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品牌“称霸”亚马逊

去年冬天,中国电商创造了一个奇迹:一款谈不上时尚、售价在100美金左右的中国羽绒服,硬生生地把老牌羽绒服明星“加拿大鹅”和“盟可睐”给击败了,成为美国富人区冬日保暖的第一选择。

并且很快,这款羽绒服就走出了纽约上东区,在全美进行了疯狂的“实力圈粉”。


根据最后的销售数据:这款爆款羽绒服在亚马逊上获得了超过7000多条好评,成为同类商品的销售冠军,还一举拿下了“The Amazon Coat”的称呼。

今年冬天,它的热度依然不减,美国脱口秀主持人、世界级名嘴、娱乐界明星、商场女强人、慈善活动家和亿万富婆奥普拉已经把它列入到自己”最喜欢的东西“的清单中。

不过“The Amazon Coat”在美国的火爆,既是偶然,也是必然。

实际上,亚马逊平台上的中国卖家在美国非常有名。中国卖家在亚马逊平台上的突出表现,已经引起美国电商行业观察者们的注意。

而这背后,是近几年中国行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近几年来,中国跨境电商迅猛发展,已成为全球零售行业不容忽视的一股力量。根据市场调研机构Kantar凯度数据:2014-2019,中国电商出口总额增长了近3倍。2019年,中国电商出海的销售总额预计将达到2347亿美元,占到全球电商销量的14%。

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中国的中小企业如何抓住机遇,积极借出海实现业务转型,并聪明地利用好全球电商平台资源,就显得尤为的关键。

亚马逊全球开店

2000年的时候,为了让消费者有更多购物选择,亚马逊开放了自己的平台,让第三方企业可以在亚马逊平台上卖东西。

亚马逊不仅在中国推出了“亚马逊全球开店”,还在多个国家都设有该项目。该项目设立的初衷是:希望企业能够打破地理位置的疆域限制,直接触达亚马逊全球的庞大客户群。

换句话说,过去20年,亚马逊在美国建立了以电商为中心的业务,其业务实际上是建立在三大支柱之上:第一,亚马逊会员(提供与精英数字媒体产品捆绑的会员电商服务);第二,亚马逊云AWS(领导云计算方面);第三,直接连接买、卖双方的大型在线交易市场(专门针对第三方卖家)。

而早在2017年时,第三方卖家业务就已经是亚马逊的第二大收入来源,仅次于零售业务。

到了2018年,根据亚马逊自己披露的数据:第三方卖家(主要是中小型企业)销售额占到了2018年亚马逊总销售额的58%。

今年4月,亚马逊首席执行官杰夫·贝索斯在致股东的年度信件中,特别提到了第三方平台的力量。他指出:“从1999年到2018年,亚马逊平台上第三方卖家的商品销售总额,从1亿美元增长到了160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了52%。”

这已经超过亚马逊平台上的第一方零售业务销售总额及年复合增长率。

因为在1999年到2018年期间,根据亚马逊自己披露的数据:其第一方零售业务的商品销售总额也呈急剧增长模式,其销售额从16亿美元增长到了117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25%。

而与之相比较,亚马逊在美国的最大竞争对手eBay(eBay在中国也有第三方卖家业务),同是在1999年到2018年期间,eBay的总商品销售额(包括第一方零售业务和第三方卖家业务),从28亿美元增长到了95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仅为20%左右。

今年7月,“亚马逊Prime会员日”活动期间,亚马逊第三方卖家全球销售额远超20亿美元。

而今年“网购星期一”(“黑色星期五”之后的第一个星期一,是美国一年中最火爆的购物日之一)当天24小时,亚马逊第三方卖家一举创下单日销量历史记录。

数百亿美元的物流投入

不过骐骥千里,绝非一日之功。亚马逊之所以能在第三方卖家业务方面取得如此高的增速,背后是它作为电商平台在配送基础设施方面的多年积累,以及亚马逊不断技术创新的结果。

比如在物流配送方面,亚马逊刚刚宣布了第三季度业绩。

由于运输成本飙升,亚马逊利润低于预期,但亚马逊第三季度财报中非常有趣的一点是:亚马逊Prime会员已经可以开始享受“(物品)免费一日送达”服务。

这在美国,是非常难的事。在美国,消费者网购一个东西,通常要等上5-12天。当年,亚马逊就是以它“高效、便宜”的物流著称,而现在,它进一步将“两日送达”升级到了“一日交付”。

这背后的本质原因,首先是这些商品都是从非常靠近消费者的“亚马逊配送中心”发货的。

需要注意的是:近几年来,亚马逊一直在扩大其配送中心的覆盖范围。根据CB Insights截至2017年中的数据:44%的美国人,居住在距离亚马逊仓库方圆20英里的配送范围内。这一比例,要远远高于其在2015年时候的5%。

其次,亚马逊也在通过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不断提升运营效率。

目前,亚马逊在全球有175个运营中心,其中50个,使用了机器人技术,在这50个运营中心内,亚马逊的员工与超过20万台的机器人一起工作。

当然,亚马逊也在不断降低对传统配送网络的依赖。

比如说,亚马逊正在大胆争取海陆空运输权、建设自己的主要航空物流网络Prime Air等。

目前,亚马逊的航空运输网络里有46架航空货运飞机,预计在2021年将增至70架。此外,亚马逊还在造全电动的无人机。

需要注意的是:无人机的购物体验其实已经很接近实体店。因为无人机的配送,意味着产品从用户下单之后的几分钟内就可以送出,30分钟内,商品就可以到达用户手中。

可想而知,现在亚马逊Prime会员可以享受“一日送”服务,也必将反过来给全球的第三方卖家带来益处,尤其是采用了亚马逊物流服务(FBA)的第三方卖家。

在刚刚落幕的“2019年亚马逊全球开店跨境峰会”上,亚马逊全球副总裁、第三方国际业务负责人Eric Broussard透露了一个数据:

