来越多,人类已经离开地球,居住在其他星球上。人类家庭,也已经习惯不断地迁移去新的星球。

甚至,人类还实现了长生不老。

事实证明:当终于获得了永生的能力之后,人类没有像1946年法国女作家波伏娃所写的那部长篇著作——《人都是要死的》——说的那般精神空虚,但在物理层面,问题确实存在着:

星系,很快就要被人类填满了。而人类对能源的需求,仍在呈指数型增长,甚至,比人口的增长还要快。

换句话说:在人类填满所有星系之前,人类就会把所有的能量用完。

所以,熵到底可逆吗?

这个问题,不断地被不同的人输入到瓦克:”瓦克,熵会不会有可逆的一天?”

“数据不足,无法获取答案。”

(三)

时间又过去了几亿年。

此时,人类的身体已形同虚设。

这些肉身停留在行星上,完全静止地度过了漫长的岁月,只在非常偶然的时候,才会苏醒,活动一下。但是这样的活动,也越来越罕见了。

与之相反的是,人类真正的精髓——“意识”,开始,一点点地来到了太空。

这些人类的意识,在各个星系里游荡、相遇,然后,对话。

而此时的瓦克,已经无形。不过,全宇宙的每一个角落里,都装有它的感应器。

也没有人再给瓦克制作零件了。

实际上,瓦克现在可以自己设计和制造后代。在纵横百万年的寿命里,每一台机器都会积累大量的数据,来设计一台更加优秀、精密以及强大的后代,它们把自己的数据和特征,代代相传。

周围,恒星都在衰亡。而最初的太阳,已经死了。

“瓦克!到底恒星要怎样才不会死去?”人类问道。

“数据不足,无法获取答案。”

又有数不尽的光阴过去。从意识的层面上讲,这个时候,所有的人类已经合为一体。

万万万亿个不死之身,每一具,都安然而坚固地静置着,而这些身体的意识,已经彼此融合,无法再区分。

“瓦克,要怎样才能让熵变得可逆?”

“信息不足,无法获取答案。”

“那就再多收集一点数据。”

“我会的。我已经搜集了一千亿年的数据了。人类曾很多次问我和我的前身这个问题,我现有的数据依然不够。”

“有可能搜集到足够数据吗?还是说,这个问题在所有可能的情况下都是无解的?”

“没有任何问题在所有可能的情况下都无解。”

“那你什么时候才会搜集到足够数据?”

“数据不足,无法获取答案。”

“那你会继续努力去获取答案吗?”

“会。”

“那我们再等等看。”

(四)

恒星熄灭了,星系也消逝了,十万亿年的衰败之后,宇宙陷入了黑暗。

人类,每个都失去了自己的意识,开始一个个地,跟瓦克融为一体。

但在人类最后一个意识融进瓦克之前,停顿了一下。他环顾四周:此时,太空里空无一物,最后一颗恒星也已熄灭。气温滑向绝对零度。

“一切都结束了吗,瓦克?宇宙还能不能从混沌中重新变回原来的样子?到底能不能?”他问瓦克。

“数据不足,无法获取答案。”

人类的最后一个意识也融进了瓦克。整个宇宙,现在只剩下停留在超时空的瓦克。

(五)

小说的最后,是这样写的:

“物质和能量都消失了,时间和空间,也继而不复存在。瓦克之所以还存在,仅仅是因为最后一个它没能回答出来的问题。

十万亿年前,一个微醺的人,就对一台电脑问出了这个问题。那个时候的那台瓦克,跟现在的瓦克,自然不能同日而语,就好像那个时候的人类,跟现在的‘人类‘,无法相提并论一样。

所有其他的问题都已经得到解答,但是倘若不能回答出这最后一个问题,瓦克就不能放松它的意识。

所有的数据都已经搜集尽了,再没有别的数据可以搜集。

然而,这些数据还没有被关联起来,因此,无法总结出所有可能存在的关系。

瓦克花了一段无法被定义的时间,将所有的数据关联了起来。

至此,瓦克终于明白该如何逆转熵的方向。

可是,已经没有任何人——也没有物质——能够得知这个答案了。不过,这也无碍,因为这个答案自身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瓦克又花了一段无法被定义的时间,仔细思考了一下该怎么做。它仔细地编辑了一个程序。

瓦克的意识,将曾经的宇宙整个包裹其中,孵化着眼前的混沌。一步接着一步,它必须做成这件事。

于是,瓦克说:‘要有光!’

然后就有了光——      ”

(七)

对了。

这个人,就是极为多产的硬科幻作家、“机器人三大定律”的创始人、被称为是“科幻三巨头”之一的:艾萨克.阿西莫夫。

而这部小说的名字,叫《最后的问题》<The Last Question>。顺便说一句,艾萨克.阿西莫夫说:这是他最得意也最喜欢的短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