Eric Broussard在上海2019亚马逊全球开店跨境峰会上

光光是在今年,亚马逊在第三方卖家业务的基础设施、工具和项目方面,就投入了超过150亿美元。

亚马逊计划:在今年的第四季度,将为Prime会员免费一日达服务投入15亿美元。

技术创新

为了发展核心的电商业务,亚马逊其实还做了很多的创新,包括如何帮助消费者发现更多商品。

2014年11月,亚马逊的智能语音助手Alexa和Echo智能音箱横空出世,迅速成为美国科技界的最大创新之一,但Alexa和Echo智能音箱对亚马逊自己的意义是什么呢?

除了布局语音搜索之外,Echo/Alexa的最核心目的,就是与亚马逊核心电商业务连动,并产生效益。

根据亚马逊设备负责人David Limp的说法:亚马逊最终希望Echo能够成为一个全面的“购物机”,包括让用户可以通过Alexa语音购物,并让会员可以通过这一平台获得独家的折扣和内容等等。

Business Insider刊登过一个数据,称购买了Echo设备之后的消费者,他们在亚马逊平台花费的时间,平均增长了近10%。这意味着什么?更多的购物行为。而据Experian和Creative Strategies的调研:有1/3的Echo设备用户,曾尝试过使用Alexa语音购物。

此外,Alexa还有一些很有意思的功能。

比如“Alexa时尚穿搭推荐”。这个App可以让用户上传一张自己的照片,就能够得到Alexa在“时尚穿搭”方面的建议。

这背后,其实是Alexa在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和时尚专家们的意见数据。

这些机器学习算法包括:用户的衣服合身度(大小宽松等)、颜色(与你肤色配比)、风格(适合你的风格),以及目前的时尚趋势。就您当日着装,Alexa很可能会建议您把头上的帽子拿掉,或是改变袜子的颜色,以更搭配您身上的大衣等。

Alexa Echo Look 给用户出主意:左边穿着完胜右边

目前,Alexa已在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使用,支持15种语音。数以百计来自第三方卖家的智能设备都搭载了Alexa。与Alexa兼容的智能家居设备超过8.5万种。Alexa平台上,现在已有超过10万个“Alexa技能”。

此外,很有意思的是:几乎所有以亚马逊为平台的主要业务,亚马逊都在共享数据反馈环路。

在顾客消费方式、卖家出售商品策略、开发者如何开发产品等方面,亚马逊有最丰富的数据集。而这些数据,又可以让亚马逊优化其在线购物体验、物流网络及开发者环境(甚至包括AI语音),这样亚马逊就可以提供更丰富的产品。

在机器学习的驱动下,这些算法能进行需求预测、产品搜索排名、产品和交易推荐、产品促销、诈骗监测、翻译等等。

但亚马逊在机器学习上做的很多工作,都是底层的,外面看不见。而它对亚马逊的核心运营,却有着显著的改善。

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

值得注意的是,Eric在上海峰会当日还透露了三个重要的行业数据,如下:

第一,预计到2023年,全球零售总额中,零售电商的销售额占比将超过20%;

第二,全球零售电商销售额高速增长,2019年同比去年增长了21%,年平均增幅达到20%,是全球零售市场销售增幅的四倍;

第三,全球电商销售额的20%将来自于跨境电商业务。跨境电商将成为新常态。

可以看到:全球跨境电商业务是一个巨大的经济盘子。

而这也就向中国的中小企业提出了一个深度问题,即:在未来的十年内,你要如何构建自己的业务模式?

毋庸置疑的是,这一波“全球价值链重构”的跨境电商机遇,将给各种类型的中国企业带来机会。一直以来,中国企业就有制造和产业链方面的优势,加上这几年,中国企业的创新能力也在不断提升,中国的中小企业完全可以借出口跨境电商,积极探索和抓住业务发展的新增长点。

但中国企业要走出去,就万万不能只盯着一个美国市场。

因为在传统跨境贸易模式下,一家公司最多只能运营3、4个国家和地区,但在跨境电商模式下,一家公司的运营量级轻松可以实现30、40个国家和地区。

那么在这样一个巨大的时代机遇下,打算出海的中国企业家们应该如何聪明地“借力打力”呢?

通过亚马逊全球开店出口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

首先,亚马逊有全球显著的流量优势。目前,亚马逊有13大海外站点向中国卖家开放,包括:北美(美国、加拿大、墨西哥)、欧洲(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日本、印度、澳大利亚、中东、新加坡。

而且无论是北美、欧洲、中东,还是亚洲,亚马逊在这几大区域都有显著优势。实际上,亚马逊在全球有广泛的布局,其在各大洲各大区里都构建了业务版图,这就是为什么“亚马逊全球开店”能帮助卖家走向全球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次,通过在亚马逊全球开店,中国卖家可以直接接触到亚马逊上超过3亿的活跃用户,其中,包括超过1亿的亚马逊Prime会员。另外,卖家还可以通过亚马逊美国、欧洲、日本、加拿大上线的Amazon Business,触达全球数百万的优质企业与机构买家。

第二,以往很多卖家都是一个个国家站点单独运营和管理,为了帮助中国卖家实现高效率、一站式跨国运营的远景,亚马逊通过新思路,持续对运营模式与工具和产品进行创新,这些工具覆盖了卖家运营的不同阶段,从注册到选品、推广、物流、服务等。

此外,基于亚马逊一站式的出口跨境物流解决方案方案,卖家可以解决仓储、配送、退换货、客服等问题,降低运营负担,省心省力,并优化物流成本,针对特定产品、地区,还会有物流优惠,甚至有更多机会赢得购物车、提高商品的曝光与参与促销活动的机会。

安克创新(Anker)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安克创新是一个生产移动电源、充电器、蓝牙外设等智能数码周边产品的公司,诞生于美国加州,由前谷歌工程师Steven Yang(阳萌)创办。

2011年,安克创新成立。这一年,它的营收仅为1900万人民币。到了2018,它的营收已经突破52亿人民币,年增长率均超过50%。

而近三年,安克的销售平均增长率为44%。在全球,安克有5500万购买用户,海外市场占到了它整体营收的98%,业务遍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安克是亚马逊上的最大品牌卖家之一,通过亚马逊全球开店,它把产品销往了12大海外市场,日均订单达到5万以上。

站在2019年年末展望未来,亚马逊还在刚刚结束的全球跨境峰会上发布了围绕“帮助卖家更高效地实现全球布局”这一愿景的2020年中国“亚马逊全球开店”四大战略重点。

十年之后,你的企业还在不在?这其实并不是一个太遥远的问题。

尤其是在目前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情况下,虽然企业选择“变”会有阵痛,但变则通,通则久,中国的中小企业如何抓住这一波全球跨境电商机遇,积极借出海实现业务转型,并聪明地利用好全球的电商平台资源,是一个现在就可以思考的问题。

史玉柱 30 件不为人知的逸事,写在巨人创立 30 年

1989年的一个夜晚,一个瘦长的身影走进特区深圳。由此,史玉柱和他的巨人,搅动国人视线长达30年。

从中国“首富”到中国“首负”,史玉柱经历大起大落,起死回生,又以登报还债等惊人之举,重新站了起来,并斩获CCTV年度经济人物。巨人汉卡、保健品、网络游戏,巨人这些年在多个领域以颠覆式创新扮演搅局者角色。

站在2019岁末回望激荡三十年,很多曾名动一时的企业、品牌,已经烟消云散。今年是巨人集团创立30周年,57岁的史玉柱知天命而不认命。他有一个观点:企业活30年不易,就像百岁老人,属长寿之列。

我们今天采集到30件史玉柱鲜为人知的逸事,给你呈现一个不一样的巨人和史玉柱。

1,进军游戏是因为女朋友

脑白金业务成熟后,史玉柱淡出管理工作,整日无所事事。当时,他女朋友在玩盛大的游戏《传奇》,带着史玉柱一起玩。

两人身处异地:女友在西安,史玉柱在上海。两个人每天就在游戏里见。

玩着玩着,史玉柱的本性出来了,他是程序员出身,史玉柱开始用电脑知识钻游戏的空子,遭到盛大两度封号。

郁闷不已的史玉柱,想着能不能自己开发一款游戏陪女朋友玩。

这个时候,正好一支从盛大离开的团队在找投资,双方一拍即合。史玉柱投了2000万人民币,项目取名叫《征途》。古有冲冠一怒为红颜,史玉柱是开发游戏为红颜。

史玉柱在“征途之夜”上谈《征途》研发初衷

2,上一次当众流泪是在十七年前

陈国、刘伟、费拥军和程晨,被称为是史玉柱团队的“四个火枪手”。

2002年,陈国因为车祸不幸去世。那一阵子,史玉柱每天都精神恍惚,用了很长时间,才走出来。

在那之后,史玉柱在公司里定了一个规矩:公司高管尤其是老巨人,只能买SUV(更安全)、上高速必须带司机、高管不坐在副驾驶。

3,有担当,不亏欠

全国人民都知道史玉柱登报还债的故事,但巨人美股私有化时有个故事,很多人不知道。

2013年11月,巨人以11.75美元的价格私有化。这一收购价,要远远高于其连续保持了52周的最高价格10.15美元。

为此,巨人承担了一笔巨大成本。

究其原因,其实是史玉柱算了一笔账:如果投资者从巨人上市那天起就买股票,并一直持有到巨人私有化。期间,算上历次分红,加上最后的私有化价格,刚好是当年巨人上市时的股票发行价。

史玉柱心里一直有个结:巨人上市时,刚好赶上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没有能够让投资者赚到钱。他希望用这种方式,让信任巨人的投资者不亏钱。


媒体报道史玉柱还债

4,首个穿“非正装”在纽交所敲钟的创业者

珠海创业时,史玉柱曾穿过西装、烫过头发。但在经历了失败低谷、东山再起之后,他的穿衣风格,就回归到了自在、不爱拘束的性格。

红衣白裤,是史玉柱自己选的幸运色。他觉得这样穿自在、显年轻。后来,他家人就按这风格给他买衣服。之后,史玉柱整个衣柜全是红衣白裤。


史玉柱曾在微博上晒衣柜,清一色红衣白裤

2007年11月,巨人网络登陆纽交所。纽交所也不得不为他破格:坚持红衣白裤休闲装的史玉柱,成为首个穿非正装在纽交所敲钟的创业者。

这里还有一个小故事:史玉柱受邀参加英国皇宫的晚宴。当时,每个人都被要求穿燕尾服。但史玉柱只有红衣白裤,最后,史玉柱就留在酒店房间里吃泡面。

扎克伯格不喜欢把时间浪费在穿衣上,史玉柱整天穿这身幸运服也不用花时间。

5,车没油了,就把车也卖了

1997年初,巨人大厦未按期完工,只建至地面三层的巨人大厦停工,珠海巨人已名存实亡。史玉柱败走珠海,准备到无锡开辟第二战场。

当时,众人坐着公司仅剩的一辆奔驰车,从珠海开往无锡。开到半路,车没油了。大家连买油的钱都没有,只好把那辆奔驰车卖了。

在这之前的1992年,史玉柱因为在珠海获得“科技进步奖”而有一辆白色奥迪A100轿车。那辆车因为有了年头不值钱,才得以保留下来,如今收藏在巨人博物馆。


史玉柱与珠海政府奖励的白色奥迪100轿车

6,不碰房地产,不再盖高楼

珠海巨人大厦失败后,史玉柱一不碰房地产,二不再盖高楼。

如今巨人总部在上海市松江区中凯路988号,占地700亩,一期主建筑由曾获得建筑界最高奖项”普利兹克奖“的建筑大师汤姆·梅恩设计。

园区最高只有5层,但很长。蜿蜒园区就像一条长龙,外界调侃:因为史玉柱不盖高楼了,团队就把楼横着盖。


巨人上海松江总部园区

7,每天睡觉前吃脑白金,吃了22年

外界传闻:当年,脑白金的启动与吕松涛有关。

其实,史玉柱与吕松涛只是早年因为安徽老乡关系认识。中华灵芝宝与史玉柱没有关系,脑白金从头到尾也与吕松涛没有关系。史玉柱启动脑白金项目的50万元,是找他老部下借的。


1998年史玉柱与脑白金团队在无锡开会

8,脑白金的营销方案是谁做的?

“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这句广告语因为过分家喻户晓,坊间冒出过很多营销公司和策划团队,标榜自己是脑白金的策划公司。但这些都是假的。

脑白金的创意、策划,一直是史玉柱自己团队做的。另外业内传:脑白金广告是叶茂中最初营销的杰作,这也属于误读。

而知名战略营销创意公司华与华,只参与过“黄金搭档”产品的业务,没有参与过脑白金业务。


史玉柱参加巨人30年活动,与脑白金老头老太广告墙合影

9,脑白金团队的房子飞了

凭借《征途》意外成功,巨人在纽交所上市,创下当时中国最大民营企业赴美募资纪录,还引发了一个连锁反应。

当时,巨人总部园区初步规划于2000年初,巨人还没有网络游戏业务。作为脑白金业务的总部,当时的园区建有几十栋宿舍楼,准备给脑白金骨干分房子。

但哪里料到,游戏业务半路杀出,脑白金团队的人不仅眼看着到手的房子飞了,连办公楼也不能用,一直待在上海徐汇区的金玉兰广场,待了好多年。直到巨人把在宜山路700号买的一栋办公楼腾出来,脑白金团队才用上了集团自己的办公楼。


2007年巨人网络在美国纽交所上市

10,买私人飞机是因为烟瘾大

在上海虹桥机场坐摆渡车,时不时能看见一辆尾翼上喷着“巨人”字样的飞机。这是史玉柱的私人飞机。

但史玉柱买私人飞机的原因让人大跌眼镜:因为烟瘾大,听说私人飞机可以抽烟,他就买了。

史玉柱的确烟瘾大。做游戏那几年,每天烟不离手。他以前抽中南海,现在是电子烟。

史玉柱还有一架直升机。马云经常借用,可能马云用的次数比他自己用的还多。

11,对豪车无感、住所好大

史玉柱对车的指标是:空间大、乘坐舒适。前几年,他坐GMC保姆车;现在,他坐丰田考斯特中巴。

与喜欢车空间大一样,史玉柱也喜欢大房间、大空间,因为可以光脚走来走去,思考事情。

12,不爱用手机,不爱用微信

但微博都是他本人发的。


史玉柱在主题为“向前走”的巨人30年活动

13,孝顺

2018年12月,史玉柱去了一趟南极,把家人都带上了。

考虑到一路舟车劳顿,条件艰苦,他全程调用最好资源、做了细致的安排。他认为,南极是每个人一生中必须到一次的地方,希望与家人一起圆这个心愿。

14,爱喝茶

喜欢对着紫砂壶嘴,直接喝。

15,喜欢红酒

史玉柱在法国波尔多买了一个千年酒庄,叫:皮皮古堡。

这个酒庄产出的红酒,常年是法国总统府用酒,在波尔多一带曾获“红酒盲评”第三名,也被一些关注红酒的人誉为是“法国茅台”。

前两年,这个酒庄上了淘宝,常年不打折,为兴趣不为赚钱。

史玉柱在皮皮古堡酒庄葡萄园

16,买断国内外所有裸女题材的油画

史玉柱喜欢书画,收藏了很多名画。

实际上,史玉柱几乎买断了国内外所有具收藏价值的“裸女”题材油画。在收藏兴趣上,他也践行“聚焦”战略,即在一个细分品类做到极致,就掌握了话语权。

17,借钱原则

关于借钱,史玉柱有个原则:救急不救贫。借出去的钱要做好拿不回来的准备。以及真不得已要借,那就借一半。

不过,也有例外。

曾有个老部下找他借10万元周转,他全额借了,也做好了拿不回来的准备。但没想到过了一段时间,老部下还钱了。他感到非常惊讶。如今,那位老下属也已身家过亿。

18,被腾讯抢单

2016年6月,腾讯以86亿美元天价,收购了芬兰移动游戏巨头Supercell,震惊全球。

其实在腾讯前,史玉柱通过马云与软银创始人、Supercell的大股东孙正义,一直在接洽对Supercell的收购。

早在2015年,史玉柱就多次赴Supercell芬兰总部,对Supercell的关注比马化腾团队早了一年多。但没想到,财大气粗的腾讯半道杀出,成功截胡。


史玉柱与软银创始人孙正义拼酒

19,看好奇虎360

2001年奇虎360在美股上市时,发行价是14.5美元。史玉柱与投资团队交流,提出依据当时360在国内PC端的用户渗透率,未来360会突破100美元。

为此,团队曾与奇虎360谈过投资,可惜没谈成。不到三年,360的股价突破100美元。

20,股市建议

2015年,国内资本市场迎来牛市。曾经历珠海巨人倒下的史玉柱,在当时向外界建议:即使在牛市,也不宜用杠杆。

这与他当年珠海经历有关,他认为:投资控制风险往往是第一位的,凡是搞投资,不能赌。早年他赌成功过,也赌失败过,现在的心得,是搞投资风险一定要控制住。

史玉柱认为,从事投资类的企业,负债率很关键。像珠海巨人大厦倒掉前期,巨人的负债率非常高。后来搞脑白金,负债率是零。

21,看好区块链

2017年,巨人网络以1.84亿元,投资区块链技术研发公司OKC,持股14%。但当时政策不明朗,随后上市公司把这块资产转让给了史玉柱旗下公司。

今年10月,区块链产业迎来重大突破,被国家视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重要突破口,将加快推动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

在互联网金融技术、区块链等行业遭遇低谷时,史玉柱的投资布局能力曾遭业内质疑,认为他这些年投资眼光有失水准。

当年,史玉柱看好中国经济,重仓华夏银行、民生银行,并获得高额投资回报时,一度被外界誉为“中国的巴菲特”。这些年,股神巴菲特本人也因错失不少高科技公司投资而备受质疑。

顶得住多大的诋毁就值得多大的荣誉,也许每一位价值投资者都要具备穿越周期的坚忍。

22,看好人工智能

巨人有一桩拖了三年的重组并购案。但外界只关注到其中的一波三折,很少有人注意到:Playtika这家公司的人工智能基因和积累。

这是一家具典型以色列属性的高科技公司,有非常高的技术壁垒。以色列是全球AI领域高地。通过对这家公司的收购,史玉柱在人工智能、国际化领域实现布局。

过去三年,这家公司业务每年保持超过20%的惊人增速。

23,忍痛放弃汽车并购机会

2000年初,凭借脑白金东山再起并通过投资华夏银行、民生银行等手握22亿银行股票的史玉柱,遇到了一个汽车企业并购的机会。

安徽一家车企,愿以非常低的价格出让部分股权。因为看好未来十年中国汽车消费市场,史玉柱非常想参与收购。

但这一想法,遭到巨人管理团队的极力劝阻,史玉柱不得不放弃。

放弃的原因是:这是一笔好生意。但巨人管理团队对汽车行业不熟悉。团队刚在脑白金和金融投资站稳脚跟,贸然进入汽车行业,风险不可控。

24,看好中国保险行业

参考西方国家成熟产业的发展路径,史玉柱很看好中国保险行业的未来。

2017年,巨人网络斥资3.6亿港币,投资万通保险亚洲公司,这属于公开信息。但有一个未公开消息是:史玉柱的投资团队曾与德国一个保险巨头谈过收购后者在中国的保险业务。

虽然此事最后因种种原因没能如愿,但能看出史玉柱对保险行业的未来具极高敏锐度与前瞻性布局。

25,热衷互联网医疗

互联网医疗是巨人网络上市公司三大核心板块之一。另两大核心板块,是互联网娱乐、互联网金融科技。

互联网医疗板块承载着史玉柱对的社会使命感。他曾在内部干部会议上讲过,国内医疗体系的改革需要民营企业的力量。民营企业在资本、大数据、技术、组织架构等领域,具有优势,能在促进医改中发挥重要积极作用。

曾有一家三甲医院探讨业务改革。史玉柱一听到消息,就去约院长面谈。院长见到他说:这事还只是早期探讨、八字还没一撇,没想到你直接过来了。

26,进入新能源产业

2014年,巨人集团进入新能源产业,巨人旗下有家新能源公司叫“绿巨人”(不属于巨人网络上市公司业务)。

绿巨人主要布局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推广和使用,目前已有多个光伏电站并网发电、投入运营。

这块业务主要致力于推动国家新能源产业发展,更多体现巨人在企业社会责任领域的投入。

27,远离官场、做阳光公司

史玉柱近期在公司内部给干部讲话时强调:巨人活了30年,不是最大的公司,不是最辉煌的公司,也不是最出名的公司,但是巨人,一定是非常阳光的公司。

30年来,巨人坚持守法经营,不偷税漏税,不跟官员勾结。

在珠海巨人后,史玉柱很少和官员打交道,支持反腐,坚持在阳光下办企业。他认为:未来巨人能否再活30年,一个必要条件就是能否守住“阳光企业”的信条。

这些年史玉柱远离官场,很重要一个因素,就是珠海巨人倒下的教训。

当年,珠海巨人大厦在地方政府鼓励下,不断加盖、修改设计方案,最终导致资金链断裂。因为有过“死”了一次的经历,史玉柱在这方面比其他企业家有更深刻的认知。

28,想法一根筋

2009年12月,珠海政府邀请巨人网络回归珠海,在高新区海边给了巨人一块很好的地,用来建设巨人南方研发总部。

当时,恰逢巨人计划布局南方研发中心,与上海研发总部形成地域互补。但几年后,巨人发生战略调整,取消全国布局,把公司战略重心放在上海。

为此巨人与珠海方面商量,主动把地还给珠海政府。有当地从业者去看过珠海划给巨人的地,就在北边海边,拥有无敌海景,将来“深珠”规划的落脚处。

有人替巨人遗憾,认为巨人一根筋,有很多变通办法可以把这块寸土寸金的地留下来。但史玉柱坚持做“阳光企业、不占政府便宜”的理念。

29,只有一本自传是史玉柱授权

机场书店有那么多本史玉柱传记、书籍。但其中只有一本,是由史玉柱本人授权。

这本书叫《史玉柱自述:我的营销心得》,全书以内容整合为主,收集了史玉柱各阶段的创业心得、产品、营销理念和实操经验。此外,其他所有打着史玉柱名号的书,都没经过史玉柱或巨人授权。

30,退休后又复出

2013年,史玉柱宣布退休,辞去公司CEO职位。外界以为他过上了闲云野鹤、游山玩水的生活。但其实,那几年史玉柱全在专研金融投资。

比如他投资了民生银行,跟民生银行全国大部分分行的行长、副行长都喝过酒,成为国内最了解民生业务的投资人之一。

史玉柱做事不做则以,一做就扎进去、做到极致。

专注网络游戏业务那几年,他晚上通宵玩游戏、修改游戏,白天则睡觉。近两年时间,几乎拒绝所有社交。

做脑白金期间,他和团队到村里头找老头老太聊天,去各大商场、药店,巡视货架的产品摆放是否符合操作标准。


史玉柱退休期间考察民生银行福建南安水头支行

2013年史玉柱宣布退休时,曾有一篇“神文”对史玉柱的面相做了分析,认为史玉柱属于“公鸡相”,性格好勇斗狠,退休只是休战期。

果不其然。仅隔3年,史玉柱就在2016年重出江湖了。未来某一天,如果史玉柱宣布想再度退休,大家也大可不必当真。

性格决定命运。89岁的处女座巴菲特还战斗在一线,57岁的处女座史玉柱应该也不会激流勇退。有理由相信:只要史玉柱还在折腾,巨人的未来会充满想象力。


机器人第一股, 达闼科技的“机器人运营商”蓝图

软银总裁孙正义与达闼科技创始人黄晓庆

今年要在美股上市的独角兽不少,但机器人独角兽公司——达闼科技在其中显得格外独特。7月中,达闼科技已经向SEC递交招股说明书,拟在纽交所上市,我们来看几个要点:

第一,软银的愿景基金已在硅谷名声大震,但它一般是在企业的晚期阶段入资,而据达闼科技招股说明书:愿景基金是它种子投资者,且一直跟投,目前持有达闼科技34.6%的股份,是达闼科技第一大股东。

另外,据更多英文媒体的信息看,达闼科技应该很早就跟软银旗下的机器人公司SoftBank Robotics有深度合作,甚至帮软银的著名机器人Pepper内置云端大脑。可见,达闼科技是孙正义宏大的机器人战略布局中的重要一环,也代表了孙正义对未来机器人行业的理解。第二,按照此前孙正义的预测:30年之后,地球上的机器人数量将超过人类。到那时,地球上会有98亿人口,而机器人的数量将达到100亿。

这是一个远比智能手机还要大的经济生态。到那时,智能机器人的产业链也将和今天的智能手机类似,会有以下一些重要角色,包括:

  • 机器人生产商(类似华为、中兴等手机生产商);
  • 订购/租赁机器人服务的消费者(就像我们现在人手一个智能手机)。
  • 让机器人设备能够跑上数据和多种增值服务的运营商(类似于中移动、中国联通)。

其中,生产商与运营商是相互依存关系,但一般来说,运营商会更具优势。

需要注意的是:中文媒体对达闼科技的愿景提及不多,但一年前,达闼科技的创始人黄晓庆,曾在硅谷有过一次小范围聚会。在那次聚会上,黄谈到了达闼科技的使命,他说:达闼科技想做的是“机器人界的运营商”,而不只是机器人的制造商。这时再回顾黄晓庆的另一身份——“前中移动研究院院长”,这与达闼科技对机器人“运营商”的提法,不谋而合。

不过,承载了如此宏大梦想的达闼科技,面对的是一个机器人市场还未真正起飞的现实,不难想象,其经营情况恐将经受市场的质疑。

首创“云端大脑”

黄晓庆曾在美国贝尔实验室任职,先后任美国UT斯达康的CTO、前中移动研究院院长,还获得过美国电子电气工程师协会颁发的首个华人企业家CQR主席奖、国家首批特聘专家。2015年,黄晓庆在北京创立达闼科技,并提出了建造“云端大脑”的概念。

前中移动研究院院长、达闼科技创始人黄晓庆

所谓云端大脑是指:人脑,其实是地球上最复杂的计算机,但在可预见的未来,利用电子技术,人类无法做到能让机器人大脑“足够小”,即无法在机器人的身体上建立类人智能。这种情况下,从云端实现强大的人工智能就成为唯一答案,也就是:通过云计算和移动通信,让机器人拥有类人智能。

黄晓庆基本是在用“通信”的方式做机器人,他相信:如果建立一个强大的云端的数据中心来托管电子大脑,然后,用移动通信网络来担任网络神经,将其连接到成千上万的机器人身上,就能够让机器人实现类似人类的智能和表现,创造历史。

这其实也正是软银机器人Pepper与达闼科技达成深度合作的原因。

据说,Pepper在2015年正式面向客户之后,因为受本地存储空间限制,无法处理大量数据和计算,这也使Pepper的表现无法达到客户预期。因此,达闼科技帮Pepper装上了云端大脑,这样Pepper就可以自行升级和提高新技能。

不过,双方在合作过程中发生了一些小插曲。

据黄晓庆自述:软银在Pepper开始销售后有一条严格规定:不准合作伙伴或客户等任何人修改Pepper机器人,因为他们担心会有损Pepper的品牌,但是,达闼科技的团队需要把Pepper机器人胸口的Pad,改成一个叫做机器人控制单元的智能手机。

还未与达闼科技合作前的软银旗下著名机器人Pepper

这件事情最后上升到了孙正义那里。黄晓庆和孙正义解释:达闼科技必须这么做的原因是,需要确保机器人的云端大脑“足够安全”。听明白了的孙正义非常认同,也很支持云端机器人的安全理念。

达闼科技帮助软银旗下机器人Pepper内置了云端大脑

这其实也涉及黄晓庆的另一个重要思想。在机器人问题上,他是一个坚定的乐观派。他认为:第一,人类永远会是机器人的主人;第二,机器人能够帮人类去干人类不想干的活,例如以下四类:

  • 无聊的活;
  • 脏的活;
  • 危险的活;
  • 麻烦的活(如穿针引线等)。

而这些活在未来一个时期,一定会逐渐由机器人承担,从而带来一个巨大的市场。事实上,任何时候机器人都需要人的训练和监管,因此不存在“机器人会把人的工作都抢走”的说法。他认为:我们面对机器人时代的一些担忧,就像当年福特公司想造汽车,很多人担心车会夺走人的工作,但实际上车夺走的是“马”的工作,而不是“赶马车”的人的工作。在云端机器人时代,机器人将走向服务前台,人类则到后台,和云端大脑一起指挥机器人。

不过在黄晓庆的心里,他的确担心一个问题,那就是——机器人被第三方控制。

因为如果是手机被黑,无非是丢数据,但机器人是如此强大的一个工具,她甚至会作为“保姆”在你的家里,知道你家的菜刀放哪里,这意味:一旦被黑,将非常危险。就如同自动驾驶,系统一旦被黑客攻击,会导致巨大的交通瘫痪、拥堵和安全隐患,而机器人一旦被黑,甚至还要危险。

这其实也正是达闼科技一些独特架构的由来。

在终端设计上,达闼科技采用“一片双芯”、虚拟化双操作系统等技术,把安全环境与互联网环境进行严格物理隔离。在网络设计上,其正在创建一个全球的高速安全应用网“移动内联网”,这一“内联网”拥有互联网不可见的独立通道,通过软件定义网络、软件定义边界,以及在云端以虚拟私有云方式,提供图像识别、语音交互,运动控制等云端智能服务。

能变现的就先变现

根据达闼科技的招股说明书:其2017年收入为1920万美元,2018年为1.21亿美元,增幅达到529.1%,相当惊人。

此外,2018年第一季度收入为3270万美元,2019年第一季度收入为1240万美元,减少了62.1%。根据其招股说明书:这是因为相关智能城市项目的购买交付时间导致,并确认:4-5月收入已经达到1.34亿美元。也就是说:今年4-5月两个月的收入已经比其2018年全年收入1.21亿美金还要多出1300万。可见在上市之前,达闼科技在“商业化”方面做了很多准备。

另外从亏损数据看,乍看之下,达闼科技2018年净亏损1.57亿美元,2019年第一季度净亏损5990万美元,但如果按非GAAP指标定义净亏损,即扣除金融工具公允价值变动(员工期权计提),则达闼科技2018年的实际净亏损为6770万美元,2019年第一季度净亏损仅为940万美元,较2018年同期净亏损1260万美元有小幅下降。

达闼科技比较容易遭到质疑的一个问题是:其主要收入来源与主营业务不符。
目前,达闼科技主要收入是“云AI解决方案”,而不是其愿景所陈述的“云机器人和服务”。根据招股说明书:2018年,达闼科技“云机器人和服务”收入,仅占到了公司全年收入的12%,而“云AI解决方案”收入则占比高达60%。

对此,达闼科技的招股说明书也做了特别说明,如下:

“过去,云AI解决方案和智能设备的收入占到我们收入的绝大部分。虽然我们预计这些业务(尤其是智能设备)的收入会随时间推移而下降,因为我们会专注于提升核心云机器人和服务的货币化,但我们无法保证能成功将我们的终端云机器人系统货币化。”

最后一句话属于招股说明书中的常规风险提示。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构建机器人生态是非常难的一件事,需要在多个环节达到很高水平,比如对材料的要求,既不能太大,又不能太重;再如对续航能力的要求;对安全的要求;对自然语言处理的要求;对图像识别的要求等等,基本横跨了机械材料、通讯、人工智能、安全等行业。

换句话说,在市场完全准备好之前,达闼科技目前的收入结构或许体现了其“顺势而为”的商业思路,即——把能够变现的先变现。而近期达闼科技公布的几个服务机器人合同,显示其收入结构正在向预期目标发展。

根据黄晓庆之前的说法,他希望在十年内,做出一个家庭保姆机器人,这个机器人必须满足四大功能:聊天、看护、清洁、做饭。达闼科技成立于2015年,也就是说:到2025年,他希望每一个家庭都能够有一个保姆机器人。

黄晓庆为此还专门制定了十年战略,这十年战略是:三年为基础架构(2016-2018),三年为企业级的商业化(2019-2021),三年为消费级的商业化(2022-2025)。那么,这一切似乎才刚刚开始,按照科技公司惯例,可以期待一下达闼科技在上市之后的第一份财报,以及上市之后一年的最后一个季度财报。

需要注意的是:达闼在美国硅谷、北京、深圳、成都、台湾和日本东京都设有分支机构。达闼科技在美国已拥有一家大型医药连锁门店客户,会从今年下半年开始向美国市场销售机器人。

“我们一开始就把自己定位是一个全球化的企业,所以我们把美国、中国都当成是本土市场。”一年前,黄晓庆曾经在硅谷提到:“其实这是我很早以前就干过的事,我们在做UT斯达康的时候,就是这么干的。放眼世界,美国消费者相对保守,但美国的大机构和企业对经济参数很敏感,对能够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的东西非常感兴趣,我们会根据美国国情拓展业务;中国则是最适合创新的国家,无论是消费者还是客户。”

达闼科技的愿景和5G助力

需要注意的是,要实现黄晓庆口中的愿景——“到2025年,每一个家庭都能够有一个保姆机器人”,还需要达闼完成一个成本目标,即:机器人的租赁价格必须能够达到人工成本的一半以下。而如果光指硬件,则指:每个机器人能够做到3万美金的成本。

目前,达闼科技旗下机器人有:人形机器人XR-1、云端Pepper机器人、云端安保机器人、云端智能清洁机器人、云端售货机器人、云端虚拟机器人。截至今年3月,达闼科技全球有注册专利69项,还有1084项待批专利申请。

达闼科技的新一代机器人XR-1

这其中的一部分专利,与降低机器人的成本有关。

案例之一是:柔性关节专利。以达闼科技的新一代机器人XR-1为例:人类,其实是由350个关节组成的机器;而XR-1,由34个关节组成,它已经是一种具备抓取能力的高性能服务机器人。

这里,如果一个机器人的关节需要3000美金,则30个关节,就是9万美金。这实在太贵了。但达闼科技的柔性关节专利可以把机器人关节成本降到300美金以下。这种智能关节目前已开始投产,在大规模量产后,整个机器人成本将低于3万美金,按照租赁提供服务时,机器人的服务成本每个月不到1000美金,能够给客户带来巨大价值。

另一个案例是:HARIX数字孪生专利。这是达闼科技在如何训练机器人对人类有用方面的一个专利。

一开始,达闼科技参考电子游戏中的建模方式,建立了一个精确的机器人物理模型,并将它放置在虚拟环境中。这样,用户和开发人员就可以像开发游戏人物一样,开发并测试机器人技能。达闼科技将其称为是“机器人开发游戏化”。有了这个工具集,更多人就可以轻松开发机器人应用。

在今年世界移动大会(MWC2019)上,达闼科技发布XR-1时,同时还将其云端大脑与人形机器人硬件相结合,创建了一个开放平台,让开发者们可以基于这个平台构建机器人技能和应用。也就是说:类似于苹果公司iPhone的软、硬件一体、App Store等创新,达闼科技也希望让广大开发者能够在机器人平台上开发各种应用,从而创建云端智能机器人的生态圈。

但达闼科技的整个愿景思路是做谷歌,而不是做苹果,其欢迎与所有的机器人本体公司合作,用达闼科技的解决方案,一起来发展这个产业。

很有意思:一年前,黄晓庆在硅谷其实还说过这样一句话,他说:“现在很多人都在说人工智能,但人工智能技术究竟怎么落地?大家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度不够。我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我认为,机器人是人工智能‘实体化’最重要的载体。AI+机器人,这两个东西必须搭在一起。”

需要注意的是:机器人服务的大规模商用,在短期内还有很多难点,但长期看,其潜在市场规模和增速都非常高。尤其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结构性劳动力短缺以及人工成本的上升,智能机器人的需求将被激发,各类机器人也将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工厂、仓库、酒店、医院、商店和家庭等场景。

根据Frost&Sullivan的数据:以销售额计,全球机器人市场规模将从2016年的484亿美元,增加到2018年的755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25%,预计到2023年,将以21.6%的年复合增速增加至2010亿美元。与此同时,云机器人的增速更快,预计2018-2023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会达到55.3%,市场规规模扩大至1030亿美元。

而5G,也将成为一个特殊的助力因素:因为5G带来的变化,普通消费者可能感觉不到,但对一些特定的行业,变化会非常明显,比如机器人行业。

可以说,云端智能机器人是5G的杀手级应用,因为5G能够有效帮助降低延迟等等。今年6月,中国发布5G商用牌照,宣布中国正式进入到5G的商用元年。此外,今年三季度,将是一个上市的窗口期,据中国基金报的报道,阿里巴巴计划9月底在香港挂牌。有传闻称:达闼科技也可能选择在三季度上市,不过当我们试图与达闼科技求证,并未得到达闼科技方的任何回复。

但不管怎样,5G的商用,以及达闼科技的最终上市,这两件事必将提振整个机器人产业生态,包括实体机器人、人工智能算法、应用开发、屏幕等多方面的产业链。

– End –